秦书淮和孙承宗都很乐于见到崇祯能有此见地,异口同声地说道,“皇上英明。”
崇祯笑道,“你们两个就别拍朕的马屁了。朕啊,只愿大明之臣尽如你们两位,那朕英明也好不英明也罢,大明都能威震四方,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岂非快哉?”
顿了顿,又道,“对了,明日朕要亲自主持陈总兵的入殓之典。秦兄,你务必要把戚老夫人请出来,朕要好好与她道声谢,再道声歉。”
崇祯超规格地办陈略的葬礼,自然是一场秀,意在安抚军心,笼络民心,而请陈略遗孀戚氏出来一块儿完成这场秀,必然能更有感染力。
当然,崇祯之所以要办这么隆重的一场秀,也有秦书淮的因素。毕竟陈略是他老丈人,而崇祯亲自主持厚葬,正不负他和秦书淮超越君臣的兄弟之谊。
秦书淮很清楚戚氏这么多年攒着一口气活着,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刻。这样的场合,以戚氏的性格怎么可能不来?
于是说道,“皇上放心,臣必然请了老夫人来,不负皇恩浩荡。”
第二日,巳时。
紫禁城西南的卢沟桥外,人头攒动。
京城的老百姓听闻皇上要主持大忠臣陈总兵的入殓仪式,纷纷从各处涌来,一时间祭典现场附近人山人海,至少有两三万百姓聚集于此,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极为壮观。
让百姓来看,这自然是应有之意。说到底这是一场秀,怎么能没有观众呢?
不过热闹是热闹了,安保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这么多人,光靠顺天府和锦衣卫那点人手肯定是不够的。
于是王德化的勇士营、京中三大营以及秦书淮的武林联军一起出动,共同肩负起了现场安保、维持秩序的重任,三方调过来的兵力,达到了两万五千之众。加上锦衣卫和顺天府的人马,足有三万上下。
官军在现场围起了人墙,百姓都只能在300米外观看。全权负责此次入殓祭典事宜的孙承宗已经下令,任何突破人墙的百姓,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一概杀无赦。
另外,附近各处高地也全部派人把守。这个时代没有狙击手,但是大炮是有的,万一有人占了高地实行炮轰,那可不是玩的。
同时,在百姓之中也混入了大量厂卫的人,以防不测。
现在是敏感时刻,自不能有半点马虎。
巳时三刻,在万民翘首以待中,入殓祭典正式开始。
庄重肃穆的角声骤然响起,回荡在清冷的空气之中。
孙承宗带领文武官员,身穿素服,分成两列徐徐前行。百官素服,这是王公入殓的规格。
在队列中央,有八个人抬着一个黑色的棺椁徐徐向前。在最前面抬棺的两人,分别是秦书淮和陈敬。
棺椁放到场地中央后,角声止。
只见崇祯身穿龙袍,头戴帝冠,腰系白布,在礼部官员的簇拥之下,缓缓走到棺椁之前。
孙承宗扯着嗓子喊道,“皇帝陛下祭!”
嚓,嚓!
除锦衣卫依然站着,其余士兵均单膝下跪。
在场百姓见状,在没人命令的情况下,也纷纷下跪。
现场鸦雀无声,唯有北风凛冽之声。
庄严而肃穆。
崇祯打开祭辞,高声读道,“朕自登基以来,唯以忠孝为国本也……”
洋洋洒洒一大段,一半以上是宣扬他如何以忠孝立国,大概三分之一是回顾陈略如何“忠勇殉国”的,其余的就是些呜呼哀哉之类的祭典专用套词,反正以秦书淮的文言文水平,只能听得懂一半。
宣读祭辞完毕,由陈家长子陈敬双手奉陈略的带血铠甲上前,戚氏在一边陪同。
当看到崇祯亲自将陈略的铠甲放入棺椁之后,戚氏终于忍不住,一下子扑在棺椁上,嚎啕大哭起来。
陈敬、陈礼、陈书以及陈晴儿见此,也顿时都忍不住大哭起来。
陈家十几年的冤屈,终于在这一刻得到洗刷了!
然逝者已矣,陈家当年被抄斩的那些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说陈家人此时痛快吗?确实痛快!
但有些悲,并不是这种痛快所能掩盖的。
但秦书淮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崇祯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现场足足四五万人,雅雀无声,只有陈家人的痛苦之声,盘旋在冷风之中。
而在某个角落囚车中的王化贞,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毫无疑问,今天是陈略的衣冠入殓之日,亦是他的死期!
在入殓祭典进行的同时,大明各地残酷的权力争夺之战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武昌,湖广巡抚衙门。
六百余名锦衣卫忽如其来,冲到了衙门口。
“什么人,胆敢擅闯巡抚衙门!”
伴随一声炸喝,从四面八方涌出来大批兵马,将这批锦衣卫团团包围。
粗粗一看,竟有四五千人之巨,分明是广西巡抚调动了当地卫军来给自己看家护院了。
锦衣卫武昌千户所千户冯曾掏出令牌,大喝道,“锦衣卫奉旨办案,尔等速退,否则格杀勿论!”
衙门之内,有衙役飞速去报。
“报!禀报大人,锦衣卫冯曾带了六七百人,现已到衙门外。”
堂内坐着一体态雍容之人,平静地喝着茶,嘴角带着一丝不屑的笑意。
他就是湖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华。曹华是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及巡抚四川的曹国彰的族弟,也是资深的东林党人。
曹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
他身边的一身材瘦小之人却说话了。
语气谄媚地说道,“呵呵,老师果然料事如神哪。幸好咱们提前调来了东河卫、昌河卫兵马来援,否则今日必遭秦逆毒手。”
这人就是武昌知府赵知行,是曹华的得意门生,因为受提拔当上了知府。
曹华放下茶盏,不屑地说道,“秦逆以为掌控了厂卫就能撼动我东林了么?简直滑天下之大稽!等着吧,等周相入川,这天下就要变了。”
赵知行点头道,“老师所言极是。如今朝廷掌控之地,无非三边、蓟镇、辽东和浙江而已。其余各地,无不是我东林执掌军政,这天下……”
曹华一本正经地打断道,“知行,不要说朝廷。咱们的对手,是秦逆。倘若他尚有自知之明,还军政于皇上,咱们东林便仍然奉诏,为皇上守好这万里江山。若是秦逆执意要行曹魏之事,那我东林唯有为皇上奋力一搏了!如此,方能上效朝忠,下安黎民,不负臣子之责。”
赵知行意味深长地一笑,“老师说的极是。咱们这么做,正是为了天子正统啊!”
崇祯笑道,“你们两个就别拍朕的马屁了。朕啊,只愿大明之臣尽如你们两位,那朕英明也好不英明也罢,大明都能威震四方,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岂非快哉?”
顿了顿,又道,“对了,明日朕要亲自主持陈总兵的入殓之典。秦兄,你务必要把戚老夫人请出来,朕要好好与她道声谢,再道声歉。”
崇祯超规格地办陈略的葬礼,自然是一场秀,意在安抚军心,笼络民心,而请陈略遗孀戚氏出来一块儿完成这场秀,必然能更有感染力。
当然,崇祯之所以要办这么隆重的一场秀,也有秦书淮的因素。毕竟陈略是他老丈人,而崇祯亲自主持厚葬,正不负他和秦书淮超越君臣的兄弟之谊。
秦书淮很清楚戚氏这么多年攒着一口气活着,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刻。这样的场合,以戚氏的性格怎么可能不来?
于是说道,“皇上放心,臣必然请了老夫人来,不负皇恩浩荡。”
第二日,巳时。
紫禁城西南的卢沟桥外,人头攒动。
京城的老百姓听闻皇上要主持大忠臣陈总兵的入殓仪式,纷纷从各处涌来,一时间祭典现场附近人山人海,至少有两三万百姓聚集于此,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极为壮观。
让百姓来看,这自然是应有之意。说到底这是一场秀,怎么能没有观众呢?
不过热闹是热闹了,安保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这么多人,光靠顺天府和锦衣卫那点人手肯定是不够的。
于是王德化的勇士营、京中三大营以及秦书淮的武林联军一起出动,共同肩负起了现场安保、维持秩序的重任,三方调过来的兵力,达到了两万五千之众。加上锦衣卫和顺天府的人马,足有三万上下。
官军在现场围起了人墙,百姓都只能在300米外观看。全权负责此次入殓祭典事宜的孙承宗已经下令,任何突破人墙的百姓,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一概杀无赦。
另外,附近各处高地也全部派人把守。这个时代没有狙击手,但是大炮是有的,万一有人占了高地实行炮轰,那可不是玩的。
同时,在百姓之中也混入了大量厂卫的人,以防不测。
现在是敏感时刻,自不能有半点马虎。
巳时三刻,在万民翘首以待中,入殓祭典正式开始。
庄重肃穆的角声骤然响起,回荡在清冷的空气之中。
孙承宗带领文武官员,身穿素服,分成两列徐徐前行。百官素服,这是王公入殓的规格。
在队列中央,有八个人抬着一个黑色的棺椁徐徐向前。在最前面抬棺的两人,分别是秦书淮和陈敬。
棺椁放到场地中央后,角声止。
只见崇祯身穿龙袍,头戴帝冠,腰系白布,在礼部官员的簇拥之下,缓缓走到棺椁之前。
孙承宗扯着嗓子喊道,“皇帝陛下祭!”
嚓,嚓!
除锦衣卫依然站着,其余士兵均单膝下跪。
在场百姓见状,在没人命令的情况下,也纷纷下跪。
现场鸦雀无声,唯有北风凛冽之声。
庄严而肃穆。
崇祯打开祭辞,高声读道,“朕自登基以来,唯以忠孝为国本也……”
洋洋洒洒一大段,一半以上是宣扬他如何以忠孝立国,大概三分之一是回顾陈略如何“忠勇殉国”的,其余的就是些呜呼哀哉之类的祭典专用套词,反正以秦书淮的文言文水平,只能听得懂一半。
宣读祭辞完毕,由陈家长子陈敬双手奉陈略的带血铠甲上前,戚氏在一边陪同。
当看到崇祯亲自将陈略的铠甲放入棺椁之后,戚氏终于忍不住,一下子扑在棺椁上,嚎啕大哭起来。
陈敬、陈礼、陈书以及陈晴儿见此,也顿时都忍不住大哭起来。
陈家十几年的冤屈,终于在这一刻得到洗刷了!
然逝者已矣,陈家当年被抄斩的那些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说陈家人此时痛快吗?确实痛快!
但有些悲,并不是这种痛快所能掩盖的。
但秦书淮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崇祯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现场足足四五万人,雅雀无声,只有陈家人的痛苦之声,盘旋在冷风之中。
而在某个角落囚车中的王化贞,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毫无疑问,今天是陈略的衣冠入殓之日,亦是他的死期!
在入殓祭典进行的同时,大明各地残酷的权力争夺之战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武昌,湖广巡抚衙门。
六百余名锦衣卫忽如其来,冲到了衙门口。
“什么人,胆敢擅闯巡抚衙门!”
伴随一声炸喝,从四面八方涌出来大批兵马,将这批锦衣卫团团包围。
粗粗一看,竟有四五千人之巨,分明是广西巡抚调动了当地卫军来给自己看家护院了。
锦衣卫武昌千户所千户冯曾掏出令牌,大喝道,“锦衣卫奉旨办案,尔等速退,否则格杀勿论!”
衙门之内,有衙役飞速去报。
“报!禀报大人,锦衣卫冯曾带了六七百人,现已到衙门外。”
堂内坐着一体态雍容之人,平静地喝着茶,嘴角带着一丝不屑的笑意。
他就是湖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华。曹华是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及巡抚四川的曹国彰的族弟,也是资深的东林党人。
曹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
他身边的一身材瘦小之人却说话了。
语气谄媚地说道,“呵呵,老师果然料事如神哪。幸好咱们提前调来了东河卫、昌河卫兵马来援,否则今日必遭秦逆毒手。”
这人就是武昌知府赵知行,是曹华的得意门生,因为受提拔当上了知府。
曹华放下茶盏,不屑地说道,“秦逆以为掌控了厂卫就能撼动我东林了么?简直滑天下之大稽!等着吧,等周相入川,这天下就要变了。”
赵知行点头道,“老师所言极是。如今朝廷掌控之地,无非三边、蓟镇、辽东和浙江而已。其余各地,无不是我东林执掌军政,这天下……”
曹华一本正经地打断道,“知行,不要说朝廷。咱们的对手,是秦逆。倘若他尚有自知之明,还军政于皇上,咱们东林便仍然奉诏,为皇上守好这万里江山。若是秦逆执意要行曹魏之事,那我东林唯有为皇上奋力一搏了!如此,方能上效朝忠,下安黎民,不负臣子之责。”
赵知行意味深长地一笑,“老师说的极是。咱们这么做,正是为了天子正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