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在找了温体仁和郭允厚等一众大佬们共同研究了一番之后,得出来一个结论——正在修铁路的这些人不能参与捕奴。
不是洪承畴不想让人抓更多的蛮子来,而是这些人都跑去抓蛮子,留下的修铁路的人手还是存在不够用的问题。
最坑人的就是崇祯皇帝,别管是为了什么,反正他老人家一句话,直接把徭役给废除了。
徭役废除之后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征召百姓干活得给银子,而且还不能往死里用。
这些人要是再跑路去抓蛮子,先不说路上和抓蛮子的过程中再死上几个的问题,光是留下的这一堆活儿都够让人头疼的。
然而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想过洪承畴等人有多么头疼——自己还头疼呢!
说是改变科举制度什么的,倒也是实施了下去,然而有多大的效果可就不好说了。
这种改变,最起码还要很多年后才能看到效果,而自己最着急的就是时间问题。
穿越过来十四年的时间都没把科举给彻底改变,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打开了几个缺口,远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没说的,还是得接着挖坑。
好不容易闲下来,不用为了朝堂和军事上砍人而操心的崇祯皇帝再一次把目光盯向了大明的内部问题。
从整个大明唱凉凉的过程来看,除了最要命的小冰河天灾之外,剩下主要的问题就那么几个。
一个是藩王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上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随着往海外迁移藩王和百姓们的进度一点点儿执行,空出来的大片土地和大量新空出来的岗位,已经足以让大明的日子好过上一半了。
各地的叛乱和关外的建奴就更不是问题了——各地的叛乱是因为没有吃的才造反,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基本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至于建奴,现在残余的建奴倒是有不少,可是眼下都在奴尔干都司那边跟毛奴们死磕呢,哪儿还有胆子南望大明?
除去了这几个老大难的问题之外,剩下的也就是科举这方面的问题了。
哪怕是崇祯皇帝之前已经通过朝堂上面的讨论,把秀才到进士的各项优待都给一减再减也是一样,属于治标不治本。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明朝的人口基数太大!
不同于原本历史上经过叛乱和建奴大清洗过后只剩下了几千万人口,现在的大明人口基数已经奔着两亿大关去了。
而崇祯皇帝之前就重新搞出来的社学,也在这一点上给了崇祯皇帝重重的一击。
两亿人口的基数,哪怕是只有四分之一的适龄儿童,那就是足足八千万。
这八千万里面就算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儿童能取得秀才功名,那也足足有八百万,再到举人,估计也得有个一百万左右。
以一个举人给五十亩优待田来计算,一百万乘以五十亩,可不就是五千万亩?
换算一下,那可就足足有三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了。
如果说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概念不明确,那么用两个成都市的面积来比喻,是不是简单的多了?
要知道,后世那十个国土面积排在最后十名的小国加起来都没有三万平方公里!
大明倒是不差这么点儿地方,算是奴尔干都司还有新明鸟,就是再来几个三万平方公里也不是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不仅仅是这些地没有税收,而是大明的人口始终处于一个正增长的情况。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是两亿,到了崇祯三十年又该是多少?崇祯五十年呢?
人口的正增长就意味着适龄的儿童会增多,强制性的社学就保证了大明的读书人也在不断增多。
现在只需要考虑一百万举人的问题,等再过上几十年呢?再过上一两百年呢?
真要是有几千万的举人出现,大明朝不用干别的了,光合计着怎么安抚这些举人就够要命的——难道指望后世子孙个个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平头哥?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事儿得有个解决办法才行,要不然留下这么大个烂摊子给后人,估计后人会跟自己骂朱重八一样来骂自己。
除了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之外,还有现在社学和县学乃至于国子监的问题,也让人头疼不已。
现在大明的社学,往好听了说跟后世的小学差不多,往坏了说,其实也没比幼儿园强哪儿去,甚至于还不如幼儿园。
就连再往上面的县学乃至于国子监,其实在崇祯皇帝看来也是差不多——子曰诗云教的很到位,至于算学、律法、格物,这些学问基本上都等于零。
更多的,还是靠着学子们在攻读诗书之余的闲暇时间自己去学习。
这样儿不行啊,后世的那些个孩子们可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初中开始更是增加了物理化学。
至于什么英语一类的玩意,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这年头,大明才是世界的爸爸,大明的语言就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不信的话,大可以找梅加瓦那样儿的土著们问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意见。
想了想,崇祯皇帝还是命人把温体仁和孟绍虞等人都给传进了宫中。
想要对社学和这些举人进士们的优待下手,少不得要跟这些大臣们商量一下。
觐见之礼完毕,又听完崇祯皇帝说的这些事儿之后,温体仁等人就陷入了深深的蛋疼。
几年?这才刚刚过去了几年的时间?
距离上次把秀才们的优待田给取消,举人们的优待田降到了五十亩之后,现在又要开始搞事情了?
斟酌了半晌之后,温体仁才躬身道:“敢问陛下,陛下的意思是先从优待田入手,还是先从社学入手?”
温体仁也不敢再跟崇祯皇帝打什么哑谜了——这种一个不好就会搞的江山动荡的事儿,还是敞开了来说比较好。
崇祯皇帝则是极为痛快的就把球给踢回给了温体仁:“那依温爱卿的意思呢?”
温体仁斟酌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牵连甚广,远非一日之功,倒不如从长计议?”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也知道此事非一日之功,这不便找众位爱卿前来商议么?”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微微扭头,吩咐道:“命人去告诉皇后她们,朕今天不和她们一起用膳了。
还有,让御膳房去准备些饭菜,今儿个就留众位爱卿陪朕一起吃顿便饭。”
王承恩自然是躬身应了,回头吩咐人去准备,剩下的温体仁等人则是更加的蛋疼。
崇祯皇帝请客吃饭的次数不多,但是每一次都很让人头疼。
反正根据温体仁的经验来判断,今天这事儿不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估计事情就不算完。
然而自己这些人除了留下来吃这顿饭,剩下的又能有什么办法?难道说自己家里已经把饭菜做好了,要回去吃饭?
皇帝请客吃饭,别说是家里已经把饭菜做好了,就是家里着火了也得当不知道,强撑着把饭吃完才行!
更坑的是,崇祯皇帝只是命人通知御膳房去准备,这饭食一时半会儿的还上不来——这个时间段不就是让自己这些人想办法出主意的?
总之就是头疼。
然而头疼归头疼,这事儿该办的还是得办,要不然的话,崇祯皇帝的板子落下来,这老胳膊老腿的,谁能受得住?
谢完恩之后,温体仁便将目光转向了孟绍虞:“孟大人对于社学之事是如何看待的?”
孟绍虞沉吟道:“若是在社学之中增加算学和大明律,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增加之后又该如何呢?科举之时要不要考?那进士科和明律科、明算科,又该怎么区分?
以此为例,若是县学之中再增加了格物的内容,那以后的格物科又该如何与进士科区分?
人力有时而穷,学子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若是在进士科之中增加明算、明律、格物,则科举之路凭空难了万倍。”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只是待着孟绍虞继续说下去。
后世确实就存在这种情况——哪怕是到了大学本科,别管是用到用不到的内容,总会学上一大堆,倒是专科院校会少很多的内容。
比如微积分这种玩意,平时买个菜买个烟什么的,他也用不上这东西啊。
还有英语,只要是不打算出国留学,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了几回这东西。
然而说这些东西一点儿的鸟用都没有,那就纯属扯蛋了——本科的意义就是大面积培养通用型的人才,然后由研究生时开始再针对人才走向进行细分。
可是像这种事儿吧,自己知道归知道,却没有什么鸟用。
自己一个程序猿能解决掉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早他娘的混成国级副国级的人物了,最次也得是个高官的,还至于苦逼的写代码?
眼下这种情况,倒不如好好的听听孟绍虞这种在朝堂上面打混了多少年的老狐狸有什么高见。
沉吟了一会儿后,孟绍虞才接着道:“倒不如先从社学之中增加明算与明律的内容,只做为秀才的考题,不用于举人。
至于秀才之后,便是县学之中的事儿了,到时候可以在县学和府学之中增加格物,明算与明律三科,由得学子们自己选择。”
温体仁抚须道:“那孟大人的意思,可是举人之后便要选择自己应考的科目?”
孟绍虞点头道:“正是如此。举人考进士乃是人生之大事,一如前几年之明算科与格物科,其实考题多有简单放水之嫌。”
崇祯皇帝也点头道:“明算与格物科的考题确实简单了些,选出来的进士们入了皇家学院之后也不是很合用,还要跟着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孟爱卿的提议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由举人之前便定下了自己想要参与科举的方向,也不至于浪费掉太多的时间,更可以在自己科举方向上面多多深入一些。”
孟绍虞躬身道:“微臣只是一点浅薄之见,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
崇祯皇帝则是呵呵笑道:“孟爱卿既然提出来办法,那么便可以此为据,继续讨论嘛,总比朕自己一个人乱想要强的多不是?”
温体仁点了点头,表示了自己同样赞同崇祯皇帝的说法后才开口道:“孟大人的提议倒也不差。只是这些学子们从举人之时便进行了细分,是不是太过晚了一些?”
孟绍虞拱手道:“确实有这个问题。只是再早的话,便是从秀才之时或者更早便进行细分,学子们所涉猎的东西未免太少了些?”
温体仁点了点头后,便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若依孟大人之言倒无不可,只是这举人的数量问题,便成了接下来的大问题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也是如此考虑。我大明今年有一百万的举人,明年便会有二百万,十年之后呢?是不是会有一千万?
到时候,我大明又何来这许多的土地分给这些举人?若是一定要分,势必会侵占百姓之田,到时又如何是好?”
郭允厚却是拱手道:“启奏陛下,微臣倒是有点儿想法。”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郭爱卿有话不妨直说。”
郭允厚道:“启奏陛下,太祖立国之初,便定下了对于读书人的优待之政,比如这田地不纳税便在其中。
臣以为,秀才与举人多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太祖之意也多半是为了让这些秀才举人可以安心读书而无后顾之忧。
然则举人得中进士之后,便为官身,开始领国朝俸禄,便是失了这田地不纳税的优待,也不影响生计?”
郭允厚的话一出口,崇祯皇帝心中就是一喜,温体仁和孟绍虞的脸色可就不怎么好看了。
按照郭允厚的意思,那就是要等着举人得中进士之后收回这些优待田,该纳税的还得一样纳税,该怎么着的还得怎么着。
要是这么算起来的话,那取消秀才的优待田又所谓何来?岂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不是洪承畴不想让人抓更多的蛮子来,而是这些人都跑去抓蛮子,留下的修铁路的人手还是存在不够用的问题。
最坑人的就是崇祯皇帝,别管是为了什么,反正他老人家一句话,直接把徭役给废除了。
徭役废除之后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征召百姓干活得给银子,而且还不能往死里用。
这些人要是再跑路去抓蛮子,先不说路上和抓蛮子的过程中再死上几个的问题,光是留下的这一堆活儿都够让人头疼的。
然而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想过洪承畴等人有多么头疼——自己还头疼呢!
说是改变科举制度什么的,倒也是实施了下去,然而有多大的效果可就不好说了。
这种改变,最起码还要很多年后才能看到效果,而自己最着急的就是时间问题。
穿越过来十四年的时间都没把科举给彻底改变,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打开了几个缺口,远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没说的,还是得接着挖坑。
好不容易闲下来,不用为了朝堂和军事上砍人而操心的崇祯皇帝再一次把目光盯向了大明的内部问题。
从整个大明唱凉凉的过程来看,除了最要命的小冰河天灾之外,剩下主要的问题就那么几个。
一个是藩王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基本上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随着往海外迁移藩王和百姓们的进度一点点儿执行,空出来的大片土地和大量新空出来的岗位,已经足以让大明的日子好过上一半了。
各地的叛乱和关外的建奴就更不是问题了——各地的叛乱是因为没有吃的才造反,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基本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至于建奴,现在残余的建奴倒是有不少,可是眼下都在奴尔干都司那边跟毛奴们死磕呢,哪儿还有胆子南望大明?
除去了这几个老大难的问题之外,剩下的也就是科举这方面的问题了。
哪怕是崇祯皇帝之前已经通过朝堂上面的讨论,把秀才到进士的各项优待都给一减再减也是一样,属于治标不治本。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明朝的人口基数太大!
不同于原本历史上经过叛乱和建奴大清洗过后只剩下了几千万人口,现在的大明人口基数已经奔着两亿大关去了。
而崇祯皇帝之前就重新搞出来的社学,也在这一点上给了崇祯皇帝重重的一击。
两亿人口的基数,哪怕是只有四分之一的适龄儿童,那就是足足八千万。
这八千万里面就算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儿童能取得秀才功名,那也足足有八百万,再到举人,估计也得有个一百万左右。
以一个举人给五十亩优待田来计算,一百万乘以五十亩,可不就是五千万亩?
换算一下,那可就足足有三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了。
如果说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概念不明确,那么用两个成都市的面积来比喻,是不是简单的多了?
要知道,后世那十个国土面积排在最后十名的小国加起来都没有三万平方公里!
大明倒是不差这么点儿地方,算是奴尔干都司还有新明鸟,就是再来几个三万平方公里也不是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不仅仅是这些地没有税收,而是大明的人口始终处于一个正增长的情况。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是两亿,到了崇祯三十年又该是多少?崇祯五十年呢?
人口的正增长就意味着适龄的儿童会增多,强制性的社学就保证了大明的读书人也在不断增多。
现在只需要考虑一百万举人的问题,等再过上几十年呢?再过上一两百年呢?
真要是有几千万的举人出现,大明朝不用干别的了,光合计着怎么安抚这些举人就够要命的——难道指望后世子孙个个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平头哥?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事儿得有个解决办法才行,要不然留下这么大个烂摊子给后人,估计后人会跟自己骂朱重八一样来骂自己。
除了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之外,还有现在社学和县学乃至于国子监的问题,也让人头疼不已。
现在大明的社学,往好听了说跟后世的小学差不多,往坏了说,其实也没比幼儿园强哪儿去,甚至于还不如幼儿园。
就连再往上面的县学乃至于国子监,其实在崇祯皇帝看来也是差不多——子曰诗云教的很到位,至于算学、律法、格物,这些学问基本上都等于零。
更多的,还是靠着学子们在攻读诗书之余的闲暇时间自己去学习。
这样儿不行啊,后世的那些个孩子们可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初中开始更是增加了物理化学。
至于什么英语一类的玩意,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这年头,大明才是世界的爸爸,大明的语言就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不信的话,大可以找梅加瓦那样儿的土著们问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意见。
想了想,崇祯皇帝还是命人把温体仁和孟绍虞等人都给传进了宫中。
想要对社学和这些举人进士们的优待下手,少不得要跟这些大臣们商量一下。
觐见之礼完毕,又听完崇祯皇帝说的这些事儿之后,温体仁等人就陷入了深深的蛋疼。
几年?这才刚刚过去了几年的时间?
距离上次把秀才们的优待田给取消,举人们的优待田降到了五十亩之后,现在又要开始搞事情了?
斟酌了半晌之后,温体仁才躬身道:“敢问陛下,陛下的意思是先从优待田入手,还是先从社学入手?”
温体仁也不敢再跟崇祯皇帝打什么哑谜了——这种一个不好就会搞的江山动荡的事儿,还是敞开了来说比较好。
崇祯皇帝则是极为痛快的就把球给踢回给了温体仁:“那依温爱卿的意思呢?”
温体仁斟酌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牵连甚广,远非一日之功,倒不如从长计议?”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也知道此事非一日之功,这不便找众位爱卿前来商议么?”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微微扭头,吩咐道:“命人去告诉皇后她们,朕今天不和她们一起用膳了。
还有,让御膳房去准备些饭菜,今儿个就留众位爱卿陪朕一起吃顿便饭。”
王承恩自然是躬身应了,回头吩咐人去准备,剩下的温体仁等人则是更加的蛋疼。
崇祯皇帝请客吃饭的次数不多,但是每一次都很让人头疼。
反正根据温体仁的经验来判断,今天这事儿不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估计事情就不算完。
然而自己这些人除了留下来吃这顿饭,剩下的又能有什么办法?难道说自己家里已经把饭菜做好了,要回去吃饭?
皇帝请客吃饭,别说是家里已经把饭菜做好了,就是家里着火了也得当不知道,强撑着把饭吃完才行!
更坑的是,崇祯皇帝只是命人通知御膳房去准备,这饭食一时半会儿的还上不来——这个时间段不就是让自己这些人想办法出主意的?
总之就是头疼。
然而头疼归头疼,这事儿该办的还是得办,要不然的话,崇祯皇帝的板子落下来,这老胳膊老腿的,谁能受得住?
谢完恩之后,温体仁便将目光转向了孟绍虞:“孟大人对于社学之事是如何看待的?”
孟绍虞沉吟道:“若是在社学之中增加算学和大明律,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增加之后又该如何呢?科举之时要不要考?那进士科和明律科、明算科,又该怎么区分?
以此为例,若是县学之中再增加了格物的内容,那以后的格物科又该如何与进士科区分?
人力有时而穷,学子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若是在进士科之中增加明算、明律、格物,则科举之路凭空难了万倍。”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只是待着孟绍虞继续说下去。
后世确实就存在这种情况——哪怕是到了大学本科,别管是用到用不到的内容,总会学上一大堆,倒是专科院校会少很多的内容。
比如微积分这种玩意,平时买个菜买个烟什么的,他也用不上这东西啊。
还有英语,只要是不打算出国留学,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了几回这东西。
然而说这些东西一点儿的鸟用都没有,那就纯属扯蛋了——本科的意义就是大面积培养通用型的人才,然后由研究生时开始再针对人才走向进行细分。
可是像这种事儿吧,自己知道归知道,却没有什么鸟用。
自己一个程序猿能解决掉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早他娘的混成国级副国级的人物了,最次也得是个高官的,还至于苦逼的写代码?
眼下这种情况,倒不如好好的听听孟绍虞这种在朝堂上面打混了多少年的老狐狸有什么高见。
沉吟了一会儿后,孟绍虞才接着道:“倒不如先从社学之中增加明算与明律的内容,只做为秀才的考题,不用于举人。
至于秀才之后,便是县学之中的事儿了,到时候可以在县学和府学之中增加格物,明算与明律三科,由得学子们自己选择。”
温体仁抚须道:“那孟大人的意思,可是举人之后便要选择自己应考的科目?”
孟绍虞点头道:“正是如此。举人考进士乃是人生之大事,一如前几年之明算科与格物科,其实考题多有简单放水之嫌。”
崇祯皇帝也点头道:“明算与格物科的考题确实简单了些,选出来的进士们入了皇家学院之后也不是很合用,还要跟着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孟爱卿的提议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由举人之前便定下了自己想要参与科举的方向,也不至于浪费掉太多的时间,更可以在自己科举方向上面多多深入一些。”
孟绍虞躬身道:“微臣只是一点浅薄之见,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
崇祯皇帝则是呵呵笑道:“孟爱卿既然提出来办法,那么便可以此为据,继续讨论嘛,总比朕自己一个人乱想要强的多不是?”
温体仁点了点头,表示了自己同样赞同崇祯皇帝的说法后才开口道:“孟大人的提议倒也不差。只是这些学子们从举人之时便进行了细分,是不是太过晚了一些?”
孟绍虞拱手道:“确实有这个问题。只是再早的话,便是从秀才之时或者更早便进行细分,学子们所涉猎的东西未免太少了些?”
温体仁点了点头后,便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若依孟大人之言倒无不可,只是这举人的数量问题,便成了接下来的大问题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也是如此考虑。我大明今年有一百万的举人,明年便会有二百万,十年之后呢?是不是会有一千万?
到时候,我大明又何来这许多的土地分给这些举人?若是一定要分,势必会侵占百姓之田,到时又如何是好?”
郭允厚却是拱手道:“启奏陛下,微臣倒是有点儿想法。”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郭爱卿有话不妨直说。”
郭允厚道:“启奏陛下,太祖立国之初,便定下了对于读书人的优待之政,比如这田地不纳税便在其中。
臣以为,秀才与举人多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太祖之意也多半是为了让这些秀才举人可以安心读书而无后顾之忧。
然则举人得中进士之后,便为官身,开始领国朝俸禄,便是失了这田地不纳税的优待,也不影响生计?”
郭允厚的话一出口,崇祯皇帝心中就是一喜,温体仁和孟绍虞的脸色可就不怎么好看了。
按照郭允厚的意思,那就是要等着举人得中进士之后收回这些优待田,该纳税的还得一样纳税,该怎么着的还得怎么着。
要是这么算起来的话,那取消秀才的优待田又所谓何来?岂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