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朱允炆的话,楚王朱桢立刻暗叫不好,这又是在试探吗?父皇在的时候我们这些亲王倒是建过功,立过业,收拢了一些人手,但是自从你登基之后,却立刻下旨我们这些藩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那如何建功立业啊?四哥倒是想建功立业,可是事实证明,那条路是行不通的。
朱桢不敢看旁人的脸色,但估计都和自己差不多,他脑筋急转,琢磨如何应对皇上的挑衅。可就在他迟疑之时,座中却站起一人,他躬身施礼道:“皇上所说的建功立业,不知指的是什么?可否明示?”众人大惊,定睛看去,发现此人面带笑容,举止儒雅,正是有“蜀中秀才”之称的蜀王朱椿。
朱椿在蜀中多施文教,从不领兵备边,番人入寇,朱椿并不领兵御敌,反而向朝廷求援。所以他是诸王中最轻松写意的一个,心无所惧,自然敢接朱允炆的话。但即便如此,其他诸王面上不说,心中却暗自佩服其胆色。
“很好,蜀王叔问的好,朕今天正要说这个事情。”说着,朱允炆站起身来,正色道:“今日在座的都是我大明皇族,所议之事也是皇族的机密,任何情况下,不得透露给外人得知,否则就是自绝于祖宗,自绝于高皇帝,诸位可明白?”
诸王面色一凛,连忙指天为誓,绝不泄漏半句。
朱允炆看着诸王立誓,点点头,然后双手据案,正色道:“诸位亲王,燕庶人之乱平定之后,朕非常痛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两位亲王叛乱,叛军兵力最多时达二十万,朝廷调兵近六十万,耗时八个月才平定,最后一王自杀,一王被废为庶人。平叛看似容易,但计叛军在内,朝廷损失军力达三十万,百姓伤亡也达十数万,军费、粮饷耗费达四百万石。如果再有这么一次叛乱,大明朝恐怕就维持不下去了,就在现在,”朱允炆指向北方,厉声道:“北平周边白莲教盛行,有的村庄户户白莲,结党闹事,朕已经令北平三司着力赈济、安抚百姓,缉拿乱党,但诸位都应该明白,白莲教一旦扎根,根除甚难,这都是燕庶人叛乱的遗毒啊。朕真有些后悔,为什么没有当机立断将燕庶人迁至南昌,才酿成后来的大祸。”说到这里,就听“咚”的一声,朱允炆恨恨的重重的一拳砸在龙书案上。
听说北平出现了白莲教,诸王也有些失色,他们作为朱元璋的子嗣,深知白莲教的危害,也多少知道一些朱元璋的起家秘史,此刻再次听闻,不由得摒住了呼吸,仔细听下去。
朱允炆扫了一眼诸王,继续道:“自从叛乱兴起到现在,朕一直在想,如何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宗室藩王和皇室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开国帝王封建诸王,作为王室屏藩,虽然收到了一时效果,但最终都以削藩来解决。高皇帝英明神武,也不能避免大明陷入此等祸事,高皇帝的本意是想让所有子嗣都能享受富贵,而不只是皇帝一系独享荣华,可惜他的一番苦心却完全白费了。”
“朕身登大宝,一直想要秉承高皇帝遗志,与诸位叔王共享荣华,但是最终发现没有什么作用,最后正如贾谊所说,强者先反。平叛之后,朕就在考虑,下面是不是要削夺诸王护卫,让其享受富贵,而没有权柄。”
“但是朕核算了一下,这也是做不到的,按照高皇帝祖制,除太子外,天子之子封亲王,除世子外,其余诸子封郡王,以此类推。我皇族人家,吃穿不愁,妻妾众多,子嗣必盛,如此下去,必然坐吃山空。诸位,请看一下,这是朕让人测算出的未来五十年的宗室俸禄情况,刘振,你把这个分给诸王看一下。”
诸王在听到燕王之乱的损失时,有些动心,但大多不以为然,这是你皇帝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待听到皇上测算了未来的宗室情况,却纷纷来了兴趣。只是看了之后,却大为吃惊。
蜀王立刻站起来道:“皇上,这个计算对吗?不到百年,我们宗室的供养要超过大明岁入的一半?”
“怎么?蜀王叔不信吗?”
“臣不敢,只是,只是,臣斗胆要亲自测算一下。”
“好吧,今天诸位就算一下吧,朕不着急。”
“是!”
......
不到一个时辰,诸王就验算完了,其实很简单,朱允炆的纸上写了每一步的演算过程、假设条件,最终诸王只是对每个宗室生五子有些异议,朱允炆笑道:“诸位亲王,是认为多了呢?还是认为少了呢?”
这个?诸王心中都知道五个并不多,那也就是说,俸禄总额还要更多。
看着诸王垂头丧气的样子,朱允炆心中暗叹,沉默了一会儿才道:“诸位亲王,从这个简单的算数,可以看出来,目前的这种祖制是很难持续的。当然在坐的诸王,包括朕的有生之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以后必然会出现问题,后世的皇帝、藩王必然会面临这个问题,到那时朕恐怕皇室和藩王关系会非常紧张,因为无法给所有宗室发放俸禄,那么必然的选择是上层的亲王发,底层的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不发或少发,这些人恐怕会生活困难,甚至无力生存!”
这?诸王听着朱允炆冷静的语声,以及略带冷酷的描述,一个个沉默下来,都有些担心自己的子孙。这时候,大部分的心里都在想,皇上难道想撤掉我们的王爵?还是想削减我们的俸禄?这可不行。
过了一会儿,朱允炆抬了抬手,站起来道:“诸位,世上没有不灭的王朝,也没有永远的皇族,朕只希望到了那一天,高皇帝的血脉仍然受人尊敬,受人景仰!”
这句话说的很有艺术性,但屁用也没有,诸不吱声,只是看着朱允炆,想知道皇帝打算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在众人的注目中,朱允炆走下台阶,走到地图前,沉声道:“朕思前想后,翻遍史书,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历代王朝都无法做到自始至终厚待宗室,东汉光武帝刘秀只不过在乡间务农,蜀汉昭烈帝刘备曾经编席织履,而我们大明也无法例外,这是客观规律,大明的领土就这么大,能长出的粮食,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后来朕看了元史以及元朝的地图发现,蒙古人有一种思路很特别,就是分封制,但不是分封现有领土,而是给儿子配备军队,让他们出去打仗,征服土地。如窝阔台时期的长子出征,有效的解决了术赤家族的不满情绪;蒙哥时期,他让自己的一个弟弟忽必烈征伐南宋,另一个弟弟旭烈兀远征阿拉伯、波斯,后来这两个弟弟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分别建国。当然这种做法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立刻被终止,而蒙古人的扩张也就停止了。”
听到这里,有些人开始激动,皇帝要派自己出征了吗?太好了!有些人开始害怕,皇帝要派自己出征了?这不是要逼我去死吗?
朱桢不敢看旁人的脸色,但估计都和自己差不多,他脑筋急转,琢磨如何应对皇上的挑衅。可就在他迟疑之时,座中却站起一人,他躬身施礼道:“皇上所说的建功立业,不知指的是什么?可否明示?”众人大惊,定睛看去,发现此人面带笑容,举止儒雅,正是有“蜀中秀才”之称的蜀王朱椿。
朱椿在蜀中多施文教,从不领兵备边,番人入寇,朱椿并不领兵御敌,反而向朝廷求援。所以他是诸王中最轻松写意的一个,心无所惧,自然敢接朱允炆的话。但即便如此,其他诸王面上不说,心中却暗自佩服其胆色。
“很好,蜀王叔问的好,朕今天正要说这个事情。”说着,朱允炆站起身来,正色道:“今日在座的都是我大明皇族,所议之事也是皇族的机密,任何情况下,不得透露给外人得知,否则就是自绝于祖宗,自绝于高皇帝,诸位可明白?”
诸王面色一凛,连忙指天为誓,绝不泄漏半句。
朱允炆看着诸王立誓,点点头,然后双手据案,正色道:“诸位亲王,燕庶人之乱平定之后,朕非常痛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两位亲王叛乱,叛军兵力最多时达二十万,朝廷调兵近六十万,耗时八个月才平定,最后一王自杀,一王被废为庶人。平叛看似容易,但计叛军在内,朝廷损失军力达三十万,百姓伤亡也达十数万,军费、粮饷耗费达四百万石。如果再有这么一次叛乱,大明朝恐怕就维持不下去了,就在现在,”朱允炆指向北方,厉声道:“北平周边白莲教盛行,有的村庄户户白莲,结党闹事,朕已经令北平三司着力赈济、安抚百姓,缉拿乱党,但诸位都应该明白,白莲教一旦扎根,根除甚难,这都是燕庶人叛乱的遗毒啊。朕真有些后悔,为什么没有当机立断将燕庶人迁至南昌,才酿成后来的大祸。”说到这里,就听“咚”的一声,朱允炆恨恨的重重的一拳砸在龙书案上。
听说北平出现了白莲教,诸王也有些失色,他们作为朱元璋的子嗣,深知白莲教的危害,也多少知道一些朱元璋的起家秘史,此刻再次听闻,不由得摒住了呼吸,仔细听下去。
朱允炆扫了一眼诸王,继续道:“自从叛乱兴起到现在,朕一直在想,如何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宗室藩王和皇室之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开国帝王封建诸王,作为王室屏藩,虽然收到了一时效果,但最终都以削藩来解决。高皇帝英明神武,也不能避免大明陷入此等祸事,高皇帝的本意是想让所有子嗣都能享受富贵,而不只是皇帝一系独享荣华,可惜他的一番苦心却完全白费了。”
“朕身登大宝,一直想要秉承高皇帝遗志,与诸位叔王共享荣华,但是最终发现没有什么作用,最后正如贾谊所说,强者先反。平叛之后,朕就在考虑,下面是不是要削夺诸王护卫,让其享受富贵,而没有权柄。”
“但是朕核算了一下,这也是做不到的,按照高皇帝祖制,除太子外,天子之子封亲王,除世子外,其余诸子封郡王,以此类推。我皇族人家,吃穿不愁,妻妾众多,子嗣必盛,如此下去,必然坐吃山空。诸位,请看一下,这是朕让人测算出的未来五十年的宗室俸禄情况,刘振,你把这个分给诸王看一下。”
诸王在听到燕王之乱的损失时,有些动心,但大多不以为然,这是你皇帝的事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待听到皇上测算了未来的宗室情况,却纷纷来了兴趣。只是看了之后,却大为吃惊。
蜀王立刻站起来道:“皇上,这个计算对吗?不到百年,我们宗室的供养要超过大明岁入的一半?”
“怎么?蜀王叔不信吗?”
“臣不敢,只是,只是,臣斗胆要亲自测算一下。”
“好吧,今天诸位就算一下吧,朕不着急。”
“是!”
......
不到一个时辰,诸王就验算完了,其实很简单,朱允炆的纸上写了每一步的演算过程、假设条件,最终诸王只是对每个宗室生五子有些异议,朱允炆笑道:“诸位亲王,是认为多了呢?还是认为少了呢?”
这个?诸王心中都知道五个并不多,那也就是说,俸禄总额还要更多。
看着诸王垂头丧气的样子,朱允炆心中暗叹,沉默了一会儿才道:“诸位亲王,从这个简单的算数,可以看出来,目前的这种祖制是很难持续的。当然在坐的诸王,包括朕的有生之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以后必然会出现问题,后世的皇帝、藩王必然会面临这个问题,到那时朕恐怕皇室和藩王关系会非常紧张,因为无法给所有宗室发放俸禄,那么必然的选择是上层的亲王发,底层的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不发或少发,这些人恐怕会生活困难,甚至无力生存!”
这?诸王听着朱允炆冷静的语声,以及略带冷酷的描述,一个个沉默下来,都有些担心自己的子孙。这时候,大部分的心里都在想,皇上难道想撤掉我们的王爵?还是想削减我们的俸禄?这可不行。
过了一会儿,朱允炆抬了抬手,站起来道:“诸位,世上没有不灭的王朝,也没有永远的皇族,朕只希望到了那一天,高皇帝的血脉仍然受人尊敬,受人景仰!”
这句话说的很有艺术性,但屁用也没有,诸不吱声,只是看着朱允炆,想知道皇帝打算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在众人的注目中,朱允炆走下台阶,走到地图前,沉声道:“朕思前想后,翻遍史书,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历代王朝都无法做到自始至终厚待宗室,东汉光武帝刘秀只不过在乡间务农,蜀汉昭烈帝刘备曾经编席织履,而我们大明也无法例外,这是客观规律,大明的领土就这么大,能长出的粮食,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后来朕看了元史以及元朝的地图发现,蒙古人有一种思路很特别,就是分封制,但不是分封现有领土,而是给儿子配备军队,让他们出去打仗,征服土地。如窝阔台时期的长子出征,有效的解决了术赤家族的不满情绪;蒙哥时期,他让自己的一个弟弟忽必烈征伐南宋,另一个弟弟旭烈兀远征阿拉伯、波斯,后来这两个弟弟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分别建国。当然这种做法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立刻被终止,而蒙古人的扩张也就停止了。”
听到这里,有些人开始激动,皇帝要派自己出征了吗?太好了!有些人开始害怕,皇帝要派自己出征了?这不是要逼我去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