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孙乘着四轮马车游街,在贵宾楼设宴,招待工学院工匠这些事情,不等宴席结束就已经在京城传开了。京城繁华,人口众多,本就是流言四起、蜚短流长之地,普通人就当一个话题罢了,除了艳羡那些工匠的福分,至多有些愤愤不平罢了;不过也有些人在到处打听皇太孙乘坐的马车有何奇异之处,更有甚者还专门到这些工匠的家里去打听;但对于有些官员而言,却有的大惊、有的大喜、有的顿足捶胸,种种情形不一而足。
由于绥远建城、漠北鏖兵,朝廷最忙的部门就是户部和兵部了,调兵的、调粮的、对账的传令人员在两个衙门之间川流不息。所以,这天下午,兵部尚书茹常正在和户部尚书郁新商量为北平、大宁等城调兵、运粮之事,朝廷一下子出动二十多万的军队,花销如同流水一般,虽然目前还撑得住,但再持续下去,恐怕就要伤了元气了。为拓展财源,郁新也是火烧眉毛,甚至盯上了皇太孙的交通银行,希望能帮衬一二。虽然被朱允炆拒绝,但是还是积极派人去查账,想要知道交通银行的具体家底,进而再决定之后的策略。
茹常一边向郁新说明调兵的数量和具体位置,一边感慨道:“皇上圣明,精心构建了卫所制,所以如今调兵耗费钱粮极少,如此圣明天子,真是大明洪福啊。”
郁新一张张的检视着茹常的调兵单子,心里默默盘算,时不时的点头或者摇头,待听到茹常的话,心有所思,面上微微一笑,却没有说话。
正在这时,一个兵部的郎中走了进来,走到茹常耳边轻声嘀咕了几句,茹常听完之后,挥挥手让对方出去。郁新却如同没有看到一样,继续一张张的默算单子。茹常则仿佛遇到了大事情一般,右手的手指不停的敲击着桌面,甚至有越来越响的趋势,可他却毫无察觉。
过了一阵子,茹常才反应过来,发现郁新已经算完了,拿着杯茶正在品茗,不由得笑道:“郁大人,已经算完了吗?可有有什么纰漏?”
“大体上没什么问题,不过本官还要带回去仔细验算一下,钱粮之事,不能轻忽啊。”
茹常放在桌子下面的右手,握紧了又放开,握紧了又放开,几次之后,站起来,把门关上,然后坐到主位上,望着郁新,欲言又止,郁新看到他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起来:“良玉兄,有何为难之事啊?”
“今天下午,皇太孙殿下乘坐四轮马车,出动了锦衣卫净街......”茹常凑到郁新面前,低声道,似乎怕什么人听到似的。
郁新边听,边拿起桌子上的茶杯,拿起杯盖,轻轻的拂了拂,吹了吹,然后喝了一口,接着闭上眼睛,一脸陶醉的样子,口中还念道:“好茶,好茶,良玉兄,真是好雅兴啊。”。
看着郁新的样子,茹常深吸了一口气,低声道:“此事非同小可,我们身为臣子,不能不谏,否则大明江山危矣。”
郁新微微摇了摇头,道:“殿下并没有穷奢极欲,也没有醉心工匠之计,工学院也确实做出了一些东西,兵器、虎蹲炮、罐头等等,对军队的战斗力不无裨益,虽然本官不清楚殿下的用意,但本官还是相信殿下的。”
“不,绥远还在筑城,漠北尚在鏖战,我大明数十万将士不远万里,长驱漠北,卧冰饮雪,饥寒交迫,全凭一腔精忠报国之心、为皇上分忧之志,才能苦苦支撑。在此胜负未分之时、国家危亡之际,皇太孙殿下竟然如此招摇,在长安街上乘坐大车,于区区工匠之辈同席宴饮,并给予重赏。这将致塞北苦苦征战的数十万将士于何地?这将致在家中日夜祈福、昼夜难安的军户家属于何地?这将致后方殚精竭虑、运筹帷幄的朝廷官员于何地?难道将士的流血牺牲、埋骨域外尚不及区区几个工匠的奇技淫巧?如果此战得胜,朝廷将如何封赏将士,才能让其心服?难道让边疆将士以为我大明储君爱惜珍玩美货,不怜惜为国征战的忠勇之士?那么蒙古再来入侵,将士还会愿意舍命抵挡吗?郁尚书,难道你希望我大明的储君是爱细腰的楚王、爱鹤失众的卫懿公、身死国灭的李存勖,还是逃往漠北、死不瞑目的‘鲁班天子’元顺帝啊?”茹常开始还压着声音,但越说越激动,乃至站了起来,双手胡乱挥舞,声音越发高亢,周围办公的兵部僚属不由得停下了手头的工作,侧耳倾听着听着茹尚书的慷慨陈词。
郁新看着状似疯狂的茹常,心里百味杂陈,其实他是不同意茹常如此上纲上线、小题大做的,但是茹常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别说皇太孙了,即使是皇上恐怕也不敢对茹常的反问说“是”吧?
茹常说完之后,双手正好挥舞到空中,楞了一下,顺势往桌子上一拍,大声道:“郁尚书,殷鉴不远,史笔如钩,当此之际,本官不能沉默,本官决定了,要上书规劝皇太孙,不要本末倒置,大明的根基是英勇奋战的将士、是寒窗苦读的儒门学士、是那辛苦耕作、为纳税完赋的农夫,而不是那些迷惑人君耳目的工匠。”
郁新到了这里不得不表态了,他站起来道:“良玉兄,本官这就赶往詹事府,面见殿下,规劝他改弦易辙,不要寒了大明将士的心。”
“好,大人先去,本官会随后就到。”
郁新放下那些调兵拨粮的单子,整了整官服,转身推开门,却发现门口站了好多情绪激动的兵部官员,这些官员看到郁新出来,赶紧施了一礼,然后把道路让开。郁新看到这一幕,暗暗叹了口气,不过他还是面色如常的朝他们点了点头,走出了兵部。在他身后,兵部的官员纷纷涌进茹常的房间,报君恩、谏君过的拳拳之心从茹常的房间蔓延出来,慢慢扩散到整个六部衙门......
郁新快步赶到詹事府,求见皇太孙,却被告知朱允炆已经回宫,他立刻到宫门请求觐见。时间不长,朱允炆竟然从里面走了出来,身后跟着元贞、元静。看到朱允炆,郁新赶紧上前见礼,朱允炆连忙扶起郁新:“郁尚书,多礼了,究竟有什么事情,累的您亲自跑过来?孤可是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妥?”
郁新闻着朱允炆浑身的酒气,看着他满面红光,正色道:“殿下,大事不好了,请殿下立刻回宫,沐浴更衣,事情始末缘由,臣会在路上向殿下一一道来。”
“好的,辛苦郁尚书了。”
方孝孺文采雄迈,胸藏锦绣,加之最近对皇太孙所作所为存在不满,不由得文思泉涌,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将对皇太孙的谏言打好腹稿,揣摩之后,笔下游龙,一篇《谏正本远技疏》慢慢在纸上展现了真容......
正当方孝孺醉心笔墨之时,儿子方中愈的声音随着敲门声传过来:“父亲,兵部侍郎齐大人在外求见,儿子已经将其安排在正堂。”
齐泰?方孝孺本来被打断了思路很不高兴,不过转念一想,又高兴起来。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整理了一下衣冠,推门走出了房间。
齐泰在厅里坐立不安,不停的来回走动,不停的朝门口望去。就在这时,门口传来“尚礼兄,今天如此匆忙,所为何事啊?”的声音,话音刚落,方孝孺施施然的走了进来。
齐泰连忙迎上去,道:“希直兄,出大事了,是惊天的大事啊。”
“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方孝孺却不慌不忙的走到主位上,坐下,然后掸了掸袍袖,淡然道。
齐泰急道:“事态紧急,我长话短说,兵部尚书茹常召集僚属,联络其他的各部官员到詹事府去劝谏殿下,为的是今天下午殿下宴请工匠的事情。我已经通知了子澄、惟恭、子中等人,立刻过来,他们人一会儿就到了。”
方孝孺听了之后,却拍了一下大腿,朗声道:“哈哈哈,吾道不孤啊,没想到茹尚书和我想到一起了,尚礼,这是好事情,你不用慌张,等我一下,我拿个东西给你看。”
说着方孝孺就起身离去,齐泰听了他的话却如五雷轰顶,结结巴巴道:“希直兄,你说什么?好事?哎,你等等......”
方孝孺没有理他,过了一会儿拿回来一个奏折,递给齐泰,得意的道:“尚礼兄,下午小儿有幸和殿下同席宴饮,对事情的始末很清楚。待小儿向我禀告之后,我就写了这份奏疏,虽然还没有全写完,但已经可以一观了。”说着向齐泰抬了抬手。
齐泰此时也慢慢反而冷静下来了,展开奏疏,一目十行,看了一遍,也不由的赞叹:“此文甚佳,‘太公治齐,通工商,便鱼盐,民乐之而不附。田氏篡齐,景公知之而不能行,礼也!礼者,法之大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
方孝孺也是喜形于色,拍手道:“既然尚礼兄也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一起去詹事府劝谏殿下吧,朝廷尚书都亲自出马,你我身为詹事府的属官岂能落后?”说着,方孝孺站起来,拉着齐泰就要一起出门。
齐泰甩开方孝孺的手,厉声道:“希直兄,你听我说!”洪亮的声音吓了方孝孺一跳,不解的看向齐泰。
齐泰看着方孝孺的眼睛,正色道:“殿下此举,尚礼也不赞同,尚礼也打算劝谏殿下,但是不会如此大张旗鼓,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如此对殿下威望有损,甚至会危及殿下的储位。”
“不至于吧。”方孝孺有些不解,一副看白痴的眼光看着齐泰。
“希直兄,此事我赞同尚礼兄的看法。”话音刚落,门帘挑起,卓敬和黄子澄走了进来,说话的正是卓敬。
卓敬、黄子澄都是急匆匆赶过来的,所以有些风尘仆仆,鬓角、额头都渗出了微微的细汗。
卓敬没有客套,继续道:“希直兄、尚礼兄,此事确实是殿下做的不妥,殿下一手策划的绥远筑城还没有完成,东线宁王的牵制军却深入漠北,陷入重围,颖国公千里救援,目前尚不知结果。虽然在明眼人看来,是宁王的肆意妄为,不服从命令所致,但是宁王做为殿下的叔叔,殿下势必不能将其不服从命令之事昭告天下,加之燕王前段时间闹出来的祖先附体,代王的刺杀事件,朝臣一直议论纷纷,质疑殿下能力者有之,质疑殿下不孝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所以此刻是殿下最应该慎重的时候,可是殿下却在此时宴请工匠。”
说到这里,卓敬叹了口气,继续道:“这也是我们东宫属官没有尽到劝谏责任所致。”
“可是,”方孝孺迟疑了一下,道:“殿下对工学院之事非常上心,希直多次劝谏却没有效果,此次茹尚书敢于出头劝谏,希直认为是好事情。”
卓敬仔细的盯着方孝孺,发现其眼神清澈,真情发自肺腑,毫无虚饰亏心之举,不由得心中暗叹,道:“各位,此事一定不能闹大,要尽快平息此事,惟恭认为我们要尽快赶往詹事府,阻止此事扩大,实在不行,让殿下退让一步,平息了此事,再做打算。”
众人看了看,也觉得干讨论没有用处,就联诀出门,赶往詹事府。
在院子里遇上了匆匆赶来的王度,看到他过来了,众人却都没给他好脸色。王度有些莫名其妙:“希直兄,发生了什么事情?”
方孝孺冷冷道:“下午你也在现场,为何不劝阻殿下,反帮助殿下行此荒唐之事?”
下午?王度有些摸不着头脑,就在这时,卓敬低声道:“茹常组织人去詹事府劝谏殿下了,快走,我们去詹事府。”
啊?王度如梦初醒,跟了上去。
门口停着一辆四轮马车,是朱允炆赐给王度的。可是众人却各自上马,没有理睬王度。王度看了看众人的背影,摇了摇头,上了马车,一声令下,也向詹事府赶去。
众人到了詹事府,发现门口已经有不少官员,挤在门口吵吵嚷嚷。众人赶紧下马,从人群中挤开一条道路。门口的卫士认得他们,施礼后就让他们进去了。
走在院子里,方孝孺突然站住了,道:“子贡有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不能让殿下一错再错,只要殿下改过,仍然是大明朝最英明的储君,此事我必当面谏之。”
黄子澄大惊,拉住方孝孺:“你疯了?”
方孝孺抓住黄子澄的手,肃穆道:“子澄,即使失去殿下信任,希直也不悔今日所为。”说着,将衣服挣脱,往皇太孙议事的主殿走去。
主殿中跪了一地的人,当先的人正是兵部尚书茹常、礼部尚书任亨泰和刑部尚书夏恕,后面是六部属官,旁边站着其他的三部尚书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主位上坐着有些手足无措的朱允炆。
由于绥远建城、漠北鏖兵,朝廷最忙的部门就是户部和兵部了,调兵的、调粮的、对账的传令人员在两个衙门之间川流不息。所以,这天下午,兵部尚书茹常正在和户部尚书郁新商量为北平、大宁等城调兵、运粮之事,朝廷一下子出动二十多万的军队,花销如同流水一般,虽然目前还撑得住,但再持续下去,恐怕就要伤了元气了。为拓展财源,郁新也是火烧眉毛,甚至盯上了皇太孙的交通银行,希望能帮衬一二。虽然被朱允炆拒绝,但是还是积极派人去查账,想要知道交通银行的具体家底,进而再决定之后的策略。
茹常一边向郁新说明调兵的数量和具体位置,一边感慨道:“皇上圣明,精心构建了卫所制,所以如今调兵耗费钱粮极少,如此圣明天子,真是大明洪福啊。”
郁新一张张的检视着茹常的调兵单子,心里默默盘算,时不时的点头或者摇头,待听到茹常的话,心有所思,面上微微一笑,却没有说话。
正在这时,一个兵部的郎中走了进来,走到茹常耳边轻声嘀咕了几句,茹常听完之后,挥挥手让对方出去。郁新却如同没有看到一样,继续一张张的默算单子。茹常则仿佛遇到了大事情一般,右手的手指不停的敲击着桌面,甚至有越来越响的趋势,可他却毫无察觉。
过了一阵子,茹常才反应过来,发现郁新已经算完了,拿着杯茶正在品茗,不由得笑道:“郁大人,已经算完了吗?可有有什么纰漏?”
“大体上没什么问题,不过本官还要带回去仔细验算一下,钱粮之事,不能轻忽啊。”
茹常放在桌子下面的右手,握紧了又放开,握紧了又放开,几次之后,站起来,把门关上,然后坐到主位上,望着郁新,欲言又止,郁新看到他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起来:“良玉兄,有何为难之事啊?”
“今天下午,皇太孙殿下乘坐四轮马车,出动了锦衣卫净街......”茹常凑到郁新面前,低声道,似乎怕什么人听到似的。
郁新边听,边拿起桌子上的茶杯,拿起杯盖,轻轻的拂了拂,吹了吹,然后喝了一口,接着闭上眼睛,一脸陶醉的样子,口中还念道:“好茶,好茶,良玉兄,真是好雅兴啊。”。
看着郁新的样子,茹常深吸了一口气,低声道:“此事非同小可,我们身为臣子,不能不谏,否则大明江山危矣。”
郁新微微摇了摇头,道:“殿下并没有穷奢极欲,也没有醉心工匠之计,工学院也确实做出了一些东西,兵器、虎蹲炮、罐头等等,对军队的战斗力不无裨益,虽然本官不清楚殿下的用意,但本官还是相信殿下的。”
“不,绥远还在筑城,漠北尚在鏖战,我大明数十万将士不远万里,长驱漠北,卧冰饮雪,饥寒交迫,全凭一腔精忠报国之心、为皇上分忧之志,才能苦苦支撑。在此胜负未分之时、国家危亡之际,皇太孙殿下竟然如此招摇,在长安街上乘坐大车,于区区工匠之辈同席宴饮,并给予重赏。这将致塞北苦苦征战的数十万将士于何地?这将致在家中日夜祈福、昼夜难安的军户家属于何地?这将致后方殚精竭虑、运筹帷幄的朝廷官员于何地?难道将士的流血牺牲、埋骨域外尚不及区区几个工匠的奇技淫巧?如果此战得胜,朝廷将如何封赏将士,才能让其心服?难道让边疆将士以为我大明储君爱惜珍玩美货,不怜惜为国征战的忠勇之士?那么蒙古再来入侵,将士还会愿意舍命抵挡吗?郁尚书,难道你希望我大明的储君是爱细腰的楚王、爱鹤失众的卫懿公、身死国灭的李存勖,还是逃往漠北、死不瞑目的‘鲁班天子’元顺帝啊?”茹常开始还压着声音,但越说越激动,乃至站了起来,双手胡乱挥舞,声音越发高亢,周围办公的兵部僚属不由得停下了手头的工作,侧耳倾听着听着茹尚书的慷慨陈词。
郁新看着状似疯狂的茹常,心里百味杂陈,其实他是不同意茹常如此上纲上线、小题大做的,但是茹常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别说皇太孙了,即使是皇上恐怕也不敢对茹常的反问说“是”吧?
茹常说完之后,双手正好挥舞到空中,楞了一下,顺势往桌子上一拍,大声道:“郁尚书,殷鉴不远,史笔如钩,当此之际,本官不能沉默,本官决定了,要上书规劝皇太孙,不要本末倒置,大明的根基是英勇奋战的将士、是寒窗苦读的儒门学士、是那辛苦耕作、为纳税完赋的农夫,而不是那些迷惑人君耳目的工匠。”
郁新到了这里不得不表态了,他站起来道:“良玉兄,本官这就赶往詹事府,面见殿下,规劝他改弦易辙,不要寒了大明将士的心。”
“好,大人先去,本官会随后就到。”
郁新放下那些调兵拨粮的单子,整了整官服,转身推开门,却发现门口站了好多情绪激动的兵部官员,这些官员看到郁新出来,赶紧施了一礼,然后把道路让开。郁新看到这一幕,暗暗叹了口气,不过他还是面色如常的朝他们点了点头,走出了兵部。在他身后,兵部的官员纷纷涌进茹常的房间,报君恩、谏君过的拳拳之心从茹常的房间蔓延出来,慢慢扩散到整个六部衙门......
郁新快步赶到詹事府,求见皇太孙,却被告知朱允炆已经回宫,他立刻到宫门请求觐见。时间不长,朱允炆竟然从里面走了出来,身后跟着元贞、元静。看到朱允炆,郁新赶紧上前见礼,朱允炆连忙扶起郁新:“郁尚书,多礼了,究竟有什么事情,累的您亲自跑过来?孤可是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妥?”
郁新闻着朱允炆浑身的酒气,看着他满面红光,正色道:“殿下,大事不好了,请殿下立刻回宫,沐浴更衣,事情始末缘由,臣会在路上向殿下一一道来。”
“好的,辛苦郁尚书了。”
方孝孺文采雄迈,胸藏锦绣,加之最近对皇太孙所作所为存在不满,不由得文思泉涌,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将对皇太孙的谏言打好腹稿,揣摩之后,笔下游龙,一篇《谏正本远技疏》慢慢在纸上展现了真容......
正当方孝孺醉心笔墨之时,儿子方中愈的声音随着敲门声传过来:“父亲,兵部侍郎齐大人在外求见,儿子已经将其安排在正堂。”
齐泰?方孝孺本来被打断了思路很不高兴,不过转念一想,又高兴起来。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整理了一下衣冠,推门走出了房间。
齐泰在厅里坐立不安,不停的来回走动,不停的朝门口望去。就在这时,门口传来“尚礼兄,今天如此匆忙,所为何事啊?”的声音,话音刚落,方孝孺施施然的走了进来。
齐泰连忙迎上去,道:“希直兄,出大事了,是惊天的大事啊。”
“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方孝孺却不慌不忙的走到主位上,坐下,然后掸了掸袍袖,淡然道。
齐泰急道:“事态紧急,我长话短说,兵部尚书茹常召集僚属,联络其他的各部官员到詹事府去劝谏殿下,为的是今天下午殿下宴请工匠的事情。我已经通知了子澄、惟恭、子中等人,立刻过来,他们人一会儿就到了。”
方孝孺听了之后,却拍了一下大腿,朗声道:“哈哈哈,吾道不孤啊,没想到茹尚书和我想到一起了,尚礼,这是好事情,你不用慌张,等我一下,我拿个东西给你看。”
说着方孝孺就起身离去,齐泰听了他的话却如五雷轰顶,结结巴巴道:“希直兄,你说什么?好事?哎,你等等......”
方孝孺没有理他,过了一会儿拿回来一个奏折,递给齐泰,得意的道:“尚礼兄,下午小儿有幸和殿下同席宴饮,对事情的始末很清楚。待小儿向我禀告之后,我就写了这份奏疏,虽然还没有全写完,但已经可以一观了。”说着向齐泰抬了抬手。
齐泰此时也慢慢反而冷静下来了,展开奏疏,一目十行,看了一遍,也不由的赞叹:“此文甚佳,‘太公治齐,通工商,便鱼盐,民乐之而不附。田氏篡齐,景公知之而不能行,礼也!礼者,法之大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
方孝孺也是喜形于色,拍手道:“既然尚礼兄也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一起去詹事府劝谏殿下吧,朝廷尚书都亲自出马,你我身为詹事府的属官岂能落后?”说着,方孝孺站起来,拉着齐泰就要一起出门。
齐泰甩开方孝孺的手,厉声道:“希直兄,你听我说!”洪亮的声音吓了方孝孺一跳,不解的看向齐泰。
齐泰看着方孝孺的眼睛,正色道:“殿下此举,尚礼也不赞同,尚礼也打算劝谏殿下,但是不会如此大张旗鼓,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如此对殿下威望有损,甚至会危及殿下的储位。”
“不至于吧。”方孝孺有些不解,一副看白痴的眼光看着齐泰。
“希直兄,此事我赞同尚礼兄的看法。”话音刚落,门帘挑起,卓敬和黄子澄走了进来,说话的正是卓敬。
卓敬、黄子澄都是急匆匆赶过来的,所以有些风尘仆仆,鬓角、额头都渗出了微微的细汗。
卓敬没有客套,继续道:“希直兄、尚礼兄,此事确实是殿下做的不妥,殿下一手策划的绥远筑城还没有完成,东线宁王的牵制军却深入漠北,陷入重围,颖国公千里救援,目前尚不知结果。虽然在明眼人看来,是宁王的肆意妄为,不服从命令所致,但是宁王做为殿下的叔叔,殿下势必不能将其不服从命令之事昭告天下,加之燕王前段时间闹出来的祖先附体,代王的刺杀事件,朝臣一直议论纷纷,质疑殿下能力者有之,质疑殿下不孝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所以此刻是殿下最应该慎重的时候,可是殿下却在此时宴请工匠。”
说到这里,卓敬叹了口气,继续道:“这也是我们东宫属官没有尽到劝谏责任所致。”
“可是,”方孝孺迟疑了一下,道:“殿下对工学院之事非常上心,希直多次劝谏却没有效果,此次茹尚书敢于出头劝谏,希直认为是好事情。”
卓敬仔细的盯着方孝孺,发现其眼神清澈,真情发自肺腑,毫无虚饰亏心之举,不由得心中暗叹,道:“各位,此事一定不能闹大,要尽快平息此事,惟恭认为我们要尽快赶往詹事府,阻止此事扩大,实在不行,让殿下退让一步,平息了此事,再做打算。”
众人看了看,也觉得干讨论没有用处,就联诀出门,赶往詹事府。
在院子里遇上了匆匆赶来的王度,看到他过来了,众人却都没给他好脸色。王度有些莫名其妙:“希直兄,发生了什么事情?”
方孝孺冷冷道:“下午你也在现场,为何不劝阻殿下,反帮助殿下行此荒唐之事?”
下午?王度有些摸不着头脑,就在这时,卓敬低声道:“茹常组织人去詹事府劝谏殿下了,快走,我们去詹事府。”
啊?王度如梦初醒,跟了上去。
门口停着一辆四轮马车,是朱允炆赐给王度的。可是众人却各自上马,没有理睬王度。王度看了看众人的背影,摇了摇头,上了马车,一声令下,也向詹事府赶去。
众人到了詹事府,发现门口已经有不少官员,挤在门口吵吵嚷嚷。众人赶紧下马,从人群中挤开一条道路。门口的卫士认得他们,施礼后就让他们进去了。
走在院子里,方孝孺突然站住了,道:“子贡有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不能让殿下一错再错,只要殿下改过,仍然是大明朝最英明的储君,此事我必当面谏之。”
黄子澄大惊,拉住方孝孺:“你疯了?”
方孝孺抓住黄子澄的手,肃穆道:“子澄,即使失去殿下信任,希直也不悔今日所为。”说着,将衣服挣脱,往皇太孙议事的主殿走去。
主殿中跪了一地的人,当先的人正是兵部尚书茹常、礼部尚书任亨泰和刑部尚书夏恕,后面是六部属官,旁边站着其他的三部尚书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主位上坐着有些手足无措的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