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控制住女真,蒙古这边一定要挡住其前进的步伐,对蒙古诸部要拉拢和控制,再下一步是控制住朝鲜和东江,要能为辽西所用,而不是自行其事。
袁崇焕目光森冷,心中已经有所决断,在他成功的这条路上,注定相当的艰难,也会有很多阻碍。
但不打紧,这么多年下来,能阻碍他的人已经不多,并且他都很有信心,能将自己眼前的所有阻碍都用剑砍去!
程本直这时道:“广宁打行首领杨二也跟着我过来了,军门大人是不是要见他?”
“当然要见。”袁崇焕目光看向程本直,说道:“其来求官,还是十三山的团练想要转为经制之师?如果是现在的这种局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二这人憨直,他的打行首领主要是靠义气和武力。”程本直微笑着分析道:“这一次出使蒙古的事情不成,杨二对此心怀愧疚,但他也不能影响和记征伐蒙古的大局,估计心中也是进退难安。他是广宁人,和记以大同那边的人为主,虽然十三山上还是广宁人为多,但当家的几个人中,有沈阳中卫人,也有大同人,广宁人多半在中下层,甚至中下层中和记也派了不少大同宣府的人过来掌权。杨二并不蠢,他知道自己多半是架在高位当幌子的,现在他的想法就是把愿意跟他走的广宁人带出来,想在前屯或是大胜堡,大定堡一带,沿着小凌河西岸驻守,他的胃口不大,自己说不愿挟功求报……我看给他一个守备或是都司也就差不多了。”
“他不是胃口不大。”袁崇焕沉吟着道:“他是心中有愧,既对大明,也对十三山的和记人马。对公,他是大明臣子,和记自立之势已成,杨二不愿跟着和记自立,或是将来跟着造反,否则就有愧于他一向的侠义心思。这是一,再一个,他对十三山的人也有愧疚,在一起抗敌,浴血厮杀,一个锅里捞饭吃,说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然而心里没有愧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不愿当高官显职,虽然可能一直也想着要光宗耀祖。这个人,确实是个侠士啊。”
屋中诸人都是点头,半响过后,才有人幽幽道:“现在这样的蠢人可不多了。”
袁崇焕道:“叫进来见个面,本官保他个游击吧,他的功劳也配得上。他自己要推,只愿当个守备,那就由他。”
……
杨二站在水滴檐下已经半天了。
眼前是几个戴着红缨大帽,穿着绵甲的护卫,几个人都是手按着腰刀,瞪眼看着杨二,脸上俱是防备的神色。
杨二还知道袁崇焕府中有几个很有名的高手,袁天敕,袁天相,袁升高,这几人都是江湖上有名的高手。
袁崇焕匹马进关,倡言坚守不退,也是真的打动了一些江湖豪杰,袁家在东莞也就是普通的商人家族,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高手护卫,最多是有几个从家乡带出来的老仆,袁升高等人,俱是在袁崇焕出名之后跑过来投效,杨二对他们也很熟识,知道别看自己站在这里,袁升高和袁天敕几个肯定躲在暗处,若是自己有什么不轨行动,这几个老朋友定然第一时间就跳出来了。
杨二对此也无所谓,他的身手先是从小打架打出来的,天生力气大,骨架子大,打架就容易占便宜。
有大块头加上胆色,很容易就打出头,有了名气之后再遍访武师正经的练武,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弓箭射术,这年头武人的本事杨二俱有,而且都相当的出色。
普通的壮汉,只要地形够宽敞,杨二一人拿着腰刀弓箭,对付十几个也不在话下。
并不是那种高来高去,一拳打人十几步远的“舞术”,而是实实在在的杀人技巧,劲力更大,反应更快,身手更灵活,劈斩挥刺更精准,同时箭也要射的快和准。
在眼前这院子里,杨二有把握干掉眼前这些护卫,不过如果袁天相几个出手,他就很难有什么施展了。
这也是无所谓的事,他来这里又不是当刺客。
杨二的内心确实被袁崇焕分析的很精准,此前想建功立业,所以很容易就与和记合作了。大义当前,加上当时只有和记有力量帮助十三山上的事,合作甚至投效都很正常。
可是现在和记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杨二的想象,甚至超过了他感觉应有的分寸。和记俨然自成一国,在草原上东征西讨,在十三山和宽甸一带都有布局。
在杨二看来,张瀚的野心也是一步步的暴露了出来,现在已经到了有取舍的时候了。
通过程本直等人出使蒙古各部的事,既叫杨二看到了和记的扩张和咄咄逼人的野心,也是杨二痛下决心离开的根由。
他感觉和记的野心已经到了足够威胁大明的地步,如果真的和记与大明开战了,他身为和记的一份子,是向大明挥刀,成就功业,还是坚拒抗命,成就自己的名节?
不管怎么样,都是有对不起的人啊……
天空微雨,滴水檐上果真滴下雨来。
杨二仰首看天,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景像,但远方天际仍然阳光,这说明是一场太阳雨,这雨下不大,也下不长。
杨二的帽子挡住了头发不被雨淋,但下巴的胡子上变得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怎么舒服,可是他宁愿雨下的更大一些。
从山上下来,一路行来,到处都是跑回来的辽民在伺弄土地。
正月时被女真人攻了一下子,毁了不少农田,但还是有相当的农田完好,回来的辽民勉强栖身,指望着能有好收成,不过从天时来看,冬天大雪,春天少雨干旱,入夏后还是很少下雨,作物都枯黄萎缩了不少。
又是减产,正常年景风调雨顺的话,一亩地可以收三百到四百斤粮食,去掉赋役田租和种子粮等耗费,六口之家种三十亩或五十亩地,足够保持温饱和过的去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小有积蓄。
事实上在万历中期之前,当时的文字记录就是普遍的物价低廉,人民的生活水准并不差。隆万开海还带来很大的商机,朝廷用度充足,地方富裕,百姓的生活也过的去。
就算到现在,真正受到天灾影响的还是北方,小冰期时间的自然灾害百分之百叫北方人给吸引了。
湖广一样是丰收,粮仓充足,一直到大明亡国都替帝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粮食,江南的富裕更不必提,一直到清军入关江南的士大夫还在纸醉金迷,地方还是相当的富裕。
两湖,闽浙,两广,云贵,大明的大半地方都是平静如常,唯一的动乱是天启年间的奢安之乱,也早就平定了,整个南方平安无事,地方富裕如常,可称风调雨顺。
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半地方很安稳,没有陷入战火和灾荒,地方官府还在履行正常的职责的庞大帝国,突然一下子就倒下去了,国运戛然而止,等战火烧到江南闽浙两广的时候,南方的人们才明白过来,原来帝国早就一片疮痍。
整个辽西在此前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大量的村落房舍被毁,农田被毁损,特别是宁远到大凌河小凌河锦州前屯一带的核心屯田区域,受到的损害极大,流民返回之后拼力弥补,仍然有大量的善后工作并没有完成。
杨二经过之所,仍然是满目看过去的毁损农田和废墟。
如果风调雨顺的话,辽民的困苦就能弥补回来不少,可惜从眼前的这场雨来看,对农事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何况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收割了,那时雨水来了反而不美,但能过这二十年来的经验来看,天时往往是事与愿违。
这时程本直出现在檐下房门前,向着杨二肃容道:“巡抚军门大人有请。”
檐下左右两侧,两个异常魁梧壮实的汉子出现在杨二眼前,两人一左一右的肃容而立,并没有表现出敌意,甚至先向杨二抱了抱拳,以示敬意,但那种提防警备之意也是十分明显。
“两位放心。”杨二向这两个曾经的江湖大豪微微一笑,说道:“杨某一生为人处事,从未敢有违天道,亦不违人道伦常,忠义二字,常在心中。袁军门孤军守宁远,挫老奴气焰,甚至炮伤奴酋,杨某深感建虏残暴狠毒,此时最佩服的就敢打建虏的好汉子,何况是袁巡抚军门大人!”
在场的人感受到杨二的诚意,不过袁升高和袁天敕仍然寸步不离,袁天敕抱拳道:“职责所在,非是不信任杨兄。”
这时袁崇焕突然出现在门前,大红官袍夺目亮眼,他看了看四周的护卫,对着杨二微笑道:“杨义士,久闻大见,未曾得一见,今日幸会!”
杨二目光微凝,对他这种江湖人物来说,任何小心提防的态度都算是一种羞辱了,他们这样的大豪最重视的就是一诺千金,如果有人表示出丝毫的不信任,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掉转头离开。
但今时今日他已经无法离开了,今日此行不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相当一部份愿意回归到大明体系里的人,利益相关,他不仅为了自己,还要为那些一直跟随着自己的兄弟手足。
杨二这等人,一旦下了决心,也是坚刚不可夺志,当年女真人兵临广宁城下,不是对杨二没有招降过,后来在毕麻子之前也有女真人暗中劝杨二投降,都是没有成功过,今日在袁崇焕面前的卑躬屈膝,和功名富贵无关,而是一种被称为愚蠢的侠义精神作祟而已。
杨二深吸口气,对着袁崇焕拜道:“不肖草民来归,还望军门大人给在下和麾下儿郎一处安身之所,杨某感激不尽。”
“其中原由,本官略知一二。”袁崇焕道:“请进来说吧,为国为民的义士,总不能没有了局,没有一个出身和下场!”
袁崇焕目光森冷,心中已经有所决断,在他成功的这条路上,注定相当的艰难,也会有很多阻碍。
但不打紧,这么多年下来,能阻碍他的人已经不多,并且他都很有信心,能将自己眼前的所有阻碍都用剑砍去!
程本直这时道:“广宁打行首领杨二也跟着我过来了,军门大人是不是要见他?”
“当然要见。”袁崇焕目光看向程本直,说道:“其来求官,还是十三山的团练想要转为经制之师?如果是现在的这种局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杨二这人憨直,他的打行首领主要是靠义气和武力。”程本直微笑着分析道:“这一次出使蒙古的事情不成,杨二对此心怀愧疚,但他也不能影响和记征伐蒙古的大局,估计心中也是进退难安。他是广宁人,和记以大同那边的人为主,虽然十三山上还是广宁人为多,但当家的几个人中,有沈阳中卫人,也有大同人,广宁人多半在中下层,甚至中下层中和记也派了不少大同宣府的人过来掌权。杨二并不蠢,他知道自己多半是架在高位当幌子的,现在他的想法就是把愿意跟他走的广宁人带出来,想在前屯或是大胜堡,大定堡一带,沿着小凌河西岸驻守,他的胃口不大,自己说不愿挟功求报……我看给他一个守备或是都司也就差不多了。”
“他不是胃口不大。”袁崇焕沉吟着道:“他是心中有愧,既对大明,也对十三山的和记人马。对公,他是大明臣子,和记自立之势已成,杨二不愿跟着和记自立,或是将来跟着造反,否则就有愧于他一向的侠义心思。这是一,再一个,他对十三山的人也有愧疚,在一起抗敌,浴血厮杀,一个锅里捞饭吃,说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然而心里没有愧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不愿当高官显职,虽然可能一直也想着要光宗耀祖。这个人,确实是个侠士啊。”
屋中诸人都是点头,半响过后,才有人幽幽道:“现在这样的蠢人可不多了。”
袁崇焕道:“叫进来见个面,本官保他个游击吧,他的功劳也配得上。他自己要推,只愿当个守备,那就由他。”
……
杨二站在水滴檐下已经半天了。
眼前是几个戴着红缨大帽,穿着绵甲的护卫,几个人都是手按着腰刀,瞪眼看着杨二,脸上俱是防备的神色。
杨二还知道袁崇焕府中有几个很有名的高手,袁天敕,袁天相,袁升高,这几人都是江湖上有名的高手。
袁崇焕匹马进关,倡言坚守不退,也是真的打动了一些江湖豪杰,袁家在东莞也就是普通的商人家族,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高手护卫,最多是有几个从家乡带出来的老仆,袁升高等人,俱是在袁崇焕出名之后跑过来投效,杨二对他们也很熟识,知道别看自己站在这里,袁升高和袁天敕几个肯定躲在暗处,若是自己有什么不轨行动,这几个老朋友定然第一时间就跳出来了。
杨二对此也无所谓,他的身手先是从小打架打出来的,天生力气大,骨架子大,打架就容易占便宜。
有大块头加上胆色,很容易就打出头,有了名气之后再遍访武师正经的练武,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弓箭射术,这年头武人的本事杨二俱有,而且都相当的出色。
普通的壮汉,只要地形够宽敞,杨二一人拿着腰刀弓箭,对付十几个也不在话下。
并不是那种高来高去,一拳打人十几步远的“舞术”,而是实实在在的杀人技巧,劲力更大,反应更快,身手更灵活,劈斩挥刺更精准,同时箭也要射的快和准。
在眼前这院子里,杨二有把握干掉眼前这些护卫,不过如果袁天相几个出手,他就很难有什么施展了。
这也是无所谓的事,他来这里又不是当刺客。
杨二的内心确实被袁崇焕分析的很精准,此前想建功立业,所以很容易就与和记合作了。大义当前,加上当时只有和记有力量帮助十三山上的事,合作甚至投效都很正常。
可是现在和记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杨二的想象,甚至超过了他感觉应有的分寸。和记俨然自成一国,在草原上东征西讨,在十三山和宽甸一带都有布局。
在杨二看来,张瀚的野心也是一步步的暴露了出来,现在已经到了有取舍的时候了。
通过程本直等人出使蒙古各部的事,既叫杨二看到了和记的扩张和咄咄逼人的野心,也是杨二痛下决心离开的根由。
他感觉和记的野心已经到了足够威胁大明的地步,如果真的和记与大明开战了,他身为和记的一份子,是向大明挥刀,成就功业,还是坚拒抗命,成就自己的名节?
不管怎么样,都是有对不起的人啊……
天空微雨,滴水檐上果真滴下雨来。
杨二仰首看天,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景像,但远方天际仍然阳光,这说明是一场太阳雨,这雨下不大,也下不长。
杨二的帽子挡住了头发不被雨淋,但下巴的胡子上变得湿漉漉的,这当然不怎么舒服,可是他宁愿雨下的更大一些。
从山上下来,一路行来,到处都是跑回来的辽民在伺弄土地。
正月时被女真人攻了一下子,毁了不少农田,但还是有相当的农田完好,回来的辽民勉强栖身,指望着能有好收成,不过从天时来看,冬天大雪,春天少雨干旱,入夏后还是很少下雨,作物都枯黄萎缩了不少。
又是减产,正常年景风调雨顺的话,一亩地可以收三百到四百斤粮食,去掉赋役田租和种子粮等耗费,六口之家种三十亩或五十亩地,足够保持温饱和过的去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小有积蓄。
事实上在万历中期之前,当时的文字记录就是普遍的物价低廉,人民的生活水准并不差。隆万开海还带来很大的商机,朝廷用度充足,地方富裕,百姓的生活也过的去。
就算到现在,真正受到天灾影响的还是北方,小冰期时间的自然灾害百分之百叫北方人给吸引了。
湖广一样是丰收,粮仓充足,一直到大明亡国都替帝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粮食,江南的富裕更不必提,一直到清军入关江南的士大夫还在纸醉金迷,地方还是相当的富裕。
两湖,闽浙,两广,云贵,大明的大半地方都是平静如常,唯一的动乱是天启年间的奢安之乱,也早就平定了,整个南方平安无事,地方富裕如常,可称风调雨顺。
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半地方很安稳,没有陷入战火和灾荒,地方官府还在履行正常的职责的庞大帝国,突然一下子就倒下去了,国运戛然而止,等战火烧到江南闽浙两广的时候,南方的人们才明白过来,原来帝国早就一片疮痍。
整个辽西在此前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大量的村落房舍被毁,农田被毁损,特别是宁远到大凌河小凌河锦州前屯一带的核心屯田区域,受到的损害极大,流民返回之后拼力弥补,仍然有大量的善后工作并没有完成。
杨二经过之所,仍然是满目看过去的毁损农田和废墟。
如果风调雨顺的话,辽民的困苦就能弥补回来不少,可惜从眼前的这场雨来看,对农事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何况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收割了,那时雨水来了反而不美,但能过这二十年来的经验来看,天时往往是事与愿违。
这时程本直出现在檐下房门前,向着杨二肃容道:“巡抚军门大人有请。”
檐下左右两侧,两个异常魁梧壮实的汉子出现在杨二眼前,两人一左一右的肃容而立,并没有表现出敌意,甚至先向杨二抱了抱拳,以示敬意,但那种提防警备之意也是十分明显。
“两位放心。”杨二向这两个曾经的江湖大豪微微一笑,说道:“杨某一生为人处事,从未敢有违天道,亦不违人道伦常,忠义二字,常在心中。袁军门孤军守宁远,挫老奴气焰,甚至炮伤奴酋,杨某深感建虏残暴狠毒,此时最佩服的就敢打建虏的好汉子,何况是袁巡抚军门大人!”
在场的人感受到杨二的诚意,不过袁升高和袁天敕仍然寸步不离,袁天敕抱拳道:“职责所在,非是不信任杨兄。”
这时袁崇焕突然出现在门前,大红官袍夺目亮眼,他看了看四周的护卫,对着杨二微笑道:“杨义士,久闻大见,未曾得一见,今日幸会!”
杨二目光微凝,对他这种江湖人物来说,任何小心提防的态度都算是一种羞辱了,他们这样的大豪最重视的就是一诺千金,如果有人表示出丝毫的不信任,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掉转头离开。
但今时今日他已经无法离开了,今日此行不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相当一部份愿意回归到大明体系里的人,利益相关,他不仅为了自己,还要为那些一直跟随着自己的兄弟手足。
杨二这等人,一旦下了决心,也是坚刚不可夺志,当年女真人兵临广宁城下,不是对杨二没有招降过,后来在毕麻子之前也有女真人暗中劝杨二投降,都是没有成功过,今日在袁崇焕面前的卑躬屈膝,和功名富贵无关,而是一种被称为愚蠢的侠义精神作祟而已。
杨二深吸口气,对着袁崇焕拜道:“不肖草民来归,还望军门大人给在下和麾下儿郎一处安身之所,杨某感激不尽。”
“其中原由,本官略知一二。”袁崇焕道:“请进来说吧,为国为民的义士,总不能没有了局,没有一个出身和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