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把眼前文书一收,眼看着张瀚道:“和裕升在广宁的布置确实有心,卿果然是个白手起家的奇才,早早预料到广宁的惨败,这才会有这般布置吧?”
张瀚一滞,还是答道:“臣确实对王巡抚没有太大信心,而以臣的家资,买几万石粮,在山上立个寨子,其实只是顺手为之的事情……”
天启道:“你的顺手为之,活军民十万啊。中文 <≦≤.朕思十三山的军民被困,惟恐他们如开原,铁岭那般被屠,天下生民,皆朕抚育,若被奴所杀,亦是朕的过失。你的所为,令朕免得再为奴所羞,所活生民,也该感激。”
说到这,天启目视左右,说道:“知会五军都督府,给天成卫指挥加山西行都司都同。”
一个太监躬身答道:“得旨。”
张瀚下拜,谢恩道:“臣叩谢天恩。”
天启令张瀚起身,微笑道:“朕代天抚育万方,卿有功劳于国,自当赏之。朝廷现在最重辽事,然而西北亦不能乱,北虏与东虏暂无联合,然而东虏虏酋所谋,朕观之其志不小,日后难免有与西虏联合假道长驱之事,若如此,朕心实忧之。今卿能以自己之力,北上防虏实边,也诚属难得之事。以卿之自造车马,当可供给粮草,充实军需,或可帮助大军北上深入,只是朝廷现在并无余力,卿可在此事上用些心思,日后若行,当可为朝廷助力。再有明年从宁远运粮至十三山,当多调车马备用,此事十分要紧。”
原来皇帝急着见张瀚,说的是这事!
天子已经知道和裕升的马车十分得力,北虏可能在将来和东虏联合,如果不得已朝廷要兴兵讨伐北虏,和裕升的马车可以替北上大军提供军需后勤的帮助,这才是天启十分重视张瀚与和裕升的最大的原因。
张瀚正色道:“若朝廷有所动作,臣的马车行定然会竭力相助。”
天启含笑道:“你的奏折,最打动朕的就是你是世代忠良之后,朝廷可以对你放心。朕说过,听其言,还要观其言,你在广宁的所为,正是符合你的话,所以朕才信你。”
张瀚深深一拜,心中也感觉拜服。
天启又道:“商会,商团,在大同可行,别处还是算了。”
张瀚道:“臣得旨,日后不再往他处设商会,也不再多设团练兵马。”
“兵贵精不贵多,”天启沉吟道:“你有什么练兵心得,可在回去后写成节略奏上。”
张瀚答是,皇帝一时无话,张瀚以为要自己叩拜退出,这时天启皇帝才道:“朕对你观感甚好,有一句话要提醒你,近年来朝廷党争严重,御史言官在国事危急之时还是在攻讦政敌,朕在天启二年二月多次用上谕提醒,奈何并无效应,他们结党渎奏,看似忠忱,其实多是妄言乱政,朕叫他们虚心学习,共谋宗社大事,并无人听。从今往后,言官再有妄言者,混淆事非的,绝不姑息。你是武臣,不必介入朝中之事,更不要结党,可知道否?”
张瀚下拜答是,天启这才无话,过了片刻,一个太监令张瀚起身,这时张瀚才看到金台上已经无人,包括锦衣卫堂上官和大汉将军还有那群宦官都已经簇拥着皇帝从殿侧门离开了。
回程路上,陪伴觐见的奉御对张瀚道:“皇爷见人,除非是阁部大臣或是翰林官,就算是六部堂官也是几句话就令退出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只要不是掌府事的,根本没有单独陛见的机会,只有勋贵和太监可以经常见到皇爷,今天张大人就算升了官也就是个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皇爷却和你说了半天的话,真是难得。”
张瀚自是唯唯称颂天恩,待送走太监后,他回到自己房中,感觉无比疲惫。
今天的奏对,可以算是轻松过关,但从天启对他的态度来看,人们说的皇帝看重或是亲厚也是没影的事……天启对张瀚在大同的实力还是很清楚,并且也做出了限制,日后和裕升可以开设分号,但组建商会和在外组练商团的事是不被允许了,而且天启对他做出了明确的告诫,不准他介入党争的事,也就是说张瀚不允许借助魏忠贤的势力在官场获得更大的展。
皇帝的态度很明确,对张瀚这种有本事的外臣,要以功绩见赏!
有功则赏,想扩大势力版图,不允,想借助党争往上爬,也不允。
从整个天启年间的政治态式来看,天启是真心厌烦了只会说大话的清流,这里头又是以东林党为代表,天启二年的几次上谕都说的很清楚,国难当头,说点儿有用的,再胡说八道,表面上建言或弹劾,其实是党争的奏议,一律视为妄言,并且会严加惩治!
从这个趋势来看,天启用魏忠贤主要就是压制文官中的清流,自然也就是以东林党为主的势力了。
皇帝的思路十分清晰,就是大权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任用能实干的官员,对杂音实行严厉打击……这么一想,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七年,整个朝局的走向就很明确清楚了。
固然魏忠贤的手段酷烈,搞死了很多东林党的官员,其中不乏有操守不错的好官,不过在大的宗旨之下,枉死几人,在皇帝眼中又算得什么呢?
地方上,哪怕是袁崇焕是东林党人,在其犯错之前天启也是一直任用他,包括对孙承宗的态度也一样,天启眼里孙承宗是能做实事的好老师,所以绝不让这个老师回京师来参与到党争里去,对东林党人也是区别对待,有一些能做实事的,或是身处高位的,比如叶向高和韩爌,天启帝不会坐视魏忠贤迫害他们,对东林党内比较偏激的一派,则是放任魏忠贤用酷厉的手段来打压,这样一来,整个天启二年之后的朝局其实一直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当然魏忠贤是皇帝手中拿的棍子,打起人来得心应手的同时,这根棍子也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到天启末期,魏忠贤称九千岁,全国各地修筑生祠,这就是皇帝也不能控制的事情了。
张瀚在想,如果天启七年皇帝未死,再过几年,恐怕魏忠贤就如同刘谨等前辈一样,下场不太好了。
反正根本不需要崇祯出来拨乱反正!
一直到天启七年,后金的战略态式是从天启二年时的极度利好变为十分恶劣,对内对外都是局面非常严重,后人以为是孙承宗等少数几个文官的功劳,这当然是胡扯,不过以前张瀚也没有太明确的意识,直到今天,他才可以确定,往后的五年是天子大权独揽,并且力挽狂澜的五年!
不过张瀚并没有感觉到切实的威胁……所谓的王朝末世不是说说就算了,皇帝在辽事上谨慎小心,投注极大精力,所以并没有使局面恶化,而在财政上用的是竭泽而渔的办法,就算这样也不能保证整个九边的军饷供给,到天启末年时,朝廷不论中央还是地方财政都很吃力,在地方上百姓承受了过重的压力,整个局面看似平稳,其实还是岌岌可危,另外就是皇帝对地方的掌控力远不能和开国时相比,尤其是吏治太差,还有就是中枢收集情报的水平已经降到了毫无情报来源的水准,就算是天启皇帝的天赋很高也并没有用处,好象人衰微了,从毛细血管到内脏都出了问题,就算出现一种良药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身体的其余部份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张瀚出来时夏希平和李国宾还在吃饭,两人一边吃着食盒里的饭菜一边低声说笑着,他们两人都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被皇帝惦记和赐膳的资格,惊惶之后也是无尽的欣喜,看到张瀚时两人脸上都有些不好意思,都是赶紧站了起来。
“两位继续吧。”张瀚站在窗前,看着重重宫禁,悠然道:“我刚刚感觉和皇上奏对很久,结果两位的饭都没有吃完,果然是重重天威,令人感觉凛然难犯哩……”
……
天启很快回到内廷,他坐着肩舆,也就是四人抬的没有顶的软轿,头前有十几个拿拂尘开道的宦官,他们衣袍的颜色不是青就是蓝,也有红色和绿色,在眼前大片的黄色中,宫中的都人和太监穿着的衣袍颜色就是唯一的色泽点缀。
在两侧就是伺候天子起居的贴身太监,都是在乾清宫执役,有人捧着痰盂,有人拿香炉,有人持扇子,有人拿着一些紧急急用的药物,还有人拿替换的衣袍……天启一天要换好多身衣袍,每一件都价值不菲,不过他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现在的大明还不可能叫皇帝感觉穿衣服都费力,可能皇帝很难想象,十几年后的大明天子为了削减宫中的用度开支,把惯例改了很多,包括每天都换衣服这些旧例都革除了。
回到乾清宫东暖阁后,天启换了一套燕居的袍服,又洗了手脸,感觉身体舒服很多。
张瀚一滞,还是答道:“臣确实对王巡抚没有太大信心,而以臣的家资,买几万石粮,在山上立个寨子,其实只是顺手为之的事情……”
天启道:“你的顺手为之,活军民十万啊。中文 <≦≤.朕思十三山的军民被困,惟恐他们如开原,铁岭那般被屠,天下生民,皆朕抚育,若被奴所杀,亦是朕的过失。你的所为,令朕免得再为奴所羞,所活生民,也该感激。”
说到这,天启目视左右,说道:“知会五军都督府,给天成卫指挥加山西行都司都同。”
一个太监躬身答道:“得旨。”
张瀚下拜,谢恩道:“臣叩谢天恩。”
天启令张瀚起身,微笑道:“朕代天抚育万方,卿有功劳于国,自当赏之。朝廷现在最重辽事,然而西北亦不能乱,北虏与东虏暂无联合,然而东虏虏酋所谋,朕观之其志不小,日后难免有与西虏联合假道长驱之事,若如此,朕心实忧之。今卿能以自己之力,北上防虏实边,也诚属难得之事。以卿之自造车马,当可供给粮草,充实军需,或可帮助大军北上深入,只是朝廷现在并无余力,卿可在此事上用些心思,日后若行,当可为朝廷助力。再有明年从宁远运粮至十三山,当多调车马备用,此事十分要紧。”
原来皇帝急着见张瀚,说的是这事!
天子已经知道和裕升的马车十分得力,北虏可能在将来和东虏联合,如果不得已朝廷要兴兵讨伐北虏,和裕升的马车可以替北上大军提供军需后勤的帮助,这才是天启十分重视张瀚与和裕升的最大的原因。
张瀚正色道:“若朝廷有所动作,臣的马车行定然会竭力相助。”
天启含笑道:“你的奏折,最打动朕的就是你是世代忠良之后,朝廷可以对你放心。朕说过,听其言,还要观其言,你在广宁的所为,正是符合你的话,所以朕才信你。”
张瀚深深一拜,心中也感觉拜服。
天启又道:“商会,商团,在大同可行,别处还是算了。”
张瀚道:“臣得旨,日后不再往他处设商会,也不再多设团练兵马。”
“兵贵精不贵多,”天启沉吟道:“你有什么练兵心得,可在回去后写成节略奏上。”
张瀚答是,皇帝一时无话,张瀚以为要自己叩拜退出,这时天启皇帝才道:“朕对你观感甚好,有一句话要提醒你,近年来朝廷党争严重,御史言官在国事危急之时还是在攻讦政敌,朕在天启二年二月多次用上谕提醒,奈何并无效应,他们结党渎奏,看似忠忱,其实多是妄言乱政,朕叫他们虚心学习,共谋宗社大事,并无人听。从今往后,言官再有妄言者,混淆事非的,绝不姑息。你是武臣,不必介入朝中之事,更不要结党,可知道否?”
张瀚下拜答是,天启这才无话,过了片刻,一个太监令张瀚起身,这时张瀚才看到金台上已经无人,包括锦衣卫堂上官和大汉将军还有那群宦官都已经簇拥着皇帝从殿侧门离开了。
回程路上,陪伴觐见的奉御对张瀚道:“皇爷见人,除非是阁部大臣或是翰林官,就算是六部堂官也是几句话就令退出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只要不是掌府事的,根本没有单独陛见的机会,只有勋贵和太监可以经常见到皇爷,今天张大人就算升了官也就是个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皇爷却和你说了半天的话,真是难得。”
张瀚自是唯唯称颂天恩,待送走太监后,他回到自己房中,感觉无比疲惫。
今天的奏对,可以算是轻松过关,但从天启对他的态度来看,人们说的皇帝看重或是亲厚也是没影的事……天启对张瀚在大同的实力还是很清楚,并且也做出了限制,日后和裕升可以开设分号,但组建商会和在外组练商团的事是不被允许了,而且天启对他做出了明确的告诫,不准他介入党争的事,也就是说张瀚不允许借助魏忠贤的势力在官场获得更大的展。
皇帝的态度很明确,对张瀚这种有本事的外臣,要以功绩见赏!
有功则赏,想扩大势力版图,不允,想借助党争往上爬,也不允。
从整个天启年间的政治态式来看,天启是真心厌烦了只会说大话的清流,这里头又是以东林党为代表,天启二年的几次上谕都说的很清楚,国难当头,说点儿有用的,再胡说八道,表面上建言或弹劾,其实是党争的奏议,一律视为妄言,并且会严加惩治!
从这个趋势来看,天启用魏忠贤主要就是压制文官中的清流,自然也就是以东林党为主的势力了。
皇帝的思路十分清晰,就是大权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任用能实干的官员,对杂音实行严厉打击……这么一想,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七年,整个朝局的走向就很明确清楚了。
固然魏忠贤的手段酷烈,搞死了很多东林党的官员,其中不乏有操守不错的好官,不过在大的宗旨之下,枉死几人,在皇帝眼中又算得什么呢?
地方上,哪怕是袁崇焕是东林党人,在其犯错之前天启也是一直任用他,包括对孙承宗的态度也一样,天启眼里孙承宗是能做实事的好老师,所以绝不让这个老师回京师来参与到党争里去,对东林党人也是区别对待,有一些能做实事的,或是身处高位的,比如叶向高和韩爌,天启帝不会坐视魏忠贤迫害他们,对东林党内比较偏激的一派,则是放任魏忠贤用酷厉的手段来打压,这样一来,整个天启二年之后的朝局其实一直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当然魏忠贤是皇帝手中拿的棍子,打起人来得心应手的同时,这根棍子也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到天启末期,魏忠贤称九千岁,全国各地修筑生祠,这就是皇帝也不能控制的事情了。
张瀚在想,如果天启七年皇帝未死,再过几年,恐怕魏忠贤就如同刘谨等前辈一样,下场不太好了。
反正根本不需要崇祯出来拨乱反正!
一直到天启七年,后金的战略态式是从天启二年时的极度利好变为十分恶劣,对内对外都是局面非常严重,后人以为是孙承宗等少数几个文官的功劳,这当然是胡扯,不过以前张瀚也没有太明确的意识,直到今天,他才可以确定,往后的五年是天子大权独揽,并且力挽狂澜的五年!
不过张瀚并没有感觉到切实的威胁……所谓的王朝末世不是说说就算了,皇帝在辽事上谨慎小心,投注极大精力,所以并没有使局面恶化,而在财政上用的是竭泽而渔的办法,就算这样也不能保证整个九边的军饷供给,到天启末年时,朝廷不论中央还是地方财政都很吃力,在地方上百姓承受了过重的压力,整个局面看似平稳,其实还是岌岌可危,另外就是皇帝对地方的掌控力远不能和开国时相比,尤其是吏治太差,还有就是中枢收集情报的水平已经降到了毫无情报来源的水准,就算是天启皇帝的天赋很高也并没有用处,好象人衰微了,从毛细血管到内脏都出了问题,就算出现一种良药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身体的其余部份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张瀚出来时夏希平和李国宾还在吃饭,两人一边吃着食盒里的饭菜一边低声说笑着,他们两人都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被皇帝惦记和赐膳的资格,惊惶之后也是无尽的欣喜,看到张瀚时两人脸上都有些不好意思,都是赶紧站了起来。
“两位继续吧。”张瀚站在窗前,看着重重宫禁,悠然道:“我刚刚感觉和皇上奏对很久,结果两位的饭都没有吃完,果然是重重天威,令人感觉凛然难犯哩……”
……
天启很快回到内廷,他坐着肩舆,也就是四人抬的没有顶的软轿,头前有十几个拿拂尘开道的宦官,他们衣袍的颜色不是青就是蓝,也有红色和绿色,在眼前大片的黄色中,宫中的都人和太监穿着的衣袍颜色就是唯一的色泽点缀。
在两侧就是伺候天子起居的贴身太监,都是在乾清宫执役,有人捧着痰盂,有人拿香炉,有人持扇子,有人拿着一些紧急急用的药物,还有人拿替换的衣袍……天启一天要换好多身衣袍,每一件都价值不菲,不过他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现在的大明还不可能叫皇帝感觉穿衣服都费力,可能皇帝很难想象,十几年后的大明天子为了削减宫中的用度开支,把惯例改了很多,包括每天都换衣服这些旧例都革除了。
回到乾清宫东暖阁后,天启换了一套燕居的袍服,又洗了手脸,感觉身体舒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