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和野心家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在欧洲这块传统君主权力并不强大的土地上,在这块分离主义盛行的土地上,传统君主的处境就更加尴尬。、
他们貌似对自己的君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非常不感冒。
于是资本家们和野心家们也通过自己的关系对西班牙政府施压,威胁西班牙政府不得在中国人面前损害欧洲人的形象,不得对他们的利益造成损害,否则他们就彻底倒向英国和尼德兰。
西班牙政府两面受敌,再加上和英国还有尼德兰之间的战争迟迟没有结果,身陷战争泥潭无法自拔的西班牙政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菲律宾彻底被中国人占据,从而放弃了远征的计划。
就这样看着一笔巨大的收益被中国人吞入肚里,而自己无能为力,又看着西班牙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收拾英国和尼德兰,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又急又气。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创下的辉煌局面一点一点的丧失,昔日的世界霸主居然沦落到了被人威胁的地步,这个七十岁的老人气急攻心,一命呜呼了。
之后,西班牙快速的衰落了,第一代世界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自顾不暇的他们再也无暇关注菲律宾,关注中国。
在欧洲发生的这一切,无论是萧如薰还是袁黄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他们后来才知道因为当初的心血来潮而排出几艘船前往欧洲,从而开辟了崭新的局面,让中国在欧洲有了那么多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天然盟友,一波神操作帮着他们扼杀了西班牙人最后的疯狂。
顺便,这群神队友还给镇南军足够的时间巩固了在菲律宾的统治以及在南洋的新秩序的建立。
从此,以镇南侯府为核心的新的南洋秩序就顺利确立巩固了,西班牙人被全部驱逐,葡萄牙人则全部倒向了镇南侯府,为镇南侯府工作,当雇佣兵或者是工匠,以此求取生存。
澳门的葡萄牙人也基本上意识到澳门和缅甸的差距,于是全部移居缅甸仰光城,试图在这里找到新的出路,在原先的时空中拖延几百年的澳门问题就这样不复存在了。
自此,南洋重新划归中国的势力影响范围,不复成为欧洲人掳掠亚洲的落脚点。
这样大的历史变局,显然不是当时的人们可以预料到的。
袁黄在忽悠了亚历山大和利玛窦之后,率领剩下的部队跟上了先头部队的步伐,而他出发的时候,赵虎已经率军和第二支孟族联军部队交手了。
这一次交手的位置就已经进入了阿拉干王朝的领地了,在这里,赵虎遇上了一支孟族军队和一个孟族部落,军队人数不多,好像也是慌慌忙忙组织的,罗荣率领战狼营一个冲锋就把这支三四千人的小股部队给灭掉了。
然后就是那个慌张的部落了。
这一回,赵虎没有大开杀戒,也不需要大开杀戒,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剪除威胁和掠夺劳动力,剪除威胁就是灭掉他们的统治,掠夺劳动力就是要掠夺劳动人口。
萧如薰深感建设缅甸需要大量人口,缅甸汉人不多,大部分都需要生产,难以开荒,就需要大量的俘虏前仆后继的在缅甸中部和缅甸北部的原始森林区用自己的血肉开辟新天地。
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投降就抓住,不允许滥杀,这些都是珍贵的开荒劳动力,还不用付工钱,若是不多多益善,以后还能去什么地方得到那么多的劳动力?
这是袁黄定下来的规矩。
赵虎用兵包围了这个部落,派了一个孟族商人去让他们投降。
这几年到缅甸做生意的孟族商人也是有一些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些的想法不一样,没有兴趣参与什么夺回家乡的情报搜集工作,直截了当的就以搜集情报的名义居住在了缅甸,然后直接告密。
萧如薰对于这少数几十个孟族商人非常重视,他们不仅是语言方面急缺的人才,也是自己的情报工作收集方面需要的人才,更是自己劝降和忽悠急缺的人才。
于是萧如薰对他们加以笼络,赐给缅甸居留证明,这一次出征,袁黄带上了五个孟族投诚者,让他们就习惯风俗和语言方面做出贡献,比如,劝降。
赵虎派兵包围了这个小部落,一个孟族投诚者去劝降,大概一刻钟的事件,这个部落的领头人就放下武器投降了。
实际上也不能不投降,这个小部落也就几万人口,能战之兵不到赵虎手下明军的一半,不投降干嘛?
等着和之前那支孟族联军一样死一地吗?
明军在孟族人心中留下的残暴、强大的影响太过于深刻,稍微用点力,就能转变为恐惧。
这些孟族人恐惧明军,不敢单独和明军对抗,于是乖乖的投降了。
赵虎遵守诺言,不杀人,允许他们带上细软和口粮,并且派人将他们往回去的路上押送,袁黄已经在平西城设下了办事处,留下了几十名文员和足够的军队,安排这些投降的不用花钱的劳动力们开始工作。
一刻不停的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死为止,不会有人杀他们,但是他们依然会很快死掉。
用他们的命建设缅甸镇和大明朝美好的未来。
残酷而又美丽的世界啊!
袁黄不会怜悯他们,他不是传统文人,他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家乡父老深受倭寇迫害的他,读书入仕是为了报仇,硬要说的话,年轻时的袁黄像个嫉恶如仇的侠客。
入仕之后他也不改自己的初衷,刚入仕就和一般文官不同,专门和地主豪强恶绅作对,为治下百姓做实事,不慕虚名,虽然屡屡失败,但是屡败屡战。
这使得袁黄的行为举止和一般的清流文官完全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和一般文官不同,这也是萧如薰能和袁黄在战火之中结下深厚情谊的很大原因,也是袁黄根本无法在京城官场混下去的原因。
袁黄率军由南而北步步推进,一步步的压缩孟族的生存空间,军事手段犀利,政治手段也没落下,袁了凡到底还是个文官。
他派人去联络阿拉干的王明耶娑基去了。
他们貌似对自己的君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非常不感冒。
于是资本家们和野心家们也通过自己的关系对西班牙政府施压,威胁西班牙政府不得在中国人面前损害欧洲人的形象,不得对他们的利益造成损害,否则他们就彻底倒向英国和尼德兰。
西班牙政府两面受敌,再加上和英国还有尼德兰之间的战争迟迟没有结果,身陷战争泥潭无法自拔的西班牙政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菲律宾彻底被中国人占据,从而放弃了远征的计划。
就这样看着一笔巨大的收益被中国人吞入肚里,而自己无能为力,又看着西班牙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收拾英国和尼德兰,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又急又气。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创下的辉煌局面一点一点的丧失,昔日的世界霸主居然沦落到了被人威胁的地步,这个七十岁的老人气急攻心,一命呜呼了。
之后,西班牙快速的衰落了,第一代世界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自顾不暇的他们再也无暇关注菲律宾,关注中国。
在欧洲发生的这一切,无论是萧如薰还是袁黄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他们后来才知道因为当初的心血来潮而排出几艘船前往欧洲,从而开辟了崭新的局面,让中国在欧洲有了那么多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天然盟友,一波神操作帮着他们扼杀了西班牙人最后的疯狂。
顺便,这群神队友还给镇南军足够的时间巩固了在菲律宾的统治以及在南洋的新秩序的建立。
从此,以镇南侯府为核心的新的南洋秩序就顺利确立巩固了,西班牙人被全部驱逐,葡萄牙人则全部倒向了镇南侯府,为镇南侯府工作,当雇佣兵或者是工匠,以此求取生存。
澳门的葡萄牙人也基本上意识到澳门和缅甸的差距,于是全部移居缅甸仰光城,试图在这里找到新的出路,在原先的时空中拖延几百年的澳门问题就这样不复存在了。
自此,南洋重新划归中国的势力影响范围,不复成为欧洲人掳掠亚洲的落脚点。
这样大的历史变局,显然不是当时的人们可以预料到的。
袁黄在忽悠了亚历山大和利玛窦之后,率领剩下的部队跟上了先头部队的步伐,而他出发的时候,赵虎已经率军和第二支孟族联军部队交手了。
这一次交手的位置就已经进入了阿拉干王朝的领地了,在这里,赵虎遇上了一支孟族军队和一个孟族部落,军队人数不多,好像也是慌慌忙忙组织的,罗荣率领战狼营一个冲锋就把这支三四千人的小股部队给灭掉了。
然后就是那个慌张的部落了。
这一回,赵虎没有大开杀戒,也不需要大开杀戒,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剪除威胁和掠夺劳动力,剪除威胁就是灭掉他们的统治,掠夺劳动力就是要掠夺劳动人口。
萧如薰深感建设缅甸需要大量人口,缅甸汉人不多,大部分都需要生产,难以开荒,就需要大量的俘虏前仆后继的在缅甸中部和缅甸北部的原始森林区用自己的血肉开辟新天地。
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投降就抓住,不允许滥杀,这些都是珍贵的开荒劳动力,还不用付工钱,若是不多多益善,以后还能去什么地方得到那么多的劳动力?
这是袁黄定下来的规矩。
赵虎用兵包围了这个部落,派了一个孟族商人去让他们投降。
这几年到缅甸做生意的孟族商人也是有一些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些的想法不一样,没有兴趣参与什么夺回家乡的情报搜集工作,直截了当的就以搜集情报的名义居住在了缅甸,然后直接告密。
萧如薰对于这少数几十个孟族商人非常重视,他们不仅是语言方面急缺的人才,也是自己的情报工作收集方面需要的人才,更是自己劝降和忽悠急缺的人才。
于是萧如薰对他们加以笼络,赐给缅甸居留证明,这一次出征,袁黄带上了五个孟族投诚者,让他们就习惯风俗和语言方面做出贡献,比如,劝降。
赵虎派兵包围了这个小部落,一个孟族投诚者去劝降,大概一刻钟的事件,这个部落的领头人就放下武器投降了。
实际上也不能不投降,这个小部落也就几万人口,能战之兵不到赵虎手下明军的一半,不投降干嘛?
等着和之前那支孟族联军一样死一地吗?
明军在孟族人心中留下的残暴、强大的影响太过于深刻,稍微用点力,就能转变为恐惧。
这些孟族人恐惧明军,不敢单独和明军对抗,于是乖乖的投降了。
赵虎遵守诺言,不杀人,允许他们带上细软和口粮,并且派人将他们往回去的路上押送,袁黄已经在平西城设下了办事处,留下了几十名文员和足够的军队,安排这些投降的不用花钱的劳动力们开始工作。
一刻不停的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死为止,不会有人杀他们,但是他们依然会很快死掉。
用他们的命建设缅甸镇和大明朝美好的未来。
残酷而又美丽的世界啊!
袁黄不会怜悯他们,他不是传统文人,他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家乡父老深受倭寇迫害的他,读书入仕是为了报仇,硬要说的话,年轻时的袁黄像个嫉恶如仇的侠客。
入仕之后他也不改自己的初衷,刚入仕就和一般文官不同,专门和地主豪强恶绅作对,为治下百姓做实事,不慕虚名,虽然屡屡失败,但是屡败屡战。
这使得袁黄的行为举止和一般的清流文官完全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和一般文官不同,这也是萧如薰能和袁黄在战火之中结下深厚情谊的很大原因,也是袁黄根本无法在京城官场混下去的原因。
袁黄率军由南而北步步推进,一步步的压缩孟族的生存空间,军事手段犀利,政治手段也没落下,袁了凡到底还是个文官。
他派人去联络阿拉干的王明耶娑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