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楼春 作者:Loeva
分卷阅读1861
秦楼春 作者:Loeva
分卷阅读1861
都不重要了?但事实上,她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跟秦家兄弟的想法也差不了多少。秦简告诉秦含真:“父亲为三叔挑中的,是直隶提刑按察使司的正五品佥事之位。三叔在京中做过类似的差使,想必很快就能上手。直隶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原是蔡家的旧部,副使则是闵家的人,都是姻亲,能照应一下三叔。三叔先在这个位置上历练历练,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秦含真忙道:“这样就最好了。三伯娘应该会跟着一块儿上任吧?以后跟副使大人来往起来,就更加亲近。”
秦简又一次面露尴尬:“祖母想要留三婶在家,但三婶坚持要跟着三叔一块儿上任。因为直隶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大人是三婶的族叔,有她跟着,确实对三叔更有利,更别说这一回,嵘哥儿也要同行。因此祖母还是答应了”
闵氏这一回真是铁了心要随丈夫放外任。在秦简看来,秦叔涛忽然提出要外放,只怕跟三婶的怂恿劝说,也脱不了干系。如今三婶闵氏对婆婆许氏的态度冷了不少,虽然礼数上不缺,但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如从前关切体贴了。秦简听母亲姚氏猜测过,说是那回在许家长房的事情上,祖母许氏怒极吐血,却不顾三婶闵氏的体面,当众喝斥了她,伤了她的心。闵氏明明只是为了婆母的身体着想,却被这般当众落了脸面,心里始终气不平。因为许氏,她连女儿的亲事都舍出去了,却不想再留在家中容忍婆母的任性。有机会外放,当然是要跟着丈夫外放的好。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能喘一口气也是好的。
秦简对秦含真说:“如今祖母与三婶的关系也转差了。若不是还有许家二房的人帮着劝说,祖母说不定还要再次训斥三婶呢。三婶如今倒是不再为了这种事生气,可我与父亲、三叔看在眼里,心里也不好受。因为祖母的心情,三叔答应了只做三年外任,三年任满后就想法子调回京城。到时候,三婶还是要继续在祖母跟前度日的。到时候婆媳失和,又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凉拌呗。许氏一直压着儿子媳妇孙辈们为许家出力,对儿子媳妇孙辈们又不上心,会有此报应也是理所应当的。她该庆幸的是,儿子媳妇通通都是正派又守礼的人,就算对她再不满,也没有公然忤逆顶撞她,顶多是暗地里行事不肯顺她的心意罢了,表面功夫却还是会做的
秦含真撇了撇嘴,又对秦简道:“许家二房这回真是难得做了件好事。许嵘愿意放弃京中的舒适生活,到外地去见识世情,也是好事。虽然保定离京城也没多远,但论生活环境,肯定是不如京城繁华的。”
秦简点头:“嵘哥儿如今是越发懂事了。他与五妹妹相处得也好。这门亲事初看不着调,但说不定反而是天作之合。嵘哥儿不但读书越发用心,功课也好,还懂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的道理。三叔让他同行,他欢欢喜喜地就答应了,还主动回家劝说父母答应。相比之下许大表哥就不一样了。”
秦含真挑眉:“许峥吗?他怎么了?”
最快更新,阅读请。
ps:书友们,我是loeva,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六百四十三章 遇阻
许峥与堂弟许嵘谈过那一回后,虽然面上没什么表示,但其实还是有些心动的。
他这辈子几乎就没出过京城。
由于许家在京城落地生根几十年了,因此,哪怕原籍并不在京中,也早早办理了相关手续,让家中子弟得以在京中应试科举。许峥从县试开始,到乡试,都是在京畿考的,没有去过外地。充其量,也就是小时候曾经随祖父母与父母回过老家,祭过一回祖。但那时候他年纪还小,又是一路坐船、坐车,被父母护得紧,别说四处见识风土人情了,连本家族人都少见,也就是几房血缘近又在族中地位比较高的长辈,见过他几面罢了。说起行万里路,许峥是万万没有过经验的。
但读书人不好闭门造车,应当多出门见识民生人情,方能写好章,懂得做官,这个道理却是许多士林的前辈们都说过的。许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还听说过永嘉侯秦柏的学生吴少英,当初在国子监就读时成绩优异,但会试却始终不中,后来是在外游学一年,走了几千里路,又重新跟着少年时的恩师秦柏读了一段时间的书,方才一举高中,还是二甲二十六名的好成绩。可见这读书人该多出门走走,增长见闻,是十分有道理的。
许峥生在京城,长在京城,连科举都是在京城考的,少有出门在外的机会。他读书日久,也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章辞藻他从来不担心,四书五经中的字句,他也都背得滚瓜烂熟,诗词歌赋,他亦有一定的信心,但他每每拿自己的章去请前辈师长们斧正,得到的评价却是大同小异:基本功是扎实的,道理也明白,采出众,可说不上有什么过人的见解,一旦遇上关于政务民生方面的题目,他就写得太浅了,显得稚嫩,全篇都是书生意气,陈辞滥调,却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这样的章水平,如果运气好,遇上擅长的题目,再遇上喜欢辞藻优美章的考官,兴许还能搏一搏二甲后段名次;倘若运气不好,遇上他不擅长的题目,又或是碰上一位偏爱实务的考官,别说落入三甲了,名落孙山都是正常的。
许峥自幼便有才名,自视甚高,怎会容许自己落到这样的处境?就连秦简,都能因为不想落入三甲而放弃殿试,下科再试,更别说是一向被人夸赞的许峥了。为了确保自己不会沦落到那个境地,叫无数人耻笑,许峥觉得,有必要趁着如今离下科会试还早,出门游学,增长见闻,也补一补自己的短板。
他有时候也会觉得惋惜,倘若祖父尚未辞官、中风,又或是父亲出孝后起复顺利就好了,哪怕是许家两房人尚未分家反目也行,他还能跟在长辈们身边,亲自去官衙见识一番,听那些为官做宦的长辈说说官场道理,也不至于人人都评价他的章写得过于稚嫩。他本来没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缺点,但既然人人都这么说,自然不是无的放矢。他必须想办法去改善自己的缺陷。
然而,他想要出门去游学的想法,才在父母面前提起,就糟到了母亲许大奶奶的激烈反对。许大奶奶将儿子当成宝一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恨不得将他拘在家里天天看着才好,就怕他
分卷阅读1861
- 肉书屋
分卷阅读1861
-
分卷阅读1861
秦楼春 作者:Loeva
分卷阅读1861
都不重要了?但事实上,她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跟秦家兄弟的想法也差不了多少。秦简告诉秦含真:“父亲为三叔挑中的,是直隶提刑按察使司的正五品佥事之位。三叔在京中做过类似的差使,想必很快就能上手。直隶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原是蔡家的旧部,副使则是闵家的人,都是姻亲,能照应一下三叔。三叔先在这个位置上历练历练,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秦含真忙道:“这样就最好了。三伯娘应该会跟着一块儿上任吧?以后跟副使大人来往起来,就更加亲近。”
秦简又一次面露尴尬:“祖母想要留三婶在家,但三婶坚持要跟着三叔一块儿上任。因为直隶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大人是三婶的族叔,有她跟着,确实对三叔更有利,更别说这一回,嵘哥儿也要同行。因此祖母还是答应了”
闵氏这一回真是铁了心要随丈夫放外任。在秦简看来,秦叔涛忽然提出要外放,只怕跟三婶的怂恿劝说,也脱不了干系。如今三婶闵氏对婆婆许氏的态度冷了不少,虽然礼数上不缺,但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如从前关切体贴了。秦简听母亲姚氏猜测过,说是那回在许家长房的事情上,祖母许氏怒极吐血,却不顾三婶闵氏的体面,当众喝斥了她,伤了她的心。闵氏明明只是为了婆母的身体着想,却被这般当众落了脸面,心里始终气不平。因为许氏,她连女儿的亲事都舍出去了,却不想再留在家中容忍婆母的任性。有机会外放,当然是要跟着丈夫外放的好。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能喘一口气也是好的。
秦简对秦含真说:“如今祖母与三婶的关系也转差了。若不是还有许家二房的人帮着劝说,祖母说不定还要再次训斥三婶呢。三婶如今倒是不再为了这种事生气,可我与父亲、三叔看在眼里,心里也不好受。因为祖母的心情,三叔答应了只做三年外任,三年任满后就想法子调回京城。到时候,三婶还是要继续在祖母跟前度日的。到时候婆媳失和,又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凉拌呗。许氏一直压着儿子媳妇孙辈们为许家出力,对儿子媳妇孙辈们又不上心,会有此报应也是理所应当的。她该庆幸的是,儿子媳妇通通都是正派又守礼的人,就算对她再不满,也没有公然忤逆顶撞她,顶多是暗地里行事不肯顺她的心意罢了,表面功夫却还是会做的
秦含真撇了撇嘴,又对秦简道:“许家二房这回真是难得做了件好事。许嵘愿意放弃京中的舒适生活,到外地去见识世情,也是好事。虽然保定离京城也没多远,但论生活环境,肯定是不如京城繁华的。”
秦简点头:“嵘哥儿如今是越发懂事了。他与五妹妹相处得也好。这门亲事初看不着调,但说不定反而是天作之合。嵘哥儿不但读书越发用心,功课也好,还懂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的道理。三叔让他同行,他欢欢喜喜地就答应了,还主动回家劝说父母答应。相比之下许大表哥就不一样了。”
秦含真挑眉:“许峥吗?他怎么了?”
最快更新,阅读请。
ps:书友们,我是loeva,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六百四十三章 遇阻
许峥与堂弟许嵘谈过那一回后,虽然面上没什么表示,但其实还是有些心动的。
他这辈子几乎就没出过京城。
由于许家在京城落地生根几十年了,因此,哪怕原籍并不在京中,也早早办理了相关手续,让家中子弟得以在京中应试科举。许峥从县试开始,到乡试,都是在京畿考的,没有去过外地。充其量,也就是小时候曾经随祖父母与父母回过老家,祭过一回祖。但那时候他年纪还小,又是一路坐船、坐车,被父母护得紧,别说四处见识风土人情了,连本家族人都少见,也就是几房血缘近又在族中地位比较高的长辈,见过他几面罢了。说起行万里路,许峥是万万没有过经验的。
但读书人不好闭门造车,应当多出门见识民生人情,方能写好章,懂得做官,这个道理却是许多士林的前辈们都说过的。许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还听说过永嘉侯秦柏的学生吴少英,当初在国子监就读时成绩优异,但会试却始终不中,后来是在外游学一年,走了几千里路,又重新跟着少年时的恩师秦柏读了一段时间的书,方才一举高中,还是二甲二十六名的好成绩。可见这读书人该多出门走走,增长见闻,是十分有道理的。
许峥生在京城,长在京城,连科举都是在京城考的,少有出门在外的机会。他读书日久,也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章辞藻他从来不担心,四书五经中的字句,他也都背得滚瓜烂熟,诗词歌赋,他亦有一定的信心,但他每每拿自己的章去请前辈师长们斧正,得到的评价却是大同小异:基本功是扎实的,道理也明白,采出众,可说不上有什么过人的见解,一旦遇上关于政务民生方面的题目,他就写得太浅了,显得稚嫩,全篇都是书生意气,陈辞滥调,却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这样的章水平,如果运气好,遇上擅长的题目,再遇上喜欢辞藻优美章的考官,兴许还能搏一搏二甲后段名次;倘若运气不好,遇上他不擅长的题目,又或是碰上一位偏爱实务的考官,别说落入三甲了,名落孙山都是正常的。
许峥自幼便有才名,自视甚高,怎会容许自己落到这样的处境?就连秦简,都能因为不想落入三甲而放弃殿试,下科再试,更别说是一向被人夸赞的许峥了。为了确保自己不会沦落到那个境地,叫无数人耻笑,许峥觉得,有必要趁着如今离下科会试还早,出门游学,增长见闻,也补一补自己的短板。
他有时候也会觉得惋惜,倘若祖父尚未辞官、中风,又或是父亲出孝后起复顺利就好了,哪怕是许家两房人尚未分家反目也行,他还能跟在长辈们身边,亲自去官衙见识一番,听那些为官做宦的长辈说说官场道理,也不至于人人都评价他的章写得过于稚嫩。他本来没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缺点,但既然人人都这么说,自然不是无的放矢。他必须想办法去改善自己的缺陷。
然而,他想要出门去游学的想法,才在父母面前提起,就糟到了母亲许大奶奶的激烈反对。许大奶奶将儿子当成宝一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恨不得将他拘在家里天天看着才好,就怕他
分卷阅读1861
- 肉书屋
分卷阅读1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