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其实无所不在,宇宙空间自然也是如此,但是正常情况下宇宙电磁波中的小波长高能辐射会被大气层吸收,高能带电粒子也会被地磁场偏转到无人两极形成极光美景,至于不带电的中子流之类一来非常少见二来有厚厚大气阻隔,同样不用担心。
不过随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失去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层下沉变薄全球冰封,进而使得更多高能辐射可以更容易到达地球,在杀死大多数地表生物的同时,也导致了极少数幸运儿的变异,掌握智慧的他们自称灵族,组建了名叫灵族联盟的跨种族联合体。
其实还是蜜蜂版的虫族,毕竟蟑螂什么的生命力更顽强嘛。
话说,未来战士打虫子什么的,和加特林打丧尸一样,早就成了科幻故事的经典套餐之一,蜂游显然也没能免俗。
考证源流的话,大约离不开已故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Heinlein)于1959年发表的《StarshipTroopers(星船伞兵、星际船上的部队)》。
在该书中首次出现了肉-体强大的外星虫子和士兵动力装甲服的概念,并且被其他家和编剧家频频引用。自那以后,各式各样的昆虫及其变体不断出现在、广播剧、电影电视剧以及游戏当中,花式虐打各种龙套,同时又被一代又一代的主角们花式虐打。
在无数编剧家以及家的补充下,“虫族”这个概念越发细致完善,到了游戏《星际争霸StarCraft》时更是臻至大成,从几乎没有多少智慧的“它们”,变成了拥有自己语言文化、社会结构乃至科技树,逼得人类不得不尽量对等看待的“他们”。
有趣的是,这部改编的同名电影《星河战队(也译作星河舰队)》反倒被人当成了李鬼,指责影片中的虫子(Bugs)抄袭了SC的Zerg(异虫)种族设定。
《星河战队》第一部97年上映时依靠CG合成的Bugs(虫子)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取得了一点二亿美元的票房。虽然比不了同年上映大船(泰坦尼克号)的6亿刀票房,但在当时已经很是不错了,于是制片方三星影业(美国独-立电影公司,95年被哥影收购,后来一起卖给索尼)又投拍了两部续集,但是因为导演没处理好原著中的思想问题,两部片子都没有公映直接发行了DVD,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海因莱因生于1907年歿于1988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并曾在海军航母上服役。这些个人经历赋予了他的可信的技术细节,使他成为硬科幻大师,却也铸就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者说军-国主义情结,并在他的中多有体现。在《星船伞兵》中作者设定了一个全民皆兵的未来联邦,人们只有参军服役并顺利退役才能由平民提升为公民享有诸多权益。这显然有违“天赋人权”的美式主流价值观,因此一经发表就遭受了不少批评和争议。
第一部电影淡化了这种思想冲突,全程只是虫子虐人、兵打虫子,依靠精美的特效和番茄酱(血腥效果)博取眼球,这才取得了商业成功,后面两部续集的导演试图强调这种思想性以讨好读者或者反映自己的思想,却也因此疏远了普通影迷,导致影片只能像其他小众影片一样发行DVD了事。
事实就是,作品、特别是强调文学性的严肃可以探讨社会矛盾、反映尖锐问题,文学性的文艺电影同样也可以这么做,但是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落入曲高和寡或者孤芳自赏的境地,销量和票房一般不会太好看。
当然,导致这篇科幻名著没能受到影迷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卖相不太好。两大阵营的设定过于简单,虫族的设定稍显原始缺少颜值和智力,没有类似吸睛吸粉的刀锋女王莎拉·凯瑞甘(SC虫族人气英雄)的存在。而人类阵营为了反映作者的思想也充满了各种吐槽征兵广告和美国社会情况的情节,不够伟光正的军方自然不太容易得到影迷的喜爱。
要知道,论起怒刷存在感、树立伟光正形象,五角大楼绝对可以说是世界翘楚,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成功地打造了高科技装备加持、保卫美利坚、保卫地球的高大上形象,并且被潜移默化了大多数影迷的既有印象。一些与此相反的影片自然会因为观念冲突导致失分。
而且他们美化自己形象的方法颇为温和,却也很是有效,五角大楼并不会粗暴禁止有损美菌形象影片的上映,但是也不会对其加以配合,至于赞助就更加别想了。
想要在影片中动用军队龙套、看到高大上的F22和F35隐形战斗机、M1A1主战坦克,乃至宙斯盾驱逐舰和航母战斗群,制片方就得把剧本交给五角大楼审核,并且接受他们的修改意见。改得好了不但能够省钱甚至还能赚钱,然后市场的无形大手自然会推动着制片人们投拍更多像《壮志凌云》、《变形金刚真人版》系列一样的“征兵宣传片”出来。
蜂游在制作《地球重建计划(EarthRebuilding)》时就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提升了虫族的颜值和智商,同时适当降低血腥程度,并且把人类阵营一分为二,来一出新世界版本的“三国杀”。
双阵营对抗太过单调,一方优势之后很容易滚雪球碾压,而三阵营的话就会多出来合纵连横的空间,看点和可玩性自然要增加不少。三国故事比西游、水浒以及封神故事更受游戏开发商和玩家欢迎,三阵营对抗带来的可玩性功不可没。
这样一来倒是让ER有了几分星际争霸SC的感觉,同样是三阵营,同样有星际人类和强大虫族。但实际上手以后,即时战略游戏毕竟过了黄金时期,暴雪用尽浑身解数也没办法逆历史大潮而动,蜂游自然也不会跑去螳臂当车,所以ER被做成了一款混搭风格的沙盒RPG。
这倒是蜜蜂的强项,毕竟他们的BC编程平台最擅长处理的任务还是大型软件工程。自动编程虽然失之呆板,不能做到最佳效果,但是却也有着有效控制代码质量的优点,能够避免多人开发沟通衔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失误,越是大规模的软件工程,自动编程的效果就越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蜂软还是蜂游都有充足的动机和动力去搞大项目。所以在ER地球重建游戏当中,玩家可以接触到FPS射击、ACT动作格斗、SLG模拟战略等风格迥异的玩法,同时沙盒游戏特有的开放世界与mod(自定义修改模块)也是少不了。
这些东西都在试玩版中有所体现,所以在打退了“蟑螂兽”的进攻后,欧阳婵婵就见识到了这游戏的虚拟搬砖玩法。
敌人退却危机解除,她和她的NPC队友们纷纷将机甲切换到工程模式,重新回到搬砖正轨上来。虽然游戏过程不可能完全模拟现实,但是像早期游戏那样工人拿把大锤敲敲打打,就能盖起一座大楼的事情却也不会在这里出现。
因为蜂游在工程建造环节添加了大量的细节内容,所以为了让游戏里的机甲灵活切换切割机、电钻、机械手等工具以更好更快地修理地球,屏幕外的玩家也需要双手分握双鱼手柄做出各种动作。
虽然这两只手柄设计轻巧只有几十克,但是经常游戏应该还是可以起到帮助锻炼玩家双手肌肉的作用,大约能够有效避免双臂粗细不一的麒麟臂问题吧。
而且蜂游在这款游戏上搭载了自家最新最强大的mod系统,支持更好的自动建模贴图以及高智能方便的模块编程功能,并且向玩家开发的素材库也更加丰富强大,可以帮助玩家打造各种脑洞大开又活灵活现的机械装置甚至有机生命体,从而丰富这颗重获新生的星球,也能有效延长游戏的寿命。
只是蜂游似乎不太信任玩家的美工水平,素材库的容量直接扩大到了其他游戏的三倍,甚至有很多模型和动画素材根本没有用在游戏本体,完全是mod特供。好在这样做并没有导致客户端体积过分膨胀,依然被控制在10GB以内,这自然是优化有术的功劳。
游戏原版场景和各种物件也使用这个美术素材库,人物和生物语音同样用音色包加合成引擎的方式实现,两种重复利用方式双剑合璧有效地节约了存储空间。
这其实是蜜蜂游戏一贯以来的风格,只是以前限于技术实力合成拼接效果多有瑕疵,很容易被人看到听出异常。到了这一代才终于得到了完善,追上了主流单机游戏的音画效果。倒不是说蜜蜂的技术突飞猛进了,而是主流单机游戏都原地踏步了,主机平台最高只有,甚至在微软XBO上还有不少的游戏。
虽然硬件供应商依然在试图提供更加强大的硬件性能,但是主机平台为了解约成本却不愿意使用。同样的,虽然引擎开发商在不断向“照片级画质”攀登,网络上隔三差五公司财务虚幻四打造的极致截图甚至视频放出,但是主机硬件限制摆在眼前,游戏开发商大多不愿意为“神优化”支付高昂人工成本,就只能默默背负缩水狗的恶名。
至于性能更加强大的PC平台,虽然也有了一些正版发行平台,但是总销量还是没办法和主机相比,销量不足收不回成本自然hold不住超高画质。实际上那些画面超牛的PC游戏,Crysis是德国Crytek打名气卖引擎的招牌,而偷车4/5、捡垃圾3、少女卷轴5那些美轮美奂的截图大多是打了高画质mod的结果。毕竟官方需要考虑硬件需求和捉虫成本,玩家爱好者却可以只顾拍照截图时美美的进行了,至于显卡过热程序崩溃什么的不是玩mod的常态么?
当然,微软也为“Xbox720P”的恶名付出了代价,更低的画质表现把相当数量玩家逼去了竞争对手阵营,大部分入了PS4,少部分则带着好奇心态买了蜜蜂PTB。虽然基于移动处理器的后者在性能上更加弱鸡,但是便宜的售价以及蜜蜂大量神优化第一方游戏,还是让这个新生平台拥有了不小的吸引力。
得益于28纳米制程产能的扩增,本来就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PTB变得越来越便宜,相应的蜜蜂虽然没有大规模调价,却经常搞买游戏送新机这样的搭售活动,事实上不断降低着PT的售价。
在年初的CES上,马竞之所以表示公司将不会为第一代用户补偿AI卡,就是因为公司另外有安排,很快他们就开启了买游戏送AI卡以及买游戏送PTB2015的长期促销活动,到现在发布近两年时间终于把销量推过了700万台的门槛。算上其他基于蜜蜂卡的“兼容机”,整个PT平台终端数量正在坚定地向着千万大关迈进,也算是让第四大主机平台的名头名符其实起来。
此时其他三大主机平台的销量是:PS4有2400万、XBO有1100万,而第三大平台的iiU距离千万销量还有临门一脚。说起来这里面当然少不了蜜蜂的贡献,虽然大家都是“不亏本卖硬件党”和“第一方扛旗党”,但是PTB却有着成本更低和游戏产量更大的优势,销量增速虽然比不上前两位,却是把iiU甩在了后面,就算年内无法超过去取而代之,明年也就差不多了,要是运气好的话没准还能感受一下第二名的风光呢。
不过随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失去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层下沉变薄全球冰封,进而使得更多高能辐射可以更容易到达地球,在杀死大多数地表生物的同时,也导致了极少数幸运儿的变异,掌握智慧的他们自称灵族,组建了名叫灵族联盟的跨种族联合体。
其实还是蜜蜂版的虫族,毕竟蟑螂什么的生命力更顽强嘛。
话说,未来战士打虫子什么的,和加特林打丧尸一样,早就成了科幻故事的经典套餐之一,蜂游显然也没能免俗。
考证源流的话,大约离不开已故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Heinlein)于1959年发表的《StarshipTroopers(星船伞兵、星际船上的部队)》。
在该书中首次出现了肉-体强大的外星虫子和士兵动力装甲服的概念,并且被其他家和编剧家频频引用。自那以后,各式各样的昆虫及其变体不断出现在、广播剧、电影电视剧以及游戏当中,花式虐打各种龙套,同时又被一代又一代的主角们花式虐打。
在无数编剧家以及家的补充下,“虫族”这个概念越发细致完善,到了游戏《星际争霸StarCraft》时更是臻至大成,从几乎没有多少智慧的“它们”,变成了拥有自己语言文化、社会结构乃至科技树,逼得人类不得不尽量对等看待的“他们”。
有趣的是,这部改编的同名电影《星河战队(也译作星河舰队)》反倒被人当成了李鬼,指责影片中的虫子(Bugs)抄袭了SC的Zerg(异虫)种族设定。
《星河战队》第一部97年上映时依靠CG合成的Bugs(虫子)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取得了一点二亿美元的票房。虽然比不了同年上映大船(泰坦尼克号)的6亿刀票房,但在当时已经很是不错了,于是制片方三星影业(美国独-立电影公司,95年被哥影收购,后来一起卖给索尼)又投拍了两部续集,但是因为导演没处理好原著中的思想问题,两部片子都没有公映直接发行了DVD,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海因莱因生于1907年歿于1988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并曾在海军航母上服役。这些个人经历赋予了他的可信的技术细节,使他成为硬科幻大师,却也铸就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者说军-国主义情结,并在他的中多有体现。在《星船伞兵》中作者设定了一个全民皆兵的未来联邦,人们只有参军服役并顺利退役才能由平民提升为公民享有诸多权益。这显然有违“天赋人权”的美式主流价值观,因此一经发表就遭受了不少批评和争议。
第一部电影淡化了这种思想冲突,全程只是虫子虐人、兵打虫子,依靠精美的特效和番茄酱(血腥效果)博取眼球,这才取得了商业成功,后面两部续集的导演试图强调这种思想性以讨好读者或者反映自己的思想,却也因此疏远了普通影迷,导致影片只能像其他小众影片一样发行DVD了事。
事实就是,作品、特别是强调文学性的严肃可以探讨社会矛盾、反映尖锐问题,文学性的文艺电影同样也可以这么做,但是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落入曲高和寡或者孤芳自赏的境地,销量和票房一般不会太好看。
当然,导致这篇科幻名著没能受到影迷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卖相不太好。两大阵营的设定过于简单,虫族的设定稍显原始缺少颜值和智力,没有类似吸睛吸粉的刀锋女王莎拉·凯瑞甘(SC虫族人气英雄)的存在。而人类阵营为了反映作者的思想也充满了各种吐槽征兵广告和美国社会情况的情节,不够伟光正的军方自然不太容易得到影迷的喜爱。
要知道,论起怒刷存在感、树立伟光正形象,五角大楼绝对可以说是世界翘楚,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成功地打造了高科技装备加持、保卫美利坚、保卫地球的高大上形象,并且被潜移默化了大多数影迷的既有印象。一些与此相反的影片自然会因为观念冲突导致失分。
而且他们美化自己形象的方法颇为温和,却也很是有效,五角大楼并不会粗暴禁止有损美菌形象影片的上映,但是也不会对其加以配合,至于赞助就更加别想了。
想要在影片中动用军队龙套、看到高大上的F22和F35隐形战斗机、M1A1主战坦克,乃至宙斯盾驱逐舰和航母战斗群,制片方就得把剧本交给五角大楼审核,并且接受他们的修改意见。改得好了不但能够省钱甚至还能赚钱,然后市场的无形大手自然会推动着制片人们投拍更多像《壮志凌云》、《变形金刚真人版》系列一样的“征兵宣传片”出来。
蜂游在制作《地球重建计划(EarthRebuilding)》时就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提升了虫族的颜值和智商,同时适当降低血腥程度,并且把人类阵营一分为二,来一出新世界版本的“三国杀”。
双阵营对抗太过单调,一方优势之后很容易滚雪球碾压,而三阵营的话就会多出来合纵连横的空间,看点和可玩性自然要增加不少。三国故事比西游、水浒以及封神故事更受游戏开发商和玩家欢迎,三阵营对抗带来的可玩性功不可没。
这样一来倒是让ER有了几分星际争霸SC的感觉,同样是三阵营,同样有星际人类和强大虫族。但实际上手以后,即时战略游戏毕竟过了黄金时期,暴雪用尽浑身解数也没办法逆历史大潮而动,蜂游自然也不会跑去螳臂当车,所以ER被做成了一款混搭风格的沙盒RPG。
这倒是蜜蜂的强项,毕竟他们的BC编程平台最擅长处理的任务还是大型软件工程。自动编程虽然失之呆板,不能做到最佳效果,但是却也有着有效控制代码质量的优点,能够避免多人开发沟通衔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失误,越是大规模的软件工程,自动编程的效果就越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蜂软还是蜂游都有充足的动机和动力去搞大项目。所以在ER地球重建游戏当中,玩家可以接触到FPS射击、ACT动作格斗、SLG模拟战略等风格迥异的玩法,同时沙盒游戏特有的开放世界与mod(自定义修改模块)也是少不了。
这些东西都在试玩版中有所体现,所以在打退了“蟑螂兽”的进攻后,欧阳婵婵就见识到了这游戏的虚拟搬砖玩法。
敌人退却危机解除,她和她的NPC队友们纷纷将机甲切换到工程模式,重新回到搬砖正轨上来。虽然游戏过程不可能完全模拟现实,但是像早期游戏那样工人拿把大锤敲敲打打,就能盖起一座大楼的事情却也不会在这里出现。
因为蜂游在工程建造环节添加了大量的细节内容,所以为了让游戏里的机甲灵活切换切割机、电钻、机械手等工具以更好更快地修理地球,屏幕外的玩家也需要双手分握双鱼手柄做出各种动作。
虽然这两只手柄设计轻巧只有几十克,但是经常游戏应该还是可以起到帮助锻炼玩家双手肌肉的作用,大约能够有效避免双臂粗细不一的麒麟臂问题吧。
而且蜂游在这款游戏上搭载了自家最新最强大的mod系统,支持更好的自动建模贴图以及高智能方便的模块编程功能,并且向玩家开发的素材库也更加丰富强大,可以帮助玩家打造各种脑洞大开又活灵活现的机械装置甚至有机生命体,从而丰富这颗重获新生的星球,也能有效延长游戏的寿命。
只是蜂游似乎不太信任玩家的美工水平,素材库的容量直接扩大到了其他游戏的三倍,甚至有很多模型和动画素材根本没有用在游戏本体,完全是mod特供。好在这样做并没有导致客户端体积过分膨胀,依然被控制在10GB以内,这自然是优化有术的功劳。
游戏原版场景和各种物件也使用这个美术素材库,人物和生物语音同样用音色包加合成引擎的方式实现,两种重复利用方式双剑合璧有效地节约了存储空间。
这其实是蜜蜂游戏一贯以来的风格,只是以前限于技术实力合成拼接效果多有瑕疵,很容易被人看到听出异常。到了这一代才终于得到了完善,追上了主流单机游戏的音画效果。倒不是说蜜蜂的技术突飞猛进了,而是主流单机游戏都原地踏步了,主机平台最高只有,甚至在微软XBO上还有不少的游戏。
虽然硬件供应商依然在试图提供更加强大的硬件性能,但是主机平台为了解约成本却不愿意使用。同样的,虽然引擎开发商在不断向“照片级画质”攀登,网络上隔三差五公司财务虚幻四打造的极致截图甚至视频放出,但是主机硬件限制摆在眼前,游戏开发商大多不愿意为“神优化”支付高昂人工成本,就只能默默背负缩水狗的恶名。
至于性能更加强大的PC平台,虽然也有了一些正版发行平台,但是总销量还是没办法和主机相比,销量不足收不回成本自然hold不住超高画质。实际上那些画面超牛的PC游戏,Crysis是德国Crytek打名气卖引擎的招牌,而偷车4/5、捡垃圾3、少女卷轴5那些美轮美奂的截图大多是打了高画质mod的结果。毕竟官方需要考虑硬件需求和捉虫成本,玩家爱好者却可以只顾拍照截图时美美的进行了,至于显卡过热程序崩溃什么的不是玩mod的常态么?
当然,微软也为“Xbox720P”的恶名付出了代价,更低的画质表现把相当数量玩家逼去了竞争对手阵营,大部分入了PS4,少部分则带着好奇心态买了蜜蜂PTB。虽然基于移动处理器的后者在性能上更加弱鸡,但是便宜的售价以及蜜蜂大量神优化第一方游戏,还是让这个新生平台拥有了不小的吸引力。
得益于28纳米制程产能的扩增,本来就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PTB变得越来越便宜,相应的蜜蜂虽然没有大规模调价,却经常搞买游戏送新机这样的搭售活动,事实上不断降低着PT的售价。
在年初的CES上,马竞之所以表示公司将不会为第一代用户补偿AI卡,就是因为公司另外有安排,很快他们就开启了买游戏送AI卡以及买游戏送PTB2015的长期促销活动,到现在发布近两年时间终于把销量推过了700万台的门槛。算上其他基于蜜蜂卡的“兼容机”,整个PT平台终端数量正在坚定地向着千万大关迈进,也算是让第四大主机平台的名头名符其实起来。
此时其他三大主机平台的销量是:PS4有2400万、XBO有1100万,而第三大平台的iiU距离千万销量还有临门一脚。说起来这里面当然少不了蜜蜂的贡献,虽然大家都是“不亏本卖硬件党”和“第一方扛旗党”,但是PTB却有着成本更低和游戏产量更大的优势,销量增速虽然比不上前两位,却是把iiU甩在了后面,就算年内无法超过去取而代之,明年也就差不多了,要是运气好的话没准还能感受一下第二名的风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