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秦放歌之前,徐晶工作室从来没这样忙碌过,更别说还要到各种招人手才能勉强维持住运营。她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充实快乐过,这段在意大利的日子,也是徐晶过得最舒心和幸福的时光。秦放歌不在外面浪,都是在做正事,徐晶觉得其他说自己努力的人,看了之后准得汗颜。
他对服装设计这块的认识其实并没有特别深刻,但他是知道的,也看好徐晶的前景,“衣食住行都是人必须的,不管经济是否低迷,总归是离不开穿衣吃饭的,珠宝这样算是奢侈品的需求相对就没那么强烈。”
徐晶她们也不是没开过玩笑问他要不要搞餐饮,民以食为天嘛!他不是还有投资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吗?现在名人开餐馆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秦放歌还是嫌麻烦,她们自己其实也一样,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衣食住行中的另外两样,不管是房价还是油价的疯涨,都不是她们所能参与其中的。连秦放歌这个似乎不闻世事的音乐家都感受到了其中的威力,他现在燕京还没买房,四合院是租的。自己开车的时候也会去加油站加油,也是一路看着油价狂飙猛进。
但对于投资房产这事,他并不上心,徐晶席晚晴她们也的不劝,好钢用在刀刃上。他现在搞事业明显是比投资买房赚得多的,特别以他的能力和精力,发展起来更快。不过他的事业大都是文化艺术产业相关的,还有游戏公司,和徐晶合伙这服装公司这边算不算实业也有待商榷。但增加就业岗位,为国家GDP增长做出贡献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秦放歌最会花言巧语哄人,徐晶有那么些时刻都觉得她的事业特别光荣而伟大……
他是这样说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奋斗终生。”
没错,秦放歌无耻的剽窃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
这样的话,也确实能唬住不少人,起码徐晶就觉得她自己的设计事业并非一无是处,先不说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最起码,满足了秦放歌。他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不是?然后还有他身边的好朋友。
中国历来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先从自己身边做起,有什么能力就做多少事情,也是最正常不过的。
反正秦放歌自打认识了席晚晴和徐晶她们之后,基本就没为穿衣打扮发过愁,都是她们一手包办,量身订制的。在很多人眼中,这些都是“纯手工定制版”来着,都没什么明显的标签logo之类的东西。
而且,秦放歌说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都是真的。他主攻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不管是音乐、电影、还是游戏,都是有需求才有市场的。也不能瘸腿走路,要精神物质两手一起抓嘛!
在他的洗脑下,徐晶也自觉承担起了满足物质需求的重任,而且她搞服装设计也是有艺术成分在的。漂亮的衣服,精巧的设计,都是有设计师的审美艺术和智慧结晶在其中的不是?
而且,他身边的姑娘们女人们,对徐晶这个“服装设计师”态度都是相当不错的,不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之类的。漂亮衣服大家都爱,男女老少都一样,她们这样搞文化艺术演出的更是如此!
谁不想光鲜亮丽的出现在舞台上!
多少女人的收入都贡献给了衣橱,然后仍旧觉得自己没衣服穿。
别说当明星的徐新怡和陈瑜珊,就林宝卿她们乐团的姑娘,每年演出的场次其实并不算多,但也都每次演出的时候,最好不要穿之前在舞台上穿过的服装。实在不行,那也得错开时间来,反正接连几场的演出,肯定是不会穿同一套衣服的。她们女人对这些事情最是敏感,也格外较真。
换秦放歌自己的话,穿什么其实都没所谓,男人衣服也没太多的花样可以翻新。现在嘛!他不用自己操心衣服打扮的事情,也就随徐晶她们去折腾。
他也确实有这样的资本,天生的衣架,徐晶每每都觉得她亲自设计的衣服,穿在秦放歌身上就是艺术品……不管是内衣还是外衣,时尚的还是复古,标新立异亦或是传统的都是如此。
甚至,他的身体本身就是件让她分外着迷的艺术珍品,也是她舍不得撒手的重要原因。女人对美色的要求其实比男人更高,只是看现实中能否遇到罢了!反正秦放歌这样的,徐晶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这些时日的朝夕相处,更让徐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遗憾的是,这样的好日子,终究是要告一段落的。
秦放歌完成电影《海上钢琴师》后期制作的交接工作,至此,电影的剪辑工作全部完成,音乐也是他一手操办,还有其他很多工作,比如做特效、字幕、音频、包装等等就交给穆齐奥和洪州去完成。
电影分几个版本,准备在影院上映的版本,秦放歌把时间控制在了一百三十分钟,这无疑是面对票房和市场的妥协。但不管是穆齐奥和洪州,都对此没什么意见,除了秦放歌是大老板他说了算的因素之外,也确实需要考虑电影院线,以及走进电影院中观众们的需求。
洪州一早就说过,“这样电影,更适合一个人在深夜的时候,静静的慢慢的欣赏!”
而想要在电影院中票房大卖,节奏太缓慢是肯定不行的,适当的删减就很必要。加之秦放歌的野心很大,想要表达的东西太过丰富,这些最适合放在导演剪辑的加长版中,在寂静的深夜里,心无旁骛的仔细品味,慢慢咀嚼。
当然少不得这样的导演剪辑加长版,就这,也还是反复斟酌和忍痛割舍的版本,时长整整三个小时。等电影
然后,还有在跟精于电影节的穆齐奥仔细探讨和交流后,搞出来的电影节版本,这个时长大概在两个半小时。是比较折中的选择,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电影节的评委的审美和普通观众还是有相当大区别的。这个版本的剪辑,也更侧重展示电影中的人文艺术关怀,以及电影镜头画面的使用。
像是电影中弗吉尼亚号在一九零零年的时候抵达纽约的时候,用的就是长镜头捕捉邮轮上的乘客百态,表现出犹如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这一片段中的音乐,也堪称完美典范,以小提琴和弦乐为主,加以萨克斯和爵士钢琴,不断强化铺垫,直到那个令人激动的音乐主题的出现,也是这段高潮的来临,众人看到了那尊自由女神像,在第一个幸运乘客的呐喊声中,恢宏大气,而又质朴厚重。
这部电影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核心的音乐主题,代表着一九零零的人生,宿命,也记录下他最纯真的感情。同时,还是影片跨越数十年时空转换的重要线索。
这其中,现实世界很残酷,也越发让浪漫主义情怀显得珍贵,在交响化的美妙意境中,张扬中透出含蓄,辉煌中透着典雅。
音乐方面,穆齐奥和洪州想不给跪都不行,秦放歌的配乐,简直让他们五体投地。尤其他们有亲身参与拍摄,但都感觉,对故事,对一九零零这个人物的理解,比起秦放歌来,还是逊色太多。
“音乐是征服观众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样的观点两位导演虽然此前就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欣赏过秦放歌把音乐和影片结合做出来的成品后,对此的认知程度,又更深了几层。
而像是这样的音乐,在整部影片中俯拾皆是。
除了一九零零的钢琴外,麦克斯的小号也是重中之重。他在乐器店里要卖掉小号的时候,也吹奏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主题,那首一九零零写给女主角的音乐。也是这首音乐,勾起了乐器店老板的兴趣,并拿出了破碎的唱片播放起来,由此引出关于一九零零和弗吉尼亚号的故事。
此外,小号手麦克斯在登船的时候,所演奏的连他自己也都不知道是什么的音乐,“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话,那他就是爵士!”
小号在钢琴的合奏,在秦放歌的这个版本中,也出现了多次,这是原版电影中并没有的。主要也是突出麦克斯和一九零零的深厚友谊,在另外一个时空,甚至有人脑洞大开,分析说一九零零其实不存在都是失意麦克斯的幻想云云。现实中的麦克斯,很落魄失败甚至需要卖掉陪伴自己多年的小号艰难度日,一九零零,就是他的理想人格,寄托在那个漂泊海上自由的家园里。
偏生主演麦克斯的演员,还有演出《致命ID》,这就是一部讲多重人格的电影来着。
秦放歌自己觉得,观众这样理解其实也不是没道理,他自己当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去强调或者回避这种现实和幻想的界限。
比如,一九零零在失去养父丹尼之后,有一段路过头等舱的场景。这其中的电影镜头语言就特别有讲究。年幼的一九零零,透过朦胧的玻璃,看到了头等舱里的光怪陆离,但却色彩丰厚的世间万象,有人在跳舞狂欢,有人在开怀畅饮,当然,还有最吸引他的钢琴声。
在秦放歌的设定中,此前一九零零有接触过音乐,不管他的黑人养父丹尼,还是中国水手唱的《茉莉花》,意大利厨师哼唱的歌剧选段等等,都给幼小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展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来,跟着他们一起哼唱,只是他的声乐演唱天赋并不怎样,远不及他的创作和演奏天赋高。
而且他年纪小的时候,丹尼怕他被移民局的人带走,只让他呆船舱里。钢琴这件乐器又只有在头等舱才有,等丹尼去世后,一九零零才第一次接触到钢琴,并为之着魔。至于邮轮上三等舱的钢琴,是在一九零零成名之后,按他的要求船长购置的。
这些细节秦放歌都是特别重视的,他之前当观众的时候,不自觉的也会察觉到电影中存在着的不合常理以及逻辑的地方。现在自己当导演,这些东西自然是越少越好的。
而一部电影,也就是由这无数的细节所构筑起来的。一首音乐作品也是如此,秦放歌又是最强调细节的,教肖雨然这样的学生的更是强调了不知道多少回。
想要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这些准备工作就必须做到极致。
秦放歌可是放出了海口要拿下十亿票房的,不付出些艰辛的努力怎么行。
如今电影已经拍摄完成,后期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也是秦放歌在意大利又呆了差不多一个月的重要原因。这期间,他的工作态度,他的惊世才华尤其是在音乐上的,都彻底征服了两位副导演,也让他们越发乐观起来,下部电影有秦放歌配乐,何愁大事不成?
他准备启程回国,这时间已经是九月二十号。
华夏音乐学院已经开学两星期,当然,秦放歌还是有打电话请假的。现在学校对他要求也可谓是低到了极致,不退学不休学参加考试就好,平时嘛,大家都知道他特别忙,不管是赚钱还是搞艺术创作和演出。
更何况,音乐学院还有周秀英沈建萍她们这样的大神帮着秦放歌撑腰,普通学生是没这样好待遇的。比如林宝卿她们也都可以请假去参与节目录制,但像秦放歌这样开学两周人都还没回学校是肯定不被允许的。她们也没少拿这个来调侃秦放歌几句,可惜这货脸皮比城墙还厚,嘻嘻哈哈的根本不当回事。
(本章完)
他对服装设计这块的认识其实并没有特别深刻,但他是知道的,也看好徐晶的前景,“衣食住行都是人必须的,不管经济是否低迷,总归是离不开穿衣吃饭的,珠宝这样算是奢侈品的需求相对就没那么强烈。”
徐晶她们也不是没开过玩笑问他要不要搞餐饮,民以食为天嘛!他不是还有投资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吗?现在名人开餐馆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秦放歌还是嫌麻烦,她们自己其实也一样,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衣食住行中的另外两样,不管是房价还是油价的疯涨,都不是她们所能参与其中的。连秦放歌这个似乎不闻世事的音乐家都感受到了其中的威力,他现在燕京还没买房,四合院是租的。自己开车的时候也会去加油站加油,也是一路看着油价狂飙猛进。
但对于投资房产这事,他并不上心,徐晶席晚晴她们也的不劝,好钢用在刀刃上。他现在搞事业明显是比投资买房赚得多的,特别以他的能力和精力,发展起来更快。不过他的事业大都是文化艺术产业相关的,还有游戏公司,和徐晶合伙这服装公司这边算不算实业也有待商榷。但增加就业岗位,为国家GDP增长做出贡献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秦放歌最会花言巧语哄人,徐晶有那么些时刻都觉得她的事业特别光荣而伟大……
他是这样说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奋斗终生。”
没错,秦放歌无耻的剽窃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名言。
这样的话,也确实能唬住不少人,起码徐晶就觉得她自己的设计事业并非一无是处,先不说有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最起码,满足了秦放歌。他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不是?然后还有他身边的好朋友。
中国历来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先从自己身边做起,有什么能力就做多少事情,也是最正常不过的。
反正秦放歌自打认识了席晚晴和徐晶她们之后,基本就没为穿衣打扮发过愁,都是她们一手包办,量身订制的。在很多人眼中,这些都是“纯手工定制版”来着,都没什么明显的标签logo之类的东西。
而且,秦放歌说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都是真的。他主攻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不管是音乐、电影、还是游戏,都是有需求才有市场的。也不能瘸腿走路,要精神物质两手一起抓嘛!
在他的洗脑下,徐晶也自觉承担起了满足物质需求的重任,而且她搞服装设计也是有艺术成分在的。漂亮的衣服,精巧的设计,都是有设计师的审美艺术和智慧结晶在其中的不是?
而且,他身边的姑娘们女人们,对徐晶这个“服装设计师”态度都是相当不错的,不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之类的。漂亮衣服大家都爱,男女老少都一样,她们这样搞文化艺术演出的更是如此!
谁不想光鲜亮丽的出现在舞台上!
多少女人的收入都贡献给了衣橱,然后仍旧觉得自己没衣服穿。
别说当明星的徐新怡和陈瑜珊,就林宝卿她们乐团的姑娘,每年演出的场次其实并不算多,但也都每次演出的时候,最好不要穿之前在舞台上穿过的服装。实在不行,那也得错开时间来,反正接连几场的演出,肯定是不会穿同一套衣服的。她们女人对这些事情最是敏感,也格外较真。
换秦放歌自己的话,穿什么其实都没所谓,男人衣服也没太多的花样可以翻新。现在嘛!他不用自己操心衣服打扮的事情,也就随徐晶她们去折腾。
他也确实有这样的资本,天生的衣架,徐晶每每都觉得她亲自设计的衣服,穿在秦放歌身上就是艺术品……不管是内衣还是外衣,时尚的还是复古,标新立异亦或是传统的都是如此。
甚至,他的身体本身就是件让她分外着迷的艺术珍品,也是她舍不得撒手的重要原因。女人对美色的要求其实比男人更高,只是看现实中能否遇到罢了!反正秦放歌这样的,徐晶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这些时日的朝夕相处,更让徐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遗憾的是,这样的好日子,终究是要告一段落的。
秦放歌完成电影《海上钢琴师》后期制作的交接工作,至此,电影的剪辑工作全部完成,音乐也是他一手操办,还有其他很多工作,比如做特效、字幕、音频、包装等等就交给穆齐奥和洪州去完成。
电影分几个版本,准备在影院上映的版本,秦放歌把时间控制在了一百三十分钟,这无疑是面对票房和市场的妥协。但不管是穆齐奥和洪州,都对此没什么意见,除了秦放歌是大老板他说了算的因素之外,也确实需要考虑电影院线,以及走进电影院中观众们的需求。
洪州一早就说过,“这样电影,更适合一个人在深夜的时候,静静的慢慢的欣赏!”
而想要在电影院中票房大卖,节奏太缓慢是肯定不行的,适当的删减就很必要。加之秦放歌的野心很大,想要表达的东西太过丰富,这些最适合放在导演剪辑的加长版中,在寂静的深夜里,心无旁骛的仔细品味,慢慢咀嚼。
当然少不得这样的导演剪辑加长版,就这,也还是反复斟酌和忍痛割舍的版本,时长整整三个小时。等电影
然后,还有在跟精于电影节的穆齐奥仔细探讨和交流后,搞出来的电影节版本,这个时长大概在两个半小时。是比较折中的选择,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电影节的评委的审美和普通观众还是有相当大区别的。这个版本的剪辑,也更侧重展示电影中的人文艺术关怀,以及电影镜头画面的使用。
像是电影中弗吉尼亚号在一九零零年的时候抵达纽约的时候,用的就是长镜头捕捉邮轮上的乘客百态,表现出犹如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这一片段中的音乐,也堪称完美典范,以小提琴和弦乐为主,加以萨克斯和爵士钢琴,不断强化铺垫,直到那个令人激动的音乐主题的出现,也是这段高潮的来临,众人看到了那尊自由女神像,在第一个幸运乘客的呐喊声中,恢宏大气,而又质朴厚重。
这部电影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核心的音乐主题,代表着一九零零的人生,宿命,也记录下他最纯真的感情。同时,还是影片跨越数十年时空转换的重要线索。
这其中,现实世界很残酷,也越发让浪漫主义情怀显得珍贵,在交响化的美妙意境中,张扬中透出含蓄,辉煌中透着典雅。
音乐方面,穆齐奥和洪州想不给跪都不行,秦放歌的配乐,简直让他们五体投地。尤其他们有亲身参与拍摄,但都感觉,对故事,对一九零零这个人物的理解,比起秦放歌来,还是逊色太多。
“音乐是征服观众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样的观点两位导演虽然此前就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欣赏过秦放歌把音乐和影片结合做出来的成品后,对此的认知程度,又更深了几层。
而像是这样的音乐,在整部影片中俯拾皆是。
除了一九零零的钢琴外,麦克斯的小号也是重中之重。他在乐器店里要卖掉小号的时候,也吹奏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主题,那首一九零零写给女主角的音乐。也是这首音乐,勾起了乐器店老板的兴趣,并拿出了破碎的唱片播放起来,由此引出关于一九零零和弗吉尼亚号的故事。
此外,小号手麦克斯在登船的时候,所演奏的连他自己也都不知道是什么的音乐,“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话,那他就是爵士!”
小号在钢琴的合奏,在秦放歌的这个版本中,也出现了多次,这是原版电影中并没有的。主要也是突出麦克斯和一九零零的深厚友谊,在另外一个时空,甚至有人脑洞大开,分析说一九零零其实不存在都是失意麦克斯的幻想云云。现实中的麦克斯,很落魄失败甚至需要卖掉陪伴自己多年的小号艰难度日,一九零零,就是他的理想人格,寄托在那个漂泊海上自由的家园里。
偏生主演麦克斯的演员,还有演出《致命ID》,这就是一部讲多重人格的电影来着。
秦放歌自己觉得,观众这样理解其实也不是没道理,他自己当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去强调或者回避这种现实和幻想的界限。
比如,一九零零在失去养父丹尼之后,有一段路过头等舱的场景。这其中的电影镜头语言就特别有讲究。年幼的一九零零,透过朦胧的玻璃,看到了头等舱里的光怪陆离,但却色彩丰厚的世间万象,有人在跳舞狂欢,有人在开怀畅饮,当然,还有最吸引他的钢琴声。
在秦放歌的设定中,此前一九零零有接触过音乐,不管他的黑人养父丹尼,还是中国水手唱的《茉莉花》,意大利厨师哼唱的歌剧选段等等,都给幼小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展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来,跟着他们一起哼唱,只是他的声乐演唱天赋并不怎样,远不及他的创作和演奏天赋高。
而且他年纪小的时候,丹尼怕他被移民局的人带走,只让他呆船舱里。钢琴这件乐器又只有在头等舱才有,等丹尼去世后,一九零零才第一次接触到钢琴,并为之着魔。至于邮轮上三等舱的钢琴,是在一九零零成名之后,按他的要求船长购置的。
这些细节秦放歌都是特别重视的,他之前当观众的时候,不自觉的也会察觉到电影中存在着的不合常理以及逻辑的地方。现在自己当导演,这些东西自然是越少越好的。
而一部电影,也就是由这无数的细节所构筑起来的。一首音乐作品也是如此,秦放歌又是最强调细节的,教肖雨然这样的学生的更是强调了不知道多少回。
想要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这些准备工作就必须做到极致。
秦放歌可是放出了海口要拿下十亿票房的,不付出些艰辛的努力怎么行。
如今电影已经拍摄完成,后期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也是秦放歌在意大利又呆了差不多一个月的重要原因。这期间,他的工作态度,他的惊世才华尤其是在音乐上的,都彻底征服了两位副导演,也让他们越发乐观起来,下部电影有秦放歌配乐,何愁大事不成?
他准备启程回国,这时间已经是九月二十号。
华夏音乐学院已经开学两星期,当然,秦放歌还是有打电话请假的。现在学校对他要求也可谓是低到了极致,不退学不休学参加考试就好,平时嘛,大家都知道他特别忙,不管是赚钱还是搞艺术创作和演出。
更何况,音乐学院还有周秀英沈建萍她们这样的大神帮着秦放歌撑腰,普通学生是没这样好待遇的。比如林宝卿她们也都可以请假去参与节目录制,但像秦放歌这样开学两周人都还没回学校是肯定不被允许的。她们也没少拿这个来调侃秦放歌几句,可惜这货脸皮比城墙还厚,嘻嘻哈哈的根本不当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