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要从强盗搜刮的不义之财当中取走我们应得的那一份,用于补偿我们在战争中蒙受的损失,用于抚恤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孤儿寡母,用这笔钱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新闻总监先生点燃一斗烟,深深吸了一口,随即紧握烟斗站起身来,面向罗兰做出最后的陈词总结。
“我们并非不热爱和平,也并非好战成性,然而这场战争并不是由我们挑起的,也不能由我们单方面宣告结束!帝国当局必须无条件宣布投降,以割地赔款的方式为挑起这场侵略战争承受惩罚!只有在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和平谈判才称其为一个切合实际的选项!”
“总结的很好,普利特先生。”罗兰笑着为新闻总监鼓掌,“除了一个小小的细节需要加以修改,其余的部分都可以按照你刚才所说的那样进行公开宣传。”
“摄政殿下,具体是哪一处需要修改?”约翰·普利特费解地问。
“‘割地赔款’,这个词组不能直接登报,删掉‘割地’,只保留‘赔款就够了。”罗兰发觉新闻总监眼中尤有疑惑,进一步解释道:“战胜国向战败国索要战争赔款这件事比较单纯,唯一的争议无非具体赔偿多少金额而已,国家之间涉及到钱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割让领土就是另一回事了,首先是治理成本太高,还涉及到当地各个民族的归属感问题,牵连太广,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不得不慎重考虑。倘若我们现在就把调门起的太高,将来却无法兑现,或者拿到手的是一块‘烫手的奶酪’,消化不了又舍不得扔掉,我们要如何向公众交代呢?”
“殿下的用心我明白了,就按您的意思办理此事。”
约翰·普利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内心深处对罗兰的看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原本以为罗兰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年少有为的一代雄主,对开疆拓土有着贪得无厌的欲望,而当君王对领土的野心与其麾下将领对功勋的渴求结合在一起,自然而然会创造出一支充满侵略性的军队,通过长年累月的南征北讨开拓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帝国。包括神圣亚珊帝国在内,史书中记载的那些帝国发迹史大多如此,罗兰·寇拉斯及其治下的寇拉斯王国似乎也将走上同样的道路。然而与罗兰这次谈话过后,约翰·普利特的看法改变了。他发现摄政殿下似乎并没有如人们想象中那样野心勃勃的渴望扩张自己治下的领土,反而比那些“和平主义者”更慎重地看待这一问题,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尽相同的态度。
比如对魔晶矿藏储量丰富且几乎没有原住民存在的暮光谷地,罗兰就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无论是以复仇为名也罢,以“反恐”为借口也罢,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这块土地纳入寇拉斯王国的版图。然而对待看似比暮光谷地更为丰饶肥沃,原住民数以亿计且族类繁多的帝国土地,罗兰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冷淡态度,显得兴趣缺缺,俨然白给他还嫌弃。
约翰·普利特此时还无法确切把握罗兰的思路,既然这位年轻的君王对于在亚珊帝国境内扩张自己的领土表现的如此谨慎,为何又要支持军方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呢?调动大军劳师远征,总不至于仅仅是为了在帝国境内进行一次耀武扬威的大规模游行吧?
约翰·普利特隐隐预感到罗兰之所以支持西征作战,除了即将在广播与报刊上大肆宣传的那些理由,肯定还有更为关键且不便公开的原因,可惜他猜不出具体是什么原因,也不便当面向摄政殿下追根寻底,最后只得带着满腹困惑离开王宫会客厅。
……
七月七日清晨发行的《祖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出一篇题为《战争尚未结束》的社论,文章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但是有心人士不难通过行文风格辨识出这篇雄文系由寇拉斯政府新闻总监约翰·普利特爵士亲手操刀。
约翰·普利特在这篇政论当中贯彻了昨天在罗兰面前总结出的那些观点并加以完善,写出的文章逻辑严谨大气磅礴,具有令人叹服的说服力。这篇文章实际上也表明了寇拉斯堡当局对于战争延续问题的态度,当天晚些时候,劳埃德首相在接受“远东之音”特约采访的时候,也在播音室中采取与约翰·普利特这篇文章完全相同的口径,面向收音机前的国内外听众阐释了远东当局向帝国政府开出的两点要求,在查理皇帝公开发表投降宣言以及就战争赔款问题达成共识之前,远东人将继续战斗,直到正义得以伸张的那一刻。
依托远东地区高度发达的广播新闻网络,寇拉斯政府申明的立场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成为民众热衷讨论的时政话题。这些年来罗兰通过教育、文化与宣传不遗余力培育的爱国观念与民族情感早已在远东民众心中扎根发芽,早在远东政府公开表态之前,呼吁西征、要求复仇的呼声就是社会舆论的主流,约翰·普利特的政论文章登报过后,朝野上下进一步形成共识,反对西征的声音则渐变微弱,少数由反战派把持的报刊,也只能拿“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国境之外白白流血牺牲”之类道德正确的说辞捍卫自己的观点。
约翰·普利特注意到这些“反战派”的文章,对作者试图代表前线官兵及其家人、进而向读者发起情感攻势的伎俩也是洞若观火,当即组建起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战地记者团队,授意他们赶赴奥列维要塞拜访前线战士,倾听并且如实记录下远东军人的真实心声。
远东国际广播公司以这些战地记者由前线发回来的采访稿件作为第一手资料,加班加点制作了一档名为“战地通信”的新节目,每期节目都要朗读数封前线官兵与后方亲友的通信,使听众得以了解远东军人及其家人对待这场战争的真实想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文学馆m.
新闻总监先生点燃一斗烟,深深吸了一口,随即紧握烟斗站起身来,面向罗兰做出最后的陈词总结。
“我们并非不热爱和平,也并非好战成性,然而这场战争并不是由我们挑起的,也不能由我们单方面宣告结束!帝国当局必须无条件宣布投降,以割地赔款的方式为挑起这场侵略战争承受惩罚!只有在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和平谈判才称其为一个切合实际的选项!”
“总结的很好,普利特先生。”罗兰笑着为新闻总监鼓掌,“除了一个小小的细节需要加以修改,其余的部分都可以按照你刚才所说的那样进行公开宣传。”
“摄政殿下,具体是哪一处需要修改?”约翰·普利特费解地问。
“‘割地赔款’,这个词组不能直接登报,删掉‘割地’,只保留‘赔款就够了。”罗兰发觉新闻总监眼中尤有疑惑,进一步解释道:“战胜国向战败国索要战争赔款这件事比较单纯,唯一的争议无非具体赔偿多少金额而已,国家之间涉及到钱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割让领土就是另一回事了,首先是治理成本太高,还涉及到当地各个民族的归属感问题,牵连太广,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有可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不得不慎重考虑。倘若我们现在就把调门起的太高,将来却无法兑现,或者拿到手的是一块‘烫手的奶酪’,消化不了又舍不得扔掉,我们要如何向公众交代呢?”
“殿下的用心我明白了,就按您的意思办理此事。”
约翰·普利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内心深处对罗兰的看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原本以为罗兰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年少有为的一代雄主,对开疆拓土有着贪得无厌的欲望,而当君王对领土的野心与其麾下将领对功勋的渴求结合在一起,自然而然会创造出一支充满侵略性的军队,通过长年累月的南征北讨开拓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帝国。包括神圣亚珊帝国在内,史书中记载的那些帝国发迹史大多如此,罗兰·寇拉斯及其治下的寇拉斯王国似乎也将走上同样的道路。然而与罗兰这次谈话过后,约翰·普利特的看法改变了。他发现摄政殿下似乎并没有如人们想象中那样野心勃勃的渴望扩张自己治下的领土,反而比那些“和平主义者”更慎重地看待这一问题,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尽相同的态度。
比如对魔晶矿藏储量丰富且几乎没有原住民存在的暮光谷地,罗兰就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无论是以复仇为名也罢,以“反恐”为借口也罢,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这块土地纳入寇拉斯王国的版图。然而对待看似比暮光谷地更为丰饶肥沃,原住民数以亿计且族类繁多的帝国土地,罗兰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冷淡态度,显得兴趣缺缺,俨然白给他还嫌弃。
约翰·普利特此时还无法确切把握罗兰的思路,既然这位年轻的君王对于在亚珊帝国境内扩张自己的领土表现的如此谨慎,为何又要支持军方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呢?调动大军劳师远征,总不至于仅仅是为了在帝国境内进行一次耀武扬威的大规模游行吧?
约翰·普利特隐隐预感到罗兰之所以支持西征作战,除了即将在广播与报刊上大肆宣传的那些理由,肯定还有更为关键且不便公开的原因,可惜他猜不出具体是什么原因,也不便当面向摄政殿下追根寻底,最后只得带着满腹困惑离开王宫会客厅。
……
七月七日清晨发行的《祖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出一篇题为《战争尚未结束》的社论,文章署名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但是有心人士不难通过行文风格辨识出这篇雄文系由寇拉斯政府新闻总监约翰·普利特爵士亲手操刀。
约翰·普利特在这篇政论当中贯彻了昨天在罗兰面前总结出的那些观点并加以完善,写出的文章逻辑严谨大气磅礴,具有令人叹服的说服力。这篇文章实际上也表明了寇拉斯堡当局对于战争延续问题的态度,当天晚些时候,劳埃德首相在接受“远东之音”特约采访的时候,也在播音室中采取与约翰·普利特这篇文章完全相同的口径,面向收音机前的国内外听众阐释了远东当局向帝国政府开出的两点要求,在查理皇帝公开发表投降宣言以及就战争赔款问题达成共识之前,远东人将继续战斗,直到正义得以伸张的那一刻。
依托远东地区高度发达的广播新闻网络,寇拉斯政府申明的立场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成为民众热衷讨论的时政话题。这些年来罗兰通过教育、文化与宣传不遗余力培育的爱国观念与民族情感早已在远东民众心中扎根发芽,早在远东政府公开表态之前,呼吁西征、要求复仇的呼声就是社会舆论的主流,约翰·普利特的政论文章登报过后,朝野上下进一步形成共识,反对西征的声音则渐变微弱,少数由反战派把持的报刊,也只能拿“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国境之外白白流血牺牲”之类道德正确的说辞捍卫自己的观点。
约翰·普利特注意到这些“反战派”的文章,对作者试图代表前线官兵及其家人、进而向读者发起情感攻势的伎俩也是洞若观火,当即组建起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战地记者团队,授意他们赶赴奥列维要塞拜访前线战士,倾听并且如实记录下远东军人的真实心声。
远东国际广播公司以这些战地记者由前线发回来的采访稿件作为第一手资料,加班加点制作了一档名为“战地通信”的新节目,每期节目都要朗读数封前线官兵与后方亲友的通信,使听众得以了解远东军人及其家人对待这场战争的真实想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文学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