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知府作贼般徐徐展开那卷宣纸,范同知和王员外两人立即也凑了上来,但见宣纸上用一手漂亮的楷体写了两句诗: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
“好诗!”孙范两人异口同声地赞道,然后都一脸的疑惑,因何只有两句诗?北靖王爷指明要转交给杨慎,其中难道有什么寓意?
王员外可不管这些,虽然诗只有两句,但大气磅礴,还是出自鼎鼎大名的北靖王徐晋之手,可惜不能将这份手迹弄到手,要不然他非装裱起来当成传家宝不可。
“可惜呀,此诗不全,要不然又将是一首传世之精品,北靖王爷之诗才果然名不虚传。”孙知府摇头晃脑地叹息道。
王员外眼珠一转,陪笑道:“草民虽一介粗鄙,但也听出了这两句诗之不凡,短短十四个字,就道尽了咱们汉中山水地理之壮丽,以及汉水之上千帆竞逐的盛况,此两句诗一旦传扬开去,咱们汉中码头的名气必然大增,两位大人何不趁机在这里竖碑立亭,将北靖王的这两句诗隽刻上去?从今之后,此地便会成咱们汉中一景。”
此言一出,孙知府和范同知均是眼前一亮,后者竖起大拇指赞道:“王员外,还是你们生意人头脑灵活,主意多,你这种人如果不发财,还有什么人发财?”
王员外干笑了两声道:“两位大人谬赞了,不如这样吧,树碑立亭的事就由鄙人来做,毕竟本人拿了北靖王爷的赏赐,等碑亭建好后题上北靖王这两句诗作为楹联。”
“好,这件事就交给王员外了。”孙知府喜道,树碑立亭既拍了北靖王的马屁,又给本府带来了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范同知凑趣道:“楹联有,还缺一个名字,不如知府大人趁热给凉亭起个名字?”
孙知府又是一喜,暗赞自己这位副手懂事,捋了捋胡子吟道:“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不如就叫……伏波亭吧!”
范同知和王员外立即送出了香屁:“妙啊,这名字妙,就叫伏波亭吧!”
就这样,事情就定下来了,当这座汉台伏波亭建好后,果真成了汉中府的一处热闹景点,特别是那些路过汉中的文人墨客,必然跑到这里来“打卡”,然后留下一首首续写的诗词,其中还不乏传世精品之作,这不仅是徐晋始料不及的,就连作为始作俑者的王员外也始料不及。
这些都是后话,在此暂且不表,且说孙知府和范同知正打算离开码头,便见一行人匆匆赶过来了,老的老少的少,都是身穿着长衫,头戴四方平定巾的读书人。
孙知府一眼就认出来,这一群全是汉南书院的教习和书生,居中之人不是别个,正是书院德高望重的山长楚丘明,旁边一名中年书生则是杨慎。
汉南书院的山长楚丘明乃两榜进士出身,曾官至一省布政使,妥妥的封疆大吏,退休后创立了汉南书院,所以孙可闻这位四品知府在他面前也得礼敬七分,急急迎上前行礼道:“晚辈见过楚公!”
范同知和王员外也连忙行礼,汉南书院一众教习和书生则反过来向孙范两人行礼,口称见过:“府台大人和同知大人!”
彼此客套了几句,楚丘明便左顾右盼,沉声问道:“敢问孙大人,北靖王爷何在?”
孙范两人心里咯噔一下,敢情这位兴师动众,原是为了北靖王徐晋而来的,这时两人似乎有点明白徐晋为何要急着离开了。
“楚公来迟了,北靖王爷的船已经离开有一炷香时间了。”孙知府不动声色地道。
“坐船走啦?”楚丘明不由懊恼跺足,杨慎更是目瞪口呆,继而面色胀红,愤然道:“岂有此理,徐晋此子着实可恶,竟然爽约,实非君子所为。”
孙知府暗皱了皱眉,这个杨用修当年带人冲撞左顺门被贬云南永昌卫,竟然还不吸取教训,性子还是如此鲁莽,一点也没长进,几十年都活狗身上去,这样下去迟早会惹出大祸来,已经退了的杨阁老恐怕也保他不住啊。
“北靖王爷离开前吩咐本官将这个交给你!”孙知府将那卷宣纸递给了杨慎。
杨慎急忙接过打开一看,顿时面红耳赤,像受了莫大的羞辱似的,山长楚丘明从杨慎手里接过卷轴一看,脱口道:“好字”然后瞥了杨慎一眼便不言语了。
书院一众教习和书生也好奇地凑上前观看,有人禁不住赞字好、诗好,也有人惋惜只有两句,但这些话听在杨慎的耳中却是分外的刺耳。
杨慎本来想设一顿鸿门宴给徐晋挖坑的,利用徐晋爱惜羽毛为切入点,给他戴高帽,逼他出面表态站队支持护礼一派,然而徐晋这狡猾的家伙显然瞧出了自己的用意,当天就乘船离开了,还留下两句大气磅礴的诗: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
这两句诗无疑十分出色,但只有杨慎品出了其中嘲讽的味道,他甚至能想象出徐晋得意洋洋地吟诗的模样,潜台词就是:老子乘船走了,顺着汉水嗖的一下就到了千里之外的襄阳城,哈哈!
此时此刻,杨慎真的恼羞成怒了,他本以为自己在给徐晋挖坑,内心十分得意,迫切想看到徐晋在鸿门宴上吃瘪的样子,谁料最后发现自己的意图早被人家洞悉了,而且人家离开后还专门留诗取笑他,其中的挫败感就可想而知了。
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啊,杨大才子羞恼交加,恨不得乘快船追上去质问徐晋,不过只怕即便追上了,以他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只有被徐晋碾压的份,不过自讨没趣罢了!
山长楚丘明不由暗叹一口气,这个北靖王徐晋还真是个……机灵的家伙,杨用修的道行跟人家相比,还相去甚远呀,可惜此子非我辈中人,也不知他是如何读的圣贤书,连中五元探花及第之人,理应胸怀浩然之气,仗节守义才是啊。
如果徐晋知道楚山长此刻心中所叹,定然嗤之以鼻,如果是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他认,但为了阻止皇帝给他亲生老子一个名份就以死相抗,讲真,他办不到,也没这个必要,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不叫仗节守义,而是一根筋的傻缺!
“好诗!”孙范两人异口同声地赞道,然后都一脸的疑惑,因何只有两句诗?北靖王爷指明要转交给杨慎,其中难道有什么寓意?
王员外可不管这些,虽然诗只有两句,但大气磅礴,还是出自鼎鼎大名的北靖王徐晋之手,可惜不能将这份手迹弄到手,要不然他非装裱起来当成传家宝不可。
“可惜呀,此诗不全,要不然又将是一首传世之精品,北靖王爷之诗才果然名不虚传。”孙知府摇头晃脑地叹息道。
王员外眼珠一转,陪笑道:“草民虽一介粗鄙,但也听出了这两句诗之不凡,短短十四个字,就道尽了咱们汉中山水地理之壮丽,以及汉水之上千帆竞逐的盛况,此两句诗一旦传扬开去,咱们汉中码头的名气必然大增,两位大人何不趁机在这里竖碑立亭,将北靖王的这两句诗隽刻上去?从今之后,此地便会成咱们汉中一景。”
此言一出,孙知府和范同知均是眼前一亮,后者竖起大拇指赞道:“王员外,还是你们生意人头脑灵活,主意多,你这种人如果不发财,还有什么人发财?”
王员外干笑了两声道:“两位大人谬赞了,不如这样吧,树碑立亭的事就由鄙人来做,毕竟本人拿了北靖王爷的赏赐,等碑亭建好后题上北靖王这两句诗作为楹联。”
“好,这件事就交给王员外了。”孙知府喜道,树碑立亭既拍了北靖王的马屁,又给本府带来了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范同知凑趣道:“楹联有,还缺一个名字,不如知府大人趁热给凉亭起个名字?”
孙知府又是一喜,暗赞自己这位副手懂事,捋了捋胡子吟道:“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不如就叫……伏波亭吧!”
范同知和王员外立即送出了香屁:“妙啊,这名字妙,就叫伏波亭吧!”
就这样,事情就定下来了,当这座汉台伏波亭建好后,果真成了汉中府的一处热闹景点,特别是那些路过汉中的文人墨客,必然跑到这里来“打卡”,然后留下一首首续写的诗词,其中还不乏传世精品之作,这不仅是徐晋始料不及的,就连作为始作俑者的王员外也始料不及。
这些都是后话,在此暂且不表,且说孙知府和范同知正打算离开码头,便见一行人匆匆赶过来了,老的老少的少,都是身穿着长衫,头戴四方平定巾的读书人。
孙知府一眼就认出来,这一群全是汉南书院的教习和书生,居中之人不是别个,正是书院德高望重的山长楚丘明,旁边一名中年书生则是杨慎。
汉南书院的山长楚丘明乃两榜进士出身,曾官至一省布政使,妥妥的封疆大吏,退休后创立了汉南书院,所以孙可闻这位四品知府在他面前也得礼敬七分,急急迎上前行礼道:“晚辈见过楚公!”
范同知和王员外也连忙行礼,汉南书院一众教习和书生则反过来向孙范两人行礼,口称见过:“府台大人和同知大人!”
彼此客套了几句,楚丘明便左顾右盼,沉声问道:“敢问孙大人,北靖王爷何在?”
孙范两人心里咯噔一下,敢情这位兴师动众,原是为了北靖王徐晋而来的,这时两人似乎有点明白徐晋为何要急着离开了。
“楚公来迟了,北靖王爷的船已经离开有一炷香时间了。”孙知府不动声色地道。
“坐船走啦?”楚丘明不由懊恼跺足,杨慎更是目瞪口呆,继而面色胀红,愤然道:“岂有此理,徐晋此子着实可恶,竟然爽约,实非君子所为。”
孙知府暗皱了皱眉,这个杨用修当年带人冲撞左顺门被贬云南永昌卫,竟然还不吸取教训,性子还是如此鲁莽,一点也没长进,几十年都活狗身上去,这样下去迟早会惹出大祸来,已经退了的杨阁老恐怕也保他不住啊。
“北靖王爷离开前吩咐本官将这个交给你!”孙知府将那卷宣纸递给了杨慎。
杨慎急忙接过打开一看,顿时面红耳赤,像受了莫大的羞辱似的,山长楚丘明从杨慎手里接过卷轴一看,脱口道:“好字”然后瞥了杨慎一眼便不言语了。
书院一众教习和书生也好奇地凑上前观看,有人禁不住赞字好、诗好,也有人惋惜只有两句,但这些话听在杨慎的耳中却是分外的刺耳。
杨慎本来想设一顿鸿门宴给徐晋挖坑的,利用徐晋爱惜羽毛为切入点,给他戴高帽,逼他出面表态站队支持护礼一派,然而徐晋这狡猾的家伙显然瞧出了自己的用意,当天就乘船离开了,还留下两句大气磅礴的诗: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
这两句诗无疑十分出色,但只有杨慎品出了其中嘲讽的味道,他甚至能想象出徐晋得意洋洋地吟诗的模样,潜台词就是:老子乘船走了,顺着汉水嗖的一下就到了千里之外的襄阳城,哈哈!
此时此刻,杨慎真的恼羞成怒了,他本以为自己在给徐晋挖坑,内心十分得意,迫切想看到徐晋在鸿门宴上吃瘪的样子,谁料最后发现自己的意图早被人家洞悉了,而且人家离开后还专门留诗取笑他,其中的挫败感就可想而知了。
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啊,杨大才子羞恼交加,恨不得乘快船追上去质问徐晋,不过只怕即便追上了,以他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只有被徐晋碾压的份,不过自讨没趣罢了!
山长楚丘明不由暗叹一口气,这个北靖王徐晋还真是个……机灵的家伙,杨用修的道行跟人家相比,还相去甚远呀,可惜此子非我辈中人,也不知他是如何读的圣贤书,连中五元探花及第之人,理应胸怀浩然之气,仗节守义才是啊。
如果徐晋知道楚山长此刻心中所叹,定然嗤之以鼻,如果是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他认,但为了阻止皇帝给他亲生老子一个名份就以死相抗,讲真,他办不到,也没这个必要,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不叫仗节守义,而是一根筋的傻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