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府摆出这么盛大场面意义何在,在座众人也都有所领会。所以在渐渐消化了最初的震撼之后,众人更加感兴趣的便是今次都督府准备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又是什么样的规模规划。
待到会场气氛再次转为活跃,沈哲子才开始让人讲述都督府这段时间所做出的各种层次的规划。
在座这些商户们,各自实力、层面都有不同,因此会场也分作大大小小七八个。同时都督府这些负责讲解的吏员们,也都各自根据所面对的人群不同,将这些不同的计划进行轻重描述。
沈哲子所在的这个主会场,当然是核心所在。百余个席位尽管没有坐满,但其他分会场的人也都少有填补,虽然不是什么明文规矩,但却是一种约束力极强的默契。
在座人家若非巨室豪富,便是有着不俗的政治背景。这些人所关注的重点,还不是关心一趟物货往来的得失,他们更加关心那种巨额且长利的投资。
比如鼎仓渠道的打造、运路的疏通,以及仓储的建设等等。他们甚至可以说是鼎仓里民资部分的股东,既有早年在都中近水楼台先购入鼎券的人家,也有实力深厚、通过借贷等不断扩大股本的后来者。
他们虽然加入不到鼎仓的管理,但过往这些年随着鼎仓的快速壮大,单单分红一项便获利颇丰。所以这一批人也是最为热切想要加入接下来鼎仓扩充的,此前单单淮南六郡,已经给他们带来惊人的回报。
而未来则是庞大的新复领土,规模较之原本的淮南六郡大了数倍有余,如此远大前景,甚至不需要都督府再怎么刻意鼓动,只要保证鼎仓当下的经营模式不变,便不乏人准备集中身家奋身投入其中。
如果说有什么阻滞,那就在于这些人实力强大之余,消息来源也更多。因此能够察觉到淮南与中枢越来越紧张的气氛,如果不能确保梁公身在其位,那么他们的利益肯定也要大受影响,所以在追加投资方面略显迟疑。
淮南王的在场,让他们有了近距离观察的机会。这些人的敏锐度,其实有时候较之真正身在高位的朝廷重臣还要更胜一筹,因为他们可以说是寄生于权力之下,稍有风吹草动便关乎到家业兴衰。或许由于资讯渠道的狭窄乏甚宏大格局,但对细节上的专注却非高位者能比。
淮南王这会儿还被鼎仓的庞大体量刺激得心神不属,而且他本身其实也没有与这一类人打交道的经验,应对起来便难免有几分局促。
至于沈哲子则一直是一种国之忠良、家室良亲的模样,对淮南王关照得很,认真为众人进行引见,一副诚心提携的模样。而淮南王这会儿也唯有依靠于姊夫,言谈动作中所流露出来的信任自是彰显无遗。
这种程度的表态,其实已经足以证明沈哲子与帝室关系仍然亲厚无间,若真硬要诱导淮南王拍着胸口为沈哲子撑台面,反而是过犹不及。毕竟淮南王乃是诸葛恢的婿子,这一点举世皆知,只要能够确保这联姻关系并未影响与沈氏的亲密,对众人而言那就足够了。
毕竟沈家乃是当之无愧事功最重的江东门户,只要苑中仍然保持信任,那么时局各家纵然想要攻讦,也很难撼动得了沈家的权位。反过来如果苑中对沈家有了明显的忌惮,那么沈家无论当下权位再高,都很难维持长久。在这方面,琅琊王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淮南王与沈哲子之间恭顺和睦的关系,算是给了在场人家一副强心剂。他们或许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终究难以涉入时局最核心的秘辛,更何况眼下人尽皆知鼎仓之前景广阔,你不上有人上,他们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搜罗观察更多而做分析。
淮南今次围绕鼎仓所设计的计划极为庞大,所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债券、租赁、订单、产业出售以及单独项目引资。
债券自然是鼎券,鼎券又分为长持分红以及定期赎回这两种。从目下形势来看,无疑是长持的鼎券价值更高。
早前在都中鼎券第一次发售时,由于时人尚不认可这一事物,所以并没有进行多么严谨的分类。后来随着建康营建完成,鼎仓高速发展,有了钱财积累后赎回了相当一批鼎券。而且随着市场上的买卖流通,剩下的也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为长持分红的类型。
如今能够长持的鼎券,鼎仓本身就在有意控制发行规模,所以在市场上这些鼎券价格都是高企不下,已经溢出券数数倍有余,而在鼎仓内部,更可以直接作为货币流通。
至于定期的鼎券,那是固定的利息,随年限不等而利息也有高低。其实这种鼎券在市场上并不怎么受认可,投资得起的看不起那点利息,而看重利息的又不敢大额投入。所以,这是一种比较尴尬的衍生品。
后来由于淮南的军械品将定期鼎券列作可以支付的选择后,这种鼎券才散发出活力来,自有徐州、荆州军头们大笔买入用作支付货款,可以获取一点差价。
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交易的价值,那各种交易的形式也会随之衍生出来。在去年年末的时候,都中、京府和汝南等地不约而同出现一些券商,用比面值稍高的价格将流散在外的定期鼎券大批收购,一旦数量上来了,那可期利润自然也就变得可观起来。
这一次,鼎仓发售的鼎券是一亿万钱。这里面的钱并不是指的实物铜钱,而是鼎仓通过庞大交易量所拟定的一个结算概念。虽然是以钱为单位,但真正用来结算的时候,却可以通过粮、绢等等价实物进行结算。
一亿万钱,哪怕是按照都中等粮价稍贵的地区,以斗米五十钱算,也足以购买两百万斛粮食。其中长持和定期是二八配比,长持面额分为一万和五万两个单位,定期则是百、千、万,一万钱为上限。
其实对大多数时人而言,在不具备远邑通商的情况下,投资鼎券是最方便、最省力的方式。一亿万钱看似庞大,但在近千人的会场上,单分到每个人头上并不多。
尤其那两千万的长持鼎券还并不即刻发售,需要审计购买者必须在淮南六郡有着固定产业,将这些鼎券与产业直接挂钩。
所以剩下的八千万鼎券,很快便遭到了哄抢。其中一些分会场财力偏弱的人,更加倾向于短期比如一到三年这种,哪怕本身并没有购买倾向,在这样火热的氛围下,也不介意拿出几万钱来意思一下。
真正财力雄厚的人,则更乐于购买五到十年这种长期鼎券。尤其到场一些吴人门户,更是给足了梁公面子,在短短一刻钟的时间里,便认购了足足三千万钱的数额。在整个庞大会场中,可谓是一枝独秀。
财力同样丰厚、且人多势众的江州人家自然更加不甘示弱,一番喧闹中,同样购买了三千多万。单单这两个地方的商户,便占据了如此庞大数额。至于剩下的一些,也很快便分授一空。
鼎券的好处是来钱快,且易于操控。在真正交易结算的时候,通过谷米等物又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单单这一点优惠,对许多实力雄厚的券商而言便意味着几十乃至上百万钱的收获。而且鼎仓物流覆盖整个江东,无需劳运,直接便可以在自家门口结算。
淮南王亲眼见到鼎券的发售情况,一时间也是惊诧的瞪大双眼,他真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象到,钱居然来得这么快!短短不足一个时辰的时间里,亿万钱就算入了袋中?跟自家这位凭空生财的姊夫相比,他那位时常忧叹台中资用不足的丈人又算什么?
鼎券这种便利性易于上瘾,且一旦信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将是连环坍塌。
所以在这方面沈哲子也是尤为谨慎,过去这些天都督府一半的准备都是用于核算鼎仓能够承受多大的发售量。而且未来随着他的权位递增,在这方面肯定要树立更加严厉的法令和独立的监管体系。
鼎券的销售还不是今天的重点,而且这一点所得还满足不了沈哲子的胃口。今天的集会被他定位分享,分享王师在这过去一年诸多所获,分享晋祚复兴所带来的荣光。
所以接下来,才是今次集会的重点。
首先是租赁这一项,租赁车马、舟船、仓邸以及各种技术人员。通过租赁的形式,将鼎仓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与那些实力偏弱的中小乡宗进行共享。如果说此前的鼎仓仅仅只是在搭设骨架,但是当更多的小乡宗被拉入到这个大圈子来,鼎仓才会真正变得有血有肉。
而且这些中小乡宗的加入,也可以避免一些大的豪商巨室寄托于鼎仓的壮大而变得尾大不掉,甚至可以通过鼎仓完成一些社会阶层的流通更迭。
这一计划繁琐且漫长,而且并不能获得短期巨利。但沈哲子还是借由今次这一集会,进行了一次重点的推广。他相信大凡接受到这些讯息的时人,只要不是太过闭塞保守,多多少少都能领会到这当中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通过借贷那些豪商巨富的钱财,来充实鼎仓这一结构的底层构架,惠及到更低层次的生民,这也算是一种温和的财富调配。通过鼎仓这一渠道与外界交流兑换,也更有利于那些真正的寒门庶户财富的积累和递增。
虽然这一过程注定会是缓慢的,而且际遇当中也蕴含着危险,但不是自己奋斗得来的收获,就算沈哲子劫富济贫、将豪门杀光均分财富,这些财富也未必就能被正确使用从而使整个社会活力焕发。
至于产业出售,则是沈哲子有鉴于都督府眼下事务更加庞杂,而且人员严重不足,所以进行一次自发性的减重。
这一次减重力度也非常大,甚至就连冶铸产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像是一些农具冶铸并车船打造之类,沈哲子都准备拆分出来,让民资进行经营。至于都督府,本身只保留核心技术的研究推进和高端军械的制造。
如此一来,既能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也能集中更多人力、物力,进一步提升冶铸基地的产能。尤其都督府未来数年之内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屯田,对农具的需求也是激增。
这也算是都督府本身产业的一次优化和升级,保留优势产业,而不是所有职能集于一身,臃肿且低效。而且冶铸产业的集群效应,能够有效将于此相关的产业集中起来纳入监管,打压民间私冶私铸的风气。
对于都督府而言的劣势产业,对这些乡宗来说仍是效益惊人。尤其还搭配着都督府的采购订单,更是刺激了在场众人强烈的接盘欲望。而且这些产业,本身已经有着相对可观的技术、产能和市场,门槛可谓降到了最低,简而言之,只要有钱就行。
所以,这主会场中气氛一时间喧闹到了极点,甚至有人不顾礼节直接冲到沈哲子席畔,急切询问该要怎样步骤才能接手这些产业。
这种交易那都是绝对的大宗,动辄数以千万计,自然不可能三两句话就讲清楚。而都督府准备也充分,已经以专人成立专组,负责这方面的接洽。至于今天在席上,只是传递一个意向而已。
如此连番刺激,整个集会会场哪怕到深夜,气氛仍是高涨。一直到了将近子时,才算论及项目引资。这其中最大的项目,自然便是洛阳城的重新营建。
虽然如此宏大议题,参与者必然只能是那些财力雄厚的豪门人家。但是在场这些江东人家,不乏亲眼见证一个建康城的重新营建带来了怎样庞大的利益效应,洛阳作为天中古邑、帝宗故邸,其潜力之大更是远远胜过了江东。
所以尽管一开始都督府便公布若想加入进来,必须先期缴纳一部分保证金以助军用,但仍然不能打消众人热情。应者云集,甚至于打算直接就在这样的场合便敲定细节。
待到会场气氛再次转为活跃,沈哲子才开始让人讲述都督府这段时间所做出的各种层次的规划。
在座这些商户们,各自实力、层面都有不同,因此会场也分作大大小小七八个。同时都督府这些负责讲解的吏员们,也都各自根据所面对的人群不同,将这些不同的计划进行轻重描述。
沈哲子所在的这个主会场,当然是核心所在。百余个席位尽管没有坐满,但其他分会场的人也都少有填补,虽然不是什么明文规矩,但却是一种约束力极强的默契。
在座人家若非巨室豪富,便是有着不俗的政治背景。这些人所关注的重点,还不是关心一趟物货往来的得失,他们更加关心那种巨额且长利的投资。
比如鼎仓渠道的打造、运路的疏通,以及仓储的建设等等。他们甚至可以说是鼎仓里民资部分的股东,既有早年在都中近水楼台先购入鼎券的人家,也有实力深厚、通过借贷等不断扩大股本的后来者。
他们虽然加入不到鼎仓的管理,但过往这些年随着鼎仓的快速壮大,单单分红一项便获利颇丰。所以这一批人也是最为热切想要加入接下来鼎仓扩充的,此前单单淮南六郡,已经给他们带来惊人的回报。
而未来则是庞大的新复领土,规模较之原本的淮南六郡大了数倍有余,如此远大前景,甚至不需要都督府再怎么刻意鼓动,只要保证鼎仓当下的经营模式不变,便不乏人准备集中身家奋身投入其中。
如果说有什么阻滞,那就在于这些人实力强大之余,消息来源也更多。因此能够察觉到淮南与中枢越来越紧张的气氛,如果不能确保梁公身在其位,那么他们的利益肯定也要大受影响,所以在追加投资方面略显迟疑。
淮南王的在场,让他们有了近距离观察的机会。这些人的敏锐度,其实有时候较之真正身在高位的朝廷重臣还要更胜一筹,因为他们可以说是寄生于权力之下,稍有风吹草动便关乎到家业兴衰。或许由于资讯渠道的狭窄乏甚宏大格局,但对细节上的专注却非高位者能比。
淮南王这会儿还被鼎仓的庞大体量刺激得心神不属,而且他本身其实也没有与这一类人打交道的经验,应对起来便难免有几分局促。
至于沈哲子则一直是一种国之忠良、家室良亲的模样,对淮南王关照得很,认真为众人进行引见,一副诚心提携的模样。而淮南王这会儿也唯有依靠于姊夫,言谈动作中所流露出来的信任自是彰显无遗。
这种程度的表态,其实已经足以证明沈哲子与帝室关系仍然亲厚无间,若真硬要诱导淮南王拍着胸口为沈哲子撑台面,反而是过犹不及。毕竟淮南王乃是诸葛恢的婿子,这一点举世皆知,只要能够确保这联姻关系并未影响与沈氏的亲密,对众人而言那就足够了。
毕竟沈家乃是当之无愧事功最重的江东门户,只要苑中仍然保持信任,那么时局各家纵然想要攻讦,也很难撼动得了沈家的权位。反过来如果苑中对沈家有了明显的忌惮,那么沈家无论当下权位再高,都很难维持长久。在这方面,琅琊王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淮南王与沈哲子之间恭顺和睦的关系,算是给了在场人家一副强心剂。他们或许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终究难以涉入时局最核心的秘辛,更何况眼下人尽皆知鼎仓之前景广阔,你不上有人上,他们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搜罗观察更多而做分析。
淮南今次围绕鼎仓所设计的计划极为庞大,所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债券、租赁、订单、产业出售以及单独项目引资。
债券自然是鼎券,鼎券又分为长持分红以及定期赎回这两种。从目下形势来看,无疑是长持的鼎券价值更高。
早前在都中鼎券第一次发售时,由于时人尚不认可这一事物,所以并没有进行多么严谨的分类。后来随着建康营建完成,鼎仓高速发展,有了钱财积累后赎回了相当一批鼎券。而且随着市场上的买卖流通,剩下的也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为长持分红的类型。
如今能够长持的鼎券,鼎仓本身就在有意控制发行规模,所以在市场上这些鼎券价格都是高企不下,已经溢出券数数倍有余,而在鼎仓内部,更可以直接作为货币流通。
至于定期的鼎券,那是固定的利息,随年限不等而利息也有高低。其实这种鼎券在市场上并不怎么受认可,投资得起的看不起那点利息,而看重利息的又不敢大额投入。所以,这是一种比较尴尬的衍生品。
后来由于淮南的军械品将定期鼎券列作可以支付的选择后,这种鼎券才散发出活力来,自有徐州、荆州军头们大笔买入用作支付货款,可以获取一点差价。
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交易的价值,那各种交易的形式也会随之衍生出来。在去年年末的时候,都中、京府和汝南等地不约而同出现一些券商,用比面值稍高的价格将流散在外的定期鼎券大批收购,一旦数量上来了,那可期利润自然也就变得可观起来。
这一次,鼎仓发售的鼎券是一亿万钱。这里面的钱并不是指的实物铜钱,而是鼎仓通过庞大交易量所拟定的一个结算概念。虽然是以钱为单位,但真正用来结算的时候,却可以通过粮、绢等等价实物进行结算。
一亿万钱,哪怕是按照都中等粮价稍贵的地区,以斗米五十钱算,也足以购买两百万斛粮食。其中长持和定期是二八配比,长持面额分为一万和五万两个单位,定期则是百、千、万,一万钱为上限。
其实对大多数时人而言,在不具备远邑通商的情况下,投资鼎券是最方便、最省力的方式。一亿万钱看似庞大,但在近千人的会场上,单分到每个人头上并不多。
尤其那两千万的长持鼎券还并不即刻发售,需要审计购买者必须在淮南六郡有着固定产业,将这些鼎券与产业直接挂钩。
所以剩下的八千万鼎券,很快便遭到了哄抢。其中一些分会场财力偏弱的人,更加倾向于短期比如一到三年这种,哪怕本身并没有购买倾向,在这样火热的氛围下,也不介意拿出几万钱来意思一下。
真正财力雄厚的人,则更乐于购买五到十年这种长期鼎券。尤其到场一些吴人门户,更是给足了梁公面子,在短短一刻钟的时间里,便认购了足足三千万钱的数额。在整个庞大会场中,可谓是一枝独秀。
财力同样丰厚、且人多势众的江州人家自然更加不甘示弱,一番喧闹中,同样购买了三千多万。单单这两个地方的商户,便占据了如此庞大数额。至于剩下的一些,也很快便分授一空。
鼎券的好处是来钱快,且易于操控。在真正交易结算的时候,通过谷米等物又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单单这一点优惠,对许多实力雄厚的券商而言便意味着几十乃至上百万钱的收获。而且鼎仓物流覆盖整个江东,无需劳运,直接便可以在自家门口结算。
淮南王亲眼见到鼎券的发售情况,一时间也是惊诧的瞪大双眼,他真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象到,钱居然来得这么快!短短不足一个时辰的时间里,亿万钱就算入了袋中?跟自家这位凭空生财的姊夫相比,他那位时常忧叹台中资用不足的丈人又算什么?
鼎券这种便利性易于上瘾,且一旦信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将是连环坍塌。
所以在这方面沈哲子也是尤为谨慎,过去这些天都督府一半的准备都是用于核算鼎仓能够承受多大的发售量。而且未来随着他的权位递增,在这方面肯定要树立更加严厉的法令和独立的监管体系。
鼎券的销售还不是今天的重点,而且这一点所得还满足不了沈哲子的胃口。今天的集会被他定位分享,分享王师在这过去一年诸多所获,分享晋祚复兴所带来的荣光。
所以接下来,才是今次集会的重点。
首先是租赁这一项,租赁车马、舟船、仓邸以及各种技术人员。通过租赁的形式,将鼎仓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与那些实力偏弱的中小乡宗进行共享。如果说此前的鼎仓仅仅只是在搭设骨架,但是当更多的小乡宗被拉入到这个大圈子来,鼎仓才会真正变得有血有肉。
而且这些中小乡宗的加入,也可以避免一些大的豪商巨室寄托于鼎仓的壮大而变得尾大不掉,甚至可以通过鼎仓完成一些社会阶层的流通更迭。
这一计划繁琐且漫长,而且并不能获得短期巨利。但沈哲子还是借由今次这一集会,进行了一次重点的推广。他相信大凡接受到这些讯息的时人,只要不是太过闭塞保守,多多少少都能领会到这当中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通过借贷那些豪商巨富的钱财,来充实鼎仓这一结构的底层构架,惠及到更低层次的生民,这也算是一种温和的财富调配。通过鼎仓这一渠道与外界交流兑换,也更有利于那些真正的寒门庶户财富的积累和递增。
虽然这一过程注定会是缓慢的,而且际遇当中也蕴含着危险,但不是自己奋斗得来的收获,就算沈哲子劫富济贫、将豪门杀光均分财富,这些财富也未必就能被正确使用从而使整个社会活力焕发。
至于产业出售,则是沈哲子有鉴于都督府眼下事务更加庞杂,而且人员严重不足,所以进行一次自发性的减重。
这一次减重力度也非常大,甚至就连冶铸产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像是一些农具冶铸并车船打造之类,沈哲子都准备拆分出来,让民资进行经营。至于都督府,本身只保留核心技术的研究推进和高端军械的制造。
如此一来,既能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也能集中更多人力、物力,进一步提升冶铸基地的产能。尤其都督府未来数年之内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屯田,对农具的需求也是激增。
这也算是都督府本身产业的一次优化和升级,保留优势产业,而不是所有职能集于一身,臃肿且低效。而且冶铸产业的集群效应,能够有效将于此相关的产业集中起来纳入监管,打压民间私冶私铸的风气。
对于都督府而言的劣势产业,对这些乡宗来说仍是效益惊人。尤其还搭配着都督府的采购订单,更是刺激了在场众人强烈的接盘欲望。而且这些产业,本身已经有着相对可观的技术、产能和市场,门槛可谓降到了最低,简而言之,只要有钱就行。
所以,这主会场中气氛一时间喧闹到了极点,甚至有人不顾礼节直接冲到沈哲子席畔,急切询问该要怎样步骤才能接手这些产业。
这种交易那都是绝对的大宗,动辄数以千万计,自然不可能三两句话就讲清楚。而都督府准备也充分,已经以专人成立专组,负责这方面的接洽。至于今天在席上,只是传递一个意向而已。
如此连番刺激,整个集会会场哪怕到深夜,气氛仍是高涨。一直到了将近子时,才算论及项目引资。这其中最大的项目,自然便是洛阳城的重新营建。
虽然如此宏大议题,参与者必然只能是那些财力雄厚的豪门人家。但是在场这些江东人家,不乏亲眼见证一个建康城的重新营建带来了怎样庞大的利益效应,洛阳作为天中古邑、帝宗故邸,其潜力之大更是远远胜过了江东。
所以尽管一开始都督府便公布若想加入进来,必须先期缴纳一部分保证金以助军用,但仍然不能打消众人热情。应者云集,甚至于打算直接就在这样的场合便敲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