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作者:青牛道人
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
当初袁绍欲兴废立之事,怕刘备不肯,于是把平原王和河间王一起请到洛阳,用宗室近亲的身份来压他。这事刘备可没忘。且平原王与河间王也不是真心为这汉室江山着想,否则天下有了一个天子,再立一个,这不是添乱吗?两个诸侯王心里打的什么小算盘,刘备可是一清二楚。没见洛阳天子登基之后,平原王与河间王诸子无论嫡庶长幼皆封列侯了?
青州目前一切都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牧府运行良好。拨乱反正之后,青州的生产力爆发得有些吓人。史家言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话果然没骗人。经历过了战争和混乱,青州的百姓士绅,对于稳定,无比的向往。对给青州带来稳定和繁荣的刘州牧,也是无比的拥护。所以,刘备的政令,基本上都得到了坚定的执行。在青州,要是有谁说刘青州的不好,不用报官,旁边的人听了就会主动站出来主持公道。
青州钱,在几经商讨后,也终于开始面世发行,得益于优良的铸工和十足的用料。青州钱一经面世,便得到了市场的喜爱和追捧。当十大钱,虽然官府规定,一枚只能当十枚五铢,但市面上,一枚当十钱,已经可以换到十余枚甚至是二十枚旧五铢。与此同时,旧钱也逐渐回流青州牧府,它们在工曹的统一调配下,将会回炉熔化,再以崭新的面目出现。
青州如今上下一心,在农业方面,刘备不停的着人开荒屯田的同时,还下令车驾往接郡中有经验的老农,让他们传授种田的经验,以好牧府方面总结之后,布告全州境内。至于商业,刘备关心得不多,只是让牧府武装商队,行商全国,贩运物资,收集情报。负责商业方面的,就是刘恭的熟人张世平和苏双。这两个人,家中世代就是行商的行家里手,能正儿八经的做生意,偶尔也能胆大心黑的去黑吃黑。这方面交给他们,自然是没有问题。果然张世平和苏双也不负他所托。每年的行商,不但给青州换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管亥的探子,也随着商队,撒往了全国各地。
至于青州学院,那就是刘备的人才后备基地了。不说一众大儒,光是在里面读书的傅干,祢衡,诸葛亮等几个,也足以让刘备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且青州学院里,在一众青年士子的带动下,格物科不断的壮大,目前他们进行的试验项目给人的感觉虽然好像都是在胡闹,但刘备毫不介意。很多理论,很多发明,其实就是突然之间,无意给发现的。他有的是时间,大汉帝国也有的是时间。这颗未来的种子种下,早晚就会生根发芽。
参加完齐王的宴会后,刘备便回了府。如今青州府库充盈,辽东开发也正如火如荼。但刘备还是有着一股急迫感。看了看地图,青州还是小了点啊。刘备可不满足当今大汉帝国的地图。他好不容易来一趟,不为后世开点疆拓点土,那怎么行。
只是好多事,不是他想做就做的。羁绊太多了。这个冷兵器时代,青州军再能打,他不可能也没可能带着青州军一路横行全国,只能通过形势的变化来逐渐壮大自己。曹操统一北方了又如何,不还是奈何不了联起手来的孙刘?
刘备目光落在幽州和徐州上,他来了之后,历史早就面目全非,公孙瓒火拼刘虞到现在仍然没有发生,他又不能去硬抢,能占了辽东已经是得了好大的便宜了。还有,陶谦不是说要托徐州吗,怎么到现在还不派人来找我?
思考了会,刘备心想,还是算了,静观其变吧。好好的经营青州,经营辽东好了。辽东是块好地方,等准备足够了,就拿高句丽还有三韩下手,那里都是沃土,丝毫不弱于荆扬。等把那里理顺了,再回头来看中原好了。反正他不可能主动去打曹操的兖州,也不可能主动去打袁绍的冀州。机会,只能慢慢等候。
这日,刘备又召群臣开会,道:“青州多赖诸卿之力,兴旺祥和。今我府库充盈,我欲改赋令以惠百姓,原令民女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每增一岁,赋钱亦增。改为民女十七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每增一岁,赋钱增;原令人有产子者,免算三年,其夫免算一年。改为人有产子者,夫妇同免三年。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诸臣又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之前已经免了十四岁以下的口钱,如今又要免算赋钱,州牧这是想干嘛呀?
刘备不想干嘛,只是想鼓励生育罢了。至于前一条,他也是为了百姓好。大汉算虚岁,民女十五岁不嫁人,每年赋钱翻倍,翻多少倍,要看是哪个皇帝在位了,最高曾翻过五倍。也就是说,家里有女孩,十五岁了还没有嫁人的,光她一个人就要一年出六百钱的赋钱。这个负担,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还是非常重的。这也是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因为战乱的原因导致天下人口锐减,于是大汉朝廷便出台了这么一条政令。也是为了通过鼓励早婚,刺激生育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后便被后来的历任皇帝给延续了下来。目的是挺好,但大汉的时候算虚岁,也就是说,十四周岁的女孩,便要嫁人生子。这从刘备的角度来看,非常不好。十四岁的孩子还正在发育呢,就算再早熟也有个限度,你这么早便让她嫁人生娃,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危险的。所以为了优生优育,为了生孩子的时候更安全一点,刘备把年龄改为了十七岁,虽然只是两岁的差距,但虚岁十七,周岁也就十六了,十六岁,不管是这里还是后世,都完全有资格做母亲了。
怀孕生子的民女,免其赋钱三年,其丈夫免赋钱一年,这本来就是汉律里规定的。刘备只是让这条律令显得更宽和罢了。丈夫免赋钱一年改为三年,等于给免了二百四十钱。百姓知道了,也能给他们家庭多多少少带来一些欢笑,从而在生育方面,不会顾虑得太多。
其实大汉帝国的税赋制度,虽然没能消除人头税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但却非常的人性化。在考虑人口增长,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等方面,都非常的灵活,而且也有考虑到税赋对于百姓的负担能力的影响。鼓励生育,长大了不嫁人就罚款,这对人口增长的调节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对怀孕生产的妇女和其丈夫,给予免赋钱,而汉律里,如果家里有八十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给家里免除二个人的算赋。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律令,就是放到了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仍然可以说是毫不落后。而且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大汉朝廷的一种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虽然皇帝和百官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观念,但它确实已经出现并存在了。
现在青州府库里确实满满的什么都不缺,既然如此,大老板发了话,下属又怎么会扫兴。反正又不用自己去掏口袋补贴。何况有这么个关爱子民的仁慈老板,自己在这里做事心里也舒服不是?而且,当年免口钱时,群臣虽然反对,但后来随着人口的渐增,诸臣又不得不开始佩服刘备的远见了。
于是文官之首荀文若就出来做代表了:“主公,自免民年十四以下口钱以来,青州百姓无不奔走以诵主公之恩德。今主公又布此仁政,令青州上下,以泽主公之德。想来百姓定会欣喜若狂。吾以为,此令若下,天下百姓,定然翘首以望我青州。”
刘备哈哈一笑,心中也有些小得意。他早就了解过,全国诸州,虽然有些州郡也在学他的手段,给治下百姓免一些赋税,但力度却远远比不上青州。至于边州,百姓好多都在生死线上来回挣扎,哪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有能力的,来青州了,没能力的,或者无法脱身的,想来也是对青州无比向往吧?这也是他要的效果之一。
荀彧又道:“主公,此乃今年之令,亦或是常例?”
刘备一摆手,道:“文若,今年先试行,效果好,青州能承受,则于明年完善之后,永为我青州之律令。”
未几,牧府将此令布告青州与辽东三郡全境。百姓闻之,喜极而泣。多少年不闻此德政了?耄耋之年的老人,手拄着木杖,老泪纵横,连呼遇到了圣明之主。不说百姓,就是青州官员和读书人,也没几个不佩服刘备的。
史书上的皇帝,减免税赋的,屈指可数。而且不是这里遭了灾,就是那里起了乱。一减免,也只是一年或者数年,哪有像刘备,打算作为永久之律进行施行的。之前免十四岁以下者口钱就不得了。要知道,最最仁慈的大汉帝国的天子,也只是征收七到十四岁者的口钱罢了。碰上汉武帝和汉灵帝这种,一个从一岁起征,一个从三岁起征……百姓也无话可说,普天之下,率土之滨,除非你逃到深山老林中去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野蛮人或者漂洋过海离开这块世代居住的土地,否则你就得无条件纳税。
如今的诸侯,大多数都在各立名目的向治下百姓加征,就是不加征的,也维持着先帝时的赋税标准。唯有刘青州,不加反减,而且是一减再减。
这样的人,不是尧舜之君,谁是?
感谢书友20170921143122648的打赏。
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
-
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
当初袁绍欲兴废立之事,怕刘备不肯,于是把平原王和河间王一起请到洛阳,用宗室近亲的身份来压他。这事刘备可没忘。且平原王与河间王也不是真心为这汉室江山着想,否则天下有了一个天子,再立一个,这不是添乱吗?两个诸侯王心里打的什么小算盘,刘备可是一清二楚。没见洛阳天子登基之后,平原王与河间王诸子无论嫡庶长幼皆封列侯了?
青州目前一切都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牧府运行良好。拨乱反正之后,青州的生产力爆发得有些吓人。史家言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话果然没骗人。经历过了战争和混乱,青州的百姓士绅,对于稳定,无比的向往。对给青州带来稳定和繁荣的刘州牧,也是无比的拥护。所以,刘备的政令,基本上都得到了坚定的执行。在青州,要是有谁说刘青州的不好,不用报官,旁边的人听了就会主动站出来主持公道。
青州钱,在几经商讨后,也终于开始面世发行,得益于优良的铸工和十足的用料。青州钱一经面世,便得到了市场的喜爱和追捧。当十大钱,虽然官府规定,一枚只能当十枚五铢,但市面上,一枚当十钱,已经可以换到十余枚甚至是二十枚旧五铢。与此同时,旧钱也逐渐回流青州牧府,它们在工曹的统一调配下,将会回炉熔化,再以崭新的面目出现。
青州如今上下一心,在农业方面,刘备不停的着人开荒屯田的同时,还下令车驾往接郡中有经验的老农,让他们传授种田的经验,以好牧府方面总结之后,布告全州境内。至于商业,刘备关心得不多,只是让牧府武装商队,行商全国,贩运物资,收集情报。负责商业方面的,就是刘恭的熟人张世平和苏双。这两个人,家中世代就是行商的行家里手,能正儿八经的做生意,偶尔也能胆大心黑的去黑吃黑。这方面交给他们,自然是没有问题。果然张世平和苏双也不负他所托。每年的行商,不但给青州换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管亥的探子,也随着商队,撒往了全国各地。
至于青州学院,那就是刘备的人才后备基地了。不说一众大儒,光是在里面读书的傅干,祢衡,诸葛亮等几个,也足以让刘备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且青州学院里,在一众青年士子的带动下,格物科不断的壮大,目前他们进行的试验项目给人的感觉虽然好像都是在胡闹,但刘备毫不介意。很多理论,很多发明,其实就是突然之间,无意给发现的。他有的是时间,大汉帝国也有的是时间。这颗未来的种子种下,早晚就会生根发芽。
参加完齐王的宴会后,刘备便回了府。如今青州府库充盈,辽东开发也正如火如荼。但刘备还是有着一股急迫感。看了看地图,青州还是小了点啊。刘备可不满足当今大汉帝国的地图。他好不容易来一趟,不为后世开点疆拓点土,那怎么行。
只是好多事,不是他想做就做的。羁绊太多了。这个冷兵器时代,青州军再能打,他不可能也没可能带着青州军一路横行全国,只能通过形势的变化来逐渐壮大自己。曹操统一北方了又如何,不还是奈何不了联起手来的孙刘?
刘备目光落在幽州和徐州上,他来了之后,历史早就面目全非,公孙瓒火拼刘虞到现在仍然没有发生,他又不能去硬抢,能占了辽东已经是得了好大的便宜了。还有,陶谦不是说要托徐州吗,怎么到现在还不派人来找我?
思考了会,刘备心想,还是算了,静观其变吧。好好的经营青州,经营辽东好了。辽东是块好地方,等准备足够了,就拿高句丽还有三韩下手,那里都是沃土,丝毫不弱于荆扬。等把那里理顺了,再回头来看中原好了。反正他不可能主动去打曹操的兖州,也不可能主动去打袁绍的冀州。机会,只能慢慢等候。
这日,刘备又召群臣开会,道:“青州多赖诸卿之力,兴旺祥和。今我府库充盈,我欲改赋令以惠百姓,原令民女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每增一岁,赋钱亦增。改为民女十七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每增一岁,赋钱增;原令人有产子者,免算三年,其夫免算一年。改为人有产子者,夫妇同免三年。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诸臣又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之前已经免了十四岁以下的口钱,如今又要免算赋钱,州牧这是想干嘛呀?
刘备不想干嘛,只是想鼓励生育罢了。至于前一条,他也是为了百姓好。大汉算虚岁,民女十五岁不嫁人,每年赋钱翻倍,翻多少倍,要看是哪个皇帝在位了,最高曾翻过五倍。也就是说,家里有女孩,十五岁了还没有嫁人的,光她一个人就要一年出六百钱的赋钱。这个负担,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还是非常重的。这也是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因为战乱的原因导致天下人口锐减,于是大汉朝廷便出台了这么一条政令。也是为了通过鼓励早婚,刺激生育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后便被后来的历任皇帝给延续了下来。目的是挺好,但大汉的时候算虚岁,也就是说,十四周岁的女孩,便要嫁人生子。这从刘备的角度来看,非常不好。十四岁的孩子还正在发育呢,就算再早熟也有个限度,你这么早便让她嫁人生娃,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危险的。所以为了优生优育,为了生孩子的时候更安全一点,刘备把年龄改为了十七岁,虽然只是两岁的差距,但虚岁十七,周岁也就十六了,十六岁,不管是这里还是后世,都完全有资格做母亲了。
怀孕生子的民女,免其赋钱三年,其丈夫免赋钱一年,这本来就是汉律里规定的。刘备只是让这条律令显得更宽和罢了。丈夫免赋钱一年改为三年,等于给免了二百四十钱。百姓知道了,也能给他们家庭多多少少带来一些欢笑,从而在生育方面,不会顾虑得太多。
其实大汉帝国的税赋制度,虽然没能消除人头税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但却非常的人性化。在考虑人口增长,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等方面,都非常的灵活,而且也有考虑到税赋对于百姓的负担能力的影响。鼓励生育,长大了不嫁人就罚款,这对人口增长的调节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对怀孕生产的妇女和其丈夫,给予免赋钱,而汉律里,如果家里有八十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给家里免除二个人的算赋。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律令,就是放到了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仍然可以说是毫不落后。而且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大汉朝廷的一种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虽然皇帝和百官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观念,但它确实已经出现并存在了。
现在青州府库里确实满满的什么都不缺,既然如此,大老板发了话,下属又怎么会扫兴。反正又不用自己去掏口袋补贴。何况有这么个关爱子民的仁慈老板,自己在这里做事心里也舒服不是?而且,当年免口钱时,群臣虽然反对,但后来随着人口的渐增,诸臣又不得不开始佩服刘备的远见了。
于是文官之首荀文若就出来做代表了:“主公,自免民年十四以下口钱以来,青州百姓无不奔走以诵主公之恩德。今主公又布此仁政,令青州上下,以泽主公之德。想来百姓定会欣喜若狂。吾以为,此令若下,天下百姓,定然翘首以望我青州。”
刘备哈哈一笑,心中也有些小得意。他早就了解过,全国诸州,虽然有些州郡也在学他的手段,给治下百姓免一些赋税,但力度却远远比不上青州。至于边州,百姓好多都在生死线上来回挣扎,哪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有能力的,来青州了,没能力的,或者无法脱身的,想来也是对青州无比向往吧?这也是他要的效果之一。
荀彧又道:“主公,此乃今年之令,亦或是常例?”
刘备一摆手,道:“文若,今年先试行,效果好,青州能承受,则于明年完善之后,永为我青州之律令。”
未几,牧府将此令布告青州与辽东三郡全境。百姓闻之,喜极而泣。多少年不闻此德政了?耄耋之年的老人,手拄着木杖,老泪纵横,连呼遇到了圣明之主。不说百姓,就是青州官员和读书人,也没几个不佩服刘备的。
史书上的皇帝,减免税赋的,屈指可数。而且不是这里遭了灾,就是那里起了乱。一减免,也只是一年或者数年,哪有像刘备,打算作为永久之律进行施行的。之前免十四岁以下者口钱就不得了。要知道,最最仁慈的大汉帝国的天子,也只是征收七到十四岁者的口钱罢了。碰上汉武帝和汉灵帝这种,一个从一岁起征,一个从三岁起征……百姓也无话可说,普天之下,率土之滨,除非你逃到深山老林中去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野蛮人或者漂洋过海离开这块世代居住的土地,否则你就得无条件纳税。
如今的诸侯,大多数都在各立名目的向治下百姓加征,就是不加征的,也维持着先帝时的赋税标准。唯有刘青州,不加反减,而且是一减再减。
这样的人,不是尧舜之君,谁是?
感谢书友20170921143122648的打赏。
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