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房俊皆认为李二陛下之所以对太子不满,心心念念不忘易储之事,最大的原因便是太子性格过于软弱,遇事没有主见,容易被旁人所左右,这是身为帝王的大忌,动辄被权臣挟持,致使皇权被架空、祸及天下。
最让李二陛下满意的儿子,应该是吴王李恪,否则也不会说出“英果类己”这样的赞语,只不过李恪有前朝血统,无法得到关陇门阀的支持,贸然立为储君非但不能继承贞观政治,反而会使得以关陇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内部分裂,导致皇族内部出现动荡。
况且李恪非嫡非长,按照“宗祧承继”的准则不可能逾越魏王、晋王成为储君……
所以如果易储,便只能在魏王、晋王之中二选其一,而魏王更有着排序上的优势,当为第一顺位。
然而手掌伸出五指长短不一,同样是儿子亦有亲疏之别,自文德皇后殡天之后便一直生长在身边的晋王李治显然更受李二陛下宠爱,而且争储过程之中魏王所表露出的勃勃雄心,令李二陛下担忧一旦魏王继任,会对一干兄弟受足痛下杀手,致使骨肉相残,重现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悲剧,故而在废黜太子之后,果断扶立晋王李治为储。
遗憾的是,即便李二陛下一世人杰,却总有看走眼的时候。
他死之后,继位的李治没有履行当年“厚待手足”的承诺,固然不曾亲口下旨诛灭一干兄弟,但每一个有可能危及皇位的兄弟被一一惨死,直至再也无人能够威胁到他的皇位……
房俊始终认为,或许高宗李治才是历史之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先是任由关陇门阀诛灭威胁自己的兄弟宗室,继而扶持武媚娘覆亡关陇门阀,皇权稳固、安若磐石。
更有甚者,隋炀帝、唐太宗两代惊才绝艳、雄才伟略之帝王心心念念几度征伐而不得的高句丽,在他的手中灰飞烟灭,大唐版图向着四周疯狂扩散,达到前所未有之辽阔疆域……
……
君臣就当下形势谈论一番,房俊起身告辞:“微臣暂且告退,去城外视察一下右屯卫驻地,敦促高侃等将士务必小心在意,提高警觉以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局势变化。”
一旦太子出城,牵动方方面面利益,很难保证各方都能理智相待,万一有人铤而走险,右屯卫就继续确保太子的安全。
李承乾颔首,道:“有劳二郎。”
房俊躬身施礼:“此乃臣之本分,不敢懈怠。”
……
等到房俊告退离去,太子妃自后堂捧着一个托盘款款走出,行走之间纤腰如柳、环佩叮珰,一身绛色宫装衬得身姿摇曳、风华绝世。
来到李承乾面前,苏氏跪坐一侧,将托盘放在面前茶几上,宫裙之下腰臀曲线美不胜收,高高绾起的如云发髻缀满珠翠,修长白皙的脖颈优美动人,柔夷将托盘上一盏参汤捧起放在李承乾面前,有取出两碟糕点,柔声道:“殿下这些时日来耗费精神,太医开了滋补温养的汤水为殿下固本培元,殿下快趁热喝了吧。”
太子“哦”了一声,接过汤盏喝了一口,啧啧嘴,觉得味道还行,遂一口气喝光,放下汤盏唏嘘道:“何止孤耗费精神?爱妃这些时日亦是担惊受怕,还要顾忌孩子们,都怪孤无能,身为储君却护不住妻儿,险些连累你们随我共赴黄泉,每每思之,愧疚难当,枉为人父、枉为人夫啊!”
形势最为危险之时,他在内重门里几乎陷入绝望,的确已经萌生死志,只待叛军破门而入,便即饮鸩自尽。在那之前,太子妃与世子是一定要先他一步上路的。
当年玄武门之变,太子已经记事,清楚记得建成、元吉授首之后,其妻儿家眷落到何等凄惨之境地。
一旦储位不保,东宫上下唯死一途,既然左右也是个死,还不如自己狠一些自行了断,免得遭受屈辱,保留大唐储君的最后几许尊严……
其间太子妃不离不弃,已做好共赴黄泉之准备,意志坚定,这令李承乾极为感动,福气经历一场生死劫难,鬼门关外走了一遭,自是情逾金坚、心心相印,再无半分隔阂。
苏氏委婉一笑,美眸闪亮,柔声道:“外人皆言殿下软弱,殊不知殿下生死关头泰然处之、全无惧色,如此气魄不逊于古之圣主,臣妾得以侍奉殿下,自是荣幸之至,虽九死而无悔。”
李承乾大笑,握住太子妃纤纤素手,动情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爱妃既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孤自当将世间最珍贵之礼物奉上,以表心意,此生此世,绝不相负!”
对于女子来说,什么是世间最为珍贵之礼物?
自然莫过于宠冠后宫、母仪天下!
素来谦逊的李承乾在皇位唾手可得的形势之下,也难免意气风发,不经意间露出几分傲然之气,豪气干云,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许下承诺,以抒胸臆。
孰料,苏氏闻言并未表现出太多喜悦,反而忧心忡忡的模样,犹豫一下,小声道:“臣妾有话,不知当不当讲。”
一般来说,既然不知当不当讲却偏偏要讲,大抵便是不讲不行……
李承乾眉梢一挑,颇有几分天下至尊之气慨,温言道:“你我夫妻一场,有什么话不能说?此间只你我二人,纵然与朝政有关亦是无妨,断不会被那些御史言官知晓。”
太子妃出身名门,秀外慧中,自幼熟读典籍,见识不凡,故而以往会时不时的畅谈朝政、针砭时弊,往往令李承乾有不同之见解,颇为喜欢。但自从上次被房俊敲打一番,太子妃便不敢造次,平素谨言慎行,再不轻易言及朝中事务,以免背上一个“后宫干政”的罪名,落得个凄惨下场……
李承乾自然明白后宫干政的坏处,也认可房俊当初之敲打,但觉得未免有些矫枉过正,夫妻之间无话不谈,只要说话,难免涉及朝政、关乎朝臣,难不成要相敬如冰,寝宫之内也三缄其口?
苏氏犹犹豫豫,迟疑良久,在咬着樱唇道:“非是关于朝政,而是关于越国公……”
李承乾一愣:“嗯?仔细说来。”
此番东宫上下经历生死,覆灭曾在旦夕之间,之所以转败为胜,房俊居功至伟。以他对太子妃的了解,绝非刻薄之人,且一贯对房俊极为认同,也深知他这个太子对房俊之倚重、信任,断不会说出什么“功高震主”之类的话语。
既然如此,却不知所言到底何事?
苏氏见他面色凝重,心中一紧,难免慌张,有些后悔不该提及此事,但此刻也无法退却,只得娇嗔道:“臣妾又非是搬弄是非之人,自不会背后议论越国公的坏话,殿下何必这般严肃?”
李承乾却面色不变,沉声道:“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苏氏只得说道:“臣妾只是觉得此番殿下决定出城恭迎圣驾,朝中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越国公却好似对此不甚在意……着实有些奇怪。”
李承乾蹙眉不语,心念电转。
首先排除太子妃搬弄是非之嫌,这令他心底一宽,毕竟若是自己的枕边人对房俊这个自己最信赖的臣子有所成见,的确是一件令人极为头痛之事。但是经由苏氏这么一提醒,他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
眼下,东宫利益捆绑最深的便是房俊,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毫无转圜之余地。一旦东宫有失,旁人或许在易储之后人能高官厚禄、大权在握,房俊却是万万不行。
所以,东宫任何一个决策,都会直接影响房俊切身之利益。
自己出城恭迎圣驾,等同于直接向李勣叫阵——要么臣服于孤,支持孤登基继位,咱们既往不咎;要么你带着麾下东征大军谋反,杀入长安城废了孤这个太子,另立新君。
如此,势必造成局势剧变,万一李勣一意孤行,欲废黜太子、另立储君,所有东宫派系都将直面李勣及其麾下数十万东征大军,哪里有半分胜算?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此等情形之下,与东宫生死捆绑一处的房俊何以漠不关心、无可无不可?
李承乾疑窦丛生,看向太子妃,问道:“以你之见,何以如此?”
苏氏有些慌乱,忙道:“越国公乃殿下肱骨,功勋盖世,臣妾焉敢妄加议论?只不过臣妾觉得,越国公好像认为无论殿下如何决断,甚至眼下局势无论如何变化,最终之大局早已不可更改。”
李承乾浑身一震,再次沉默。
太子妃之言,令他猛然间响起房俊一直以来的确有种种难以解释之处,甚至屡次莫名其妙的向他暗示着什么,里里外外的意思大抵便是只要他这个太子死死守住东宫,其余无需在意……
如今细细想来,亦或难免。
为何对其余之事“无需在意”?
是无关大局,还是……即便在意也没什么用?!
很难相信父皇一道遗诏便能让房俊唯命是从,他一贯认为房俊对他父子之忠诚,远不如对大唐之忠诚,更何况若是遵从父皇遗诏,又何必死命辅佐自己这个太子击溃叛军,坐稳储君之位?
这房俊到底在谋算什么?
李承乾殚精竭虑,却始终不得其解。
最让李二陛下满意的儿子,应该是吴王李恪,否则也不会说出“英果类己”这样的赞语,只不过李恪有前朝血统,无法得到关陇门阀的支持,贸然立为储君非但不能继承贞观政治,反而会使得以关陇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内部分裂,导致皇族内部出现动荡。
况且李恪非嫡非长,按照“宗祧承继”的准则不可能逾越魏王、晋王成为储君……
所以如果易储,便只能在魏王、晋王之中二选其一,而魏王更有着排序上的优势,当为第一顺位。
然而手掌伸出五指长短不一,同样是儿子亦有亲疏之别,自文德皇后殡天之后便一直生长在身边的晋王李治显然更受李二陛下宠爱,而且争储过程之中魏王所表露出的勃勃雄心,令李二陛下担忧一旦魏王继任,会对一干兄弟受足痛下杀手,致使骨肉相残,重现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悲剧,故而在废黜太子之后,果断扶立晋王李治为储。
遗憾的是,即便李二陛下一世人杰,却总有看走眼的时候。
他死之后,继位的李治没有履行当年“厚待手足”的承诺,固然不曾亲口下旨诛灭一干兄弟,但每一个有可能危及皇位的兄弟被一一惨死,直至再也无人能够威胁到他的皇位……
房俊始终认为,或许高宗李治才是历史之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先是任由关陇门阀诛灭威胁自己的兄弟宗室,继而扶持武媚娘覆亡关陇门阀,皇权稳固、安若磐石。
更有甚者,隋炀帝、唐太宗两代惊才绝艳、雄才伟略之帝王心心念念几度征伐而不得的高句丽,在他的手中灰飞烟灭,大唐版图向着四周疯狂扩散,达到前所未有之辽阔疆域……
……
君臣就当下形势谈论一番,房俊起身告辞:“微臣暂且告退,去城外视察一下右屯卫驻地,敦促高侃等将士务必小心在意,提高警觉以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局势变化。”
一旦太子出城,牵动方方面面利益,很难保证各方都能理智相待,万一有人铤而走险,右屯卫就继续确保太子的安全。
李承乾颔首,道:“有劳二郎。”
房俊躬身施礼:“此乃臣之本分,不敢懈怠。”
……
等到房俊告退离去,太子妃自后堂捧着一个托盘款款走出,行走之间纤腰如柳、环佩叮珰,一身绛色宫装衬得身姿摇曳、风华绝世。
来到李承乾面前,苏氏跪坐一侧,将托盘放在面前茶几上,宫裙之下腰臀曲线美不胜收,高高绾起的如云发髻缀满珠翠,修长白皙的脖颈优美动人,柔夷将托盘上一盏参汤捧起放在李承乾面前,有取出两碟糕点,柔声道:“殿下这些时日来耗费精神,太医开了滋补温养的汤水为殿下固本培元,殿下快趁热喝了吧。”
太子“哦”了一声,接过汤盏喝了一口,啧啧嘴,觉得味道还行,遂一口气喝光,放下汤盏唏嘘道:“何止孤耗费精神?爱妃这些时日亦是担惊受怕,还要顾忌孩子们,都怪孤无能,身为储君却护不住妻儿,险些连累你们随我共赴黄泉,每每思之,愧疚难当,枉为人父、枉为人夫啊!”
形势最为危险之时,他在内重门里几乎陷入绝望,的确已经萌生死志,只待叛军破门而入,便即饮鸩自尽。在那之前,太子妃与世子是一定要先他一步上路的。
当年玄武门之变,太子已经记事,清楚记得建成、元吉授首之后,其妻儿家眷落到何等凄惨之境地。
一旦储位不保,东宫上下唯死一途,既然左右也是个死,还不如自己狠一些自行了断,免得遭受屈辱,保留大唐储君的最后几许尊严……
其间太子妃不离不弃,已做好共赴黄泉之准备,意志坚定,这令李承乾极为感动,福气经历一场生死劫难,鬼门关外走了一遭,自是情逾金坚、心心相印,再无半分隔阂。
苏氏委婉一笑,美眸闪亮,柔声道:“外人皆言殿下软弱,殊不知殿下生死关头泰然处之、全无惧色,如此气魄不逊于古之圣主,臣妾得以侍奉殿下,自是荣幸之至,虽九死而无悔。”
李承乾大笑,握住太子妃纤纤素手,动情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爱妃既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孤自当将世间最珍贵之礼物奉上,以表心意,此生此世,绝不相负!”
对于女子来说,什么是世间最为珍贵之礼物?
自然莫过于宠冠后宫、母仪天下!
素来谦逊的李承乾在皇位唾手可得的形势之下,也难免意气风发,不经意间露出几分傲然之气,豪气干云,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许下承诺,以抒胸臆。
孰料,苏氏闻言并未表现出太多喜悦,反而忧心忡忡的模样,犹豫一下,小声道:“臣妾有话,不知当不当讲。”
一般来说,既然不知当不当讲却偏偏要讲,大抵便是不讲不行……
李承乾眉梢一挑,颇有几分天下至尊之气慨,温言道:“你我夫妻一场,有什么话不能说?此间只你我二人,纵然与朝政有关亦是无妨,断不会被那些御史言官知晓。”
太子妃出身名门,秀外慧中,自幼熟读典籍,见识不凡,故而以往会时不时的畅谈朝政、针砭时弊,往往令李承乾有不同之见解,颇为喜欢。但自从上次被房俊敲打一番,太子妃便不敢造次,平素谨言慎行,再不轻易言及朝中事务,以免背上一个“后宫干政”的罪名,落得个凄惨下场……
李承乾自然明白后宫干政的坏处,也认可房俊当初之敲打,但觉得未免有些矫枉过正,夫妻之间无话不谈,只要说话,难免涉及朝政、关乎朝臣,难不成要相敬如冰,寝宫之内也三缄其口?
苏氏犹犹豫豫,迟疑良久,在咬着樱唇道:“非是关于朝政,而是关于越国公……”
李承乾一愣:“嗯?仔细说来。”
此番东宫上下经历生死,覆灭曾在旦夕之间,之所以转败为胜,房俊居功至伟。以他对太子妃的了解,绝非刻薄之人,且一贯对房俊极为认同,也深知他这个太子对房俊之倚重、信任,断不会说出什么“功高震主”之类的话语。
既然如此,却不知所言到底何事?
苏氏见他面色凝重,心中一紧,难免慌张,有些后悔不该提及此事,但此刻也无法退却,只得娇嗔道:“臣妾又非是搬弄是非之人,自不会背后议论越国公的坏话,殿下何必这般严肃?”
李承乾却面色不变,沉声道:“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苏氏只得说道:“臣妾只是觉得此番殿下决定出城恭迎圣驾,朝中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越国公却好似对此不甚在意……着实有些奇怪。”
李承乾蹙眉不语,心念电转。
首先排除太子妃搬弄是非之嫌,这令他心底一宽,毕竟若是自己的枕边人对房俊这个自己最信赖的臣子有所成见,的确是一件令人极为头痛之事。但是经由苏氏这么一提醒,他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
眼下,东宫利益捆绑最深的便是房俊,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毫无转圜之余地。一旦东宫有失,旁人或许在易储之后人能高官厚禄、大权在握,房俊却是万万不行。
所以,东宫任何一个决策,都会直接影响房俊切身之利益。
自己出城恭迎圣驾,等同于直接向李勣叫阵——要么臣服于孤,支持孤登基继位,咱们既往不咎;要么你带着麾下东征大军谋反,杀入长安城废了孤这个太子,另立新君。
如此,势必造成局势剧变,万一李勣一意孤行,欲废黜太子、另立储君,所有东宫派系都将直面李勣及其麾下数十万东征大军,哪里有半分胜算?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此等情形之下,与东宫生死捆绑一处的房俊何以漠不关心、无可无不可?
李承乾疑窦丛生,看向太子妃,问道:“以你之见,何以如此?”
苏氏有些慌乱,忙道:“越国公乃殿下肱骨,功勋盖世,臣妾焉敢妄加议论?只不过臣妾觉得,越国公好像认为无论殿下如何决断,甚至眼下局势无论如何变化,最终之大局早已不可更改。”
李承乾浑身一震,再次沉默。
太子妃之言,令他猛然间响起房俊一直以来的确有种种难以解释之处,甚至屡次莫名其妙的向他暗示着什么,里里外外的意思大抵便是只要他这个太子死死守住东宫,其余无需在意……
如今细细想来,亦或难免。
为何对其余之事“无需在意”?
是无关大局,还是……即便在意也没什么用?!
很难相信父皇一道遗诏便能让房俊唯命是从,他一贯认为房俊对他父子之忠诚,远不如对大唐之忠诚,更何况若是遵从父皇遗诏,又何必死命辅佐自己这个太子击溃叛军,坐稳储君之位?
这房俊到底在谋算什么?
李承乾殚精竭虑,却始终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