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众大臣正在议论,朱厚照在常侍太监张苑等人的陪同下抵达,大臣们赶忙站回原位,恭敬地向太子行礼。
朱厚照一来就在龙椅上坐下,也不管是否僭越,抬手招呼:“众位卿家,不用理会本宫,你们说你们的就是!”
如果是皇帝如此发话,大臣们或许会以为皇帝生气了,但说这话的是太子,十三岁的少年郎,在场大臣没什么想法,之前还有事情没说完的,试探着低声交谈,他人纷纷效仿,奉天殿内很快便由寂静变得嘈杂。
刚才说让大臣们不必理会自己的朱厚照,这会儿却闷闷不乐,心想:“我说让你们不理会,你们就真的照着做?我以后当了皇帝,让你们跪着看谁敢站起来。”
过了许久,萧敬在几名司礼监太监的陪同下从偏殿大门进来。
刘健和马文升,一个是内阁首辅,阁臣之首,一个是吏部尚书,部堂至尊,分别带着几名重要大臣上前迎接。萧敬脸色有些不好看,不疾不速走到刘健等人面前,将一份诏谕递到刘健手上。
萧敬小声提醒:“陛下有命,以太子为监国,主理军国大事!”
刘健老脸横皱,没有多说什么,李东阳却站出来指责:“陛下如此安排,是否草率了些?”
谢迁和马文升等人可不敢如此放肆,张懋赶紧劝说一句:“圣旨已下,遵命行事吧。这节骨眼儿上还是少些争吵,想想如何匡扶少主才是!”
张懋口中的“少主”自然是指朱厚照,意思非常明确,皇帝已经没法出来主持朝政,很可能不久就要传位太子,与其到那时,太子大权独揽后再规劝和辅佐,还不如在太子尚是监国时,多加提点。
熊绣作为兵部实际主事人,心头无比失落,毕竟他对于自己在军事上的造诣颇为自信,然而并未得到皇帝赏识,朱佑樘一如既往地“任人唯亲”,宁可让太子出来主持军机,也不让他上位。
马文升道:“鞑靼兵马已至,陛下有恙无法主持大局,以太子为监国统领军机,有例可循。”
李东阳看着马文升和张懋,心想:“之前你二人都不支持让太子领兵,怎么陛下圣旨一出,你们便大力拥护?京城戍卫防备,一切听从太子安排,如此岂非拿我大明江山社稷当儿戏?”
谢迁此时倒保持足够的冷静,他向刘健等人打眼色,示意在场文武大臣看着,不管怎么都应以太子为尊……当着太子的面私下议论旨意是否正确,始终是对皇家的大不敬。
刘健拿着萧敬转呈的圣旨,转身往龙椅方向过去。
朱厚照见到后赶紧从龙椅上站起,下面文武大臣则分列两边,以笏板遮面,听从旨意。
刘健走到朱厚照跟前,行礼道:“太子殿下,陛下有旨。”
“呃……”
朱厚照想了想,一抬手,“刘少傅请宣读!”
“遵旨!”
刘健领命,转过身面对下方文武大臣,将手上圣旨展开,大声宣读,“朕受命于天,治国逾十五载,惜德行有亏,北夷屡犯我疆土,朕调兵与之一战,然贼势大不能敌,连破我关隘,犯我京师。值此国战之机,朕有恙不能效社稷,与众卿共御外辱。太子年少,今朕以其监理国政,统筹军机,众卿匡扶,朕感念,不忘恩德!钦此。”
读到这里,刘健合上圣旨,众大臣下跪行礼:“愿为吾皇分忧!”
朱厚照听了半晌,最后才回过神,嘀咕道:“父皇这是让我出来主持朝政,尤其是军机大事?”
“咳咳。”
刘健转过身,跟大臣们一起向朱厚照下跪行礼,等抬起头来时见到朱厚照正在发怔,刘健赶紧清了清嗓子,让太子及时回过神,说一些场面话。
朱厚照琢磨一下,笑盈盈道:“诸位卿家,请平身!”
大臣们口称:“谢太子殿下!”
众大臣站了起来,仍旧不敢抬头,准备接受太子训示……接下来跟鞑靼人一战,所有人事调度以及军事安排,按照道理都应由朱厚照做出决定。
朱厚照乐不可支,却不知先说点儿什么好,之前出任监国,他感觉自己是被人架空的傀儡,现在他想一展身手,按照自己的设计跟鞑靼人作战。
张懋见朱厚照只顾傻乐,半天不发话,只能打破僵局,上前行礼请示:“殿下,臣请任命将领,加强指挥!”
已经确定由朱厚照以监国身份主持大局,那接下来问题就简单了,选派将领提督各营军马,统一军事指挥,任命专人担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提督守备京城,这些都需要马上做出安排。
但朱厚照只会纸上谈兵,他从沈溪那里学到一些兵法,自己又瞎琢磨出一些门道,提出的战略策有模有样,但涉及实际操作他就慌了手脚。不过朱厚照有点小聪明,在短暂的沉默后,开口道:“不知张老公爷有何人可推荐?”
这下轮到张懋不知该如何应答了。
张懋领五军都督府,整个大明他算是掌兵人,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但身为掌兵人,没资格对朝廷用人发表议论。
大明统兵和调兵分别是两套系统,各自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主导,朝廷要调派何人领兵,怎么个打法,这是兵部的事情,五军都督府的责任在于听从指挥,选派兵马打仗。
张懋道:“回太子,老臣并无合适人选,请示下!”
朱厚照有些不满,他觉得张懋不配合他工作,只得看向刘健:“刘少傅呢?”
赋闲或者在职的将领谁能打仗还能打胜仗,我怎么知道?刘健一阵头大,他觉得这种事应该由兵部负责,让他向朝廷举荐兵部的文官还差不多,让他选派具体将领,这超出了他的能力。
刘健道:“还是听听马尚书的意见,马尚书戎马半生,为大明稳固边关立下汗马功劳,马尚书当有独到见解!”
朱厚照瞪了刘健一眼,别看刘健论岁数能当他爷爷,可这熊孩子对谁都缺乏尊敬,就连对沈溪,他也只是因为崇拜沈溪的才能和本事才有所收敛。
“马尚书总该有人选吧?”朱厚照视线转移到马文升身上。
这下马文升心头也不太痛快,暗自琢磨:“究竟是谁主持大局?怎么一转脸,我就得替朝廷举荐领兵之人?如果打了败仗谁负责?太子之前撰写的军务策远超自身的能力和见识,背后分明有人出谋划策,但现在怎不见这幕后之人出面?”
马文升道:“太子殿下,老臣以为,永康侯徐源乃忠臣之后,精通兵法谋略,可执领中军都督府,佐戍京师!”
朱厚照想了想,我可不认识永康侯是那尊大神,当下问道:“永康侯可在?”
这话出口,让在场大臣感到一阵尴尬,不过武将中却有一人应声出列,上前行礼:“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厚照仔细打量,但见是个三十岁许的男子,看上去颇有精神,块头也大,让朱厚照不由欣然,在他看来,这种将领应该就是个“傻大个”,非常容易支配。
却说这永康侯徐源,乃是靖难名将徐忠之后,到弘治年间,徐家已经没落,徐源一直处于赋闲状态,属于混吃等死的勋贵,如果不是这种大朝会,断不会进宫。
朱厚照问道:“你就是永康侯?”
男子行礼:“正是微臣。”
朱厚照笑道:“那好,就你了,你执领……中军都督府,负责守备京城,调遣兵马,随时听候本宫调令,与鞑子殊死一战!”
朱厚照一来就在龙椅上坐下,也不管是否僭越,抬手招呼:“众位卿家,不用理会本宫,你们说你们的就是!”
如果是皇帝如此发话,大臣们或许会以为皇帝生气了,但说这话的是太子,十三岁的少年郎,在场大臣没什么想法,之前还有事情没说完的,试探着低声交谈,他人纷纷效仿,奉天殿内很快便由寂静变得嘈杂。
刚才说让大臣们不必理会自己的朱厚照,这会儿却闷闷不乐,心想:“我说让你们不理会,你们就真的照着做?我以后当了皇帝,让你们跪着看谁敢站起来。”
过了许久,萧敬在几名司礼监太监的陪同下从偏殿大门进来。
刘健和马文升,一个是内阁首辅,阁臣之首,一个是吏部尚书,部堂至尊,分别带着几名重要大臣上前迎接。萧敬脸色有些不好看,不疾不速走到刘健等人面前,将一份诏谕递到刘健手上。
萧敬小声提醒:“陛下有命,以太子为监国,主理军国大事!”
刘健老脸横皱,没有多说什么,李东阳却站出来指责:“陛下如此安排,是否草率了些?”
谢迁和马文升等人可不敢如此放肆,张懋赶紧劝说一句:“圣旨已下,遵命行事吧。这节骨眼儿上还是少些争吵,想想如何匡扶少主才是!”
张懋口中的“少主”自然是指朱厚照,意思非常明确,皇帝已经没法出来主持朝政,很可能不久就要传位太子,与其到那时,太子大权独揽后再规劝和辅佐,还不如在太子尚是监国时,多加提点。
熊绣作为兵部实际主事人,心头无比失落,毕竟他对于自己在军事上的造诣颇为自信,然而并未得到皇帝赏识,朱佑樘一如既往地“任人唯亲”,宁可让太子出来主持军机,也不让他上位。
马文升道:“鞑靼兵马已至,陛下有恙无法主持大局,以太子为监国统领军机,有例可循。”
李东阳看着马文升和张懋,心想:“之前你二人都不支持让太子领兵,怎么陛下圣旨一出,你们便大力拥护?京城戍卫防备,一切听从太子安排,如此岂非拿我大明江山社稷当儿戏?”
谢迁此时倒保持足够的冷静,他向刘健等人打眼色,示意在场文武大臣看着,不管怎么都应以太子为尊……当着太子的面私下议论旨意是否正确,始终是对皇家的大不敬。
刘健拿着萧敬转呈的圣旨,转身往龙椅方向过去。
朱厚照见到后赶紧从龙椅上站起,下面文武大臣则分列两边,以笏板遮面,听从旨意。
刘健走到朱厚照跟前,行礼道:“太子殿下,陛下有旨。”
“呃……”
朱厚照想了想,一抬手,“刘少傅请宣读!”
“遵旨!”
刘健领命,转过身面对下方文武大臣,将手上圣旨展开,大声宣读,“朕受命于天,治国逾十五载,惜德行有亏,北夷屡犯我疆土,朕调兵与之一战,然贼势大不能敌,连破我关隘,犯我京师。值此国战之机,朕有恙不能效社稷,与众卿共御外辱。太子年少,今朕以其监理国政,统筹军机,众卿匡扶,朕感念,不忘恩德!钦此。”
读到这里,刘健合上圣旨,众大臣下跪行礼:“愿为吾皇分忧!”
朱厚照听了半晌,最后才回过神,嘀咕道:“父皇这是让我出来主持朝政,尤其是军机大事?”
“咳咳。”
刘健转过身,跟大臣们一起向朱厚照下跪行礼,等抬起头来时见到朱厚照正在发怔,刘健赶紧清了清嗓子,让太子及时回过神,说一些场面话。
朱厚照琢磨一下,笑盈盈道:“诸位卿家,请平身!”
大臣们口称:“谢太子殿下!”
众大臣站了起来,仍旧不敢抬头,准备接受太子训示……接下来跟鞑靼人一战,所有人事调度以及军事安排,按照道理都应由朱厚照做出决定。
朱厚照乐不可支,却不知先说点儿什么好,之前出任监国,他感觉自己是被人架空的傀儡,现在他想一展身手,按照自己的设计跟鞑靼人作战。
张懋见朱厚照只顾傻乐,半天不发话,只能打破僵局,上前行礼请示:“殿下,臣请任命将领,加强指挥!”
已经确定由朱厚照以监国身份主持大局,那接下来问题就简单了,选派将领提督各营军马,统一军事指挥,任命专人担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提督守备京城,这些都需要马上做出安排。
但朱厚照只会纸上谈兵,他从沈溪那里学到一些兵法,自己又瞎琢磨出一些门道,提出的战略策有模有样,但涉及实际操作他就慌了手脚。不过朱厚照有点小聪明,在短暂的沉默后,开口道:“不知张老公爷有何人可推荐?”
这下轮到张懋不知该如何应答了。
张懋领五军都督府,整个大明他算是掌兵人,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但身为掌兵人,没资格对朝廷用人发表议论。
大明统兵和调兵分别是两套系统,各自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主导,朝廷要调派何人领兵,怎么个打法,这是兵部的事情,五军都督府的责任在于听从指挥,选派兵马打仗。
张懋道:“回太子,老臣并无合适人选,请示下!”
朱厚照有些不满,他觉得张懋不配合他工作,只得看向刘健:“刘少傅呢?”
赋闲或者在职的将领谁能打仗还能打胜仗,我怎么知道?刘健一阵头大,他觉得这种事应该由兵部负责,让他向朝廷举荐兵部的文官还差不多,让他选派具体将领,这超出了他的能力。
刘健道:“还是听听马尚书的意见,马尚书戎马半生,为大明稳固边关立下汗马功劳,马尚书当有独到见解!”
朱厚照瞪了刘健一眼,别看刘健论岁数能当他爷爷,可这熊孩子对谁都缺乏尊敬,就连对沈溪,他也只是因为崇拜沈溪的才能和本事才有所收敛。
“马尚书总该有人选吧?”朱厚照视线转移到马文升身上。
这下马文升心头也不太痛快,暗自琢磨:“究竟是谁主持大局?怎么一转脸,我就得替朝廷举荐领兵之人?如果打了败仗谁负责?太子之前撰写的军务策远超自身的能力和见识,背后分明有人出谋划策,但现在怎不见这幕后之人出面?”
马文升道:“太子殿下,老臣以为,永康侯徐源乃忠臣之后,精通兵法谋略,可执领中军都督府,佐戍京师!”
朱厚照想了想,我可不认识永康侯是那尊大神,当下问道:“永康侯可在?”
这话出口,让在场大臣感到一阵尴尬,不过武将中却有一人应声出列,上前行礼:“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厚照仔细打量,但见是个三十岁许的男子,看上去颇有精神,块头也大,让朱厚照不由欣然,在他看来,这种将领应该就是个“傻大个”,非常容易支配。
却说这永康侯徐源,乃是靖难名将徐忠之后,到弘治年间,徐家已经没落,徐源一直处于赋闲状态,属于混吃等死的勋贵,如果不是这种大朝会,断不会进宫。
朱厚照问道:“你就是永康侯?”
男子行礼:“正是微臣。”
朱厚照笑道:“那好,就你了,你执领……中军都督府,负责守备京城,调遣兵马,随时听候本宫调令,与鞑子殊死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