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长林见张斌拿着把手铳看了半天,就是不说话,忍不住小心的问道:“大人,这个要记上吗?”
张斌闻言,缓缓的把手铳放回盒子里,然后将盒子递给他,叹息道:“记上吧,好好保管,这个送给皇上防身。”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世他看到一个传闻。
传闻,李自成进攻京城的时候,崇祯手里拿着把三眼铳防身。
三眼铳,那跟狼牙棒一样的东西,一个皇帝拿在手里,实在是煞风景,也着实可怜。
这把手铳送上去,让他看看真正的火枪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希望他能稍微重视一下火枪和火炮的研制吧。
张斌再次叹息一声,随即悠悠道:“这里的白银,记六十万两吧,剩下的,用来做火枪和火炮。”
他已经想好了,这里和福建行都司那边搜出的白银,只给崇祯送去一百万两左右,剩下的五十多万两,用来建个军工厂,研制枪炮。
不过,一想起研制枪炮,他又有点头疼了,因为,他抽不出时间来。
他这事多着呢,训练新军,围剿海盗,建立月港特区,发展对外贸易,惩治贪官污吏,发展福建经济等等等等,每一件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他哪有空来研制枪炮啊!
看样子,必须专门培养一批人来研制枪炮等武器装备了。
想到这里,张斌的脑海里马上冒出很多人的资料,其实,明末,研制武器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多,只是,他们都得不到当权者的重视,一个个,就那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
这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毕懋康,他不但研制出了燧发枪,还编撰了《军器图说》,罗列了各种火药武器的制造方法和实际功效。
他研制出燧发枪的时间其实比欧陆列强还要稍微早一点,要是朝廷能全力支持,明军的武器装备必然取得质的突破,力挽狂澜于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崇祯对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有,最后,他只能黯然致仕。
这会儿,张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毕懋康,毕竟在他的刻意拉拢下,他们已经是称兄道弟的关系,毕懋康现在还住在他金陵的府邸里面呢,而且在金陵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毕懋康已经把燧发枪设计的差不多了,就差试制了。
不过,毕懋康这却有一个问题,现在他已经是正三品的南都工部右侍郎了,再往上一升就是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了,而自己如果请他来福建,最多也就能给他个正二品的布政使。
正二品的京官和正二品的地方官相差可不是一星半点,他愿不愿意放弃前程来帮自己研制武器呢?
如果毕懋康肯来,火枪这块就不用考虑的,这方面他甚至比张斌还厉害。
至于火炮,张斌想到的是明末有名的火炮专家孙元化。
孙元化也是松江府人,师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尤其善于铸炮,被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辽东边城筑台制炮,宁远大捷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十多门城防火炮正是孙元化所铸。
后来,由于魏忠贤专横跋扈,抢夺了袁崇焕的军功,袁崇焕愤而辞职引退,孙元化也被此事牵连,罢官返乡。
这个人,张斌曾听徐光启提过几次,只是松江府路途遥远,他每次能停留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一直未曾找到机会去寻访。
徐光启每次提起这个学生都叹息不止,他倒是勤奋好学,可爱好的却是火器和数学,只因热心西学,甚至连科举都耽误了,至今都还没考上进士。
他以前担任的兵部司务,说起来好听,其实就跟市舶司吏目一样,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官!
张斌相信,凭借他和徐光启的关系,只要随便给个五品左右的军职,孙元化应该就会屁颠屁颠的跑过来。
有了毕懋康和孙元化,这火枪和火炮是不用自己多操心了,但是他们只是在技术上拔尖,批量生产靠他们却是不行。
明朝灭亡的历史已经证明,他们并没有办法大批量生产火枪和火炮,如果他们能生产出几万把燧发枪,上千门火炮,后金铁骑,分分钟被打成狗!
当然,这个也不能怪他们,朝廷没钱,崇祯不重视,他们也没办法,更重要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大批量生产火枪和火炮,必须用机械代替人工,不然,进度和质量都跟不上。
这方面的人才张斌也曾打听过,像《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和编制《新制诸器图说》的王徵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宋应星可以说是明朝的科学家,他编制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尤其擅长铁、铜、铅等金属的冶炼,而且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论述锌和铜锌合金的科学家,可以说锌元素就是他发现的。
有了宋应星,材料冶炼方面的问题张斌也不用过于操心了。
至于王徵则是机械方面的专家,明朝这时候说机械,貌似有点天方夜谭,但是,王徵就是个机械专家,他对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都有深入的研究,唯一可惜的是,他没有想到要用其他动力去代替人力或畜力。
也就是说,他研制的还只是纯手动,或者畜力机械,而不是后世带有动力源的半自动或者全自动机械。
这点,张斌正好弥补他的短板,蒸汽动力就是最初的半自动机械所使用的动力源,只要把蒸汽活塞做出来,动力的问题就解决了,大明的机械水平将获得质的飞跃。
至于这两个人能不能请过来,张斌真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明朝这会儿对搞技术的那是真心看不起,这些搞技术的人仕途都很坎坷,像王徵最高也就做到一个从六品的推官,宋应星也是进士都没考上,这会儿还在家苦读呢!
明末这些科学家,除了一个徐光启,其他人在仕途上都是一塌糊涂,徐光启之所以能当上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也不是因为他技术方面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对农业和历法的研究。
宋应星和王徵这两人,张斌估计,都不用五品的高官,只要能把他们提拔到正六品,他们都会欣然前来。
张斌闻言,缓缓的把手铳放回盒子里,然后将盒子递给他,叹息道:“记上吧,好好保管,这个送给皇上防身。”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世他看到一个传闻。
传闻,李自成进攻京城的时候,崇祯手里拿着把三眼铳防身。
三眼铳,那跟狼牙棒一样的东西,一个皇帝拿在手里,实在是煞风景,也着实可怜。
这把手铳送上去,让他看看真正的火枪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希望他能稍微重视一下火枪和火炮的研制吧。
张斌再次叹息一声,随即悠悠道:“这里的白银,记六十万两吧,剩下的,用来做火枪和火炮。”
他已经想好了,这里和福建行都司那边搜出的白银,只给崇祯送去一百万两左右,剩下的五十多万两,用来建个军工厂,研制枪炮。
不过,一想起研制枪炮,他又有点头疼了,因为,他抽不出时间来。
他这事多着呢,训练新军,围剿海盗,建立月港特区,发展对外贸易,惩治贪官污吏,发展福建经济等等等等,每一件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他哪有空来研制枪炮啊!
看样子,必须专门培养一批人来研制枪炮等武器装备了。
想到这里,张斌的脑海里马上冒出很多人的资料,其实,明末,研制武器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多,只是,他们都得不到当权者的重视,一个个,就那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
这其中,最厉害的当属毕懋康,他不但研制出了燧发枪,还编撰了《军器图说》,罗列了各种火药武器的制造方法和实际功效。
他研制出燧发枪的时间其实比欧陆列强还要稍微早一点,要是朝廷能全力支持,明军的武器装备必然取得质的突破,力挽狂澜于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崇祯对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有,最后,他只能黯然致仕。
这会儿,张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毕懋康,毕竟在他的刻意拉拢下,他们已经是称兄道弟的关系,毕懋康现在还住在他金陵的府邸里面呢,而且在金陵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毕懋康已经把燧发枪设计的差不多了,就差试制了。
不过,毕懋康这却有一个问题,现在他已经是正三品的南都工部右侍郎了,再往上一升就是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了,而自己如果请他来福建,最多也就能给他个正二品的布政使。
正二品的京官和正二品的地方官相差可不是一星半点,他愿不愿意放弃前程来帮自己研制武器呢?
如果毕懋康肯来,火枪这块就不用考虑的,这方面他甚至比张斌还厉害。
至于火炮,张斌想到的是明末有名的火炮专家孙元化。
孙元化也是松江府人,师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尤其善于铸炮,被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辽东边城筑台制炮,宁远大捷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十多门城防火炮正是孙元化所铸。
后来,由于魏忠贤专横跋扈,抢夺了袁崇焕的军功,袁崇焕愤而辞职引退,孙元化也被此事牵连,罢官返乡。
这个人,张斌曾听徐光启提过几次,只是松江府路途遥远,他每次能停留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一直未曾找到机会去寻访。
徐光启每次提起这个学生都叹息不止,他倒是勤奋好学,可爱好的却是火器和数学,只因热心西学,甚至连科举都耽误了,至今都还没考上进士。
他以前担任的兵部司务,说起来好听,其实就跟市舶司吏目一样,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官!
张斌相信,凭借他和徐光启的关系,只要随便给个五品左右的军职,孙元化应该就会屁颠屁颠的跑过来。
有了毕懋康和孙元化,这火枪和火炮是不用自己多操心了,但是他们只是在技术上拔尖,批量生产靠他们却是不行。
明朝灭亡的历史已经证明,他们并没有办法大批量生产火枪和火炮,如果他们能生产出几万把燧发枪,上千门火炮,后金铁骑,分分钟被打成狗!
当然,这个也不能怪他们,朝廷没钱,崇祯不重视,他们也没办法,更重要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大批量生产火枪和火炮,必须用机械代替人工,不然,进度和质量都跟不上。
这方面的人才张斌也曾打听过,像《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和编制《新制诸器图说》的王徵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宋应星可以说是明朝的科学家,他编制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尤其擅长铁、铜、铅等金属的冶炼,而且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论述锌和铜锌合金的科学家,可以说锌元素就是他发现的。
有了宋应星,材料冶炼方面的问题张斌也不用过于操心了。
至于王徵则是机械方面的专家,明朝这时候说机械,貌似有点天方夜谭,但是,王徵就是个机械专家,他对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都有深入的研究,唯一可惜的是,他没有想到要用其他动力去代替人力或畜力。
也就是说,他研制的还只是纯手动,或者畜力机械,而不是后世带有动力源的半自动或者全自动机械。
这点,张斌正好弥补他的短板,蒸汽动力就是最初的半自动机械所使用的动力源,只要把蒸汽活塞做出来,动力的问题就解决了,大明的机械水平将获得质的飞跃。
至于这两个人能不能请过来,张斌真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明朝这会儿对搞技术的那是真心看不起,这些搞技术的人仕途都很坎坷,像王徵最高也就做到一个从六品的推官,宋应星也是进士都没考上,这会儿还在家苦读呢!
明末这些科学家,除了一个徐光启,其他人在仕途上都是一塌糊涂,徐光启之所以能当上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也不是因为他技术方面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对农业和历法的研究。
宋应星和王徵这两人,张斌估计,都不用五品的高官,只要能把他们提拔到正六品,他们都会欣然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