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如同轻轻松松炒个菜那么简单。譬如前朝,那些个大臣经常上书皇帝,让皇帝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如何如何垂拱而治,等等等等。
实际上都是些废话。大事当小事做,不动声色就把一切计划好,做好,最关键的,还是在人。对皇帝来说,要心里有数,有谱子。精力不能被太多的勾心斗角牵扯。
对历代前朝而言,这是大臣跟皇帝争夺权力的一个借口。垂拱而治,把国家大事当烹饪小鲜,言下之意就是让天子把权力都交给臣子,天子自己去玩,一切有臣子来做。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天子背负苍生,权力归于一身,都是坏处吗?不见得。这跟天子本身的能力直接相关。如果天子能力强,高瞻远瞩,手段高强,那么权力集于一身,他能够做到的事,绝非权力分散所能比拟的。
权力的分散,看似有一种皿煮的感觉。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将一个人的权力分散到某一个阶层去。社会还是那个金字塔,只不过最顶端的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些人。整体结构没有任何变化。
好处是看得见的,坏处也是看得见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某一任天子昏庸——毕竟天子不长生。手段再强的,秦皇汉武,不也一抷黄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英明的,英明的天子也会老,也会昏庸。
而坏处,便在于拖沓和掣肘。
因为无人乾纲独断,那么任何一件事,便需要取代天子的这个阶层的人们互相去扯皮。互相妥协,互相掣肘。然后把一件事办出来——绝对无法百分百的办成,因为妥协和掣肘,能有六七成便很了不得了。
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好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坏的。无论是君权至高,还是皿煮无敌,都有其两面性。
制度是平行的,不是递增的。只看合适不合适,客观来讲是不应该以好坏论定的。
便譬如近亲结婚这种事。在当前这个时代,表兄妹之间成亲比比皆是。千年以降便是如此。而在嬴翌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这是不允许的。
表兄妹成亲后代全都是畸形儿吗?不。只能说表兄妹这样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畸形儿的几率要大一些。然而,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天才的几率也更大!
无论东西方,很多杰出厉害的人物,其父母都是近亲。
说到底就是两面性的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社会的问题,都存在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
闲话休提。
对嬴翌而言,或者说对大夏而言,君权至高是一种必然。这种至高,必定远超历代王朝,权力的高度集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因为大夏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嬴翌本人不同于任何一个皇帝。
他有悠长的寿元,强大的神魂,昏庸?不存在的。人说老而昏聩,这与人本身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汉武帝老了就昏庸了,因为他的神魂腐朽了,人便糊涂了,年轻的时候看得清做得到的,老了就看不清做不到。
人的真灵是不朽的,因为它源自于天地的造化。但真灵衍生的神魂却会腐朽,血肉之躯会腐朽。对这个星球上的普通人而言,排除一切外再影响,神魂和血肉之躯存在的极限是一百五十岁。然后死亡,真灵回归天地。
因此长生,需要的不单单是血肉之躯的进化,更需要神魂的强大。否则便是金刚不坏之躯,待神魂一散,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具空壳。
就好像机器一样,锈蚀了,腐朽了,它便转不动了。人也是如此。所以历代再英明的天子,老的时候都变得昏庸。
但这不会发生在嬴翌身上。至少几百年之内不会。
如果嬴翌没有在开国祭天的时候得到根性,无法再进一步。以他如今体魄和神魂的强度也有五百年寿元。而他得到了根性,已经走在更进一步的道路上,那么五百年绝非极限。
强大的神魂赋予了敏锐的思维,坚固的体魄赋予了充沛的精力。权力归于一身,对这个帝国而言,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只凭人道方案操诸于嬴翌之手,他便是至高无上。
注定了他不能屈居人下。人道方案操诸于手,他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实现它。而不是屈居人下受人掣肘,委委屈屈的在妥协和忌惮之捆绑着前行。
帝国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嬴翌的脑海里。上至大的战略,下至具体实施方案,他已经计划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去了。
如果他能分身万千,甚至连官员和军队都不需要。
——当然,除非他想成为一个机器。
大夏开海的计划,在禁海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
禁海之策有其必然的用意——对于嬴翌而言,这是清理帝国海疆的一种手段。无论是为了清理老鼠一样的海盗,还是筹谋嬴洲。
海盗是一种痼疾。前朝壬辰倭乱达到巅峰。然而并未被真正的禁绝。明廷数次开海禁海,非是闭关锁国,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海盗。
对于明廷来说,禁海也拿海盗没有太多的办法。但在大夏,则不然。大夏的政令实施之彻底,是前所未见的。大夏的海军,更是前所未见。
大夏禁海,令海盗无法生存。海盗劫掠的再多,不能拿到陆地上来换成利益,那都没用。何况海军遍海搜捕捉拿,哪里还有生存的余地?
大夏立国三载余,自北方辽东、嬴洲的海域至南方海域,如今海盗已经绝迹。不能说百分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五。
开海的第一个条件便达成了。
第二个条件,则是物产。大夏立国之初,各种商品的内部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禁海与否并不影响大夏的发展。三载之今,大夏物产渐丰,已经有了余力对外贸易。那么开海的第二个条件达成。
第三个条件,便是送上门的泰西诸国。嬴翌并不打算在这个时期与泰西诸国直接开战。虽然不惧,但利大于弊。通过禁海逼迫泰西诸国送上门来,做一个约定,为大夏的商船纵横四海制造第一道保障。这便是第三个条件的达成。
第四个条件,元器民用化进程开端。投入民用的元器海船,是另一个保障,也已达成。
如此一来,开海势在必行。
第一道程序是落实政策到纸面上。以诏书的形式宣示天下,告知帝国即将开海。
第二道程序,便是建立市泊司。嬴洲的长崎、长江口的松江、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四个市泊司的建立提上日程。
第三道程序便是颁布鼓励海贸的政策。一年之内,对外贸易不收关税,以促使商人自主走出去。
实际上都是些废话。大事当小事做,不动声色就把一切计划好,做好,最关键的,还是在人。对皇帝来说,要心里有数,有谱子。精力不能被太多的勾心斗角牵扯。
对历代前朝而言,这是大臣跟皇帝争夺权力的一个借口。垂拱而治,把国家大事当烹饪小鲜,言下之意就是让天子把权力都交给臣子,天子自己去玩,一切有臣子来做。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天子背负苍生,权力归于一身,都是坏处吗?不见得。这跟天子本身的能力直接相关。如果天子能力强,高瞻远瞩,手段高强,那么权力集于一身,他能够做到的事,绝非权力分散所能比拟的。
权力的分散,看似有一种皿煮的感觉。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将一个人的权力分散到某一个阶层去。社会还是那个金字塔,只不过最顶端的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些人。整体结构没有任何变化。
好处是看得见的,坏处也是看得见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某一任天子昏庸——毕竟天子不长生。手段再强的,秦皇汉武,不也一抷黄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英明的,英明的天子也会老,也会昏庸。
而坏处,便在于拖沓和掣肘。
因为无人乾纲独断,那么任何一件事,便需要取代天子的这个阶层的人们互相去扯皮。互相妥协,互相掣肘。然后把一件事办出来——绝对无法百分百的办成,因为妥协和掣肘,能有六七成便很了不得了。
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好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坏的。无论是君权至高,还是皿煮无敌,都有其两面性。
制度是平行的,不是递增的。只看合适不合适,客观来讲是不应该以好坏论定的。
便譬如近亲结婚这种事。在当前这个时代,表兄妹之间成亲比比皆是。千年以降便是如此。而在嬴翌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这是不允许的。
表兄妹成亲后代全都是畸形儿吗?不。只能说表兄妹这样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畸形儿的几率要大一些。然而,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天才的几率也更大!
无论东西方,很多杰出厉害的人物,其父母都是近亲。
说到底就是两面性的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社会的问题,都存在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
闲话休提。
对嬴翌而言,或者说对大夏而言,君权至高是一种必然。这种至高,必定远超历代王朝,权力的高度集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因为大夏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嬴翌本人不同于任何一个皇帝。
他有悠长的寿元,强大的神魂,昏庸?不存在的。人说老而昏聩,这与人本身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汉武帝老了就昏庸了,因为他的神魂腐朽了,人便糊涂了,年轻的时候看得清做得到的,老了就看不清做不到。
人的真灵是不朽的,因为它源自于天地的造化。但真灵衍生的神魂却会腐朽,血肉之躯会腐朽。对这个星球上的普通人而言,排除一切外再影响,神魂和血肉之躯存在的极限是一百五十岁。然后死亡,真灵回归天地。
因此长生,需要的不单单是血肉之躯的进化,更需要神魂的强大。否则便是金刚不坏之躯,待神魂一散,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具空壳。
就好像机器一样,锈蚀了,腐朽了,它便转不动了。人也是如此。所以历代再英明的天子,老的时候都变得昏庸。
但这不会发生在嬴翌身上。至少几百年之内不会。
如果嬴翌没有在开国祭天的时候得到根性,无法再进一步。以他如今体魄和神魂的强度也有五百年寿元。而他得到了根性,已经走在更进一步的道路上,那么五百年绝非极限。
强大的神魂赋予了敏锐的思维,坚固的体魄赋予了充沛的精力。权力归于一身,对这个帝国而言,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只凭人道方案操诸于嬴翌之手,他便是至高无上。
注定了他不能屈居人下。人道方案操诸于手,他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实现它。而不是屈居人下受人掣肘,委委屈屈的在妥协和忌惮之捆绑着前行。
帝国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嬴翌的脑海里。上至大的战略,下至具体实施方案,他已经计划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去了。
如果他能分身万千,甚至连官员和军队都不需要。
——当然,除非他想成为一个机器。
大夏开海的计划,在禁海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
禁海之策有其必然的用意——对于嬴翌而言,这是清理帝国海疆的一种手段。无论是为了清理老鼠一样的海盗,还是筹谋嬴洲。
海盗是一种痼疾。前朝壬辰倭乱达到巅峰。然而并未被真正的禁绝。明廷数次开海禁海,非是闭关锁国,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海盗。
对于明廷来说,禁海也拿海盗没有太多的办法。但在大夏,则不然。大夏的政令实施之彻底,是前所未见的。大夏的海军,更是前所未见。
大夏禁海,令海盗无法生存。海盗劫掠的再多,不能拿到陆地上来换成利益,那都没用。何况海军遍海搜捕捉拿,哪里还有生存的余地?
大夏立国三载余,自北方辽东、嬴洲的海域至南方海域,如今海盗已经绝迹。不能说百分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五。
开海的第一个条件便达成了。
第二个条件,则是物产。大夏立国之初,各种商品的内部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禁海与否并不影响大夏的发展。三载之今,大夏物产渐丰,已经有了余力对外贸易。那么开海的第二个条件达成。
第三个条件,便是送上门的泰西诸国。嬴翌并不打算在这个时期与泰西诸国直接开战。虽然不惧,但利大于弊。通过禁海逼迫泰西诸国送上门来,做一个约定,为大夏的商船纵横四海制造第一道保障。这便是第三个条件的达成。
第四个条件,元器民用化进程开端。投入民用的元器海船,是另一个保障,也已达成。
如此一来,开海势在必行。
第一道程序是落实政策到纸面上。以诏书的形式宣示天下,告知帝国即将开海。
第二道程序,便是建立市泊司。嬴洲的长崎、长江口的松江、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四个市泊司的建立提上日程。
第三道程序便是颁布鼓励海贸的政策。一年之内,对外贸易不收关税,以促使商人自主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