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宝生涯 作者:吃仙丹
分卷阅读137
捡宝生涯 作者:吃仙丹
分卷阅读137
过之后,也认同郑安志的观点。
郑雅欣说道:“爷爷,那咱们是不是试一下磨墨啊?”
郑安志笑着对孟子涛问道:“小孟,你觉得呢?”
孟子涛当然不会反对。
郑安志笑道:“那行,砚台我已经准备好了,咱们去我的书房吧。”
一行人跟着郑安志来到他的书房,只见房间的修饰颇具古韵,在书桌上放着一字排着四方砚台,正是四大名砚之中的洮砚、端砚和歙砚。至于澄泥砚,好的藏品还在京城,所以并没有拿出来,反正有这三种砚也就够了。
郑安志先给大家介绍了一番,洮砚因细润如玉,发墨快,储墨久而不干涸,因长年处于深水之中,呵之即能出水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
洮砚石材的采掘在明代时到达颠峰,之后少有生产,故洮河老砚十分珍贵。像郑安志的这方洮砚,为宋代的老砚,品质十分出众,而且雕工极佳,在市场上没有上百万,根本拿不下来。
至于端砚,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用其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郑安志的这方端砚,制作年代为明朝,其以老坑端石随形雕就,石质温润细腻,紫色娇嫩美艳,砚台随形制砚,一面砚堂平整,背面随形雕刻云纹,粗狂简约,十分清雅。
孟子涛估计比刚才那方洮砚的价格还要贵上一些。
剩下的歙砚在名头上就要弱上一些了,不过能被称为四大名砚之一,同样也不是凡品,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眼前的这方歙砚是清代宫廷造办处所作,表面刻有乾隆的御题,无论品质还是价值,当然都无需多说。
介绍了自己的砚台,郑安志又拿出一块墨锭来,却是清晚期的“胡开文”制墨,此墨锭细腻如肌,易于磨制,也是不可多得的好墨,这么一块估计也值大几千块。
孟子涛见郑安志拿出了这样的好墨,连忙说道:“郑老,这墨锭太贵重了。”
郑安志笑道:“有道是好马配好鞍,不在这个时候用,在什么时候用?况且,墨锭这种东西就是拿来用的,合适的时候不用,总不能就放着看看吧?”
见郑安志态度坚决,孟子涛也就不再多说了。
既然是对比,肯定由同一个人用同一个力量才好,而这个人选孟子涛最为合适,于是孟子涛准备了一下之后,就开始着手研墨。
要判断一方砚台到底是好是坏,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什么是下墨和发墨?简单地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
发墨好的砚台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
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之所以矛盾,是因为下墨快,石材硬度要高,而发墨好,石材硬度需较软。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
因此,好的砚质需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第104章 还有秘密
对于下墨和发墨的速度,已经有人用端、歙、洮砚做过对比,其中端砚发墨更好,而歙砚下墨更好。洮砚介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调节到恰到好处。
不过,石材的质地千变万化,而且新的石质也不如老的石质,所以这样的实验,只能做个简单的参考。
像郑安志的三方砚台,论表现,宋代的那方老洮砚效果最佳,下墨速度快,发墨比起端砚来,基本没什么差别,出的墨书写起来也非常流畅。
以其表现来说,这方洮砚的价值要比旁边的端砚要高,然而,拍卖市场的成交价,除了功效之外,名气也关系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如果有郑安志给这方洮砚背书的话,那就大不一样了。
以下、发墨来说,洮砚的表现已经算是顶尖层次了,但当孟子涛使用天砚研墨时,懂行的郑安志和王之轩,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之声。
只见其下墨不但迅速,而且发墨快而温润似玉,不损笔头,使用此墨书写非常流畅,郑安志试着书写的时候,心中的畅快之意,油然而生。
而孟子涛的感受更深,他只觉得研磨时手感更加细润,而且研磨无声感觉非常舒畅。和自己先前使用过的砚台相比,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
郑安志放下手中的毛笔,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砚!真是好砚!难怪苏东坡临死之前,要让儿子好好保存此砚。”
郑雅欣有些疑惑地问道:“如果这样的话,那为什么当初把它放在书笼里面啊?”
郑安志笑着说道:“不是说了吗,当初是因为苏东坡被诬陷入了狱,他怎么着也得把他的宝贝藏起来吧?再说了,当初苏东坡到底把天砚藏在什么地方,谁又知道?藏在书笼一说,也只是后来传出来的。”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确实有这个可能。
郑雅欣又问道:“那当初苏东坡才12岁,怎么就知道,他发现的原石能够制作砚台呢?”
郑安志回道:“这个可能性就多了,或许他正好对着原石哈了口气,原石上出现了水气,觉得可以制作砚台;又或许是因为身边正好有墨锭试了一下,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出众。”
郑雅欣追问道:“那苏东坡的父亲又是怎么回事呢?”
“或许是苏东坡从地里挖出一块石头,就是一方好砚,他觉得太奇怪了吧。至于到底因为什么,我又不是小说里的百晓生,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
说到这,郑安志笑眯眯地说道:“我说你这丫头,今天怎么这么多问题,是不是想要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才行啊。”
郑雅欣俏皮地吐了吐舌头:“爷爷,我哪有这个意思,只是想搞个明白嘛。”
“怎么没见你平时在古玩方面好奇心这么重?”
郑安志呵呵一笑,对此并没有多说,接着问孟子涛道:“小孟,这方砚台你准备怎么处理啊?”
孟子涛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郑老,我这人吧,喜欢收藏文玩,而且平时也喜欢写写东西,所以这方砚台我想自己收藏,还请您能够见谅啊。”
事实上,如果这方砚台只是像现在表现的这样,孟子涛肯定会同意转让,但异能给出的价值,却比表面上显示出来的特征高的多。这几个月下来,异能从来都没有出过错,既然如此,那肯定还有他没有发现的秘密。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
分卷阅读137
-
分卷阅读137
-
分卷阅读137
捡宝生涯 作者:吃仙丹
分卷阅读137
过之后,也认同郑安志的观点。
郑雅欣说道:“爷爷,那咱们是不是试一下磨墨啊?”
郑安志笑着对孟子涛问道:“小孟,你觉得呢?”
孟子涛当然不会反对。
郑安志笑道:“那行,砚台我已经准备好了,咱们去我的书房吧。”
一行人跟着郑安志来到他的书房,只见房间的修饰颇具古韵,在书桌上放着一字排着四方砚台,正是四大名砚之中的洮砚、端砚和歙砚。至于澄泥砚,好的藏品还在京城,所以并没有拿出来,反正有这三种砚也就够了。
郑安志先给大家介绍了一番,洮砚因细润如玉,发墨快,储墨久而不干涸,因长年处于深水之中,呵之即能出水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
洮砚石材的采掘在明代时到达颠峰,之后少有生产,故洮河老砚十分珍贵。像郑安志的这方洮砚,为宋代的老砚,品质十分出众,而且雕工极佳,在市场上没有上百万,根本拿不下来。
至于端砚,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用其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郑安志的这方端砚,制作年代为明朝,其以老坑端石随形雕就,石质温润细腻,紫色娇嫩美艳,砚台随形制砚,一面砚堂平整,背面随形雕刻云纹,粗狂简约,十分清雅。
孟子涛估计比刚才那方洮砚的价格还要贵上一些。
剩下的歙砚在名头上就要弱上一些了,不过能被称为四大名砚之一,同样也不是凡品,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眼前的这方歙砚是清代宫廷造办处所作,表面刻有乾隆的御题,无论品质还是价值,当然都无需多说。
介绍了自己的砚台,郑安志又拿出一块墨锭来,却是清晚期的“胡开文”制墨,此墨锭细腻如肌,易于磨制,也是不可多得的好墨,这么一块估计也值大几千块。
孟子涛见郑安志拿出了这样的好墨,连忙说道:“郑老,这墨锭太贵重了。”
郑安志笑道:“有道是好马配好鞍,不在这个时候用,在什么时候用?况且,墨锭这种东西就是拿来用的,合适的时候不用,总不能就放着看看吧?”
见郑安志态度坚决,孟子涛也就不再多说了。
既然是对比,肯定由同一个人用同一个力量才好,而这个人选孟子涛最为合适,于是孟子涛准备了一下之后,就开始着手研墨。
要判断一方砚台到底是好是坏,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什么是下墨和发墨?简单地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
发墨好的砚台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
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之所以矛盾,是因为下墨快,石材硬度要高,而发墨好,石材硬度需较软。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
因此,好的砚质需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第104章 还有秘密
对于下墨和发墨的速度,已经有人用端、歙、洮砚做过对比,其中端砚发墨更好,而歙砚下墨更好。洮砚介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调节到恰到好处。
不过,石材的质地千变万化,而且新的石质也不如老的石质,所以这样的实验,只能做个简单的参考。
像郑安志的三方砚台,论表现,宋代的那方老洮砚效果最佳,下墨速度快,发墨比起端砚来,基本没什么差别,出的墨书写起来也非常流畅。
以其表现来说,这方洮砚的价值要比旁边的端砚要高,然而,拍卖市场的成交价,除了功效之外,名气也关系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如果有郑安志给这方洮砚背书的话,那就大不一样了。
以下、发墨来说,洮砚的表现已经算是顶尖层次了,但当孟子涛使用天砚研墨时,懂行的郑安志和王之轩,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之声。
只见其下墨不但迅速,而且发墨快而温润似玉,不损笔头,使用此墨书写非常流畅,郑安志试着书写的时候,心中的畅快之意,油然而生。
而孟子涛的感受更深,他只觉得研磨时手感更加细润,而且研磨无声感觉非常舒畅。和自己先前使用过的砚台相比,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
郑安志放下手中的毛笔,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砚!真是好砚!难怪苏东坡临死之前,要让儿子好好保存此砚。”
郑雅欣有些疑惑地问道:“如果这样的话,那为什么当初把它放在书笼里面啊?”
郑安志笑着说道:“不是说了吗,当初是因为苏东坡被诬陷入了狱,他怎么着也得把他的宝贝藏起来吧?再说了,当初苏东坡到底把天砚藏在什么地方,谁又知道?藏在书笼一说,也只是后来传出来的。”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确实有这个可能。
郑雅欣又问道:“那当初苏东坡才12岁,怎么就知道,他发现的原石能够制作砚台呢?”
郑安志回道:“这个可能性就多了,或许他正好对着原石哈了口气,原石上出现了水气,觉得可以制作砚台;又或许是因为身边正好有墨锭试了一下,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出众。”
郑雅欣追问道:“那苏东坡的父亲又是怎么回事呢?”
“或许是苏东坡从地里挖出一块石头,就是一方好砚,他觉得太奇怪了吧。至于到底因为什么,我又不是小说里的百晓生,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
说到这,郑安志笑眯眯地说道:“我说你这丫头,今天怎么这么多问题,是不是想要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才行啊。”
郑雅欣俏皮地吐了吐舌头:“爷爷,我哪有这个意思,只是想搞个明白嘛。”
“怎么没见你平时在古玩方面好奇心这么重?”
郑安志呵呵一笑,对此并没有多说,接着问孟子涛道:“小孟,这方砚台你准备怎么处理啊?”
孟子涛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郑老,我这人吧,喜欢收藏文玩,而且平时也喜欢写写东西,所以这方砚台我想自己收藏,还请您能够见谅啊。”
事实上,如果这方砚台只是像现在表现的这样,孟子涛肯定会同意转让,但异能给出的价值,却比表面上显示出来的特征高的多。这几个月下来,异能从来都没有出过错,既然如此,那肯定还有他没有发现的秘密。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
分卷阅读137
-
分卷阅读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