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嘉元年,年末,朝廷迁关中。
落户此地之后,倒是引起了不少风波,因为这突然之间来了一个朝廷,可是不同于两王当初搭建的小朝廷。
江左朝廷,严格算起来也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在规模上还是犹有过之的,尤其是等关中衰落,两王立佛借胡,局面为之一变,很多原本跟随过去的家族,也就纷纷弃之而去,或者归于江南,后者北上玄甲。
不过,陈止的态度始终明确,到了他的地盘,世家的权柄就要受到削减和压制,所以大部分的世家,只是基于狡兔三窟的想法,分出一两支脉,过去占个位置,关键的重点,还是要经营江左。
按照后世史书,以及教科书上的说法,那就是这些世家,当时还心存侥幸,认为统治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的南方朝廷,因为占着正统之名,所以将主要的精力还放在南边,并且妄想着这种局面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但是中原人民期盼统一的心情,是无法改变了,经过了新汉末年的战乱,三十多年前,天下三分时的苦难记忆,又重新浮现人心,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重新统一前的北方政权更加的拥护。”
“北方的玄甲军政权,倡导技术,拥有更为先进的政治体制,更拥有着先进的战术思想,在两者的武装下,训练处了冠绝天下的军队,这成为了以北统南的基础,并且最终获得了实现。”
“当然,玄甲政权依旧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为了安抚北方的基本盘和根底,不至于因为定都关中,影响到军队的根基,于是以‘燕’为国号,并且依照旧例,提拔了一部分旧部,塑造了新一批的勋贵集团。”
……
无论后世对此是如何评价的,但至少朝廷再次落于关中,还是难免激起当地一些势力的反应。
无论是当地的世家,还是胡人部族,乃至是宗教势力、流民团体,一时之间都难免会有抵制心情。
只不过,陈止在推动迁都之前,早就在关中留下了一批玄甲军,让他们厘清了当地势力,镇压了各方念头,再加上连蜀地都被一并平定,南北就有了呼应,还绝了关中一些人南下的心思,于是朝廷再来的时候,风波就少了许多。
不过,随着各方世家被强行迁徙过来,还是难免再起波澜,不说这些世家的不情愿,以及在各地闹出的大小事端,就说他们这么多人聚集过来,令长安周边的京畿之地,人口陡然之间暴涨,令各方面的问题都凸现出来。
发展到了后来,甚至连正常的生活起居都受到了影响,造成了一连串的矛盾。
而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科举出身的官僚,在经验上还有许多欠缺——这次迁都,为了毕其功于一役,防止又有诸多弊端,陈止将这些办事的人员,都换成了北地出身的官员。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这几年中通过科举出身的,对玄甲政权有一定的忠诚,在办事上自成体系,但多数还是年轻人,骤然担负众人,终究难免疏漏。
但好在有陈止给他们撑腰,又有玄甲军保驾护航,所以在经过一番折腾之中,终究还是让迁都事宜走上了正轨。
前前后后,几乎用来三个月的时间。
到了天嘉二年的春季,这迁都的诸多事项,才算是完全平息,长安内外恢复运转,看起来也是一片平静。
只是在这平静之中,自有那些世家官员的不满被积压起来,却也无处发泄,最终只能这般忍着,就想着日后能否有机会舒展这心中之念。
至于那内外的百姓,乃至被强行归于一处的胡人部族,却是心态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念头,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各有其念。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时间缓缓流逝。
天嘉二年,年中一过,长安城算是彻底归于正轨,整个天下的各处,再次政令畅通,只是这一次,因为玄甲军的原因,加上诸多工匠出力,铁罐马和轨道慢慢铺设开来,取代了一部分直道和官道,将长安与天下间几座主要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
当然,因为地域和地理的原因,有些城市难以与长安、洛阳连接,毕竟路途太过遥远,所以,就将边疆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连接。
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对后世造成了巨大影响,当时的人并没有多少认知,却也注意到,随着几座城市连接之后,调兵遣将却是越发快捷的了,以至于几个心存侥幸想要浑水摸鱼的鲜卑小族,刚有动作,几日后便被举族屠灭,着实是又一次震慑了天下人心。
而随着各方消息的传来,长安城内,暗潮涌动,劝进之声再起,三请三辞之事就有人念叨起来。
终于,在一日朝会之上,以张应、庾亮为首,诸多官员起来,劝陈止晋帝王位,成至尊格。
让他们意外的是,陈止压根就没有打算谦让,更没有三辞,这边一说,那边就应了下来,让许多人不甚习惯,以至于引起了非议。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会因为这些人的非议,便发生变化。
所以两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陈止按着该有的礼仪规矩,在长安接受了禅让。
龙袍加身,百官跪拜。
他坐于龙椅之上,感到四面八方的气运澎湃而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派繁华、兴盛的景象。
但他还是注意到了,在这烈火烹油气象之后,那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隐患和灾厄。
“如此看来,这大燕朝当有六十年兴盛日,若是后辈子孙争气,或许还会有二十年中兴,随后却依旧难逃治乱循环,毕竟这天下间的矛盾、问题,是怎么都解决不了的,能有六十年兴盛,八十年强盛,放在三百年的循环里,已经占了不少事件,算是不错了。”
这般想着,陈止的眼睛里,却是闪过兴灭变化,与天下气运相合,一道似虚似幻的奇妙光影,在他的身后渐渐成型。
“只是若想要达成所愿,终究还要靠着一点玄妙,那最后所得的上上签,或许就是为此而生,但想要有所成就,我还要在余生之中,做些事来。”
这般想着,他一挥手,让朝拜的文武尽数起身。
礼既成,则朝立。
落户此地之后,倒是引起了不少风波,因为这突然之间来了一个朝廷,可是不同于两王当初搭建的小朝廷。
江左朝廷,严格算起来也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在规模上还是犹有过之的,尤其是等关中衰落,两王立佛借胡,局面为之一变,很多原本跟随过去的家族,也就纷纷弃之而去,或者归于江南,后者北上玄甲。
不过,陈止的态度始终明确,到了他的地盘,世家的权柄就要受到削减和压制,所以大部分的世家,只是基于狡兔三窟的想法,分出一两支脉,过去占个位置,关键的重点,还是要经营江左。
按照后世史书,以及教科书上的说法,那就是这些世家,当时还心存侥幸,认为统治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的南方朝廷,因为占着正统之名,所以将主要的精力还放在南边,并且妄想着这种局面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但是中原人民期盼统一的心情,是无法改变了,经过了新汉末年的战乱,三十多年前,天下三分时的苦难记忆,又重新浮现人心,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重新统一前的北方政权更加的拥护。”
“北方的玄甲军政权,倡导技术,拥有更为先进的政治体制,更拥有着先进的战术思想,在两者的武装下,训练处了冠绝天下的军队,这成为了以北统南的基础,并且最终获得了实现。”
“当然,玄甲政权依旧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为了安抚北方的基本盘和根底,不至于因为定都关中,影响到军队的根基,于是以‘燕’为国号,并且依照旧例,提拔了一部分旧部,塑造了新一批的勋贵集团。”
……
无论后世对此是如何评价的,但至少朝廷再次落于关中,还是难免激起当地一些势力的反应。
无论是当地的世家,还是胡人部族,乃至是宗教势力、流民团体,一时之间都难免会有抵制心情。
只不过,陈止在推动迁都之前,早就在关中留下了一批玄甲军,让他们厘清了当地势力,镇压了各方念头,再加上连蜀地都被一并平定,南北就有了呼应,还绝了关中一些人南下的心思,于是朝廷再来的时候,风波就少了许多。
不过,随着各方世家被强行迁徙过来,还是难免再起波澜,不说这些世家的不情愿,以及在各地闹出的大小事端,就说他们这么多人聚集过来,令长安周边的京畿之地,人口陡然之间暴涨,令各方面的问题都凸现出来。
发展到了后来,甚至连正常的生活起居都受到了影响,造成了一连串的矛盾。
而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科举出身的官僚,在经验上还有许多欠缺——这次迁都,为了毕其功于一役,防止又有诸多弊端,陈止将这些办事的人员,都换成了北地出身的官员。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这几年中通过科举出身的,对玄甲政权有一定的忠诚,在办事上自成体系,但多数还是年轻人,骤然担负众人,终究难免疏漏。
但好在有陈止给他们撑腰,又有玄甲军保驾护航,所以在经过一番折腾之中,终究还是让迁都事宜走上了正轨。
前前后后,几乎用来三个月的时间。
到了天嘉二年的春季,这迁都的诸多事项,才算是完全平息,长安内外恢复运转,看起来也是一片平静。
只是在这平静之中,自有那些世家官员的不满被积压起来,却也无处发泄,最终只能这般忍着,就想着日后能否有机会舒展这心中之念。
至于那内外的百姓,乃至被强行归于一处的胡人部族,却是心态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念头,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各有其念。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时间缓缓流逝。
天嘉二年,年中一过,长安城算是彻底归于正轨,整个天下的各处,再次政令畅通,只是这一次,因为玄甲军的原因,加上诸多工匠出力,铁罐马和轨道慢慢铺设开来,取代了一部分直道和官道,将长安与天下间几座主要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
当然,因为地域和地理的原因,有些城市难以与长安、洛阳连接,毕竟路途太过遥远,所以,就将边疆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连接。
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对后世造成了巨大影响,当时的人并没有多少认知,却也注意到,随着几座城市连接之后,调兵遣将却是越发快捷的了,以至于几个心存侥幸想要浑水摸鱼的鲜卑小族,刚有动作,几日后便被举族屠灭,着实是又一次震慑了天下人心。
而随着各方消息的传来,长安城内,暗潮涌动,劝进之声再起,三请三辞之事就有人念叨起来。
终于,在一日朝会之上,以张应、庾亮为首,诸多官员起来,劝陈止晋帝王位,成至尊格。
让他们意外的是,陈止压根就没有打算谦让,更没有三辞,这边一说,那边就应了下来,让许多人不甚习惯,以至于引起了非议。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会因为这些人的非议,便发生变化。
所以两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陈止按着该有的礼仪规矩,在长安接受了禅让。
龙袍加身,百官跪拜。
他坐于龙椅之上,感到四面八方的气运澎湃而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派繁华、兴盛的景象。
但他还是注意到了,在这烈火烹油气象之后,那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隐患和灾厄。
“如此看来,这大燕朝当有六十年兴盛日,若是后辈子孙争气,或许还会有二十年中兴,随后却依旧难逃治乱循环,毕竟这天下间的矛盾、问题,是怎么都解决不了的,能有六十年兴盛,八十年强盛,放在三百年的循环里,已经占了不少事件,算是不错了。”
这般想着,陈止的眼睛里,却是闪过兴灭变化,与天下气运相合,一道似虚似幻的奇妙光影,在他的身后渐渐成型。
“只是若想要达成所愿,终究还要靠着一点玄妙,那最后所得的上上签,或许就是为此而生,但想要有所成就,我还要在余生之中,做些事来。”
这般想着,他一挥手,让朝拜的文武尽数起身。
礼既成,则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