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建奴蜂拥而至,这回来的虽然是努尔哈赤最精锐的正黄旗大军。
但实际上还不如莽古尔泰刚才带的本部军队管用,因为上回正黄旗刚刚遭受惨重打击,大部分都是拼凑出来的,各部的兵士组成的。
厉不厉害,肯定不看部队番号,而是要长期一起训练,一起作战,都是生死弟兄那种才管用。
这回没有了地雷,城墙上面的冰也被砸掉了许多,便于建奴进攻。
谭疯子仍然如法炮制,只让二百士兵冒头,扔手榴弹,只是这回增加了掷弹筒的数量。
刚才十枝掷弹筒,这回是一百枝掷弹筒!
士兵也增加到了一千人平排坐在城墙垛子后面,准备迎接攻入城头的建奴。
上万建奴,源源不断的通过红衣大炮和掷弹筒轰击区域。
也在源源不断的死。
掷弹筒一分钟五发,红衣大炮五分钟一发。
到了这个阶段,莽古尔泰已经逐渐醒悟过来了,这肯定有宝军。
并且宝军的规模绝不低于两千人!
否则不会有如此密集的炮火,而且数量一多,掷弹筒和红衣大炮造成的轰击效果就很容易区分了。
一百枝掷弹筒像是犁地一样,基本上没有空隙,不断收割建奴士兵的生命。
莽古尔泰想下令收兵,但大军已经发动,暗暗埋怨自己这回不应该下令全体冲锋。
关键好像也不是他自己下令的,好像父汗让他出征之前,就说一万人冲杀,应该还是算在父汗头上。
“快,告诉大汗,这里有宝军主力,绝对不低于一千人!”通过掷弹筒的数量,莽古尔泰就能判断宝军的人数。
一千人并不多,但是一千人可以保证八旗军一万人很难拿下城墙。
其实八旗兵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八旗兵的实力,可以参照俄国东进时期远东原住民面对哥萨克时的表现,以及欧洲列强殖民美洲时印第安人的表现,就可以明白。
野蛮除了吓唬平民之外,面对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的军队是多么无力。
因为野蛮意味着文明程度低,文明程度低代表组织能力差,组织能力差意味着赶不上猪的水平。
印第安人中最能打的易洛魁,恰恰是最积极向西方学习靠拢的,而不是保持“野蛮”的。
满洲八旗的战斗力恰恰是向文明社会靠拢后才大幅提升的,在这之前的部落火拼等于菜鸡互啄。
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军行进途中被人偷袭,后哨发现敌人,然后有了一个哭笑不得的举动。
后哨看见敌军了,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不知道后者在哪,跑过了。
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
这就是没头脑遇到了不高兴,绝配了。
追兵追上后,努尔哈赤军中就有人准备跑路了,这人还是努尔哈赤的宗亲。
然而努尔哈赤还是赢了,为什么呢?因为对面更菜鸡。
努尔哈赤、穆尔哈齐和另外两人,一共四位,冲进敌阵,打倒二十人,对面八百人就全军覆没了。
实际上这时候,因为士兵恐惧,努尔哈赤已经驱使不动军队了,只好四个人冲八百,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然后就击溃了八百人。
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攻克兆佳城。
手下士兵洗劫财物时,努尔哈赤派人去制止,结果派去制止抢劫的人加入了抢劫的队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部之战爆发。
海西、蒙古科尔沁部、女真长白山部一共九部合兵讨伐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轻松击败。
因为九部的贵族首领必须冲锋在前,才能让士兵不逃跑。
努尔哈赤擒贼先擒王,击杀叶赫部首领布斋,九路联军直接崩溃,还顺带抓住了日后的乌拉部首领布占泰。
这些都不能说明前期的八旗兵有多强大,只是对手也很弱小,努尔哈赤赶上好时候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很难造时势。
但是社会进步后,就不一样了。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
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改进八旗,同时创立了三级审理制度。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同时推广养蚕种棉。
天命三年,1618年,培训将领学习如何攻城。
攻克抚顺后,努尔哈赤惩处落后、奖励先进,之前努尔哈赤面对战场逃兵基本只能自己生气。
九月,努尔哈赤设立云板,类似于烽火台来快速传递消息。
至于给国内穷人发钱让他们娶媳妇、定下贵族礼仪制度等,那就更多了。
到了1619年及其之后,金国基本上已经成型。
清初八旗的战斗力恰恰不是来自于野蛮与落后,是来自于学习先进文明与自身进取的态度。
建奴的军队组织结构其实很简单,就是来自于平日行围打猎的阵型。
现代人普遍没见过行猎,又受到影视剧误导,以为打猎一两个人上山,兔子野鹿就会自投罗网。
实际打猎,都是集体活动,讲究侦查、包围、合围等等战术。
八旗的框架结构,就是直接来自于行猎,并不是努尔哈赤一拍脑袋脑补出来的。
在韦宝看来,建奴强大,不是因为建奴的骑射,实际上建奴没有什么花样,纯粹是明军的翻版而已。
你会的我也会,你玩的好的我比你有先天优势,气不气。
军队是你训练的,装备是你送的,粮食也是你给的,明军纯属运输大队长。
你大明王朝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帮你打你自己。
满洲八旗军从某种角度看,就是明军,相当于洪武时期的明军来打天启崇祯年间的明军。
但是现在在韦总裁手里,建奴有点玩不转了。
首先,韦宝很果断的贯彻了坚壁清野,整个辽东都没有辽民了。
仅有的三四万在觉华岛的辽东边军的家属都让韦宝给后撤到前屯堡和高台堡附近去了,要想攻击前屯堡和高台堡,就得靠近山海关,而山海关有大量的宝军,努尔哈赤没有这个胆量冒险。
说要拿下所有关外土地,那就是努尔哈赤对底下人喊喊口号,鼓舞一下士气,实际上,现在的努尔哈赤已经有点胆寒了,感觉军事实力比不上韦宝,否则也不会一直暧昧的与韦宝和谈,甚至和亲。
八旗的战力,如果以战争做注脚划分时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从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起事,到十九年基本整合建州,算是第一阶段。
从万历二十一年击退九部联军,到天启五年攻陷旅顺,第二阶段。
从天启六年到崇祯三年袁崇焕死,是第三阶段。
韦宝现在所处的是历史中的第三个阶段。
崇祯四年大凌河围城战到崇祯十七年山海关之战之前,是第四阶段。
入关到一统天下,算是第五阶段。
第一阶段,草创。胜多败少,艰苦创业。起事兵力从百人左右三十甲,攻图伦城,到万历十九年的千余人,主要是以步兵为主,重甲不多。
图伦城、萨尔浒城、兆佳城、马儿墩、介凡、哲陈部、安土瓜尔佳城、漠河、俄而浑城、王甲城、一系列征战,节节胜利。
战斗十分频繁但规模不大,所谓败仗也不过是攻伐偶有不利,或身受重伤,攻翁克洛城时努尔哈赤中箭。
兵力本身未受重挫,反而不断增加,终能整合建州,也引起了其他女真部族的忌惮。
然而这一时期,大明王朝并没有将目光投射过来,不仅不庇护尼堪外兰,反而陆续重击叶赫部、哈达部等,并于万历十七年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次年努尔哈赤赴京进贡。
第二阶段,崛起。战功赫赫,尤其是数次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击退九部联军、陆续将哈达、辉发、乌拉等部族攻灭收服。
终于引起大明注意,然而,先出手的是努尔哈赤,四十六年祭出七大恨,出兵破抚顺、连克十余堡、取清河。
于是,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随即陷开原铁岭,并终结叶赫部。
短暂平和之后,再度发起攻势,破辽阳沈阳,扫荡辽河以东七十余堡,血战西平堡,勾结内应轻取广宁。
至此,关外彻底陷落。
辽阳沈阳广宁全是大城重城,大军是十万十万的溃败,总兵或战死或投降,督抚或自杀或下狱论死。
这一阶段,后金正式建立八旗,先四色旗再四镶旗,兵力从七千左右,逐步到达三万,打乌拉,到五六万,占据辽东。
从草创时期的军纪混乱人员混杂缺马少甲,到如林之众如泉之涌甲胄光芒耀如冰雪,军容壮盛军纪严明。
从朝鲜官员的出使记录来看,八旗兵这个时候已经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和较为完备的军械制造能力。
在战斗初期,战力还不及叶赫,随着战争的发展,形成了五六万建州部为主,三万左右乌拉东海兵为辅,加上叶赫部的九千青壮,并且在击败明军的几次大战之后,萨尔浒辽沈,得到大量的马匹兵器和粮草,当然还有广阔土地和人民。
最终形成了十万左右兵力,六万左右主力的军事集团。
大明方面,在萨尔浒辽沈的大败之后的关节点。
熊庭弼经略辽东,提出增兵加饷造械巩固城池的方略,此时漫谈恢复进剿之事何敢草草。以守为稳着,守正所以为战也。
决策是以四路要地为防御重点,每路设兵三万,叆阳清河抚顺柴河,放弃沈阳击中兵力于辽阳,总计十八万军马,军饷三百余万,计划还未执行,群臣攻讦,熊庭弼去职。
后续发生的事,基本遵循熊庭弼的预料,后金从开原铁岭抚顺步步进逼,继而接连攻取大明分兵驻守的沈阳和辽阳。
沈阳被杀七万,辽阳大约六万,于是兵败如山倒,辽东沦陷。
此时关外在辽西还有广宁可守,熊庭弼再度受命主持防务。
决策是三方布置策,固守广宁集结兵马;以登莱舟师海陆牵制,伺机进辽南沿海;以山海关为中轴节制三方,待各镇兵马大集,三方并举。
这一战略的关键,就是先稳住阵脚,重建前线的战力,再集合绝对优势的兵力同时出动,后期甚至可以让朝鲜策应。
稳住阵脚,需要时间需要钱。
在萨尔浒之战后,辽东一片慌乱,熊庭弼临危出任辽东经略,守了一年,安然无事,提出方略,守而后战,被攻讦辞职。
短暂的太平换来的是朝廷转而支持主张速战的王化贞,所谓“愿以六万人进战一举荡平”,并任由辽东巡抚王化贞架空熊庭弼。
其结果是,广宁一战而没,又丢了十二万兵力全在广宁,熊只有关上五千左右,辽西全部丧失,大明势力退入关内。
关外局势,从抚顺到开原。从辽沈到广宁,一坏再坏,终于一无所有,无局可布。
自后金开战以来,大明总兵级的仅仅战死就有十四位,兵员损失数十万,更不用说百万粮草和无数军械马匹。
第三阶段,挫折。
尴尬的失败。
这次是明军以少敌多,以弱胜强。
因为大明对后金胜利的罕有。
辽西大败之后,京师震动。
主帅被逮,急需人主持危局。
第一个去的张鹤鸣,辞职归家。第二位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
最后推举王在晋,吏部推选了一天,不允推辞,依旧请辞,熹宗怒,令其刻期就道,否则“以国法绳之”。
王在晋被迫赴任,此时已经是三月份了,广宁大战是正月。
这种情势下,有个人早已在正月去辽西逛了一圈,回来详细介绍了关内外形势,结论是“予我军马钱谷一人足守此”。
朝廷正愁没人,立刻就让这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任邵武县令,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从京师调去山海关。
袁崇焕提出“守而后战”“凭坚城用大炮”“以辽人守辽土”。
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点设置立体防线,在狭长的辽西走廊建立一个后金咬不动的山。
以距离山海两百里外的宁远,再百余里外的锦州,四百里的空间,留驻军民,建筑坚城,堵住走廊。
以此,终于屯田五千余顷,岁入十五万石,再图进取。
大明对辽人的观感是很低的,反之亦然。
万历年早期敲骨吸髓,民变民逃,和后金崛起时期大批辽兵随同将领投降后金,向心力和信任度都很差。
朝廷上下包括熊庭弼都不信任辽人,以后来成为袁崇焕臂膀的祖大寿为例,祖家是辽东大族,广宁之败,他逃去觉华岛,其实是很摇摆的。
袁崇焕最初也不信任辽人,打算以广西狼兵构建主力,但很快确立“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
这里满是血泪,辽南的屠杀,十三山的抛弃等等。
袁崇焕于天启三年修筑宁远城,到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大兵扣关。
八旗跑了六百里,一头撞在一个不知名的城墙上,以六万围攻宁远万余守军,三天后撤退。
后金记录是折损游击两员,备御两员,兵五百。
熹宗实录记录是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
八旗此时战力攻宁远不下,后金主力退至龙宫寺。
宁远之战,是从后金兴兵攻明以来,大明八年间唯一的胜仗。
也是努尔哈赤四十年军事生涯里唯一的败仗。
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
天启七年,皇太极在命阿敏以偏师征讨朝鲜得胜归来之后,举兵再次攻明。
袁崇焕巡抚辽东,以总兵赵率教统兵两万驻锦州,四万守关,袁崇焕六万驻宁远。
初步成型的关宁锦防线让后金吃尽苦头。
皇太极在攻打锦州十五天,啃不动,于是移兵宁远。
宁远城下第一战,野战,皇太极后撤诱敌,不成功,于是亲率大军决战,再败。
城下两军对垒,城上大炮开轰。
后金只好再回师打锦州,仍然不克——只能班师。
从五月初到六月中旬,战役以大明胜利结束。
七月,袁崇焕请辞。
袁崇焕再次出任,是崇祯元年。
第二年,皇太极绕道千里,分两路从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关,攻取遵化,关宁赵率教率领四千骑兵驰援,至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允入城,只得转向遵化,途中遇后金主力伏击,全军覆没。
袁崇焕统关宁后继兵力入援,趋抵京师——己巳之役关键之战。
皇太极代善攻德胜门大同总兵满桂,莽古尔泰攻广渠门袁崇焕,皇太极大胜,莽古尔泰溃败。
七日后,八旗主力与关宁再战,皇太极撤兵于南海子。
袁崇焕陛见下狱,关宁军溃散出关,满桂被迫出城,四万一战而没,后金纵横扫荡关内,如无人之境,袁崇焕手书追回关宁军。
孙承宗再次督师,关宁收复关内四城,阿敏论罪,袁崇焕被杀。
这一阶段结束。
后金其后数次绕道蒙古横扫关内,劫掠百姓,再无阻碍。
第四阶段,巩固。
打赢了国运兴亡的关键战役。
袁崇焕被极刑处死,祖大寿孤悬大凌河,待援无望,即便投降之后诈归,关宁整体也不可能再成为后金的威胁了,而明朝对关宁既不信任也不能放弃。
后金虽然无法啃动关宁锦,但可以毫无顾忌的不断远绕侵袭内地。
重重增饷,民变愈烈,内忧外患恶性循环。
洪承畴好容易平定农民军,出关,再次十万级的大败。
后金方面,皇太极先除掉阿敏,再制服莽古尔泰,继而降服架空代善,实现权力集中。
皇太极陆续建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王一公的汉将带来了明军军制和火器。
孔有德的火器资源来自关宁孙元化,后金除了传统的骑步,开始有了火器尤其是火炮部队,拥有了攻坚能力。
松锦大战之后,加入了大量明方降军,祖大寿虽然投降不受命,但关宁的主力实际已经并入。
此时八旗既能千里奔袭,关内纵横扫荡,又可以远征大漠,击垮林丹汗,在松锦大战之中更是拥有完备的计划和执行能力,不是简单的“游牧骑兵”可以概括的了。
皇太极修整制度,启用汉官汉制,称帝。
第五阶段,完备。群雄逐鹿,定鼎天下。
皇太极死,清朝进入多尔衮时期。
一片石大战,相当于李自成的松锦大战,战后李自成一败再败,直到完蛋。
关宁彻底并入后金,北方、中原很快被征服,小规模的反抗没有掀起波澜。
南明政权建立,然而依旧是党争不断,比起崇祯朝还加上了一个“军阀”坐大的恶疾。
真正给清朝造成挫折的只有李定国和郑成功,但也没有野史上宣扬的那么大。
李定国两厥名王,对方一个是兵少一个是冒进伏击,李定国的后方还有孙可望捣鬼,支持有限。
郑成功水军无敌,然而陆路站不住,只能退居海岛。
八旗在入关之后,战力迅速荒驰,到雍正时期恢复一些,之后继续没落。
八旗兵除了草创时期孱弱,其后发展势不可挡,在皇太极时期成熟,基本是同时代顶级的战力。
当然,缺陷不是没有,两黄旗和两白旗的争斗一直持续到顺治朝,汉人和满人的分化,尤其是军队,凿城攻坚全部由汉军旗充任等。
相对的大明王朝,更不堪。
至于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袁崇焕打造关宁铁骑只有短短数年,城战面对八旗主力都能以少胜多。
李成梁时期的辽东军,师出必捷,完全不把女真各部当回事。
所以,八旗最强大的时候,也没有多强大,只是明军在不断衰落罢了。
现在在韦宝手里,宝军替代明军,一下子让战斗力提升了几十倍,别说几万八旗兵,这个时候,就是把清末的八国联军喊来,五万八国联军不见得能干的动六千宝军把守的宁远城。
这一战的结果很显然,还没有等到努尔哈赤给莽古尔泰回复,一万八旗兵已经损失了近五千。
莽古尔泰赶紧下令收兵!
但实际上还不如莽古尔泰刚才带的本部军队管用,因为上回正黄旗刚刚遭受惨重打击,大部分都是拼凑出来的,各部的兵士组成的。
厉不厉害,肯定不看部队番号,而是要长期一起训练,一起作战,都是生死弟兄那种才管用。
这回没有了地雷,城墙上面的冰也被砸掉了许多,便于建奴进攻。
谭疯子仍然如法炮制,只让二百士兵冒头,扔手榴弹,只是这回增加了掷弹筒的数量。
刚才十枝掷弹筒,这回是一百枝掷弹筒!
士兵也增加到了一千人平排坐在城墙垛子后面,准备迎接攻入城头的建奴。
上万建奴,源源不断的通过红衣大炮和掷弹筒轰击区域。
也在源源不断的死。
掷弹筒一分钟五发,红衣大炮五分钟一发。
到了这个阶段,莽古尔泰已经逐渐醒悟过来了,这肯定有宝军。
并且宝军的规模绝不低于两千人!
否则不会有如此密集的炮火,而且数量一多,掷弹筒和红衣大炮造成的轰击效果就很容易区分了。
一百枝掷弹筒像是犁地一样,基本上没有空隙,不断收割建奴士兵的生命。
莽古尔泰想下令收兵,但大军已经发动,暗暗埋怨自己这回不应该下令全体冲锋。
关键好像也不是他自己下令的,好像父汗让他出征之前,就说一万人冲杀,应该还是算在父汗头上。
“快,告诉大汗,这里有宝军主力,绝对不低于一千人!”通过掷弹筒的数量,莽古尔泰就能判断宝军的人数。
一千人并不多,但是一千人可以保证八旗军一万人很难拿下城墙。
其实八旗兵的战斗力是很强的。
八旗兵的实力,可以参照俄国东进时期远东原住民面对哥萨克时的表现,以及欧洲列强殖民美洲时印第安人的表现,就可以明白。
野蛮除了吓唬平民之外,面对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的军队是多么无力。
因为野蛮意味着文明程度低,文明程度低代表组织能力差,组织能力差意味着赶不上猪的水平。
印第安人中最能打的易洛魁,恰恰是最积极向西方学习靠拢的,而不是保持“野蛮”的。
满洲八旗的战斗力恰恰是向文明社会靠拢后才大幅提升的,在这之前的部落火拼等于菜鸡互啄。
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军行进途中被人偷袭,后哨发现敌人,然后有了一个哭笑不得的举动。
后哨看见敌军了,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不知道后者在哪,跑过了。
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
这就是没头脑遇到了不高兴,绝配了。
追兵追上后,努尔哈赤军中就有人准备跑路了,这人还是努尔哈赤的宗亲。
然而努尔哈赤还是赢了,为什么呢?因为对面更菜鸡。
努尔哈赤、穆尔哈齐和另外两人,一共四位,冲进敌阵,打倒二十人,对面八百人就全军覆没了。
实际上这时候,因为士兵恐惧,努尔哈赤已经驱使不动军队了,只好四个人冲八百,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然后就击溃了八百人。
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攻克兆佳城。
手下士兵洗劫财物时,努尔哈赤派人去制止,结果派去制止抢劫的人加入了抢劫的队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部之战爆发。
海西、蒙古科尔沁部、女真长白山部一共九部合兵讨伐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轻松击败。
因为九部的贵族首领必须冲锋在前,才能让士兵不逃跑。
努尔哈赤擒贼先擒王,击杀叶赫部首领布斋,九路联军直接崩溃,还顺带抓住了日后的乌拉部首领布占泰。
这些都不能说明前期的八旗兵有多强大,只是对手也很弱小,努尔哈赤赶上好时候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很难造时势。
但是社会进步后,就不一样了。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
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改进八旗,同时创立了三级审理制度。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同时推广养蚕种棉。
天命三年,1618年,培训将领学习如何攻城。
攻克抚顺后,努尔哈赤惩处落后、奖励先进,之前努尔哈赤面对战场逃兵基本只能自己生气。
九月,努尔哈赤设立云板,类似于烽火台来快速传递消息。
至于给国内穷人发钱让他们娶媳妇、定下贵族礼仪制度等,那就更多了。
到了1619年及其之后,金国基本上已经成型。
清初八旗的战斗力恰恰不是来自于野蛮与落后,是来自于学习先进文明与自身进取的态度。
建奴的军队组织结构其实很简单,就是来自于平日行围打猎的阵型。
现代人普遍没见过行猎,又受到影视剧误导,以为打猎一两个人上山,兔子野鹿就会自投罗网。
实际打猎,都是集体活动,讲究侦查、包围、合围等等战术。
八旗的框架结构,就是直接来自于行猎,并不是努尔哈赤一拍脑袋脑补出来的。
在韦宝看来,建奴强大,不是因为建奴的骑射,实际上建奴没有什么花样,纯粹是明军的翻版而已。
你会的我也会,你玩的好的我比你有先天优势,气不气。
军队是你训练的,装备是你送的,粮食也是你给的,明军纯属运输大队长。
你大明王朝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帮你打你自己。
满洲八旗军从某种角度看,就是明军,相当于洪武时期的明军来打天启崇祯年间的明军。
但是现在在韦总裁手里,建奴有点玩不转了。
首先,韦宝很果断的贯彻了坚壁清野,整个辽东都没有辽民了。
仅有的三四万在觉华岛的辽东边军的家属都让韦宝给后撤到前屯堡和高台堡附近去了,要想攻击前屯堡和高台堡,就得靠近山海关,而山海关有大量的宝军,努尔哈赤没有这个胆量冒险。
说要拿下所有关外土地,那就是努尔哈赤对底下人喊喊口号,鼓舞一下士气,实际上,现在的努尔哈赤已经有点胆寒了,感觉军事实力比不上韦宝,否则也不会一直暧昧的与韦宝和谈,甚至和亲。
八旗的战力,如果以战争做注脚划分时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从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起事,到十九年基本整合建州,算是第一阶段。
从万历二十一年击退九部联军,到天启五年攻陷旅顺,第二阶段。
从天启六年到崇祯三年袁崇焕死,是第三阶段。
韦宝现在所处的是历史中的第三个阶段。
崇祯四年大凌河围城战到崇祯十七年山海关之战之前,是第四阶段。
入关到一统天下,算是第五阶段。
第一阶段,草创。胜多败少,艰苦创业。起事兵力从百人左右三十甲,攻图伦城,到万历十九年的千余人,主要是以步兵为主,重甲不多。
图伦城、萨尔浒城、兆佳城、马儿墩、介凡、哲陈部、安土瓜尔佳城、漠河、俄而浑城、王甲城、一系列征战,节节胜利。
战斗十分频繁但规模不大,所谓败仗也不过是攻伐偶有不利,或身受重伤,攻翁克洛城时努尔哈赤中箭。
兵力本身未受重挫,反而不断增加,终能整合建州,也引起了其他女真部族的忌惮。
然而这一时期,大明王朝并没有将目光投射过来,不仅不庇护尼堪外兰,反而陆续重击叶赫部、哈达部等,并于万历十七年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次年努尔哈赤赴京进贡。
第二阶段,崛起。战功赫赫,尤其是数次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击退九部联军、陆续将哈达、辉发、乌拉等部族攻灭收服。
终于引起大明注意,然而,先出手的是努尔哈赤,四十六年祭出七大恨,出兵破抚顺、连克十余堡、取清河。
于是,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随即陷开原铁岭,并终结叶赫部。
短暂平和之后,再度发起攻势,破辽阳沈阳,扫荡辽河以东七十余堡,血战西平堡,勾结内应轻取广宁。
至此,关外彻底陷落。
辽阳沈阳广宁全是大城重城,大军是十万十万的溃败,总兵或战死或投降,督抚或自杀或下狱论死。
这一阶段,后金正式建立八旗,先四色旗再四镶旗,兵力从七千左右,逐步到达三万,打乌拉,到五六万,占据辽东。
从草创时期的军纪混乱人员混杂缺马少甲,到如林之众如泉之涌甲胄光芒耀如冰雪,军容壮盛军纪严明。
从朝鲜官员的出使记录来看,八旗兵这个时候已经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和较为完备的军械制造能力。
在战斗初期,战力还不及叶赫,随着战争的发展,形成了五六万建州部为主,三万左右乌拉东海兵为辅,加上叶赫部的九千青壮,并且在击败明军的几次大战之后,萨尔浒辽沈,得到大量的马匹兵器和粮草,当然还有广阔土地和人民。
最终形成了十万左右兵力,六万左右主力的军事集团。
大明方面,在萨尔浒辽沈的大败之后的关节点。
熊庭弼经略辽东,提出增兵加饷造械巩固城池的方略,此时漫谈恢复进剿之事何敢草草。以守为稳着,守正所以为战也。
决策是以四路要地为防御重点,每路设兵三万,叆阳清河抚顺柴河,放弃沈阳击中兵力于辽阳,总计十八万军马,军饷三百余万,计划还未执行,群臣攻讦,熊庭弼去职。
后续发生的事,基本遵循熊庭弼的预料,后金从开原铁岭抚顺步步进逼,继而接连攻取大明分兵驻守的沈阳和辽阳。
沈阳被杀七万,辽阳大约六万,于是兵败如山倒,辽东沦陷。
此时关外在辽西还有广宁可守,熊庭弼再度受命主持防务。
决策是三方布置策,固守广宁集结兵马;以登莱舟师海陆牵制,伺机进辽南沿海;以山海关为中轴节制三方,待各镇兵马大集,三方并举。
这一战略的关键,就是先稳住阵脚,重建前线的战力,再集合绝对优势的兵力同时出动,后期甚至可以让朝鲜策应。
稳住阵脚,需要时间需要钱。
在萨尔浒之战后,辽东一片慌乱,熊庭弼临危出任辽东经略,守了一年,安然无事,提出方略,守而后战,被攻讦辞职。
短暂的太平换来的是朝廷转而支持主张速战的王化贞,所谓“愿以六万人进战一举荡平”,并任由辽东巡抚王化贞架空熊庭弼。
其结果是,广宁一战而没,又丢了十二万兵力全在广宁,熊只有关上五千左右,辽西全部丧失,大明势力退入关内。
关外局势,从抚顺到开原。从辽沈到广宁,一坏再坏,终于一无所有,无局可布。
自后金开战以来,大明总兵级的仅仅战死就有十四位,兵员损失数十万,更不用说百万粮草和无数军械马匹。
第三阶段,挫折。
尴尬的失败。
这次是明军以少敌多,以弱胜强。
因为大明对后金胜利的罕有。
辽西大败之后,京师震动。
主帅被逮,急需人主持危局。
第一个去的张鹤鸣,辞职归家。第二位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
最后推举王在晋,吏部推选了一天,不允推辞,依旧请辞,熹宗怒,令其刻期就道,否则“以国法绳之”。
王在晋被迫赴任,此时已经是三月份了,广宁大战是正月。
这种情势下,有个人早已在正月去辽西逛了一圈,回来详细介绍了关内外形势,结论是“予我军马钱谷一人足守此”。
朝廷正愁没人,立刻就让这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任邵武县令,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从京师调去山海关。
袁崇焕提出“守而后战”“凭坚城用大炮”“以辽人守辽土”。
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点设置立体防线,在狭长的辽西走廊建立一个后金咬不动的山。
以距离山海两百里外的宁远,再百余里外的锦州,四百里的空间,留驻军民,建筑坚城,堵住走廊。
以此,终于屯田五千余顷,岁入十五万石,再图进取。
大明对辽人的观感是很低的,反之亦然。
万历年早期敲骨吸髓,民变民逃,和后金崛起时期大批辽兵随同将领投降后金,向心力和信任度都很差。
朝廷上下包括熊庭弼都不信任辽人,以后来成为袁崇焕臂膀的祖大寿为例,祖家是辽东大族,广宁之败,他逃去觉华岛,其实是很摇摆的。
袁崇焕最初也不信任辽人,打算以广西狼兵构建主力,但很快确立“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
这里满是血泪,辽南的屠杀,十三山的抛弃等等。
袁崇焕于天启三年修筑宁远城,到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大兵扣关。
八旗跑了六百里,一头撞在一个不知名的城墙上,以六万围攻宁远万余守军,三天后撤退。
后金记录是折损游击两员,备御两员,兵五百。
熹宗实录记录是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
八旗此时战力攻宁远不下,后金主力退至龙宫寺。
宁远之战,是从后金兴兵攻明以来,大明八年间唯一的胜仗。
也是努尔哈赤四十年军事生涯里唯一的败仗。
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
天启七年,皇太极在命阿敏以偏师征讨朝鲜得胜归来之后,举兵再次攻明。
袁崇焕巡抚辽东,以总兵赵率教统兵两万驻锦州,四万守关,袁崇焕六万驻宁远。
初步成型的关宁锦防线让后金吃尽苦头。
皇太极在攻打锦州十五天,啃不动,于是移兵宁远。
宁远城下第一战,野战,皇太极后撤诱敌,不成功,于是亲率大军决战,再败。
城下两军对垒,城上大炮开轰。
后金只好再回师打锦州,仍然不克——只能班师。
从五月初到六月中旬,战役以大明胜利结束。
七月,袁崇焕请辞。
袁崇焕再次出任,是崇祯元年。
第二年,皇太极绕道千里,分两路从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关,攻取遵化,关宁赵率教率领四千骑兵驰援,至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允入城,只得转向遵化,途中遇后金主力伏击,全军覆没。
袁崇焕统关宁后继兵力入援,趋抵京师——己巳之役关键之战。
皇太极代善攻德胜门大同总兵满桂,莽古尔泰攻广渠门袁崇焕,皇太极大胜,莽古尔泰溃败。
七日后,八旗主力与关宁再战,皇太极撤兵于南海子。
袁崇焕陛见下狱,关宁军溃散出关,满桂被迫出城,四万一战而没,后金纵横扫荡关内,如无人之境,袁崇焕手书追回关宁军。
孙承宗再次督师,关宁收复关内四城,阿敏论罪,袁崇焕被杀。
这一阶段结束。
后金其后数次绕道蒙古横扫关内,劫掠百姓,再无阻碍。
第四阶段,巩固。
打赢了国运兴亡的关键战役。
袁崇焕被极刑处死,祖大寿孤悬大凌河,待援无望,即便投降之后诈归,关宁整体也不可能再成为后金的威胁了,而明朝对关宁既不信任也不能放弃。
后金虽然无法啃动关宁锦,但可以毫无顾忌的不断远绕侵袭内地。
重重增饷,民变愈烈,内忧外患恶性循环。
洪承畴好容易平定农民军,出关,再次十万级的大败。
后金方面,皇太极先除掉阿敏,再制服莽古尔泰,继而降服架空代善,实现权力集中。
皇太极陆续建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王一公的汉将带来了明军军制和火器。
孔有德的火器资源来自关宁孙元化,后金除了传统的骑步,开始有了火器尤其是火炮部队,拥有了攻坚能力。
松锦大战之后,加入了大量明方降军,祖大寿虽然投降不受命,但关宁的主力实际已经并入。
此时八旗既能千里奔袭,关内纵横扫荡,又可以远征大漠,击垮林丹汗,在松锦大战之中更是拥有完备的计划和执行能力,不是简单的“游牧骑兵”可以概括的了。
皇太极修整制度,启用汉官汉制,称帝。
第五阶段,完备。群雄逐鹿,定鼎天下。
皇太极死,清朝进入多尔衮时期。
一片石大战,相当于李自成的松锦大战,战后李自成一败再败,直到完蛋。
关宁彻底并入后金,北方、中原很快被征服,小规模的反抗没有掀起波澜。
南明政权建立,然而依旧是党争不断,比起崇祯朝还加上了一个“军阀”坐大的恶疾。
真正给清朝造成挫折的只有李定国和郑成功,但也没有野史上宣扬的那么大。
李定国两厥名王,对方一个是兵少一个是冒进伏击,李定国的后方还有孙可望捣鬼,支持有限。
郑成功水军无敌,然而陆路站不住,只能退居海岛。
八旗在入关之后,战力迅速荒驰,到雍正时期恢复一些,之后继续没落。
八旗兵除了草创时期孱弱,其后发展势不可挡,在皇太极时期成熟,基本是同时代顶级的战力。
当然,缺陷不是没有,两黄旗和两白旗的争斗一直持续到顺治朝,汉人和满人的分化,尤其是军队,凿城攻坚全部由汉军旗充任等。
相对的大明王朝,更不堪。
至于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袁崇焕打造关宁铁骑只有短短数年,城战面对八旗主力都能以少胜多。
李成梁时期的辽东军,师出必捷,完全不把女真各部当回事。
所以,八旗最强大的时候,也没有多强大,只是明军在不断衰落罢了。
现在在韦宝手里,宝军替代明军,一下子让战斗力提升了几十倍,别说几万八旗兵,这个时候,就是把清末的八国联军喊来,五万八国联军不见得能干的动六千宝军把守的宁远城。
这一战的结果很显然,还没有等到努尔哈赤给莽古尔泰回复,一万八旗兵已经损失了近五千。
莽古尔泰赶紧下令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