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淡的忧伤感
来源知乎
周末又重温了好几部宫崎骏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他的电影中透着一种很淡的忧伤和寂寞感。特别是风景,看着总有一些回忆的感觉。看完之后觉得心里抑制不住的有些悲伤感觉,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有一种画面就只是这样静静地呈现也会让人有忧伤感?这是什么原理?
bysmail,吉卜力死忠,每周追海贼王
实在是很感谢各位的赞同,本来只是反驳一个答主关于龙猫的解读,结果现在被顶到第一的位置却没有好好答题,再这样下去该被折叠了。既然如此我就认认真真地组织一下语言,先说明为什么龙猫和千与千寻不是黑色童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读一下为什么宫崎骏或者吉卜力的动画会给人带来淡淡的忧伤感。
===还是不会玩分割线===
反对所有将《龙猫》和《千与千寻》解读成黑色童话的观点。尤其是这个问题下儿?它的成功有什么非电影因素?-动画
立意深刻的动漫会把残酷的现实具体地表现出来,给予观众以正确的指导。而不是把黑色的内核藏在温暖的表象下使人心生恶寒。
吉卜力的动画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带有导演自身的反思与发声,《风之谷》和《幽灵公主》表现了宫崎骏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解答他抛下的问题: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共存。这种题材也被高畑勋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在《平成狸合战》中;《红猪》和《起风了》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战争的动荡下个人的幸福该如何存续。同样的,高畑勋导演的《萤火虫之墓》是我看过的对于这一反思最为深刻的动画电影,没有之一。
第二类是纯粹的温暖治愈系电影,宫崎骏的《龙猫》《魔女宅急便》《悬崖上的金鱼姬》;高畑勋的《熊猫家族》《岁月的童话》《我的邻居山田君》;近藤喜文的《侧耳倾听》;森田宏幸的《猫的报恩》;包括宫崎吾朗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是这一类治愈系的代表。
第三类介于前两者之间,既具有较为复杂的脉络和思考,又以一个圆满的结局给人以温暖,这一类也是吉卜力电影中评价最高的一类,比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望月智充的《听见涛声》以及米林宏昌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宫崎吾朗在《地海战记》中也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做的很失败。
综上,吉卜力的电影不是没有深刻反思,有许多对于死亡,疾病,战争,自然的思考的电影,只是名气相对不是很高而已。如果宫崎骏或者高畑勋想要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自己的发声,他们完全可以拍出类似《起风了》和《萤火虫之墓》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要把负面的,带有死亡气息的,黑色的因素藏匿在温暖的《龙猫》里呢?我想不出这样做的理由。
现在的社交网站(包括知乎)似乎都有种倾向,仿佛把一个作品解释得越离奇乖张,信息量越大,就越能体现出解读者的深刻和其对于作品的了解。
《龙猫》是和《萤火虫之墓》同时上映的,但是萤火虫过于深刻,只是叫好,但不叫座。而龙猫却叫好又叫座,就是因为温暖治愈系动画更能吸引观众,每个人在现实中遭受的挫折已经够多了,当然更愿意为了找寻温暖而走进电影院。
票房反差也使得宫崎骏和高畑勋在吉卜力工作室中的地位有所变化,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龙猫取得非凡成功之后,吉卜力工作室的标志就定为龙猫,其地位相当于皮克斯的小跳灯。也成为了吉卜力卖的最火的玩偶形象。这就更说明它只是一个可爱的萌萌的大怪物,完全不可能是死亡的象征。
至于《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他是死亡的隐喻吗?同样不可能是,他只是人类过度贪欲的象征。同样的,汤婆婆,千寻的父母,都是作为贪欲的象征而存在的。《千与千寻》的主题是善良,亲情,与纯洁的友情。反对的是无节制的贪婪。河伯那一部分清楚地表现了主题内容,那些只在乎白龙会不会死的人估计根本不会记得这部分。诚然,白龙还要和汤婆婆斗争,当然也有可能会失败。但这根本不是《千与千寻》的主旨,更谈不上死亡的阴影。
宫崎骏的母亲确实身患肺结核,但这能作为黑色童话的证据吗?因为儿童时代的不幸,而把死亡的阴影传递给孩子们,那样不是宫崎骏,是希特勒。
如果看多了吉卜力动画,就会发现即使反派也会有可爱的一面,千与千寻里的汤婆婆不过是一个贪财,控制欲强,却又疯狂溺爱孩子的疯老太婆。哈尔里的荒野女巫,失去法力之后只是成了呆萌的老奶奶。就连森田宏幸的《猫的报恩》,波斯猫国王也不过是个傻大叔而已。
吉卜力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使反派也变得可爱。反其道而行使本来可爱的角色带有黑色隐喻呢,恐怕是最大的误解了。
===分割线第二弹===
那么为什么宫崎骏电影会给人以淡淡的忧伤感呢?
首先我觉得这不是大部分人的感觉,至少我个人从宫崎骏电影里感受到的更多是温暖。反倒是《听见涛声》给我带来的忧伤情怀更多一些。
有人觉得很忧伤可能是因为,吉卜力的画风从《风之谷》之后就基本没有更改过,而且坚持手绘(只有我的邻居山田君是电脑绘制完成)。这在现在这个追求3dcg画面的时代会给人一种怀旧之感,仿佛回到童年的平和冲淡的时光之中。人们在回忆之时总是会感到忧伤的。
再然后是配乐,宫崎骏的电影和久石让的配乐堪称传奇。而久石让的作曲特点便是柔和与温煦,比如千与千寻的插曲《那个夏天》,直到现在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插曲。这首曲子能使焦躁的情绪平复下来,同时也容易引起哀伤的心情,但这种心情并不负面。除了《我的邻居大龙猫》这样少部分欢快轻松的插曲之外,久石让的作曲大抵如此。
享受吉卜力的动画之美,在残酷焦躁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美好的东西真的不多了。
周末又重温了好几部宫崎骏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他的电影中透着一种很淡的忧伤和寂寞感。特别是风景,看着总有一些回忆的感觉。看完之后觉得心里抑制不住的有些悲伤感觉,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有一种画面就只是这样静静地呈现也会让人有忧伤感?这是什么原理?
bysmail,吉卜力死忠,每周追海贼王
实在是很感谢各位的赞同,本来只是反驳一个答主关于龙猫的解读,结果现在被顶到第一的位置却没有好好答题,再这样下去该被折叠了。既然如此我就认认真真地组织一下语言,先说明为什么龙猫和千与千寻不是黑色童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读一下为什么宫崎骏或者吉卜力的动画会给人带来淡淡的忧伤感。
===还是不会玩分割线===
反对所有将《龙猫》和《千与千寻》解读成黑色童话的观点。尤其是这个问题下儿?它的成功有什么非电影因素?-动画
立意深刻的动漫会把残酷的现实具体地表现出来,给予观众以正确的指导。而不是把黑色的内核藏在温暖的表象下使人心生恶寒。
吉卜力的动画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带有导演自身的反思与发声,《风之谷》和《幽灵公主》表现了宫崎骏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解答他抛下的问题: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共存。这种题材也被高畑勋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在《平成狸合战》中;《红猪》和《起风了》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战争的动荡下个人的幸福该如何存续。同样的,高畑勋导演的《萤火虫之墓》是我看过的对于这一反思最为深刻的动画电影,没有之一。
第二类是纯粹的温暖治愈系电影,宫崎骏的《龙猫》《魔女宅急便》《悬崖上的金鱼姬》;高畑勋的《熊猫家族》《岁月的童话》《我的邻居山田君》;近藤喜文的《侧耳倾听》;森田宏幸的《猫的报恩》;包括宫崎吾朗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是这一类治愈系的代表。
第三类介于前两者之间,既具有较为复杂的脉络和思考,又以一个圆满的结局给人以温暖,这一类也是吉卜力电影中评价最高的一类,比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望月智充的《听见涛声》以及米林宏昌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宫崎吾朗在《地海战记》中也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做的很失败。
综上,吉卜力的电影不是没有深刻反思,有许多对于死亡,疾病,战争,自然的思考的电影,只是名气相对不是很高而已。如果宫崎骏或者高畑勋想要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自己的发声,他们完全可以拍出类似《起风了》和《萤火虫之墓》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要把负面的,带有死亡气息的,黑色的因素藏匿在温暖的《龙猫》里呢?我想不出这样做的理由。
现在的社交网站(包括知乎)似乎都有种倾向,仿佛把一个作品解释得越离奇乖张,信息量越大,就越能体现出解读者的深刻和其对于作品的了解。
《龙猫》是和《萤火虫之墓》同时上映的,但是萤火虫过于深刻,只是叫好,但不叫座。而龙猫却叫好又叫座,就是因为温暖治愈系动画更能吸引观众,每个人在现实中遭受的挫折已经够多了,当然更愿意为了找寻温暖而走进电影院。
票房反差也使得宫崎骏和高畑勋在吉卜力工作室中的地位有所变化,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龙猫取得非凡成功之后,吉卜力工作室的标志就定为龙猫,其地位相当于皮克斯的小跳灯。也成为了吉卜力卖的最火的玩偶形象。这就更说明它只是一个可爱的萌萌的大怪物,完全不可能是死亡的象征。
至于《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他是死亡的隐喻吗?同样不可能是,他只是人类过度贪欲的象征。同样的,汤婆婆,千寻的父母,都是作为贪欲的象征而存在的。《千与千寻》的主题是善良,亲情,与纯洁的友情。反对的是无节制的贪婪。河伯那一部分清楚地表现了主题内容,那些只在乎白龙会不会死的人估计根本不会记得这部分。诚然,白龙还要和汤婆婆斗争,当然也有可能会失败。但这根本不是《千与千寻》的主旨,更谈不上死亡的阴影。
宫崎骏的母亲确实身患肺结核,但这能作为黑色童话的证据吗?因为儿童时代的不幸,而把死亡的阴影传递给孩子们,那样不是宫崎骏,是希特勒。
如果看多了吉卜力动画,就会发现即使反派也会有可爱的一面,千与千寻里的汤婆婆不过是一个贪财,控制欲强,却又疯狂溺爱孩子的疯老太婆。哈尔里的荒野女巫,失去法力之后只是成了呆萌的老奶奶。就连森田宏幸的《猫的报恩》,波斯猫国王也不过是个傻大叔而已。
吉卜力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使反派也变得可爱。反其道而行使本来可爱的角色带有黑色隐喻呢,恐怕是最大的误解了。
===分割线第二弹===
那么为什么宫崎骏电影会给人以淡淡的忧伤感呢?
首先我觉得这不是大部分人的感觉,至少我个人从宫崎骏电影里感受到的更多是温暖。反倒是《听见涛声》给我带来的忧伤情怀更多一些。
有人觉得很忧伤可能是因为,吉卜力的画风从《风之谷》之后就基本没有更改过,而且坚持手绘(只有我的邻居山田君是电脑绘制完成)。这在现在这个追求3dcg画面的时代会给人一种怀旧之感,仿佛回到童年的平和冲淡的时光之中。人们在回忆之时总是会感到忧伤的。
再然后是配乐,宫崎骏的电影和久石让的配乐堪称传奇。而久石让的作曲特点便是柔和与温煦,比如千与千寻的插曲《那个夏天》,直到现在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插曲。这首曲子能使焦躁的情绪平复下来,同时也容易引起哀伤的心情,但这种心情并不负面。除了《我的邻居大龙猫》这样少部分欢快轻松的插曲之外,久石让的作曲大抵如此。
享受吉卜力的动画之美,在残酷焦躁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美好的东西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