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 作者:微微安心
分卷阅读355
,以前是主要领导沾了关,现在也到了大家一起摘桃子的时候了吧?
理是这个理,但是……这事情还不是很明朗。要是真的把县里的农业工作当典型,就不会只派一个小丫头下来了,最起码也要加上宣传口的干部,给大家吹吹风,定下来章程才对。刚才那个副书记有点太激动了,还好有人没有被这个消息冲昏了头脑。“我感觉……这是还没有定调子吧?应该是让记者做一个调查报告,领导们一来了解具体一点,二来可以看看风向。”
这是老成持重之言,周县长很是欣慰。他对书记说,“领导你看呢?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咱们得引导一下记者同志,全方位地把咱们县好好宣传一下!”
书记是个老同志,在快退休的时候还能更上一层楼本来就是侥幸,平时也老好人一个,轻易不发表意见。见下面的同事自个发表了意见,咳嗽了一声总结道,“这个,周县长说的很对嘛,咱们白云县的成绩,不止是合作社这一点,而合作社的成功也离不开县里的引导和整个大环境嘛。”
调子就这么定下来了。合作社的要重点宣传,但是不只是宣传这一点。如今县里的农业搞得红红火火,农民们搞副业、增收创新的点子很多,各方面都要讲一讲嘛!这样的话合作社的成绩就不那么突兀,也显示了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说白了,就是一定要让领导们知道,合作社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广大农民智慧的结晶,是县里解放思想、敢打敢做的结果。于是这个决定被传达到宣传办,并指示一定要配合省里的记者把工作做好。
早上去县委就被晾了半天,虽说有人陪着喝茶聊天,朱记者还是有些烦躁。这叫什么事儿!官方指定文章,还要特地开会讨论,然后让自己按照章程来走——这严重违反了新闻自由,扭曲了新闻的真实性嘛!但是没有办法,虽然年轻但是一直受到家庭熏陶的她还是知道,国情如此,容不得自己任性。
想想自己在大学新闻系学习时的雄心壮志,到现在每天写着这些“新闻通稿”,连发掘到小龙虾发源地的惊喜都没有了。等到被招待着去到昨天的饭点去吃了午饭,再次吃到嘴里的小龙虾似乎也不那么美味了——还不如就写小龙虾走红记,多好的素材啊!绝对比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吸引读者。
想什么来什么,在洋洋洒洒介绍完“本地特产”小龙虾后,被安排下来全程陪同的工作人员小于提议道,“朱记者,其实小龙虾现在也成为了本县的一项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当初合作社也是从收购小龙虾起家,得到了第一桶金。”
当然了,后来发展大了,这一块单独列出来变成了白云龙虾水产公司,由易二舅全面负责,早就从合作社脱离出去了。但是外人不清楚,还是“合作社”地叫着,反正也没跑,还是那么些人,还是以前的流程。现在的合作社早就悄然变更为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种植、出口高端农业产品。
小龙虾这一块是起家的根本,市场上也大有可为,当然不会放弃掉让别人捡便宜。杨小贝早就说了,这是一个未来几百亿的大市场,最早入局,最早抢占市场就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尽管如今小龙虾已经火遍大江南北,似乎已经成了很平常的一件农产品,但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却成为利润的最大头。
相反出口农产品这一块,象征意思大于实际意义。前期投入的多,要求又高,导致总量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这也与国外的市场有关,他们走的是高端路线,不可能求多求烂,到时候把东西都砸在手里了,对农民们没法交代。周品正这次的r国之行其实也是这方面的原因——随着出口量的逐步增加,黄智义那边一个小小的贸易公司已经有一些力不从心。
周品正一直谨慎地控制着这方面的发展,当然作为叔叔周县长也非常了解内幕。说句心里话,他是有些私心不想让一些细节的东西公之于众的。出口的市场目前还很狭窄,他们现在自己也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很好很稳定的渠道,甚至到了负责人还在亲自出去打拼的地步,实在不值得大书特书。
再说合作社的负责人是县长的侄子,这一点要是被有人心看到,多半会有一些不好的联想。当然本地人都清楚,不是周品正借了叔叔的势,反而是周县长讨了侄子的好处才有如今的成绩。可是外人不可能这么想,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规定领导人直系亲属不可以从商,但一般大家还是比较注意避嫌的。
所幸的是如今周品正不在,正好可以完美的隐匿起来。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宣传,宣传谁?
在官场上,有些东西不该伸手的就不能伸。合作社是周县长的一亩三分地,虽然不能宣传他侄子,但是也不能推出旁的什么人来作为主角。当然后面的文章肯定要把周县长这位“运筹帷幄”的领导给点出来,可具体到个人,还是很费了底下人的一番心思。
第286章 惊讶
小于主动提起了小龙虾的发展,果然朱记者的兴趣就上来了,“那么这小龙虾到底是谁发明的?是合作社最先开始的吗?”
“是的,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合作社的发源地——徐店镇韩家冲的杨同志为了给乡亲们创收想出的点子。后来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并且很快就开始把小龙虾推广到了其他地方。”小于说道。这全部都是实话,本地人都知道,根本不用朱书记打探,随便问一个人就行——比如刘大厨。
他被叫过来的时候得知问的是小龙虾的起源,一边用抹布擦手一边朗笑道,“可不是小杨想出来的招吗?那时农村里穷得很,她家也不富裕,哥哥要考大学都没有钱交学费,不得已才想出的法子。”又毫不在意地说,“办法是她想的,味道什么的是咱们一起讨论的,我还是在她的启发下想出来的呢,可惜她不是做餐饮的,被我抢了风头!”
朱记者的兴趣上来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为了挣钱个哥哥交学费,把主意打到了农田里的害虫——小龙虾身上,然后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小龙虾商业帝国……怎么看都很有故事啊!“那么这个杨同志现在在哪里?还在韩家冲吗?”
7月的农村是最繁忙的季节,一年当中最紧张的“双抢”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朱记者一行人走过的地方,无不见农民们在地里辛苦劳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杨师傅早年间也是下过农村的,见状感叹道,“农民们苦啊!最热的时候做着最繁忙的农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那
分卷阅读355
-
分卷阅读355
,以前是主要领导沾了关,现在也到了大家一起摘桃子的时候了吧?
理是这个理,但是……这事情还不是很明朗。要是真的把县里的农业工作当典型,就不会只派一个小丫头下来了,最起码也要加上宣传口的干部,给大家吹吹风,定下来章程才对。刚才那个副书记有点太激动了,还好有人没有被这个消息冲昏了头脑。“我感觉……这是还没有定调子吧?应该是让记者做一个调查报告,领导们一来了解具体一点,二来可以看看风向。”
这是老成持重之言,周县长很是欣慰。他对书记说,“领导你看呢?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咱们得引导一下记者同志,全方位地把咱们县好好宣传一下!”
书记是个老同志,在快退休的时候还能更上一层楼本来就是侥幸,平时也老好人一个,轻易不发表意见。见下面的同事自个发表了意见,咳嗽了一声总结道,“这个,周县长说的很对嘛,咱们白云县的成绩,不止是合作社这一点,而合作社的成功也离不开县里的引导和整个大环境嘛。”
调子就这么定下来了。合作社的要重点宣传,但是不只是宣传这一点。如今县里的农业搞得红红火火,农民们搞副业、增收创新的点子很多,各方面都要讲一讲嘛!这样的话合作社的成绩就不那么突兀,也显示了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说白了,就是一定要让领导们知道,合作社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广大农民智慧的结晶,是县里解放思想、敢打敢做的结果。于是这个决定被传达到宣传办,并指示一定要配合省里的记者把工作做好。
早上去县委就被晾了半天,虽说有人陪着喝茶聊天,朱记者还是有些烦躁。这叫什么事儿!官方指定文章,还要特地开会讨论,然后让自己按照章程来走——这严重违反了新闻自由,扭曲了新闻的真实性嘛!但是没有办法,虽然年轻但是一直受到家庭熏陶的她还是知道,国情如此,容不得自己任性。
想想自己在大学新闻系学习时的雄心壮志,到现在每天写着这些“新闻通稿”,连发掘到小龙虾发源地的惊喜都没有了。等到被招待着去到昨天的饭点去吃了午饭,再次吃到嘴里的小龙虾似乎也不那么美味了——还不如就写小龙虾走红记,多好的素材啊!绝对比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吸引读者。
想什么来什么,在洋洋洒洒介绍完“本地特产”小龙虾后,被安排下来全程陪同的工作人员小于提议道,“朱记者,其实小龙虾现在也成为了本县的一项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当初合作社也是从收购小龙虾起家,得到了第一桶金。”
当然了,后来发展大了,这一块单独列出来变成了白云龙虾水产公司,由易二舅全面负责,早就从合作社脱离出去了。但是外人不清楚,还是“合作社”地叫着,反正也没跑,还是那么些人,还是以前的流程。现在的合作社早就悄然变更为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种植、出口高端农业产品。
小龙虾这一块是起家的根本,市场上也大有可为,当然不会放弃掉让别人捡便宜。杨小贝早就说了,这是一个未来几百亿的大市场,最早入局,最早抢占市场就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尽管如今小龙虾已经火遍大江南北,似乎已经成了很平常的一件农产品,但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却成为利润的最大头。
相反出口农产品这一块,象征意思大于实际意义。前期投入的多,要求又高,导致总量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这也与国外的市场有关,他们走的是高端路线,不可能求多求烂,到时候把东西都砸在手里了,对农民们没法交代。周品正这次的r国之行其实也是这方面的原因——随着出口量的逐步增加,黄智义那边一个小小的贸易公司已经有一些力不从心。
周品正一直谨慎地控制着这方面的发展,当然作为叔叔周县长也非常了解内幕。说句心里话,他是有些私心不想让一些细节的东西公之于众的。出口的市场目前还很狭窄,他们现在自己也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很好很稳定的渠道,甚至到了负责人还在亲自出去打拼的地步,实在不值得大书特书。
再说合作社的负责人是县长的侄子,这一点要是被有人心看到,多半会有一些不好的联想。当然本地人都清楚,不是周品正借了叔叔的势,反而是周县长讨了侄子的好处才有如今的成绩。可是外人不可能这么想,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规定领导人直系亲属不可以从商,但一般大家还是比较注意避嫌的。
所幸的是如今周品正不在,正好可以完美的隐匿起来。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宣传,宣传谁?
在官场上,有些东西不该伸手的就不能伸。合作社是周县长的一亩三分地,虽然不能宣传他侄子,但是也不能推出旁的什么人来作为主角。当然后面的文章肯定要把周县长这位“运筹帷幄”的领导给点出来,可具体到个人,还是很费了底下人的一番心思。
第286章 惊讶
小于主动提起了小龙虾的发展,果然朱记者的兴趣就上来了,“那么这小龙虾到底是谁发明的?是合作社最先开始的吗?”
“是的,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合作社的发源地——徐店镇韩家冲的杨同志为了给乡亲们创收想出的点子。后来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并且很快就开始把小龙虾推广到了其他地方。”小于说道。这全部都是实话,本地人都知道,根本不用朱书记打探,随便问一个人就行——比如刘大厨。
他被叫过来的时候得知问的是小龙虾的起源,一边用抹布擦手一边朗笑道,“可不是小杨想出来的招吗?那时农村里穷得很,她家也不富裕,哥哥要考大学都没有钱交学费,不得已才想出的法子。”又毫不在意地说,“办法是她想的,味道什么的是咱们一起讨论的,我还是在她的启发下想出来的呢,可惜她不是做餐饮的,被我抢了风头!”
朱记者的兴趣上来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为了挣钱个哥哥交学费,把主意打到了农田里的害虫——小龙虾身上,然后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小龙虾商业帝国……怎么看都很有故事啊!“那么这个杨同志现在在哪里?还在韩家冲吗?”
7月的农村是最繁忙的季节,一年当中最紧张的“双抢”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朱记者一行人走过的地方,无不见农民们在地里辛苦劳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杨师傅早年间也是下过农村的,见状感叹道,“农民们苦啊!最热的时候做着最繁忙的农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那
分卷阅读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