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完结+番外) 作者:来自远方
分卷阅读574
李三少一边向美国走私,一边向俄国渗透,同时不忘提醒楼少帅,若有机会,可以和未来的中东土豪们接触接触。巴黎和会刚过去没多久,欧洲人瓜分中东也没那么快,见缝插针,总是能和几位苦大仇深的土豪建立起友谊。
廖祁庭在南方的生意也有了起色,目前正一心一意的发展海运公司,不久前给李谨言发来一封电报,字里行间倒是颇有些感叹的意味。和北方不同,南方,尤其是上海等地,开设有英法的船运公司,廖祁庭想要发展,就要先和他们竞争。赢了,才算真正站稳脚跟。
提起海运,李谨言就想起约翰船公司新下水的两艘货轮,一艘是大连造船厂制造,另外一艘是从美国一座造船厂买回来的。
排水量和性能暂且不论,李谨言对其中一艘货轮的船名很有意见。
威廉-波特尔号。
当约翰兴高采烈的告诉他,这是船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货轮时,李谨言就觉得这船名熟悉,回到关北后,看到报纸上关于美国总统的消息,顿时一激灵。
难怪他觉得耳熟!
威廉d波特尔号,二战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国驱逐舰,炮打海军基地司令部,差点用一枚鱼雷干掉罗斯福,又被自己击落的飞机“送”下海的那艘“神”船。
比起波特尔号,日本的三艘海军祥瑞完全不够看,再祥瑞也没见它们向天皇开炮。如果它们能发愤图强向波特尔号学习,二战历史说不定会因为而改变。
“改名,必须改名!”
李谨言一连给约翰拍了三封电报,电报内容完全一样,必须给这艘商船改名,否则不许下水。甭管是不是迷信,反正他的商船不能叫这倒霉的船名!
对于李谨言的坚持,约翰有些莫名其妙,耸了耸肩膀,还是为这艘新船重新命名。
一场“抢注”风波消弭于无形,赫赫有名的波特尔号,依旧会在二战中继续它的“辉煌”。
李谨言放心了,罗斯福总统……只能自求多福了。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之间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永久中立国瑞士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加入国联。
迫于压力,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出了在一战中占领的德国城市。德国并没感到多高兴,因为在不久后签订的边境条约中,北石勒苏益格被并入了丹麦国土。
土耳其发生革命,废除了苏丹,土耳其要实行民主,不在需要国王。希腊却计划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再设立一位国王。
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战斗-法西斯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暗地计划组织黑衫军向罗马进攻。
在慕尼黑,希特勒发表了一场又一场演说,并雇用一批打手成立了冲锋队。冲突,暴--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战争表面结束,实际上,该解决的问题压根没有解决,矛盾始终存在,就像一座活火山,注定会再一次爆-发。
269
269、第二百六十九章 ...
欧洲局势如何,暂时影响不到华夏。
十月中旬,德国与华夏就贸易等多方面合作签订补充条款。
同月,首批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抵达华夏。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做出了种种限制,巨额赔款也造成了德国国内经济困难,却并没打垮这个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陆军总参谋部的核心,以及由俾斯麦一手创建的统一德国,依旧保存了下来。
因战败和其后种种不公平对待,仇恨的种子也在日耳曼人心中生根发芽。就算不是小胡子,也会是其他人,德国人的愤怒,总会找到宣泄的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战争。
正如法国元帅福煦所说:“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后的战争。”
最终,他的“预言”在一九三九年得到应验。
抵达华夏的德国工程师将被安排在东西伯利亚的赤塔工作。新建的机械厂,飞机厂,和汽车制造厂都可以让他们发挥所长。
随着华夏对东西伯利亚的开发,煤铁等矿产资源也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国内。建立在赤塔的机械厂,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矿山机械。研发过程中,华夏的技术人员遇到不少难题,有了这些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德国人,算是解了机械厂的燃眉之急。
进入飞机制造厂工作的,除了二十五名技术工人,还有四十名德国试飞员。其中就有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二战时的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
一战结束后,他本该到丹麦工作,闻听德国政府招募“试飞员”,便和朋友一起报名,没想到,工作地点竟然是在华夏。
在轮船上,戈林发现,这四十名试飞员全部是参加过一战,有战斗经验的退役军人。
是计划,还是巧合?
戈林不清楚,但他猜测到了某种可能,并开始对这次华夏之行充满期待。
赤塔的汽车制造厂分为一厂和二厂,一厂主要生产卡车,二厂是拖拉机厂。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多被“分配”到拖拉机厂工作,从事“拖拉机底盘和车身”的研究。只不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的“拖拉机”,没在农田中发挥作用,全部被开上了战场。
飞机试飞员,坦克驾驶员,还有以各种各样名义来华的德国退役军人,开始了在华夏为期五年的工作生活。
在此期间,外部的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切为了德意志!”
华夏与德国的合作没有瞒过英法等国的眼睛。英法两国公使同时照会华夏政府,表示出了对这件事的关注。华夏政府给出的回答是:“这是民间合作,不是政府行为,只发展民用工业,并不违背任何国际条约。”
同时,华夏政府还表明,他们开展合作的不只有德国,还有白俄,苏俄,美国,包括英法两国,都同华夏有商业往来,民间合作。
“商业行为不涉及军事,华夏爱好和平。”
老谋深算的朱尔典因健康问题在几个月前卸任,返回英国,大不列颠新任驻华公使艾斯顿爵士把不准华夏的脉搏,法国驻华全权公使柏卜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在表面上接受华夏给出的答案。
但英法两国始终对德国与华夏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派遣间谍失败之后,
分卷阅读574
-
分卷阅读574
李三少一边向美国走私,一边向俄国渗透,同时不忘提醒楼少帅,若有机会,可以和未来的中东土豪们接触接触。巴黎和会刚过去没多久,欧洲人瓜分中东也没那么快,见缝插针,总是能和几位苦大仇深的土豪建立起友谊。
廖祁庭在南方的生意也有了起色,目前正一心一意的发展海运公司,不久前给李谨言发来一封电报,字里行间倒是颇有些感叹的意味。和北方不同,南方,尤其是上海等地,开设有英法的船运公司,廖祁庭想要发展,就要先和他们竞争。赢了,才算真正站稳脚跟。
提起海运,李谨言就想起约翰船公司新下水的两艘货轮,一艘是大连造船厂制造,另外一艘是从美国一座造船厂买回来的。
排水量和性能暂且不论,李谨言对其中一艘货轮的船名很有意见。
威廉-波特尔号。
当约翰兴高采烈的告诉他,这是船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货轮时,李谨言就觉得这船名熟悉,回到关北后,看到报纸上关于美国总统的消息,顿时一激灵。
难怪他觉得耳熟!
威廉d波特尔号,二战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国驱逐舰,炮打海军基地司令部,差点用一枚鱼雷干掉罗斯福,又被自己击落的飞机“送”下海的那艘“神”船。
比起波特尔号,日本的三艘海军祥瑞完全不够看,再祥瑞也没见它们向天皇开炮。如果它们能发愤图强向波特尔号学习,二战历史说不定会因为而改变。
“改名,必须改名!”
李谨言一连给约翰拍了三封电报,电报内容完全一样,必须给这艘商船改名,否则不许下水。甭管是不是迷信,反正他的商船不能叫这倒霉的船名!
对于李谨言的坚持,约翰有些莫名其妙,耸了耸肩膀,还是为这艘新船重新命名。
一场“抢注”风波消弭于无形,赫赫有名的波特尔号,依旧会在二战中继续它的“辉煌”。
李谨言放心了,罗斯福总统……只能自求多福了。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之间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永久中立国瑞士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加入国联。
迫于压力,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出了在一战中占领的德国城市。德国并没感到多高兴,因为在不久后签订的边境条约中,北石勒苏益格被并入了丹麦国土。
土耳其发生革命,废除了苏丹,土耳其要实行民主,不在需要国王。希腊却计划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再设立一位国王。
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战斗-法西斯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暗地计划组织黑衫军向罗马进攻。
在慕尼黑,希特勒发表了一场又一场演说,并雇用一批打手成立了冲锋队。冲突,暴--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战争表面结束,实际上,该解决的问题压根没有解决,矛盾始终存在,就像一座活火山,注定会再一次爆-发。
269
269、第二百六十九章 ...
欧洲局势如何,暂时影响不到华夏。
十月中旬,德国与华夏就贸易等多方面合作签订补充条款。
同月,首批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抵达华夏。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做出了种种限制,巨额赔款也造成了德国国内经济困难,却并没打垮这个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陆军总参谋部的核心,以及由俾斯麦一手创建的统一德国,依旧保存了下来。
因战败和其后种种不公平对待,仇恨的种子也在日耳曼人心中生根发芽。就算不是小胡子,也会是其他人,德国人的愤怒,总会找到宣泄的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战争。
正如法国元帅福煦所说:“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后的战争。”
最终,他的“预言”在一九三九年得到应验。
抵达华夏的德国工程师将被安排在东西伯利亚的赤塔工作。新建的机械厂,飞机厂,和汽车制造厂都可以让他们发挥所长。
随着华夏对东西伯利亚的开发,煤铁等矿产资源也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国内。建立在赤塔的机械厂,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矿山机械。研发过程中,华夏的技术人员遇到不少难题,有了这些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德国人,算是解了机械厂的燃眉之急。
进入飞机制造厂工作的,除了二十五名技术工人,还有四十名德国试飞员。其中就有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二战时的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
一战结束后,他本该到丹麦工作,闻听德国政府招募“试飞员”,便和朋友一起报名,没想到,工作地点竟然是在华夏。
在轮船上,戈林发现,这四十名试飞员全部是参加过一战,有战斗经验的退役军人。
是计划,还是巧合?
戈林不清楚,但他猜测到了某种可能,并开始对这次华夏之行充满期待。
赤塔的汽车制造厂分为一厂和二厂,一厂主要生产卡车,二厂是拖拉机厂。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多被“分配”到拖拉机厂工作,从事“拖拉机底盘和车身”的研究。只不过,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的“拖拉机”,没在农田中发挥作用,全部被开上了战场。
飞机试飞员,坦克驾驶员,还有以各种各样名义来华的德国退役军人,开始了在华夏为期五年的工作生活。
在此期间,外部的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切为了德意志!”
华夏与德国的合作没有瞒过英法等国的眼睛。英法两国公使同时照会华夏政府,表示出了对这件事的关注。华夏政府给出的回答是:“这是民间合作,不是政府行为,只发展民用工业,并不违背任何国际条约。”
同时,华夏政府还表明,他们开展合作的不只有德国,还有白俄,苏俄,美国,包括英法两国,都同华夏有商业往来,民间合作。
“商业行为不涉及军事,华夏爱好和平。”
老谋深算的朱尔典因健康问题在几个月前卸任,返回英国,大不列颠新任驻华公使艾斯顿爵士把不准华夏的脉搏,法国驻华全权公使柏卜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在表面上接受华夏给出的答案。
但英法两国始终对德国与华夏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派遣间谍失败之后,
分卷阅读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