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作者:肖申克117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
<!--go-->
第二天,李思明就被迟主任拉到了校长办公室。
看到了李思明,周校长很是高兴,亲手给他倒茶,让李思明受宠若惊。
“校长,您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李思明满腹狐疑。
“小李啊,你的那本新书,我拜读了,也让许多业类专家看了,大家都说不错,其中的技术水准很先进,基本上不比国外差,填补了我们在集成电路方面的技术空白,还有一些开创性的设计思想。所以大家都对你这个作者很是感兴趣。”周校长兴奋地说。
“这个啊,我只不过将以往国内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总结而已,加上国外近年来的科技成果,作进一步的研究而已。”李思明实话实说,说得不一定对,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还未出现过,他只不过将自己前世大学时代的东西复制一遍而已。
不过周校长以为他是谦虚:“就凭你这一本书,你可以称得上业类专家了,谦虚谨慎是对的,但也要实事求是嘛。我们北大还是很重视这一成果的,你能写出来,也是我们北大的荣誉嘛。”
“您说吧,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李思明问道。
“我刚才说了,大家都对你比较感兴趣,所以呢,学校安排你做一次学术报告会,邀请的人主要是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同志,北京各电子厂的技术人员,京城各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我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你看这样好吧?”周校长说道。
“我说不行,能行吗?”李思明双手一摊。参加报告会的都是专家,到时候一定会提出各种专业性的问题,看来得好好准备一下。
“怎么,你紧张了?没啥的。”迟主任鼓励道,他以为李思明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会紧张。
“你好好准备一下,我对你有信心!”周校长笑道。
听说李思明要做学术报告会,还邀请业内专家来考评,这个消息立刻引起北大学子的注意。早就听说过李思明的大名了,那个号称只上过一次就逃课的家伙,被校方直接聘为老师的牛人,长得什么模样,是否名不副实呢?有好事者早就在公告栏里打出了学术报告会的广告,天知道他们从哪里得来的消息。
在人们都在议论纷纷的时候,李思明正埋头于实验室里的大堆资料中。做报告,他并不惧怕,要说这理论知识,作为电子学博士,他的理论知识比任何人都要深得多。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要转化成技术实践,还差得很远。正如一个稍懂科技常识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著名的伟大的公式“e=mc2”,但是没听说哪个人能独自制造一颗原子弹。再比如,如果设计一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军舰,但是如果国内的钢板质量和制造工艺跟不上,也是白搭。
就拿70年代末的中国的来说,微电子学及其对应的半导体行业国外正蓬勃发展,但是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是微电子学中各项工艺技术,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物理、材料制备、工艺技术、自动测试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的总和。所以要将理论转为现实,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工业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相当数量的专家才行。
李思明清楚,微电子学是个未来技术,将来计算机将成为个人的必备物品;晶片的生产动辄投资几十亿美元,关键技术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而现在这方面关键的技术刚刚开始研究,现在开始追起,还有可能追上。远的不必说,现在国内连录音机、彩电都需要进口。在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受国外ic(半导体)迅速发展和国内‘电子中心论‘的影响,加上当时ic的价格偏高(一块与非门电路不变价曾高达500元,销售利润率有的厂高达40%以上),而货源又很紧张,因而造成各地ic厂点大量涌现,曾经形成过一股‘ic热‘。不少省市自治区,以及其他一些工业部门都兴建了自己的ic工厂,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集中人力、物力,才能搞高科技,否则只能是低水平重复。
李思明有一个梦想,不仅要理论上要追踪微电子学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更重要在商业应用上要不落后于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可惜,现在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但是目前可以将理论研究可以作为自己的重点。
学术报告会,如期举行,宽大的礼堂座无虚席。老叶和陈剑及一帮同学,早就来了,作为电子学系的学生,虽然还未接触到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来给李思明捧捧场也是应该的。虽然李思明比老叶年纪要小得多,但达者为先,李思明早就成了他学习的榜样。
而徐大帅和陈诚早就发动出身于北大荒的知青,全部来听报告,尽管他们根本就不懂。
杨月自然是一定要来的,她不明白李思明为什么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要搞出大动静出来,但是这是令她自豪的事,还能有什么能比看到心爱的人做出成绩更让自己高兴的事?
会场的第一排坐着不少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他们当中有一位姓黄的老科学家引起别人的注意,他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内的领头人,早年师从数位外国著名科学家,回国后是中国半导体方面的开拓者。他曾是北大的教授,据说“大跃进”激发了北大半导体专业的师生的创业激情,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一度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半导体工厂,但苦于没有资金,师生们就在物理大楼的门口卖冰棍。黄老师一马当先,大声叫卖,有一次正好碰到要去开会,他居然把自己的英国太太请来替他叫卖。但是*一度中断了他的研究工作,在沉寂近多年后,又重新活跃起来,他开始了他研究生涯中第二个活跃时期。
在周校热情洋溢的介绍之后,李思明走上了讲台,看着底下或期盼或鼓励或热切的眼神,李思明激情澎湃。这是他的讲台,一个他在北大荒曾梦想过的一个舞台,现在他终于站在这里,他坚信这是他挑战科技高峰的起点,尽管未来的路还很远。
在这个讲台,他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集成电路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理,结合国内现状和国外最新发展,以最浅显的语言,生动地表述了他的观点。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诸如多晶硅薄膜“应力增强”氧化模型、工程应用方程和掺杂浓度与迁移率的关系,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还以电视机用集成电路为例,论述了集成电路的应用,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他特别强调了,目前国内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的无序发展状态,倡导国家相关部门,整合研究力量和企业布点,形成一套产、学、研的有序发展机制。
不过,坐在下面的科学家们并没有保持沉默,他们向李思明提出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李思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一一给予回答,在理论知识方面他并不比任何人少,站在理论的高度上,他都轻易地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报告结束后,黄教授带头站起来,为李思明鼓掌。北大的学生们也热烈响应,这让李思明有些沾沾自喜。
人群散去,黄教授热情地拍着李思明的肩膀说:“小李,你的报告讲得太好了,有没有兴趣来我们研究所,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李思明正要回答,周校长插嘴道:“黄教授,您曾经也是我们北大,哪有在娘家挖墙脚的。小李我们又不是闲置着嘛,我们还是挺重视的!”
“周校长,我们可以直接让小李任研究员,将来如果有成果,我保证可以在评职称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这个不用麻烦您,小李我们可以让他做教授,北大这点权利还是有的,大家刚才也看到了,北大提拔的是人才!”
李思明夹在两人中间,哭笑不得。最终周校长占尽地利、人和,学术权威黄教授也没有办法。
会后,李思明顺理成章成了北大教授,也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这下李思明的大名在北大师中又一次成了讨论热点,甚至成了年轻学子的偶像。
……
“怎么,成了北大教授,还一副哭丧着脸的样子?”杨月笑道。
“高处不胜寒呐!”李思明苦笑道。
“别得了便宜卖乖!这样的事情人家打着灯笼还找不着呢!”杨月其实比任何人都要高兴。
“我现在都不敢在校园里走动了,人人都围着我,感觉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李思明哀叹。
“能比得上大熊猫吗?”杨月开玩笑道。
“当然比不上喽,人家大熊猫有专人照顾,整日养尊处优饭来张口的,我可没那个福份。”
“得了,每天还不是我来送饭,有你这样的吗?”杨月道。
“对,对。杨月同志劳苦功高,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李思明恭维道。
“这还差不多。”杨月并不计较这点,“我妈还念叨你,说你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去我家?”
“对,这岳母大人是要拜见一下的。”
“什么岳母大人?别乱招呼!让你去我家做客,是看在兵团战友的份上。”杨月辩驳道。
“是,是。兵团战友!”李思明看着杨月绯红的脸,有些想入非非。
“看什么看,再看我就走了!”杨月终究抵不过他炽热的眼神。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在线阅读
<!--t;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
-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
<!--go-->
第二天,李思明就被迟主任拉到了校长办公室。
看到了李思明,周校长很是高兴,亲手给他倒茶,让李思明受宠若惊。
“校长,您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李思明满腹狐疑。
“小李啊,你的那本新书,我拜读了,也让许多业类专家看了,大家都说不错,其中的技术水准很先进,基本上不比国外差,填补了我们在集成电路方面的技术空白,还有一些开创性的设计思想。所以大家都对你这个作者很是感兴趣。”周校长兴奋地说。
“这个啊,我只不过将以往国内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总结而已,加上国外近年来的科技成果,作进一步的研究而已。”李思明实话实说,说得不一定对,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还未出现过,他只不过将自己前世大学时代的东西复制一遍而已。
不过周校长以为他是谦虚:“就凭你这一本书,你可以称得上业类专家了,谦虚谨慎是对的,但也要实事求是嘛。我们北大还是很重视这一成果的,你能写出来,也是我们北大的荣誉嘛。”
“您说吧,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李思明问道。
“我刚才说了,大家都对你比较感兴趣,所以呢,学校安排你做一次学术报告会,邀请的人主要是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同志,北京各电子厂的技术人员,京城各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我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你看这样好吧?”周校长说道。
“我说不行,能行吗?”李思明双手一摊。参加报告会的都是专家,到时候一定会提出各种专业性的问题,看来得好好准备一下。
“怎么,你紧张了?没啥的。”迟主任鼓励道,他以为李思明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会紧张。
“你好好准备一下,我对你有信心!”周校长笑道。
听说李思明要做学术报告会,还邀请业内专家来考评,这个消息立刻引起北大学子的注意。早就听说过李思明的大名了,那个号称只上过一次就逃课的家伙,被校方直接聘为老师的牛人,长得什么模样,是否名不副实呢?有好事者早就在公告栏里打出了学术报告会的广告,天知道他们从哪里得来的消息。
在人们都在议论纷纷的时候,李思明正埋头于实验室里的大堆资料中。做报告,他并不惧怕,要说这理论知识,作为电子学博士,他的理论知识比任何人都要深得多。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要转化成技术实践,还差得很远。正如一个稍懂科技常识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著名的伟大的公式“e=mc2”,但是没听说哪个人能独自制造一颗原子弹。再比如,如果设计一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军舰,但是如果国内的钢板质量和制造工艺跟不上,也是白搭。
就拿70年代末的中国的来说,微电子学及其对应的半导体行业国外正蓬勃发展,但是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是微电子学中各项工艺技术,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物理、材料制备、工艺技术、自动测试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的总和。所以要将理论转为现实,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工业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相当数量的专家才行。
李思明清楚,微电子学是个未来技术,将来计算机将成为个人的必备物品;晶片的生产动辄投资几十亿美元,关键技术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而现在这方面关键的技术刚刚开始研究,现在开始追起,还有可能追上。远的不必说,现在国内连录音机、彩电都需要进口。在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受国外ic(半导体)迅速发展和国内‘电子中心论‘的影响,加上当时ic的价格偏高(一块与非门电路不变价曾高达500元,销售利润率有的厂高达40%以上),而货源又很紧张,因而造成各地ic厂点大量涌现,曾经形成过一股‘ic热‘。不少省市自治区,以及其他一些工业部门都兴建了自己的ic工厂,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集中人力、物力,才能搞高科技,否则只能是低水平重复。
李思明有一个梦想,不仅要理论上要追踪微电子学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更重要在商业应用上要不落后于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可惜,现在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但是目前可以将理论研究可以作为自己的重点。
学术报告会,如期举行,宽大的礼堂座无虚席。老叶和陈剑及一帮同学,早就来了,作为电子学系的学生,虽然还未接触到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来给李思明捧捧场也是应该的。虽然李思明比老叶年纪要小得多,但达者为先,李思明早就成了他学习的榜样。
而徐大帅和陈诚早就发动出身于北大荒的知青,全部来听报告,尽管他们根本就不懂。
杨月自然是一定要来的,她不明白李思明为什么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要搞出大动静出来,但是这是令她自豪的事,还能有什么能比看到心爱的人做出成绩更让自己高兴的事?
会场的第一排坐着不少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他们当中有一位姓黄的老科学家引起别人的注意,他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内的领头人,早年师从数位外国著名科学家,回国后是中国半导体方面的开拓者。他曾是北大的教授,据说“大跃进”激发了北大半导体专业的师生的创业激情,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一度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半导体工厂,但苦于没有资金,师生们就在物理大楼的门口卖冰棍。黄老师一马当先,大声叫卖,有一次正好碰到要去开会,他居然把自己的英国太太请来替他叫卖。但是*一度中断了他的研究工作,在沉寂近多年后,又重新活跃起来,他开始了他研究生涯中第二个活跃时期。
在周校热情洋溢的介绍之后,李思明走上了讲台,看着底下或期盼或鼓励或热切的眼神,李思明激情澎湃。这是他的讲台,一个他在北大荒曾梦想过的一个舞台,现在他终于站在这里,他坚信这是他挑战科技高峰的起点,尽管未来的路还很远。
在这个讲台,他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集成电路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理,结合国内现状和国外最新发展,以最浅显的语言,生动地表述了他的观点。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诸如多晶硅薄膜“应力增强”氧化模型、工程应用方程和掺杂浓度与迁移率的关系,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还以电视机用集成电路为例,论述了集成电路的应用,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他特别强调了,目前国内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的无序发展状态,倡导国家相关部门,整合研究力量和企业布点,形成一套产、学、研的有序发展机制。
不过,坐在下面的科学家们并没有保持沉默,他们向李思明提出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李思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一一给予回答,在理论知识方面他并不比任何人少,站在理论的高度上,他都轻易地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报告结束后,黄教授带头站起来,为李思明鼓掌。北大的学生们也热烈响应,这让李思明有些沾沾自喜。
人群散去,黄教授热情地拍着李思明的肩膀说:“小李,你的报告讲得太好了,有没有兴趣来我们研究所,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李思明正要回答,周校长插嘴道:“黄教授,您曾经也是我们北大,哪有在娘家挖墙脚的。小李我们又不是闲置着嘛,我们还是挺重视的!”
“周校长,我们可以直接让小李任研究员,将来如果有成果,我保证可以在评职称上给予更大的支持。”
“这个不用麻烦您,小李我们可以让他做教授,北大这点权利还是有的,大家刚才也看到了,北大提拔的是人才!”
李思明夹在两人中间,哭笑不得。最终周校长占尽地利、人和,学术权威黄教授也没有办法。
会后,李思明顺理成章成了北大教授,也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这下李思明的大名在北大师中又一次成了讨论热点,甚至成了年轻学子的偶像。
……
“怎么,成了北大教授,还一副哭丧着脸的样子?”杨月笑道。
“高处不胜寒呐!”李思明苦笑道。
“别得了便宜卖乖!这样的事情人家打着灯笼还找不着呢!”杨月其实比任何人都要高兴。
“我现在都不敢在校园里走动了,人人都围着我,感觉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李思明哀叹。
“能比得上大熊猫吗?”杨月开玩笑道。
“当然比不上喽,人家大熊猫有专人照顾,整日养尊处优饭来张口的,我可没那个福份。”
“得了,每天还不是我来送饭,有你这样的吗?”杨月道。
“对,对。杨月同志劳苦功高,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李思明恭维道。
“这还差不多。”杨月并不计较这点,“我妈还念叨你,说你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去我家?”
“对,这岳母大人是要拜见一下的。”
“什么岳母大人?别乱招呼!让你去我家做客,是看在兵团战友的份上。”杨月辩驳道。
“是,是。兵团战友!”李思明看着杨月绯红的脸,有些想入非非。
“看什么看,再看我就走了!”杨月终究抵不过他炽热的眼神。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在线阅读
<!--t;
第十五章 报告会与学术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