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5章 找茬的耆老
这可咋办啊,这天下要大乱了,咱们不会受啥影响吧?
谁知道啊,可皇帝到了北隅城,那新帝要在京里登基了,回头搞不好要打过来,咱们这里离北隅城可不远。
那会不会征兵?或者加收赋税啊?
村里许多人都不下地了,纷纷聚在村长家附近讨论此事,而村长家里也挤满了人,那些耆老都聚在一起,讨论这才得知的大事。
我说白义宏一家怎么回来了,怕就是跟皇帝一起回来的吧,他家二郎可没回来,应该是待在北隅城的皇帝身边吧。村长一名耆老说道。
另一名耆老不满的说:白义宏也是的,这么大事怎么不先跟咱们讲讲,至少咱们心里也有个数啊,汪耆老,他也没跟你说?
汪耆老露出不悦之色,不管什么时候,都少谈国事的好,不管我亲家知不知道,他不到处传是对的。
村长也点头,或许皇上那边下过口谕,不得乱传这些消息,白家也是遵旨行事,大家得理解。
众人纷纷点头,皇命不可违,换做他们任何一个人,也是不敢乱说的。
那现在怎么办?都说天高皇帝远,可如今两个皇帝了,还有一个就在跟前,真的不会对咱们有啥影响吧?冯耆老问道。
应该不至于,我可是听说皇上是个仁君,否则也不会给睿王活命的机会,也不会有限制的谋逆之事了。有人说道。
村长王树根轻咳了一声,好了,不要妄议朝政。
说话的耆老缩了缩脖子,确实不好多说,这里的人也不见的都能管好自己的嘴巴。
汪耆老一直没说话,因为他和白家是姻亲,这时候他的观点很可能被人抓住,说是白家的意思了。
可是冯耆老却仿佛一直不放心,继续说:我可是听说皇上损失惨重,睿王三月一就登基了,这以后如果真打了过来,咱们村会不会都被定为逆贼啊?
老村长瞪了他一眼,村子不参与国事,怎么可能被定为逆贼了?冯耆老你想的太多了。
怎么没有?冯耆老轻哼了一声,咱们寻常庄户人家可是不管这些事的,可村里有人是在替皇上做事,听说还捐了家产支持皇上,可一旦新帝打了过来,战火不得烧到咱们村里?
众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一时间各有想法。
汪耆老盯着冯耆老,他倒没看出冯耆老这么怕事,这恐怕是在针对白家吧?
白家又不久住,冯耆老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说原本皇上就是正统,不效忠皇上难道去效忠逆贼?冯耆老你这些话可是大逆不道啊。汪耆老幽幽的开口,声音不大,却好像一把重锤敲到了冯耆老的身上。
汪耆老你这是帮姻亲说话吧?如果白家不是你家姻亲,你能说这种话话?冯耆老问道。
汪耆老瞪起了眼睛,就是跟我家没关系,我也要说句公道话!
眼看着两人要吵起来了,众人急忙劝住两人,会议也因此提前结束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这么结束,之后的两曰,冯耆老游说了几名耆老,一起去找村长谈话,提议让白家搬离后山村,免得给村子引来大麻烦。
汪耆老为这事亲自跑了一趟白家,一提起就气愤的不行,那冯银根不是什么好东西,折腾半天就是针对你们的,但我就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白若竹在旁边听着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请原谅她听到冯耆老的名字就觉得好笑。
她是派人去查了些消息,只是她没打听冯耆老的名字,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呢,听起来好像淫|根
其实冯耆老在家里排行第二,他哥哥是叫冯金根的。村里许多人家都没读过书,加上又是种田为生,就喜欢什么根啊叶啊金银富贵什么的。
若竹笑什么?汪耆老不解的看向她。
白若竹有些尴尬,她总不能跟汪耆老说她想的吧?
没什么,就是我知道冯耆老为什么针对我家。白若竹只好说出了自己查的情况。
原来那冯耆老和隔壁郑家是有些亲戚关系的,他是因为郑桂桂的事情对白家生了怨愤。
可是那事能怪白家吗?
当初白若竹产后在家坐月子,三郎趁二房其他人出门,就找上门闹事偷东西,还好白若竹躲进空间之中逃过了一劫。后来得了空出来喊了一嗓子救命,事情也就在村里传开了。
三郎当时说是白若竹叫她过去故意陷害他的,本来是没人肯信,谁坐月子的时候有功夫去害人?
结果白家隔壁邻居郑家的四姑娘郑桂桂在村里传起了闲话,说是白若竹叫她帮忙喊三郎过去的。等白若竹做完月子也揭穿了此事,郑桂桂定亲的邓家和朱婆子是远亲,所以朱婆子才找了郑桂桂给白若竹造谣。
所以事情揭穿之后,郑桂桂自然被不少人鄙视了,而她原本定亲的邓家人听闻此事,觉得小姑娘心术不正,便退了这门亲事。
郑桂桂成了退亲女,再想说亲就不容易了,而白家老宅的老太太得了机会,还去托人上郑家提亲,想把郑桂桂说给三郎,可那时候三郎腿都断了还跟周寡妇不清不楚的,郑家会同意才怪了。
但老太太可不是省油的灯,事情都没成就让全村人给知道了,当初郑桂桂帮三郎说谎,如今两家要说亲,就少不得被人议论了。
于是,小姑娘想不通给上吊了。好在被家人及时救了下来,但到现在都没说成亲事,天天在家里不死不活的,瞧着精神都不太对了。
冯耆老是看着郑桂桂长大的,也十分喜欢这个侄孙女,所以对白家就怨上了。
听白若竹讲完,白家人都十分吃惊,因为从郑桂桂被退亲开始,到后面的事情他们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当时已经搬家了,也没去关心这些小事。
要我说那姑娘是有些可怜,可这事怪不到我们头上吧?害人不成反害己,这就是报应,那冯耆老也是个是非不分的。林萍儿快人快语的说。
汪耆老叹气,这人啊,许多时候情感上还是偏向于自己亲近的人,便管不得什么是非曲直了。
谁知道啊,可皇帝到了北隅城,那新帝要在京里登基了,回头搞不好要打过来,咱们这里离北隅城可不远。
那会不会征兵?或者加收赋税啊?
村里许多人都不下地了,纷纷聚在村长家附近讨论此事,而村长家里也挤满了人,那些耆老都聚在一起,讨论这才得知的大事。
我说白义宏一家怎么回来了,怕就是跟皇帝一起回来的吧,他家二郎可没回来,应该是待在北隅城的皇帝身边吧。村长一名耆老说道。
另一名耆老不满的说:白义宏也是的,这么大事怎么不先跟咱们讲讲,至少咱们心里也有个数啊,汪耆老,他也没跟你说?
汪耆老露出不悦之色,不管什么时候,都少谈国事的好,不管我亲家知不知道,他不到处传是对的。
村长也点头,或许皇上那边下过口谕,不得乱传这些消息,白家也是遵旨行事,大家得理解。
众人纷纷点头,皇命不可违,换做他们任何一个人,也是不敢乱说的。
那现在怎么办?都说天高皇帝远,可如今两个皇帝了,还有一个就在跟前,真的不会对咱们有啥影响吧?冯耆老问道。
应该不至于,我可是听说皇上是个仁君,否则也不会给睿王活命的机会,也不会有限制的谋逆之事了。有人说道。
村长王树根轻咳了一声,好了,不要妄议朝政。
说话的耆老缩了缩脖子,确实不好多说,这里的人也不见的都能管好自己的嘴巴。
汪耆老一直没说话,因为他和白家是姻亲,这时候他的观点很可能被人抓住,说是白家的意思了。
可是冯耆老却仿佛一直不放心,继续说:我可是听说皇上损失惨重,睿王三月一就登基了,这以后如果真打了过来,咱们村会不会都被定为逆贼啊?
老村长瞪了他一眼,村子不参与国事,怎么可能被定为逆贼了?冯耆老你想的太多了。
怎么没有?冯耆老轻哼了一声,咱们寻常庄户人家可是不管这些事的,可村里有人是在替皇上做事,听说还捐了家产支持皇上,可一旦新帝打了过来,战火不得烧到咱们村里?
众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一时间各有想法。
汪耆老盯着冯耆老,他倒没看出冯耆老这么怕事,这恐怕是在针对白家吧?
白家又不久住,冯耆老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说原本皇上就是正统,不效忠皇上难道去效忠逆贼?冯耆老你这些话可是大逆不道啊。汪耆老幽幽的开口,声音不大,却好像一把重锤敲到了冯耆老的身上。
汪耆老你这是帮姻亲说话吧?如果白家不是你家姻亲,你能说这种话话?冯耆老问道。
汪耆老瞪起了眼睛,就是跟我家没关系,我也要说句公道话!
眼看着两人要吵起来了,众人急忙劝住两人,会议也因此提前结束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这么结束,之后的两曰,冯耆老游说了几名耆老,一起去找村长谈话,提议让白家搬离后山村,免得给村子引来大麻烦。
汪耆老为这事亲自跑了一趟白家,一提起就气愤的不行,那冯银根不是什么好东西,折腾半天就是针对你们的,但我就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白若竹在旁边听着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请原谅她听到冯耆老的名字就觉得好笑。
她是派人去查了些消息,只是她没打听冯耆老的名字,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呢,听起来好像淫|根
其实冯耆老在家里排行第二,他哥哥是叫冯金根的。村里许多人家都没读过书,加上又是种田为生,就喜欢什么根啊叶啊金银富贵什么的。
若竹笑什么?汪耆老不解的看向她。
白若竹有些尴尬,她总不能跟汪耆老说她想的吧?
没什么,就是我知道冯耆老为什么针对我家。白若竹只好说出了自己查的情况。
原来那冯耆老和隔壁郑家是有些亲戚关系的,他是因为郑桂桂的事情对白家生了怨愤。
可是那事能怪白家吗?
当初白若竹产后在家坐月子,三郎趁二房其他人出门,就找上门闹事偷东西,还好白若竹躲进空间之中逃过了一劫。后来得了空出来喊了一嗓子救命,事情也就在村里传开了。
三郎当时说是白若竹叫她过去故意陷害他的,本来是没人肯信,谁坐月子的时候有功夫去害人?
结果白家隔壁邻居郑家的四姑娘郑桂桂在村里传起了闲话,说是白若竹叫她帮忙喊三郎过去的。等白若竹做完月子也揭穿了此事,郑桂桂定亲的邓家和朱婆子是远亲,所以朱婆子才找了郑桂桂给白若竹造谣。
所以事情揭穿之后,郑桂桂自然被不少人鄙视了,而她原本定亲的邓家人听闻此事,觉得小姑娘心术不正,便退了这门亲事。
郑桂桂成了退亲女,再想说亲就不容易了,而白家老宅的老太太得了机会,还去托人上郑家提亲,想把郑桂桂说给三郎,可那时候三郎腿都断了还跟周寡妇不清不楚的,郑家会同意才怪了。
但老太太可不是省油的灯,事情都没成就让全村人给知道了,当初郑桂桂帮三郎说谎,如今两家要说亲,就少不得被人议论了。
于是,小姑娘想不通给上吊了。好在被家人及时救了下来,但到现在都没说成亲事,天天在家里不死不活的,瞧着精神都不太对了。
冯耆老是看着郑桂桂长大的,也十分喜欢这个侄孙女,所以对白家就怨上了。
听白若竹讲完,白家人都十分吃惊,因为从郑桂桂被退亲开始,到后面的事情他们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当时已经搬家了,也没去关心这些小事。
要我说那姑娘是有些可怜,可这事怪不到我们头上吧?害人不成反害己,这就是报应,那冯耆老也是个是非不分的。林萍儿快人快语的说。
汪耆老叹气,这人啊,许多时候情感上还是偏向于自己亲近的人,便管不得什么是非曲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