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达军营并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演讲之后,李永吉并没有立刻进行大的变动,既没有改变张威之前定的军制,也没有让手下的人立刻投入新式训练。
    李永吉做的,就只是每日让张威继续按照往常那样操练这些人,而他就在旁边默默观察。当然,考虑到马上到了立冬,加上气温骤降,所以这些人都换上了衣,同时伙食也有所加强。
    这样观察了三天,直到把立冬也给过去了之后,李永吉总算是有了动作,具体而言,就是召集了王三武、张威等高级军官重新落座,召开了一个正式的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三点说明。
    第一点,阐明军纪。
    李永吉特别发了一本三十二开的牛皮纸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了精武军的军事纪律。纪律并不复杂,主要就是用了后世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清军也是有军纪的,而且军纪还很多,很繁琐,什么官方的,私下的,又是什么五十四斩,十三斩的,为数不少。但也正是因为军纪过多过于繁琐,导致大多数士兵根本记不住,再加上管理混乱,贪腐严重,这也就导致清军的军纪如同虚设,让一支军队的纪律好坏完全看带兵将领的人品。
    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不同,这些纪律都是用白话文写就,简单明确,琅琅上口,再加上还有配套的军歌,很容易就能让士兵记住,记住之后再严格执行,就能养成士兵遵守纪律的习惯,等大家都习惯了,这支部队的风气也就建立起来了。
    李永吉手握金手指,后勤不缺,所以不需要一支土匪队伍,而是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威武仁义之师,积累自己的名气,这样的队伍最重要的就是纪律,所以他第一条就阐明军纪,就是说明他对纪律的看重。
    第二点,步兵操典。
    发了军纪小册子之后,李永吉再次给他们人手发了一本更厚的小册子,小册子同样是三十二开的牛皮纸,牛皮纸的封面名字就叫做《初级步兵操典》。
    李永吉要他们拿回去仔细查看,细心揣摩,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问他,同时互相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
    等半个月之后,不管他们吃透没吃透这本步兵操典,都要完全按照步兵操典上的制度去执行,就目前来看,也就是让他们按照步兵操典上的规章步骤去练兵。
    这款《初级步兵操典》,是张信达鼓捣出来的,内容借鉴了很多成熟的步兵操典。
    比如在练兵布阵上,就借鉴了袁世凯的步兵操典中的精华,同时也加了一战期间日本鬼子的步兵操典。
    这两者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士兵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士兵的体力个头也比较差,很讲究步炮骑的配合,且火力配置等方面也很适合现在的精武军,因此就拿来用了。
    又比如在行军作战上面,则主要借鉴了后世解放军的一些规章制度,其中包括**的六条战术原则,包括三猛原则,四快一慢等方针。
    不过,根据这时代的特色,六条战术原则中也进行了一些小修改,比如对四组一队变成了三组一队,简化成了突击组,掩护组,火力支援组这三组。另外三三制原则也变化了,不再是一个班三个组,而是一个班两个组,更能适应此时的火力特色,其行军作战的主导精神就是强调见敌即战的进攻性精神。
    再比如,在军队组织上,为了更灵活的发挥自身的火力优势,更好的使用散兵战术,最重要的是让李永吉自己不至于被那些哨队伍之类的弄混头,干脆就照搬现代军事制度。
    当然,考虑到这时期人的接收能力,加上张威之前已经进行了大体的编组,因此这次只是进行一些细微改变。
    简单说,就是5人一伍,二伍10人一个班,三个队30人一个排,三个排90人外加一个10人的炊事班,组成100人的一个连。
    由此可见,伍长没有变化,队长变成了班长,而连长就相当于原来的哨长,这等于加大了哨长手下的兵,中间增加一个排级,另外就是一个连增加了个炊事班。
    受限于这个时代的通信与交通能力,连就是此时军队最基层的战斗单元,连以上的营一级,就是能单独拿出去战斗的混编战斗部队了。
    一个基础步兵营,将会有三个普通步兵连(300人左右),一个警卫通信排(30人),一个辎重后勤连(100人左右),一个独立炮兵连(6门拿破仑炮,共180人左右),共600到650人之间,一般不超过650人。
    一般三到五个营组成一个团,一个团2000人到3500人之间,有需要的话,人数还可以增加,组成加强团。
    一个团通常会带一个独立炮兵营以及一个骑兵营,就目前来看,整个精武军最高的建制就是团一级了。
    之所以这样搞,除了李永吉自己理解起来更方便外,也是为了加强基层组织的军官建设,便于基层部队的指挥;营级建制留出一定的余量则是方便各部队主官更灵活的调动人手;另外就是加强了后勤建设,在连一级就搞了炊事班,可说走在了时代的前头,毕竟李永吉这支部队将来对后勤的依赖很大。
    总之,这套操典是个大杂烩,其中包括了如何练兵,如何行军,如何布阵,如何作战等一系列的军事指挥方法,内容包罗万象,描述的也都十分详尽,可以说如果完全按照这套规矩去照做,一个从来没带过兵打过仗的人,也能照猫画虎的带起一支近代军队。
    当然,完全按照步兵操典带兵打仗,必然会有些刻板与教条,但好处却是能提前预习过各种情况,轻易不会出大错,对从没上过战场打过仗的人来说,等于先给指挥官灌输了足够的理论基础。而一支严格按照步兵操典训练出来的刻板型近代军队,如果再配上李永吉即将发放的新武器,那么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只要不是运气特别倒霉,一般是不会败北的。
    第三点,确立军旗,塑造军魂!
    发了两本小册子后,李永吉当众展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没错,就是现代中国的五星红旗。或许是因为看顺眼的缘故,不管是李永吉还是张信达,对于精武军的军旗方面,异口同声的选择了五星红旗,所以李永吉这次直接拿来当精武军的军旗了。
    当然,五星红旗的代表意义就发生了变化,比如红底代表了血性,黄色代表希望,五个红色五角星的意义就成了智、信、仁、勇、严这为将为人的五德。其中最大的那颗五角星就代表智,说明精武军首重智慧与文化,换言之,就是当了精武军的兵,就要好学上进求发展,不能浑浑噩噩混日子。
    展示了红旗之后,李永吉要求张威在按照步兵操典的制度训练结束之后,给所有考核合格的官兵做一个统计,也就是把包括李永吉在内所有人的名字都用蚊蝇小楷记录在一个特质卷轴上,然后这个带有人名的卷轴就会藏在特质的不锈钢旗杆中。
    今后,这面带有全军官兵姓名的军旗就是精武军之魂魄所在,会组建特别的护旗队,全军上下务必要看好军旗。
    旗在,军在!
    旗灭,军消!
    军旗是全军的军心士气凝结之物,哪怕在最坏的情况下,宁可自己提前毁掉军旗,也不能让敌人夺走!
    军旗旗杆中的官兵名录,会根据情况进行定期更改,毕竟士兵是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但不管更换多少名录,之前的名录都会被仔细保存下来,等以后建了忠烈祠之后,会把这些名录存放到忠烈祠中,去享受世人的膜拜与供奉。
    这样一来,可以说是让官兵们在活着的时候就能有一份被人铭记的荣耀,能有个地方去参观膜拜,就算死后,也能享受死后的哀荣,并让自己的后人凭吊,这对敬畏祖宗的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
    官兵名录中阵亡的官兵,会特别用红笔画杠披红,正常退伍的则不会批红;另外在战场上当逃兵,或者有重大原则性错误的士兵,名字就会从军旗名录中删去,表示不能跟同僚一起进忠烈祠享受供奉与膜拜。
    很明显,李永吉这是打算套用后世日本鬼子的军旗制度,再加一点改变,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凝聚军心士气。
    在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理想的时代,要想让士兵有高昂的士气,除了要有高强度的训练以及高额的饷银外,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有最挂念的东西,也就是戳到他们的痒痒处。很显然,好面子敬祖宗的中国人最喜欢众人瞻仰,也最信死后的哀荣,因此这军旗魂的策略,应该能够凝聚起军心士气。
    说完这三点之后,李永吉就不再说什么了,之后就是让大家自己讨论,然后照章执行。
    由此可见,李永吉是一早就有所准备,他压根就没想过找外国人来训练,而是要让这些人自己学习自己训练,用个俗话说,叫在摸索中前进。
    其实西方的军事制度,也不是说他们的人就多厉害,主要也是他们的整体发展的不错,依托工业,有了一套自己的系统化的军事制度,这些军事制度说白了也是一些前人总结的文字经验罢了。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军事总结的经验,比如孙子兵法等,但一来这些兵法晦涩难懂,二来世易时移,古代兵法在练兵列阵方面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唯有行军作战还有借鉴可言,但在这时代的中国,最缺的不是行军作战的谋略,而是刻板实用的近代练兵法、先进的武器以及近代的军事激励制度。
    说白了,那种很会随机应变的聪明将军是很少见的,也不容易学,而利用近现代军事制度去练兵操兵,却是大多数人能学会的。
    只要自己功夫硬,也就是把兵练好,把武器准备好,来个一力降十会,那任凭你怎么随机应变,只要硬碰硬打不过我,早晚你还是个败。
    很显然,李永吉的这三点说明,就等于是直接给了王三武等人一支近代化军队最需要的理论支持,是后世对这个时代军事制度跟理论的经验总结。不客气的说,李永吉拿出来的这三点说明,特别是那两本小册子,就算在英法列强那里,也是类似于神功秘籍一样的神器。
    有了这些,再配合李永吉弄来的新武器,李永吉相信,至少在清国的地面上,同样人数的军队他可以稳吃,三倍的敌人可以稳赢,五倍的敌人能够不落下风,十倍的敌人能够从容退却。
    总而言之,有了这么多周密的准备,李永吉相信只要这支军队一旦练成,就必然立于不败之地!

章节目录

时空走私1859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庄不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庄不易并收藏时空走私1859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