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贾党 {求月票}
功名在身的士绅减免商税其实没有明文规定,属于执行过程中的潜规则,也就是在本乡本土能生效。
所以要看什么地方,如果是一些穷省份,倒也不那么明显。在两江则不一样,属于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个本地减免的钱就多了。
年初正月刚过,孙化贞针对这个问题召开了几次会议,警告了一些地方官员,让他们看好下面的小吏,坚决照章收税。
在贾琏看来,大周朝的商业税收制度叫一个混乱,尤其是运输上,那真是遍地妖魔鬼怪。运河就别说了,贾琏亲自体会过的,沿河是个衙门都敢设钞关收钱,尽管多数都是临时性的,每年收一个月也不是少数啊。长江之上也一样的,临时钞关也很长江。这些衙门实际上没权干这个,但人家就这么干了,也没人管。反问一句,为何要管呢?这钱可不是一家收的,收上来的钱肯定要上下打点。
说穿了,就是官府把商人当猪杀了。这属于时代的特性。这个时候再看有功名的士绅能减免商税,是不是没那么刺眼了?
这么说吧,有的地方商税其实没少收,只是装自己口袋里。当然这是“偷偷”做的,不像晚清的厘金,是朝廷允许的。
李冬与林平的请教,贾琏也没啥好对策,只能告诉两人,上面啥吩咐,照着做就好了。不过在工作期间,还是要尽量的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不要每天蹲衙门里,那样一任三年的官做下来,除了熟悉一些案牍之类的工作,很难有别的收获。做官最要紧的就是深入基层,只有了解了基层运作的流程,今后在任何位置上预见任何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能找到答案。还有,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不要搞模板生搬硬套。当然了,这样做官会很累,看个人选择吧。
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周地方官府的权力非常的大。县令被称为父母官,可想而知了。
骨子里贾琏还是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李冬与林平的未来,还是要看两人的努力。
私下里聚会的时候,李冬和林平说话也没多少遮掩,林平还好点,李冬很直接的表示,自己在朝中被堪称了“贾党”。
说到这个,林平也表示,并非空穴来风,真是有人在炒作这个概念。
所谓的贾党,盖因贾琏表现的太过突出,一些与贾琏关系良好的官员,被自动纳入了这个派系。
李冬与贾琏乃青云书院的同窗,又是同年好友,属于铁杆的贾党,吴安中、杨文都算是一波的。林平要差一个档次,属于中层,其他的一些青云出身的,又曾在张廷恩手下工作过,与贾琏有过交集的,都被划入中底层的范围。
这个就很搞笑,但是作为当事人的林平与李冬,并不抗拒这个所谓的党,甚至各自身边聚拢了一批人,多为不算得志的年轻官员。听他们的意思,就差贾琏这个党魁出来振臂一呼,成就大业了。
说实话,这事情给贾琏吓的不轻,当即提醒两人:“此事不可怠慢,为君者素来忌讳臣子结党,今后此事莫要再提。”
林平点点头:“不错,明面上不要提,对我就说同僚之间的联谊聚会,无伤大雅。”
李冬也道:“不错,晚唐有牛李党争,明末有东林,齐、楚、阉等各党之争,只论立场,不论是非,党争不可取也。”
李冬和林平对于这个事情的理解还不一样,林平的理解,大家心里有默契,不说出来就好。李冬则是坚决不认可结党一事。
贾琏看懂了,李冬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以做朋友,不做同党。林平则认为,拉帮结派在朝廷里太正常了,不这么干才不正常。
这俩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有没有这个组织,贾琏都是核心。没法子不这么想,这俩在朝为官,无论走到哪,别人都会把他们跟贾琏联系起来,不说给方便,故意为难的事情很少。要怪就怪贾琏臭名昭著吧。这俩开始也解释,后来就躺平了,随便你们怎么理解,有这个身份它香啊。
“嗯,李兄说的不错,哪来的什么党,我等志同道合,都是为朝廷办事。有赖当今圣明,我等才有一展拳脚的机会。”
贾琏的官话那是一点毛病都挑出来的,两人听了各自露出会心的笑容,颔首附和:“是这个道理。”
贾琏一看,得,白解释了。算了,爱咋咋!
无论如何,贾琏都希望这两人在基层能好好干,朝廷里干活,没几个帮手肯定是不行的。贾琏都不用刻意培养班底,只要他独树一帜,将来总会有人通过各种关系靠过来的。比如说青云书院的,又比如张廷恩的资源,还有贾雨村、许主事这一类的。不算不知道,算了吓一跳。人还不少呢!
我这就莫名其妙的成党魁了?
送走两位好友,一上午的时间就算是没了,中午休息一下,老规矩,一天最多做两件事情。
五城兵马司,这才是贾琏心目中的大本营之一,神机营那种地方,真的不好拿来做大本营,太招眼球了。
兵权这个东西,真是很要命的。必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或者说另辟蹊径。
倪二干的就很不错,带着一帮人神机营的家属,在东城折腾了几天,打下了三条街的地盘,基本站住脚了。
东城御史送了钱,又因为包庇的缘故,现在放心了,最担心的黑手没了,位子坐稳了。遗憾的是想上升没机会了。
也就是他舍不得这个肥缺,不然早换地方了,高升的机会也不是没有。这人年龄大了,没机会奔着三品以上,还折腾啥,赶紧弄钱。
简人达倒是态度不变,只要贾琏来到,一定是围着领导转。听说过所谓的贾党,可惜没机会加入。
贾琏思来想去吗,最终还是决定,培养一下简人达,原因很简单,他最年轻。年轻意味着发展潜力。党不党的贾琏其实不在意,兼职太多了,手底下必须要有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占着窝。尤其是五城兵马司这个衙门,太过特殊了。
说的夸张一点,京城里但凡哪里出了点八卦,五城兵马司都会知道。
有的东西看着没啥,真需要的时候你没地方去找。抱着这样的心态,贾琏把简人达叫来,当面暗示一句:“最近表现的不错。”
话也不多,简人达听了欣喜若狂,这就算是抱上大腿,还见到好处了。
“多谢大人,卑职今后必为大人马首是瞻。”简人达赶紧表忠心。
就这样,压了一段时间的继任推荐,贾琏上报给林如海。还是当面上报的。
林如海能力出众,借着小年夜逆案,裁撤增补人员,做的极为顺手,很快稳住了督察院的局面。没有摆上司的架子,林如海在办事房里见了贾琏,得知了推荐人为简人达后,看似开玩笑的调侃:“恭喜贾党又增一员大将。”
别人说这个,贾琏还能一笑而过,林如海当面说这个,贾琏不得不打起精神,面露凝重道:“姑父,这玩笑可开不得。”
林如海道:“玩笑不玩笑且不说它,确实有人在传这个,就该当一回事。官场什么人都有,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也就是说,朝中确实有人在刻意营造贾党的概念,这就不是什么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了,这是有人要致贾琏于死地。
会是谁呢?贾琏思之再三,不得其解。只能说仇家是有的,还不少呢。
但这种流言很难查信源,想报复都找不到人去。
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有时候就是单纯看你不顺眼,就要搞你一下,不一定就是你挡了别人的道。
本来还有点沾沾自喜的贾琏,很快就意识到,“贾党”流言的危害性,这东西潜移默化的,一旦时间长了,没准就起效果的。
“无论如何,先查一查流言从何而起,总该知道是谁在背后阴一手。”贾琏表明态度,林如海点点头:“确实要查,这些年太出风头了。”
贾琏稍稍沉思后提了一句:“我为御史,风闻奏事,从此开始吧。”
林如海听了先是一愣,随即忍不住扑哧一笑道:“这一手妙啊,换成别人这么干,大概是个笑话,你这么干没问题。”
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人设发挥作用了。看看贾琏干过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楞,自己弹劾自己,那也叫个事情?
贾琏说干就干,直接在林如海的办公室里开整,林如海在一旁还站着看他写奏折。
贾琏先从党争的危害写起,先说了晚唐牛李党争,消耗了大唐最后一点元气。再提晚明的齐党、楚党、晋党、阉党、东林、复社等等,强调了一下,南明本可割据半壁江山,以待北伐,复兴大明,奈何党争不休,无所作为,甚至闹出了请后金联手灭闯王的闹剧。多亏了本朝太祖于民族危难之际,振臂一呼,挥师北上,救万民于倒悬。惊闻金陵不战而降,太祖北伐大业被迫暂停,转而挥师东进,清扫东南……。
过去的事情说完了,贾琏提起现在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惊闻本朝有贾党之说,再三打探得知,贾某竟为贾党之魁……。】
最后来一句,依照规矩,大臣被弹劾之后,应该居家自省,或上奏自辩。自辩不可能了,毕竟自己弹劾自己嘛,只好居家自省。
这份奏折拜托林如海送进宫,贾琏直接跑路归家,可以光明正大的摸鱼了。
林如海拿着奏折进宫,作为重臣,很快见到了皇帝,拿出奏折奉上道:“陛下,贾琏上了份奏折,臣处理不了,只好上呈。”
承辉帝一脸疑惑的接过奏折看了看,看完后一头黑线,狠狠的把奏折摔桌上,怒道:“竖子,竟找借口放假。”
林如海也傻了,心说陛下,您这理解角度,微臣看不懂啊。
见林如海一脸懵圈,承辉帝收起怒色道:“他自己什么货色,心里能没数么?就他这样的人,也配结党做党魁?说出去有人信么?他就是新得了千金,据说爱不释手,看不到就难受。”
林如海听懂了,赶紧解释:“陛下,贾琏奏折中所言,确有其事,并且流传甚广。”
这一下承辉帝也愣住了,他是真没在意所谓的贾党之说,听了也就是一笑而过,他还不了解贾琏么?
现在看林如海的意思,真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呢。
这就必须引起重视了,贾琏看似年龄不大,官也不大,最要害的位子九门统制就是个临时代一下。关键贾琏是李逆兵变一案中的功臣。
承辉帝不免多想了,问了一句:“李逆余党在报复?”
林如海摇摇头;“不像,便是有余党,怕也是躲的严严实实的,怎敢出来兴风作浪。”
承辉帝认可这个观点,微微颔首,一脸冷笑道;“那就是挡了人的路,又或者是别的,总而言之,查吧!”
林如海道:“臣会安排人去查,若无它事,微臣告退。”
承辉帝道:“告诉贾琏,今天就算了,明天给朕滚回去坐班,一天天的就想偷懒。”
林如海听了心里很是服气,这圣眷,比不了,比不了。
承辉帝把裘世安叫来,问他:“上次你提到一个笑话,京中有人传贾党,如今看来不像是笑话,是有人在背后使坏。”
裘世安犹豫了一下,表示质疑:“圣人,会不会是贾琏小题大做,趁机偷懒,圣人是知道他的。”
承辉帝摇摇头:“竖子无状,做事鲁莽,人可没少得罪。朕真要查他的贾党,不知道多少人拍手称快,落井下石。此时,不可大意,查!”
裘世安按照吩咐退下做事,他心里其实有一些猜想了,找到夏守忠商量这个事情。
夏守忠听了裘世安的转述后,犹豫再三才低声道:“真要查呢,也要有个重点,咱家建议,二皇子身边一些人可以多关注。”
(本章完)
功名在身的士绅减免商税其实没有明文规定,属于执行过程中的潜规则,也就是在本乡本土能生效。
所以要看什么地方,如果是一些穷省份,倒也不那么明显。在两江则不一样,属于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个本地减免的钱就多了。
年初正月刚过,孙化贞针对这个问题召开了几次会议,警告了一些地方官员,让他们看好下面的小吏,坚决照章收税。
在贾琏看来,大周朝的商业税收制度叫一个混乱,尤其是运输上,那真是遍地妖魔鬼怪。运河就别说了,贾琏亲自体会过的,沿河是个衙门都敢设钞关收钱,尽管多数都是临时性的,每年收一个月也不是少数啊。长江之上也一样的,临时钞关也很长江。这些衙门实际上没权干这个,但人家就这么干了,也没人管。反问一句,为何要管呢?这钱可不是一家收的,收上来的钱肯定要上下打点。
说穿了,就是官府把商人当猪杀了。这属于时代的特性。这个时候再看有功名的士绅能减免商税,是不是没那么刺眼了?
这么说吧,有的地方商税其实没少收,只是装自己口袋里。当然这是“偷偷”做的,不像晚清的厘金,是朝廷允许的。
李冬与林平的请教,贾琏也没啥好对策,只能告诉两人,上面啥吩咐,照着做就好了。不过在工作期间,还是要尽量的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不要每天蹲衙门里,那样一任三年的官做下来,除了熟悉一些案牍之类的工作,很难有别的收获。做官最要紧的就是深入基层,只有了解了基层运作的流程,今后在任何位置上预见任何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能找到答案。还有,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不要搞模板生搬硬套。当然了,这样做官会很累,看个人选择吧。
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周地方官府的权力非常的大。县令被称为父母官,可想而知了。
骨子里贾琏还是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李冬与林平的未来,还是要看两人的努力。
私下里聚会的时候,李冬和林平说话也没多少遮掩,林平还好点,李冬很直接的表示,自己在朝中被堪称了“贾党”。
说到这个,林平也表示,并非空穴来风,真是有人在炒作这个概念。
所谓的贾党,盖因贾琏表现的太过突出,一些与贾琏关系良好的官员,被自动纳入了这个派系。
李冬与贾琏乃青云书院的同窗,又是同年好友,属于铁杆的贾党,吴安中、杨文都算是一波的。林平要差一个档次,属于中层,其他的一些青云出身的,又曾在张廷恩手下工作过,与贾琏有过交集的,都被划入中底层的范围。
这个就很搞笑,但是作为当事人的林平与李冬,并不抗拒这个所谓的党,甚至各自身边聚拢了一批人,多为不算得志的年轻官员。听他们的意思,就差贾琏这个党魁出来振臂一呼,成就大业了。
说实话,这事情给贾琏吓的不轻,当即提醒两人:“此事不可怠慢,为君者素来忌讳臣子结党,今后此事莫要再提。”
林平点点头:“不错,明面上不要提,对我就说同僚之间的联谊聚会,无伤大雅。”
李冬也道:“不错,晚唐有牛李党争,明末有东林,齐、楚、阉等各党之争,只论立场,不论是非,党争不可取也。”
李冬和林平对于这个事情的理解还不一样,林平的理解,大家心里有默契,不说出来就好。李冬则是坚决不认可结党一事。
贾琏看懂了,李冬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以做朋友,不做同党。林平则认为,拉帮结派在朝廷里太正常了,不这么干才不正常。
这俩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有没有这个组织,贾琏都是核心。没法子不这么想,这俩在朝为官,无论走到哪,别人都会把他们跟贾琏联系起来,不说给方便,故意为难的事情很少。要怪就怪贾琏臭名昭著吧。这俩开始也解释,后来就躺平了,随便你们怎么理解,有这个身份它香啊。
“嗯,李兄说的不错,哪来的什么党,我等志同道合,都是为朝廷办事。有赖当今圣明,我等才有一展拳脚的机会。”
贾琏的官话那是一点毛病都挑出来的,两人听了各自露出会心的笑容,颔首附和:“是这个道理。”
贾琏一看,得,白解释了。算了,爱咋咋!
无论如何,贾琏都希望这两人在基层能好好干,朝廷里干活,没几个帮手肯定是不行的。贾琏都不用刻意培养班底,只要他独树一帜,将来总会有人通过各种关系靠过来的。比如说青云书院的,又比如张廷恩的资源,还有贾雨村、许主事这一类的。不算不知道,算了吓一跳。人还不少呢!
我这就莫名其妙的成党魁了?
送走两位好友,一上午的时间就算是没了,中午休息一下,老规矩,一天最多做两件事情。
五城兵马司,这才是贾琏心目中的大本营之一,神机营那种地方,真的不好拿来做大本营,太招眼球了。
兵权这个东西,真是很要命的。必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或者说另辟蹊径。
倪二干的就很不错,带着一帮人神机营的家属,在东城折腾了几天,打下了三条街的地盘,基本站住脚了。
东城御史送了钱,又因为包庇的缘故,现在放心了,最担心的黑手没了,位子坐稳了。遗憾的是想上升没机会了。
也就是他舍不得这个肥缺,不然早换地方了,高升的机会也不是没有。这人年龄大了,没机会奔着三品以上,还折腾啥,赶紧弄钱。
简人达倒是态度不变,只要贾琏来到,一定是围着领导转。听说过所谓的贾党,可惜没机会加入。
贾琏思来想去吗,最终还是决定,培养一下简人达,原因很简单,他最年轻。年轻意味着发展潜力。党不党的贾琏其实不在意,兼职太多了,手底下必须要有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占着窝。尤其是五城兵马司这个衙门,太过特殊了。
说的夸张一点,京城里但凡哪里出了点八卦,五城兵马司都会知道。
有的东西看着没啥,真需要的时候你没地方去找。抱着这样的心态,贾琏把简人达叫来,当面暗示一句:“最近表现的不错。”
话也不多,简人达听了欣喜若狂,这就算是抱上大腿,还见到好处了。
“多谢大人,卑职今后必为大人马首是瞻。”简人达赶紧表忠心。
就这样,压了一段时间的继任推荐,贾琏上报给林如海。还是当面上报的。
林如海能力出众,借着小年夜逆案,裁撤增补人员,做的极为顺手,很快稳住了督察院的局面。没有摆上司的架子,林如海在办事房里见了贾琏,得知了推荐人为简人达后,看似开玩笑的调侃:“恭喜贾党又增一员大将。”
别人说这个,贾琏还能一笑而过,林如海当面说这个,贾琏不得不打起精神,面露凝重道:“姑父,这玩笑可开不得。”
林如海道:“玩笑不玩笑且不说它,确实有人在传这个,就该当一回事。官场什么人都有,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也就是说,朝中确实有人在刻意营造贾党的概念,这就不是什么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了,这是有人要致贾琏于死地。
会是谁呢?贾琏思之再三,不得其解。只能说仇家是有的,还不少呢。
但这种流言很难查信源,想报复都找不到人去。
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有时候就是单纯看你不顺眼,就要搞你一下,不一定就是你挡了别人的道。
本来还有点沾沾自喜的贾琏,很快就意识到,“贾党”流言的危害性,这东西潜移默化的,一旦时间长了,没准就起效果的。
“无论如何,先查一查流言从何而起,总该知道是谁在背后阴一手。”贾琏表明态度,林如海点点头:“确实要查,这些年太出风头了。”
贾琏稍稍沉思后提了一句:“我为御史,风闻奏事,从此开始吧。”
林如海听了先是一愣,随即忍不住扑哧一笑道:“这一手妙啊,换成别人这么干,大概是个笑话,你这么干没问题。”
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人设发挥作用了。看看贾琏干过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楞,自己弹劾自己,那也叫个事情?
贾琏说干就干,直接在林如海的办公室里开整,林如海在一旁还站着看他写奏折。
贾琏先从党争的危害写起,先说了晚唐牛李党争,消耗了大唐最后一点元气。再提晚明的齐党、楚党、晋党、阉党、东林、复社等等,强调了一下,南明本可割据半壁江山,以待北伐,复兴大明,奈何党争不休,无所作为,甚至闹出了请后金联手灭闯王的闹剧。多亏了本朝太祖于民族危难之际,振臂一呼,挥师北上,救万民于倒悬。惊闻金陵不战而降,太祖北伐大业被迫暂停,转而挥师东进,清扫东南……。
过去的事情说完了,贾琏提起现在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惊闻本朝有贾党之说,再三打探得知,贾某竟为贾党之魁……。】
最后来一句,依照规矩,大臣被弹劾之后,应该居家自省,或上奏自辩。自辩不可能了,毕竟自己弹劾自己嘛,只好居家自省。
这份奏折拜托林如海送进宫,贾琏直接跑路归家,可以光明正大的摸鱼了。
林如海拿着奏折进宫,作为重臣,很快见到了皇帝,拿出奏折奉上道:“陛下,贾琏上了份奏折,臣处理不了,只好上呈。”
承辉帝一脸疑惑的接过奏折看了看,看完后一头黑线,狠狠的把奏折摔桌上,怒道:“竖子,竟找借口放假。”
林如海也傻了,心说陛下,您这理解角度,微臣看不懂啊。
见林如海一脸懵圈,承辉帝收起怒色道:“他自己什么货色,心里能没数么?就他这样的人,也配结党做党魁?说出去有人信么?他就是新得了千金,据说爱不释手,看不到就难受。”
林如海听懂了,赶紧解释:“陛下,贾琏奏折中所言,确有其事,并且流传甚广。”
这一下承辉帝也愣住了,他是真没在意所谓的贾党之说,听了也就是一笑而过,他还不了解贾琏么?
现在看林如海的意思,真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呢。
这就必须引起重视了,贾琏看似年龄不大,官也不大,最要害的位子九门统制就是个临时代一下。关键贾琏是李逆兵变一案中的功臣。
承辉帝不免多想了,问了一句:“李逆余党在报复?”
林如海摇摇头;“不像,便是有余党,怕也是躲的严严实实的,怎敢出来兴风作浪。”
承辉帝认可这个观点,微微颔首,一脸冷笑道;“那就是挡了人的路,又或者是别的,总而言之,查吧!”
林如海道:“臣会安排人去查,若无它事,微臣告退。”
承辉帝道:“告诉贾琏,今天就算了,明天给朕滚回去坐班,一天天的就想偷懒。”
林如海听了心里很是服气,这圣眷,比不了,比不了。
承辉帝把裘世安叫来,问他:“上次你提到一个笑话,京中有人传贾党,如今看来不像是笑话,是有人在背后使坏。”
裘世安犹豫了一下,表示质疑:“圣人,会不会是贾琏小题大做,趁机偷懒,圣人是知道他的。”
承辉帝摇摇头:“竖子无状,做事鲁莽,人可没少得罪。朕真要查他的贾党,不知道多少人拍手称快,落井下石。此时,不可大意,查!”
裘世安按照吩咐退下做事,他心里其实有一些猜想了,找到夏守忠商量这个事情。
夏守忠听了裘世安的转述后,犹豫再三才低声道:“真要查呢,也要有个重点,咱家建议,二皇子身边一些人可以多关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