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钱谦益似乎有些不安,朱由检知道他可能是骨子里有些软弱,意志不够坚定。
    所以,为了让钱谦益坚定信心,推广自己提出的实学,朱由检道:
    “实学为经世致用之学,是经国济民的学问。”
    “若说刘先生重制礼乐,是为了用礼乐教化民众,让人们的道德达到大同境界。”
    “那么实学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培养更多的恒产者,让民众拥有恒心,迈入大同境界。”
    “两者殊途同归,都是大同之学。”
    这个说法,意味着实学和刘宗周的礼乐学说一样,会成为大明今后的显学。
    钱谦益听到之后,顿时定下了心,知道自己将来,还有和刘宗周较量的机会。
    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成为圣贤,自己毫无机会。
    所以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甚至为了和刘宗周竞争,又在礼法上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成康之世,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却非没有刑罚。”
    “《康诰》曰:敬明乃罚。”
    “臣以为重制礼乐的目的虽是刑措不用,却不代表不去制定刑罚。”
    “蕺山先生一味仁义,或许在刑罚上有不足之处,臣请多派官员辅佐。”
    话里面的意思,就是想进入礼法研究中心,参与重制礼乐。
    朱由检听出他的言外之意,考虑之后,开口道:
    “礼法事务繁杂,确实需要有经验的官员。”
    “这样,就请先生和礼部温尚书、兵部袁尚书、刑部苏尚书一起,担任礼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先生查漏补缺,温尚书、袁尚书、苏尚书负责实践。”
    “如果执行中出现问题,那就及时解决。”
    让钱谦益加入礼法研究中心,同时又安排了三位尚书。
    不过,他们四人都是担任副主任。礼法研究中心的工作,仍是以主任刘宗周为主。
    这个任命,让钱谦益欣喜于和三位尚书并列的同时,也有一点遗憾——
    因为他在重制礼乐上的地位,到底不如刘宗周。
    但他仍然打算加入进去,参与这场盛事。
    毕竟重制礼乐这种事,百年都轮不到一次,他这一生之中,也就这一次机会了。
    想到实学被皇帝列为大同之学,他决定从这方面着手,争取在重制礼乐的过程中,争取更重要的地位。
    朱由检没有理会他如何想,在满足这个要求后,又吩咐钱谦益去文思院和报业、印刷行业考察,让他从儒家经典之中,找到发展实业的理论。
    这是他提出实学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用学术包裹起来,减轻现实阻力。
    钱谦益如果办得好,那他就算有用。如果无法完成,那就再换个人。
    文震孟、黄道周、华允诚虽然名望浅点,但也不是不能用。大明那么多儒者,总有合适的人。
    钱谦益虽然不知这些,但他确实对报纸很感兴趣,之前就产生了自己办一份报纸、宣传《恒产论》的想法。
    在他的思想变成经世致用后,这份规划中的报纸,自然转为宣传实学。
    朱由检听了很有兴趣,认识到报纸虽然是个新事物,但是钱谦益这样的士人,已经看到了威力。他们已经打算,同样投入其中。
    这种事情,是朱由检乐于见到的,但是不是现在。
    虽然他不能一直垄断报业,但是在行业发展的初期,他需要进行规范、并且建立足够的影响力,防范其中风险。
    所以考()
    虑之后,朱由检回应道:
    “先生是朝廷官员,直接经营报纸似有不妥。”
    “就和京报集团合股经营,向都察院申报一下产业吧!”
    “具体的章程,先生可以和内府监的王承恩谈。他办报比较有经验,会出力帮助先生的。”
    “这份报纸,以朕看就叫《大同报》,用来讨论大同之学和大同之世。”
    “实学是致力于大同的学问,先生要多发表文章,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把钱谦益打算办的报纸,纳入京报集团。
    这种事情,钱谦益自然求之不得,知道有了皇帝做后台,《大同报》就能顺利办下去,而且能吸引很多人投稿件。
    同时,和内府监合股经营,也能让自家在土地之外,拥有稳定的产业——
    这可是和皇帝合股,钱谦益看不出倒闭破产的可能性,认为这份报纸,有可能成为自己传家的产业。
    更妙的是,它不属于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不在《恒产论》的限制范围。
    他可以在不违背《恒产论》的情况下,发展这份产业:
    『这就是陛下说的发展实业吗?』
    『它和种地相比,还有什么优劣?』
    思索着这个问题,钱谦益告退之后,去找王承恩商议——
    这件事情,也是他愿意合股的一个原因。有了办报这个理由,他就能光明正大地和内府监太监往来。这样在遇到一些事情时,就能及时收到消息,提前做好准备。
    王承恩这些日子一直极为忙碌,因为他不仅要负责整个京报集团,还负责抄报行的整合。以后的报纸要怎么办、怎么印刷发行、发行的频率和日期,都要由他确定。
    尤其是在文稿的来源问题上,现在有皇帝在安全学堂培养的一批人,还有宫中文书房的太监写稿,能满足几份报纸需要。但是等报纸种类多了,他们的文章一定是不够的。
    所以这几天发行的报纸,上面都有招收撰稿人的广告。并且稿费的标准,定得也很可观——
    广告这种商业模式,随着报纸的诞生,开始同步产生,并且在未来成为报纸的重要收入来源。
    这些新事物新概念,虽然皇帝提到过,但是把事情落实、而且制定规范,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王承恩一直忙着这些事情,甚至在拿不准的时候,还要请示皇帝。
    在他的努力下,《京报》前两期发行得极为顺利,和通政司的《邸报》,卖得不相上下。
    尤其是第二期的《高举大同旗帜,建成小康之世》,相比邸报上干巴巴的《经筵召对录》,更加吸引人注意。很多人都在畅想小康之世和大同之世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到来。
    甚至有一些人,按照报纸上的广告,来到《京报》投稿。对外收稿的事情,终于有了开端。
    (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章节目录

崇祯重振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凤凰北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凤凰北斗并收藏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