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见过上国皇帝
若按三国里的套路来看,不论李成栋与准格尔诸部,还是胡茂祯与明军水师都该将自己深深隐藏,待河南打到关键时刻再以最为震撼的方式将自己的行踪暴露在清廷视野之中。
如此一来,前方正在鏖战的清军必然军心动摇、士气低迷,生出十面埋伏般的效果也算不得什么意外。
可在这番谋划之中,朱慈烺却将每一步的意图都毫不遮掩地露在了多尔衮面前,似乎两面只是求个胜负,却非关乎亿万人命运的生死之争。
老实讲,最初的确有许多人对此持有异议,甚至像方国安、侯承祖这等亲近些的还曾旁敲侧击过。
只是那一阵子的朱慈烺也不确定清军会不会如自己预料那般行动,这解释也便不是那么透彻,直到明军攻破徐州,清军接踵而至之时。
“可想明白了?”
朝帐中诸将扫了一圈,朱慈烺便笑着问了一句,随即各人面上露出不同表情,他则好整以暇地将桌上的信函又拿了起来。
昨日清军先锋到达了徐州以西二十里处,今早便有人将多尔衮的亲笔信送到了城里。
在这封信里,多尔衮先是回忆了关外明军对建州女真的凌迫,其后又强调了他们入关乃是为崇祯复仇的初衷。
待内容过半,多尔衮甚至说大清之所以南下是为了将他从弘光手中救出,只不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了些错漏才导致两面兵戎相见。
当然,多尔衮也没有幼稚到以为凭着三两句似是而非的解释就能让朱慈烺罢兵,所以到最后他便追了一句“两家仇怨已深本不该多言,然是非对错总需有所论断,由此特请陛下于城外一见”。
不得不说,前面的这些都属陈词滥调,着实算不得什么,可这最后一个请求却让本就无有半点轻视之意的朱慈烺不由提高了对多尔衮的评价。
“陛下!臣想明白了!”
就当朱慈烺心中颇有些感慨之时,方国安率先站了出来,待他目光投了过去,这员大将便高声说道:“您之所以让北面的两路人马提前暴露行踪,为的就是让鞑子不得不来徐州寻求决战。”
“嗯,细说说。”
“是,陛下,”得到了朱慈烺的认可,方国安多少也带了点得意之色,待有意无意地朝其他军将瞟了两眼便接续说道:“先前咱们沿淮河布防,鞑子定想着情形不对便要撤回关外,所以您便先断了他们的退路,又让大军往前靠了一靠,如此一来他们便是想弃了老弱的性命也不见得能逃过大军的追击,所以也只能趁兵马还未溃散之机来徐州搏上一搏。”
话音落下,朱慈烺不由点了点了头,只是当他看到帐中其他几将除了深以为然之外便再无补充的意思时也难免有些失望。
方国安的言语自是无错。
黄河越往上游,河道便越是难以通航,所以虽然都是靠近黄河的城池,明军水师在徐州所能发挥的力量便要数倍于开封。
有着这番基础,多尔衮便将开封一带当做了预设战场,而朱慈烺则凭着优良的后勤供给能力和出其不意的两支人马逼得他不得不弃了地利来徐州寻求决战。
可话说回来,这只不过是战术层面的考量,却非此番谋算的全部。所以当他从多尔衮的信函里发现对方已明白了自己的意图时,便难免将其与自己麾下众将做个比较,生出丝丝失望之意自也在情理之中。
这也是难免的事情。
说到底眼界和看待事物的高度都是历练出来的东西,此时明军诸将之中,除了黄蜚曾在短时间内有过独当一面的经历之外,其他人要么在某帅手下当差,要么干脆就是些卫所军将。
若让他们在一两年里便锻炼出高屋建瓴的眼光,的确也有些为难人了。
“方爱卿说的没错,但朕还需你们站在多尔衮的立场上想一想,”说着,朱慈烺便自椅上站了起来,随即他往前走了几步才继续说道:“第一能不能打赢这一仗,第二打输了会有什么结果,第三最佳的选择是什么。”
能不能打赢?
当然打不赢。
若真有打赢的可能,恐怕鞑子早就南下了,又怎会僵在开封?
至于打败了会有什么结果.
这不是明摆着吗?
后路都已断了,除了灭族还能有什么结果?
左右也不过几十万人而已,杀了也就杀了,难道鞑子还有旁的奢望不成?
倒是这最佳的选择
话音落下,诸将心绪不由转了起来,而于此时朱慈烺却已走出了帐外,随即众人连忙跟上,却不知有几个想清了此节。
约莫三两柱香的功夫,一行人来到了位在城外的一座木台之上。
待朱慈烺端坐当间之后,各人依着官职爵位分列两面,紧接着护卫于侧的甲士便高声喊道:“传!爱新觉罗.多尔衮觐见~~~~!”
随着这高亢的声音传出,在场众将立时便朝着由甲士组成的通道另一头看去,他们位处木台之下,视线自被层层甲士所阻挡,但端坐于台上的朱慈烺却能越过重重阻隔看见数名身着各色甲胄的身影滞于原地。
在他的视野之中,那几人既无交头接耳,也无其他动作,似乎他们此番就只是为了在明军阵前亮个相而已。
见此情形,朱慈烺心中却难免有些忐忑。
说到底,对方虽然答应了如此苛刻的条件,但事情到底会往何处发展也在两可之间,若真.
念头转了数番,朱慈烺心里终难免生出了点担忧。
欧罗巴的仗也不知还能打多长时间,若在几国腾出手来之前还不能让大明恢复些元气,这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先发优势却难免得落到空处。
届时
心念转动之间,朱慈烺的眉头便越皱越紧,而于此时,一名身着白色布面甲的身影终于往通道内里走了过来,待行至木台当前,那身影便朝着朱慈烺抱了一拳。
“大清睿亲王多尔衮,见过上国皇帝。”
(本章完)
若按三国里的套路来看,不论李成栋与准格尔诸部,还是胡茂祯与明军水师都该将自己深深隐藏,待河南打到关键时刻再以最为震撼的方式将自己的行踪暴露在清廷视野之中。
如此一来,前方正在鏖战的清军必然军心动摇、士气低迷,生出十面埋伏般的效果也算不得什么意外。
可在这番谋划之中,朱慈烺却将每一步的意图都毫不遮掩地露在了多尔衮面前,似乎两面只是求个胜负,却非关乎亿万人命运的生死之争。
老实讲,最初的确有许多人对此持有异议,甚至像方国安、侯承祖这等亲近些的还曾旁敲侧击过。
只是那一阵子的朱慈烺也不确定清军会不会如自己预料那般行动,这解释也便不是那么透彻,直到明军攻破徐州,清军接踵而至之时。
“可想明白了?”
朝帐中诸将扫了一圈,朱慈烺便笑着问了一句,随即各人面上露出不同表情,他则好整以暇地将桌上的信函又拿了起来。
昨日清军先锋到达了徐州以西二十里处,今早便有人将多尔衮的亲笔信送到了城里。
在这封信里,多尔衮先是回忆了关外明军对建州女真的凌迫,其后又强调了他们入关乃是为崇祯复仇的初衷。
待内容过半,多尔衮甚至说大清之所以南下是为了将他从弘光手中救出,只不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了些错漏才导致两面兵戎相见。
当然,多尔衮也没有幼稚到以为凭着三两句似是而非的解释就能让朱慈烺罢兵,所以到最后他便追了一句“两家仇怨已深本不该多言,然是非对错总需有所论断,由此特请陛下于城外一见”。
不得不说,前面的这些都属陈词滥调,着实算不得什么,可这最后一个请求却让本就无有半点轻视之意的朱慈烺不由提高了对多尔衮的评价。
“陛下!臣想明白了!”
就当朱慈烺心中颇有些感慨之时,方国安率先站了出来,待他目光投了过去,这员大将便高声说道:“您之所以让北面的两路人马提前暴露行踪,为的就是让鞑子不得不来徐州寻求决战。”
“嗯,细说说。”
“是,陛下,”得到了朱慈烺的认可,方国安多少也带了点得意之色,待有意无意地朝其他军将瞟了两眼便接续说道:“先前咱们沿淮河布防,鞑子定想着情形不对便要撤回关外,所以您便先断了他们的退路,又让大军往前靠了一靠,如此一来他们便是想弃了老弱的性命也不见得能逃过大军的追击,所以也只能趁兵马还未溃散之机来徐州搏上一搏。”
话音落下,朱慈烺不由点了点了头,只是当他看到帐中其他几将除了深以为然之外便再无补充的意思时也难免有些失望。
方国安的言语自是无错。
黄河越往上游,河道便越是难以通航,所以虽然都是靠近黄河的城池,明军水师在徐州所能发挥的力量便要数倍于开封。
有着这番基础,多尔衮便将开封一带当做了预设战场,而朱慈烺则凭着优良的后勤供给能力和出其不意的两支人马逼得他不得不弃了地利来徐州寻求决战。
可话说回来,这只不过是战术层面的考量,却非此番谋算的全部。所以当他从多尔衮的信函里发现对方已明白了自己的意图时,便难免将其与自己麾下众将做个比较,生出丝丝失望之意自也在情理之中。
这也是难免的事情。
说到底眼界和看待事物的高度都是历练出来的东西,此时明军诸将之中,除了黄蜚曾在短时间内有过独当一面的经历之外,其他人要么在某帅手下当差,要么干脆就是些卫所军将。
若让他们在一两年里便锻炼出高屋建瓴的眼光,的确也有些为难人了。
“方爱卿说的没错,但朕还需你们站在多尔衮的立场上想一想,”说着,朱慈烺便自椅上站了起来,随即他往前走了几步才继续说道:“第一能不能打赢这一仗,第二打输了会有什么结果,第三最佳的选择是什么。”
能不能打赢?
当然打不赢。
若真有打赢的可能,恐怕鞑子早就南下了,又怎会僵在开封?
至于打败了会有什么结果.
这不是明摆着吗?
后路都已断了,除了灭族还能有什么结果?
左右也不过几十万人而已,杀了也就杀了,难道鞑子还有旁的奢望不成?
倒是这最佳的选择
话音落下,诸将心绪不由转了起来,而于此时朱慈烺却已走出了帐外,随即众人连忙跟上,却不知有几个想清了此节。
约莫三两柱香的功夫,一行人来到了位在城外的一座木台之上。
待朱慈烺端坐当间之后,各人依着官职爵位分列两面,紧接着护卫于侧的甲士便高声喊道:“传!爱新觉罗.多尔衮觐见~~~~!”
随着这高亢的声音传出,在场众将立时便朝着由甲士组成的通道另一头看去,他们位处木台之下,视线自被层层甲士所阻挡,但端坐于台上的朱慈烺却能越过重重阻隔看见数名身着各色甲胄的身影滞于原地。
在他的视野之中,那几人既无交头接耳,也无其他动作,似乎他们此番就只是为了在明军阵前亮个相而已。
见此情形,朱慈烺心中却难免有些忐忑。
说到底,对方虽然答应了如此苛刻的条件,但事情到底会往何处发展也在两可之间,若真.
念头转了数番,朱慈烺心里终难免生出了点担忧。
欧罗巴的仗也不知还能打多长时间,若在几国腾出手来之前还不能让大明恢复些元气,这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先发优势却难免得落到空处。
届时
心念转动之间,朱慈烺的眉头便越皱越紧,而于此时,一名身着白色布面甲的身影终于往通道内里走了过来,待行至木台当前,那身影便朝着朱慈烺抱了一拳。
“大清睿亲王多尔衮,见过上国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