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最终的战果
第358章 最终的战果
一直等到进入正德十一年的腊月了,大同府的蒙古溃兵才被清剿的差不多,剩下的应该是通过各种途径返回蒙古草原上了,除了杀虎口逃走的两万多人外,还有三万多人从守卫松懈的延绥镇回到了草原。
最终明军收集到的蒙古人首级有一万一千多个,俘虏一万八千多人,其中俘虏中有不少的伤兵。
南下入寇的十万蒙古大军被明军留下了三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蒙古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全部伤亡。
有很多的蒙古人为了躲避明军的追杀,抛弃战马,遁入山林,在野外的环境中很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不少蒙古人就默默地死在了某个荒凉的山间,所以最后能顺利返回蒙古草原的可能也就是六万多人。
不过明军这也一次也缴获了巨量的战马,足足有十四万匹之多
明军这边的伤亡也不少,伤亡的大头在大同镇边军。
大同镇不少关口或者哨所被蒙古人攻破,这部分有几千人的伤亡。
大同总兵王勋所率领的大同军主力可以说是打满了全场,但付出的伤亡也是很大的,到最后几乎半数以上的人都带伤。
总之大同府边军在这次战役中阵亡五千多人,受伤的将近一万八千多人。
再加上大同府百姓的伤亡,这次大明也是损失很大。
不过作为主力的新军却遭受的伤亡还是可以接受的。
处理完大同府的大部分事宜,朱厚照才带着四万多新军将士押送着所有的蒙古俘虏缓缓的离开了大同府。
踏上了去宣府的道路,然后他们将通过宣府的铁路前往京城。
其实朱厚照还是不太想回京城,在边镇的感觉简直是太好了,他在边镇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回到京城之后就成了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起来的金丝雀了.
但是朱厚烇不断的写信劝他回京,列出了很多的理由,比如什么献俘太庙,祭祀列祖列宗什么的都需要朱厚照去亲自主持,对这场战争有功人员的嘉奖仪式也要放在京城举行,在边镇举行有点亏待功臣了.
不得不说朱厚烇还是非常了解朱厚照的,他劝说的点都挠在了朱厚照的痒处,最终还是劝动了朱厚照。
此时距离朱厚照离开京城已经过去了八个多月了,相应的朱厚烇也监国八个多月了。
在朱厚照驻跸大同府的这一段时间里,朱厚烇这边也没闲着,他力排众议,直接推倒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让长安西街和长安东街成为了历史,现在只有一个长安街了。
然后就紧锣密鼓的抽调皇家集团的工程队对长安街的路面进行整修,然后铺设混凝土路面。
天公作美的是今年的冬天的天气不是很冷,是一个难得的暖冬,这对混凝土路面的铺设带来了很大帮助,不过该有的冬季保温措施也是一点没少做,毕竟这也算是国家工程了,质量是第一位的。
承天门城楼前的观礼台也建造的很顺利,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建造工作。
打通后的长安街还是开放给了普通民众,这条道路的存在让整个京城内城的交通变得更加通畅起来了,东城和西城的交流再也不用绕上一大圈了,这成了百姓们口口相传的善举。
新修建好的长安街让无数的民众趋之若鹜,除了想去看看承天门的雄伟之外,更多人则被这跨时代的路给震惊到了。
其实震惊到民众们的并不是混凝土路面,因为随着皇家集团的大力推广,京城百姓们对水泥这个东西已经完全不陌生了。让京城百姓们震惊的是这条路的设计理念。
新修建好的长安街虽然只有3.7公里,但却是一条跨时代的路
这条路完全是按照后世道路的设计理念去建造的。
可能现代人对这种路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放到古代却是惊世骇俗的。
这条路首先有着完备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
然后对道路进行了细分,双向行车道,行车道的两边是绿化用的坛,坛的两侧则是人行的步道,人行步道每隔上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垃圾桶。
道路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线,把每一种道路都划分的十分清晰。
最后路边还设置了路灯(暂时只能挂煤油灯),配上了维持秩序的五军都督府出的交警。
这样的长安街通行效率极高,远超这个时代。
这一切都让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京城人很是新奇,纷纷来看新奇,连一个下水道的井盖都能研究半天.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全天对普通百姓开放,官员上朝时,长安街会被短暂的封闭。
朱厚烇之所以这么大的力气建造长安街,除了是为了举行阅兵式之外,还就是想为了大明以后的道路建设树立一个标杆。
至于军事博物馆,图纸仍然在设计之中,这种事急不得。不过建造的地址朱厚烇已经选好了,还是后世军事博物馆的位置,虽然那个位置在京城的城墙外面,虽然有很多人和他说建造在城墙外面很不安全,但朱厚烇还是执拗的选择了那个地方。
他认为建在城墙里面和外面都无所谓,他不认为在这个时代还有敌人的军事力量能打到京城的外面,这是他作为穿越者的自信,
然后他也知道随着火药武器的快速发展,在重炮的面前,所有的城墙都会被淘汰,所以建设在城墙内也没有感觉的那么安全。
最后就是城外的地很好征,基本上是农田,征集土地比较简单,要是在城墙内征集土地,那肯定会弄得鸡飞兔跳的
所以综合考量之下,朱厚烇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朱厚照率领的队伍,在到达宣府之后,行进的速度就陡然变快了很多。
因为到达宣府后就可以通过铁道行进了。
虽然皇家集团的铁道已经修到了崇文门外,但是回京的大军没有直接直入京城,而是在一个离京城三十里的小镇上安营扎寨。
这是出于礼仪上的考虑,毕竟皇帝御驾亲征的回来,肯定是要郊迎的
(本章完)
一直等到进入正德十一年的腊月了,大同府的蒙古溃兵才被清剿的差不多,剩下的应该是通过各种途径返回蒙古草原上了,除了杀虎口逃走的两万多人外,还有三万多人从守卫松懈的延绥镇回到了草原。
最终明军收集到的蒙古人首级有一万一千多个,俘虏一万八千多人,其中俘虏中有不少的伤兵。
南下入寇的十万蒙古大军被明军留下了三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蒙古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全部伤亡。
有很多的蒙古人为了躲避明军的追杀,抛弃战马,遁入山林,在野外的环境中很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不少蒙古人就默默地死在了某个荒凉的山间,所以最后能顺利返回蒙古草原的可能也就是六万多人。
不过明军这也一次也缴获了巨量的战马,足足有十四万匹之多
明军这边的伤亡也不少,伤亡的大头在大同镇边军。
大同镇不少关口或者哨所被蒙古人攻破,这部分有几千人的伤亡。
大同总兵王勋所率领的大同军主力可以说是打满了全场,但付出的伤亡也是很大的,到最后几乎半数以上的人都带伤。
总之大同府边军在这次战役中阵亡五千多人,受伤的将近一万八千多人。
再加上大同府百姓的伤亡,这次大明也是损失很大。
不过作为主力的新军却遭受的伤亡还是可以接受的。
处理完大同府的大部分事宜,朱厚照才带着四万多新军将士押送着所有的蒙古俘虏缓缓的离开了大同府。
踏上了去宣府的道路,然后他们将通过宣府的铁路前往京城。
其实朱厚照还是不太想回京城,在边镇的感觉简直是太好了,他在边镇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回到京城之后就成了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起来的金丝雀了.
但是朱厚烇不断的写信劝他回京,列出了很多的理由,比如什么献俘太庙,祭祀列祖列宗什么的都需要朱厚照去亲自主持,对这场战争有功人员的嘉奖仪式也要放在京城举行,在边镇举行有点亏待功臣了.
不得不说朱厚烇还是非常了解朱厚照的,他劝说的点都挠在了朱厚照的痒处,最终还是劝动了朱厚照。
此时距离朱厚照离开京城已经过去了八个多月了,相应的朱厚烇也监国八个多月了。
在朱厚照驻跸大同府的这一段时间里,朱厚烇这边也没闲着,他力排众议,直接推倒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让长安西街和长安东街成为了历史,现在只有一个长安街了。
然后就紧锣密鼓的抽调皇家集团的工程队对长安街的路面进行整修,然后铺设混凝土路面。
天公作美的是今年的冬天的天气不是很冷,是一个难得的暖冬,这对混凝土路面的铺设带来了很大帮助,不过该有的冬季保温措施也是一点没少做,毕竟这也算是国家工程了,质量是第一位的。
承天门城楼前的观礼台也建造的很顺利,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建造工作。
打通后的长安街还是开放给了普通民众,这条道路的存在让整个京城内城的交通变得更加通畅起来了,东城和西城的交流再也不用绕上一大圈了,这成了百姓们口口相传的善举。
新修建好的长安街让无数的民众趋之若鹜,除了想去看看承天门的雄伟之外,更多人则被这跨时代的路给震惊到了。
其实震惊到民众们的并不是混凝土路面,因为随着皇家集团的大力推广,京城百姓们对水泥这个东西已经完全不陌生了。让京城百姓们震惊的是这条路的设计理念。
新修建好的长安街虽然只有3.7公里,但却是一条跨时代的路
这条路完全是按照后世道路的设计理念去建造的。
可能现代人对这种路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放到古代却是惊世骇俗的。
这条路首先有着完备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
然后对道路进行了细分,双向行车道,行车道的两边是绿化用的坛,坛的两侧则是人行的步道,人行步道每隔上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垃圾桶。
道路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线,把每一种道路都划分的十分清晰。
最后路边还设置了路灯(暂时只能挂煤油灯),配上了维持秩序的五军都督府出的交警。
这样的长安街通行效率极高,远超这个时代。
这一切都让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京城人很是新奇,纷纷来看新奇,连一个下水道的井盖都能研究半天.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全天对普通百姓开放,官员上朝时,长安街会被短暂的封闭。
朱厚烇之所以这么大的力气建造长安街,除了是为了举行阅兵式之外,还就是想为了大明以后的道路建设树立一个标杆。
至于军事博物馆,图纸仍然在设计之中,这种事急不得。不过建造的地址朱厚烇已经选好了,还是后世军事博物馆的位置,虽然那个位置在京城的城墙外面,虽然有很多人和他说建造在城墙外面很不安全,但朱厚烇还是执拗的选择了那个地方。
他认为建在城墙里面和外面都无所谓,他不认为在这个时代还有敌人的军事力量能打到京城的外面,这是他作为穿越者的自信,
然后他也知道随着火药武器的快速发展,在重炮的面前,所有的城墙都会被淘汰,所以建设在城墙内也没有感觉的那么安全。
最后就是城外的地很好征,基本上是农田,征集土地比较简单,要是在城墙内征集土地,那肯定会弄得鸡飞兔跳的
所以综合考量之下,朱厚烇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朱厚照率领的队伍,在到达宣府之后,行进的速度就陡然变快了很多。
因为到达宣府后就可以通过铁道行进了。
虽然皇家集团的铁道已经修到了崇文门外,但是回京的大军没有直接直入京城,而是在一个离京城三十里的小镇上安营扎寨。
这是出于礼仪上的考虑,毕竟皇帝御驾亲征的回来,肯定是要郊迎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