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开元初年四月。
春耕已过,但农业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首先是种子改良。
金茂当了皇帝以后就很少管这方面的事情,使得种子培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主要原因还是人材短缺问题。
为此,金茂特意在大朝会上提出问题来。
“诸位爱卿,农业乃是国家之根本,种子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遗祸给后代。”
大司农兼军机大臣诸葛亮出列道:“陛下,微臣以为,解决种子改良之困,首要在于广纳贤才,尤其是精通农学之士。昔日陛下曾设立农学堂,培育了一批批有志于农业发展的青年才俊,只可惜近年来因种种缘由,学堂影响力渐弱,人才流失严重。臣建议重启并扩建农学堂,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学内容,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科研,专攻种子培育与改良之术。
同时,臣还提议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种子改良、作物增产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和农户给予重奖,以此激励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到农业科技的进步中来。此外,可派遣使者前往各国,学习交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子品种,取长补短,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再者,加强田间地头的实际指导,鼓励官员与学者深入农村,与农民并肩作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改良后的种子能够真正惠及百姓,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国家根本。
陛下若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假以时日,我国农业必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司农说得在理。”金茂问道:“还有其他意见吗?”
军机大臣庞统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在推进农业改良的同时,亦不可忽视对水利设施的修缮与扩建。水利乃农业之根本,良好的灌溉系统能有效抵御干旱,保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进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修复老化失修的水渠、堤坝,并在适宜地区新建水利设施,如水库、灌溉网络等,以科技手段优化水资源分配,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此外,臣还建议加强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通过观测天象、分析数据,提前预测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减少因灾损失,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推广耐灾作物品种,如抗旱小麦、耐盐碱水稻等,以增强农业系统的整体韧性。
再者,应重视农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与生产能力。可在各州县设立农业技术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授课,传授现代农业知识,包括科学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等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科技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综上所述,多管齐下,方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全面升级,不仅确保粮食安全,更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潘士元说得也有道理。”金茂指出问题所在道:“但接下来的五年,我们将以巩固发展为主,不会再行大型工程。”
司徒戏志才出列道:“陛下,既然如此,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深化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普及,将专家学者传授的现代农业知识转化为农民手中的实战技能。可以设立更多的农业科技服务站,派驻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指导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科学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等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同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激励、资金补助、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推动农业化的主力军。”
“此外。”戏志才补充道:“病虫害防治也是一大难题。”
“如今我们所拥有的有粟、麦、稻、土豆、红薯、玉米等种子皆有高产作物。”
“臣以为只要病虫害防止得当,产量还能再往上增长。”
金茂点头道:“确实如此。”
“只要增长土地肥力,一年两熟甚至三熟都有可能。”
“对了,如今全国生态循环圈建设情况如何?”
司徒戏志才回答道:“全国生态循环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各地正积极推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模式。我们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同时,各地也在探索和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通过堆肥、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地力。
此外,我们还鼓励农民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料产业,形成了‘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生态平衡’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
在畜牧业方面,我们也推行了生态养殖模式,比如林下养鸡、稻田养鱼等,既利用了自然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总体来看,全国生态循环圈建设正朝着预期目标稳步前进,为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茂点头问道:“那么黄河以北地区如何?可有进展?”
戏志才回答:“黄河以北地区同样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转型,特别是针对该区域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的特点,我们引入了耐盐碱作物种植与智能节水灌溉技术。通过精准农业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无效灌溉,保障了作物产量与质量。同时,该地区还大力发展了有机农产品品牌,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城市消费市场,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益。
此外,黄河以北还加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制肥等措施,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恢复。这些综合施策,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黄河以北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已初见成效。”“初见成效是达到什么程度?”金茂说道:“我需要一个具体结果。”
“去年北方遭寒灾,自救不了暂且不论,连全国储备粮都动用大半,如此状况也能称为初见成效吗?”
面对金茂的质疑,戏志才解释道:“诚然,去年寒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正是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生态农业的实践展现出了其韧性。相比传统农业,采取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发酵制肥的区域,土壤保温保水能力更强,作物根系更为发达,因此在灾后恢复上表现出了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产量恢复率。具体来说,这些区域的作物平均减产幅度比周边未实施生态农业的区域低了约两成,且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一成以上,土壤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后续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在极端条件下,生态农业初见成效的具体体现——它增强了农业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少了对外界干预的依赖。”
金茂依然摇头道:“诸位爱卿,难道就没有两全之策?”
朝堂之上,一片静默,众臣皆低头沉思。片刻后,户部侍郎李昱缓缓开口:“陛下,生态农业虽成效显著,但其推广与实施需时日与大量资源投入,短期内或许难以兼顾粮食产量与生态平衡的双重需求。然而,臣以为,可先从部分区域试点,逐步扩大范围,同时鼓励农民采用更为环保的耕作方式,如轮作休耕、施用有机肥等,以此逐步改善土壤质量,增强作物自身抗逆性。此外,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也是缓解灾害影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另一位大臣,工部郎中赵元朗接着补充道:“陛下,臣认为技术创新亦是关键。若能研发出既高效又环保的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等,将能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通过培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作物,也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从而实现生态与产量的双赢。”
金茂闻言,眉头微展,但仍显忧虑:“爱卿所言极是,然此事非一日之功,朕心忧国计民生,恐等不及缓缓图之。”
这时,一位年轻官员,礼部主事张文远挺身而出:“陛下勿忧,臣有一策,或可解燃眉之急。臣建议,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生态农业与农业科技研发,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引进吸收其成功经验与技术。此外,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生态农业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使生态农业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如此,则生态农业之树,必能深深扎根于我大好河山,惠及万民。”
金茂听后,龙颜大悦,点头赞许:“爱卿之策,深得朕心。此事便交由诸位爱卿协同办理,务必使我朝农业真正实现发展。”
接着,话题又转回到种子上。
“众爱卿可曾听闻防病虫害的种子?”
面对皇帝的问题,大臣们窃窃私语,却没一人听说过。
金茂笑着说道:“实践才能出真知,大司农。”
“臣在。”诸葛亮出列。
“此事交由你负责如何?”
诸葛亮迟疑道:“陛下,臣在筹备粮食局的工作,诸多事务尚待梳理与落实,恐难以分心兼顾防病虫害种子的研究事宜。不过,臣可推荐一人,乃农学大家李悝之后,李向阳,他素有钻研之心,对作物病虫害颇有研究,或可担此重任。”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赞许之光:“哦?李向阳,朕亦有耳闻,既是李悝之后,想必学识不凡。好,便依卿所言,即刻传旨召李向阳入宫,令其全权负责此事,务必寻得或培育出能有效抵御病虫害的种子,以解我朝农业之困。”
“遵旨。”诸葛亮领命,心中暗自庆幸得以推荐合适人选,同时也对即将展开的农业革新充满期待。
随后,金茂又环视众臣,语重心长道:“农业乃国之根本,关乎百姓温饱,社稷安危。朕望诸位爱卿能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使我朝农业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不负朕之厚望。”
众臣闻言,纷纷跪拜,齐声应和:“臣等定当竭心尽力,不负陛下所托,共筑盛世。”
会议至此,关于农业发展的新策已初定,金茂心中大石稍落,转而思考起如何进一步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以期构建一个全面繁荣的帝国。
大朝会继续,另一件事搬上议桌。
金茂轻咳一声,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殿堂之下,缓缓开口:“工商之业,亦为国之重器,流通百物,滋养经济,不可小觑。朕闻近来商路时有不畅,工坊技艺亦待精进,此皆阻碍我朝富强之路。卿等可有良策,以促工商并进,货通天下,财聚京师?”
群臣闻言,面面相觑,旋即低头沉思。片刻之后,一位身着华服的官员挺身而出,拱手道:“陛下圣明,工商之困,实乃税赋繁重、法度不明所致。臣建议,简化税制,明确商律,保护商贾权益,同时鼓励技术创新,设立工坊学院,培育工匠人才,如此则工商皆可大兴。”
金茂点头赞许,目光中透露出赞许之色:“爱卿所言极是,工商并重,方能国富民强。此事便交由户部与工部协同办理,务必制定出切实可行之策,速速推行。”
接着,又有数位大臣就如何改善交通、促进贸易、加强海外联系等方面纷纷献计献策,朝堂之上,讨论热烈,一派勃勃生机。
金茂心中暗自欣慰,见群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深知帝国之未来,定将在这股团结奋进的力量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他站起身来,振臂高呼:“朕与卿等同舟共济,共创盛世,让天下百姓共享太平之福!”(本章完)
春耕已过,但农业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首先是种子改良。
金茂当了皇帝以后就很少管这方面的事情,使得种子培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主要原因还是人材短缺问题。
为此,金茂特意在大朝会上提出问题来。
“诸位爱卿,农业乃是国家之根本,种子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遗祸给后代。”
大司农兼军机大臣诸葛亮出列道:“陛下,微臣以为,解决种子改良之困,首要在于广纳贤才,尤其是精通农学之士。昔日陛下曾设立农学堂,培育了一批批有志于农业发展的青年才俊,只可惜近年来因种种缘由,学堂影响力渐弱,人才流失严重。臣建议重启并扩建农学堂,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学内容,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科研,专攻种子培育与改良之术。
同时,臣还提议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种子改良、作物增产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和农户给予重奖,以此激励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到农业科技的进步中来。此外,可派遣使者前往各国,学习交流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子品种,取长补短,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再者,加强田间地头的实际指导,鼓励官员与学者深入农村,与农民并肩作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改良后的种子能够真正惠及百姓,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国家根本。
陛下若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假以时日,我国农业必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司农说得在理。”金茂问道:“还有其他意见吗?”
军机大臣庞统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在推进农业改良的同时,亦不可忽视对水利设施的修缮与扩建。水利乃农业之根本,良好的灌溉系统能有效抵御干旱,保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进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修复老化失修的水渠、堤坝,并在适宜地区新建水利设施,如水库、灌溉网络等,以科技手段优化水资源分配,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此外,臣还建议加强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通过观测天象、分析数据,提前预测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减少因灾损失,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推广耐灾作物品种,如抗旱小麦、耐盐碱水稻等,以增强农业系统的整体韧性。
再者,应重视农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与生产能力。可在各州县设立农业技术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授课,传授现代农业知识,包括科学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等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科技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综上所述,多管齐下,方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全面升级,不仅确保粮食安全,更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潘士元说得也有道理。”金茂指出问题所在道:“但接下来的五年,我们将以巩固发展为主,不会再行大型工程。”
司徒戏志才出列道:“陛下,既然如此,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深化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普及,将专家学者传授的现代农业知识转化为农民手中的实战技能。可以设立更多的农业科技服务站,派驻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指导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科学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等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同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激励、资金补助、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成为推动农业化的主力军。”
“此外。”戏志才补充道:“病虫害防治也是一大难题。”
“如今我们所拥有的有粟、麦、稻、土豆、红薯、玉米等种子皆有高产作物。”
“臣以为只要病虫害防止得当,产量还能再往上增长。”
金茂点头道:“确实如此。”
“只要增长土地肥力,一年两熟甚至三熟都有可能。”
“对了,如今全国生态循环圈建设情况如何?”
司徒戏志才回答道:“全国生态循环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各地正积极推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模式。我们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同时,各地也在探索和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通过堆肥、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地力。
此外,我们还鼓励农民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料产业,形成了‘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生态平衡’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
在畜牧业方面,我们也推行了生态养殖模式,比如林下养鸡、稻田养鱼等,既利用了自然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总体来看,全国生态循环圈建设正朝着预期目标稳步前进,为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茂点头问道:“那么黄河以北地区如何?可有进展?”
戏志才回答:“黄河以北地区同样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转型,特别是针对该区域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的特点,我们引入了耐盐碱作物种植与智能节水灌溉技术。通过精准农业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无效灌溉,保障了作物产量与质量。同时,该地区还大力发展了有机农产品品牌,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城市消费市场,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益。
此外,黄河以北还加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制肥等措施,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恢复。这些综合施策,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黄河以北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已初见成效。”“初见成效是达到什么程度?”金茂说道:“我需要一个具体结果。”
“去年北方遭寒灾,自救不了暂且不论,连全国储备粮都动用大半,如此状况也能称为初见成效吗?”
面对金茂的质疑,戏志才解释道:“诚然,去年寒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正是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生态农业的实践展现出了其韧性。相比传统农业,采取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发酵制肥的区域,土壤保温保水能力更强,作物根系更为发达,因此在灾后恢复上表现出了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产量恢复率。具体来说,这些区域的作物平均减产幅度比周边未实施生态农业的区域低了约两成,且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一成以上,土壤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后续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在极端条件下,生态农业初见成效的具体体现——它增强了农业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少了对外界干预的依赖。”
金茂依然摇头道:“诸位爱卿,难道就没有两全之策?”
朝堂之上,一片静默,众臣皆低头沉思。片刻后,户部侍郎李昱缓缓开口:“陛下,生态农业虽成效显著,但其推广与实施需时日与大量资源投入,短期内或许难以兼顾粮食产量与生态平衡的双重需求。然而,臣以为,可先从部分区域试点,逐步扩大范围,同时鼓励农民采用更为环保的耕作方式,如轮作休耕、施用有机肥等,以此逐步改善土壤质量,增强作物自身抗逆性。此外,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也是缓解灾害影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另一位大臣,工部郎中赵元朗接着补充道:“陛下,臣认为技术创新亦是关键。若能研发出既高效又环保的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等,将能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通过培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作物,也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从而实现生态与产量的双赢。”
金茂闻言,眉头微展,但仍显忧虑:“爱卿所言极是,然此事非一日之功,朕心忧国计民生,恐等不及缓缓图之。”
这时,一位年轻官员,礼部主事张文远挺身而出:“陛下勿忧,臣有一策,或可解燃眉之急。臣建议,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生态农业与农业科技研发,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引进吸收其成功经验与技术。此外,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生态农业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使生态农业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如此,则生态农业之树,必能深深扎根于我大好河山,惠及万民。”
金茂听后,龙颜大悦,点头赞许:“爱卿之策,深得朕心。此事便交由诸位爱卿协同办理,务必使我朝农业真正实现发展。”
接着,话题又转回到种子上。
“众爱卿可曾听闻防病虫害的种子?”
面对皇帝的问题,大臣们窃窃私语,却没一人听说过。
金茂笑着说道:“实践才能出真知,大司农。”
“臣在。”诸葛亮出列。
“此事交由你负责如何?”
诸葛亮迟疑道:“陛下,臣在筹备粮食局的工作,诸多事务尚待梳理与落实,恐难以分心兼顾防病虫害种子的研究事宜。不过,臣可推荐一人,乃农学大家李悝之后,李向阳,他素有钻研之心,对作物病虫害颇有研究,或可担此重任。”
金茂闻言,眼中闪过赞许之光:“哦?李向阳,朕亦有耳闻,既是李悝之后,想必学识不凡。好,便依卿所言,即刻传旨召李向阳入宫,令其全权负责此事,务必寻得或培育出能有效抵御病虫害的种子,以解我朝农业之困。”
“遵旨。”诸葛亮领命,心中暗自庆幸得以推荐合适人选,同时也对即将展开的农业革新充满期待。
随后,金茂又环视众臣,语重心长道:“农业乃国之根本,关乎百姓温饱,社稷安危。朕望诸位爱卿能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使我朝农业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不负朕之厚望。”
众臣闻言,纷纷跪拜,齐声应和:“臣等定当竭心尽力,不负陛下所托,共筑盛世。”
会议至此,关于农业发展的新策已初定,金茂心中大石稍落,转而思考起如何进一步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以期构建一个全面繁荣的帝国。
大朝会继续,另一件事搬上议桌。
金茂轻咳一声,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殿堂之下,缓缓开口:“工商之业,亦为国之重器,流通百物,滋养经济,不可小觑。朕闻近来商路时有不畅,工坊技艺亦待精进,此皆阻碍我朝富强之路。卿等可有良策,以促工商并进,货通天下,财聚京师?”
群臣闻言,面面相觑,旋即低头沉思。片刻之后,一位身着华服的官员挺身而出,拱手道:“陛下圣明,工商之困,实乃税赋繁重、法度不明所致。臣建议,简化税制,明确商律,保护商贾权益,同时鼓励技术创新,设立工坊学院,培育工匠人才,如此则工商皆可大兴。”
金茂点头赞许,目光中透露出赞许之色:“爱卿所言极是,工商并重,方能国富民强。此事便交由户部与工部协同办理,务必制定出切实可行之策,速速推行。”
接着,又有数位大臣就如何改善交通、促进贸易、加强海外联系等方面纷纷献计献策,朝堂之上,讨论热烈,一派勃勃生机。
金茂心中暗自欣慰,见群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深知帝国之未来,定将在这股团结奋进的力量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他站起身来,振臂高呼:“朕与卿等同舟共济,共创盛世,让天下百姓共享太平之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