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编写东汉百科全书
第361章 编写东汉百科全书
张飞并没有收到刘备的传信,半真半假的消息也是金茂命人传给他的。
见过关羽后,张飞就老实地回西南军区复职去了,惩罚自然免不了,直接降三级成了后勤打杂校尉之一。
从此之后,张飞老实了许多,甚至思想也放开了,娶妻生子,还纳了几房小妾,日子逐渐变得平淡。
仕途上,张飞最终也就封了个列侯,到少将便再也升不上去。
洛阳。
刘备没有等到关羽、张飞的回信,心灰意冷之下,意外从士族口中得知,刘协有意退位让贤,新皇是谁自然不用多说。
即便这只是一种猜测,然而,刘备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立马就感觉出其中的真假。
这天,刘备单独求见刘协。
“陛下可是要退位?”
如此直接的问话,让刘协很是不爽,再怎么说,他也是皇帝,还轮不到刘备来质问。
“放肆!”
刘协大怒,拍案而起,殿内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侍卫们纷纷投来警觉的目光,却不敢轻举妄动,只因这二人,一位是名义上的九五之尊,另一位则是仅存的九卿。
刘备面不改色,目光坚定,他深知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清楚自己与刘协之间那微妙的君臣情谊。他缓缓上前一步,声音低沉而有力:“陛下,臣非有意冒犯,只是天下大势,已然明朗,陛下只需让吴王还政,这天下便还是大汉的天下!”
刘协闻言,怒气稍减,但眼中的落寞却难以掩饰。他长叹一声,缓缓坐下,目光空洞地望着殿外的天空,仿佛在回忆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无奈。
“玄德公,说得轻巧。还政二字简简单单,可真能做到吗?”
刘备见状,心中暗自叹息,他深知刘协的无奈与挣扎,也理解其作为君主的苦衷。他上前几步,躬身行礼,语气温和却坚定:“陛下,臣愿以微末之躯,为陛下分忧解难。若陛下信得过臣,臣愿誓死请求吴王还政!”
刘协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感激也有期待。他深知刘备的才能与忠心,更明白此时大汉江山需要这样的忠臣良将。他缓缓点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与释然:“玄德公,朕……朕信你。只是吴王并不好相与,你还是别去了。”
刘备心中一凛,明白刘协的担忧与顾虑。他躬身再拜,大义凛然道:“臣便是死了,也是为大汉社稷而死,后人自会称颂,陛下不必为我惜身!”
此话一出,刘协反倒起了爱才之心,禅让之事,无法阻挡,还不如为将来的事好好谋划一番。
“罢了。”刘协捂着脑袋躺在龙椅上,无力地说道:“如此大事,岂是一个人三言两语便可解决的事。”
“玄德公好意,朕心领了。今后若是玄德公不弃,我便是成了无用之王,也定要为玄德公谋求一官半职!”
刘备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刘协此言非虚,乃是出自肺腑的感激与信任。他连忙上前几步,再次躬身行礼,言辞恳切:“陛下言重了,备虽不才,但得陛下如此厚爱,实乃三生有幸。备愿以绵薄之力,护我大汉江山周全,无论陛下身在何处,备都将视陛下为君,忠心不改。”
“至于官职,备从无贪念。只愿陛下能安享太平,待天下安定之日,再论功行赏亦不迟。当前之急,乃是稳定朝纲,安抚民心,备愿领兵在外,扫清寰宇,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刘备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前路艰难,但为了大汉的复兴,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宁,他愿意付出一切。
刘协见状,心中略感宽慰,他深知刘备的忠诚与能力,是当下能够依靠的少数力量之一。
但是他却摇头道:“玄德公心怀天下,朕甚感欣慰。领兵之事暂且不论,朕倒是希望玄德公能助我完成禅让之事。”
刘备不可置信地抬头,刘协亲口承认这件事还是给予刘备极大的打击。
刘备的眼中闪过一丝愕然,随即迅速恢复平静,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皇权旁落,禅让之事虽非他所愿见,却也是现实所迫。他缓缓跪下,双手抱拳,声音沉稳而坚定:“陛下,臣虽不才,但誓死效忠大汉,若禅让之事真乃天命所归,臣必当竭尽全力,确保过程平稳,减少动荡,护我大汉子民免受战火之苦。”
刘协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刘备忠诚的感激,也有对江山易主的无奈。“玄德公,你之心意,朕已知晓。朕虽为天子,却已无力回天,只愿这天下能在贤能之人手中,重归太平。你与曹孟德、孙仲谋等诸侯相比,更显仁德,朕相信你定能带领大汉走向新的辉煌。”
刘备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接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重担,更是无数百姓的期望。他再次叩首,誓言旦旦:“臣刘备,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天下苍生。待时机成熟,臣定将扫清四海,恢复汉室荣光,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随后,刘备与刘协商议起禅让的具体事宜,两人虽心怀各异,但在这一刻,却都为了大汉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而刘协,则在这段日子里,更多地沉浸在回忆与反思之中,他深知自己虽贵为天子,却无力改变大局,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刘备等忠臣良将身上。他默默祈祷,愿大汉的明天能够更加美好,百姓能够真正过上安宁的日子。
…
洛阳,伊阙关。
刘备作为刘协使者,请金茂进洛进行禅让之事。
按照礼仪,需要进行三辞三受。
但是大臣们死的死,归隐的归隐,谁也不知道具体细节。
幸好金茂曾拯救了大汉图书馆,里面就有详细记载。
然而,几十万策竹简中想要找出来也并非易事。
于是,金茂让刘备回复刘协,这件事先等等,找到书籍再办也不迟。
至于洛阳内的一切,正式与外界相通,三公九卿则空闲着,暂时由金茂下属官吏负责相关事宜。
而刘协自愿要禅让这件事,金茂也命人向全国传播出去,预计两年之后,正式登基。
在此之前,很多事情需要开始准备。
首先,东汉书籍需要进行整理。
金茂准备按照东观所得书籍为基础,编练一本百科全书。
随着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舍弃竹简,使用纸张,只是时间问题。
荆州、益州、扬州已经全面使用纸张,就连百姓家中偶尔也能看见几张。
长江以北、交州等地,则还要等一等,实在是人手不够。
百科全书的编写人员,金茂本想指定几人编写,不曾想这件事受重视的程度远超想象。
不仅在任的戏志才、荀攸、贾诩等重臣强烈要求加入其中,其他读书人就更不用说了,甚至连一向淡泊名利的阚泽、吴范等人都万分上心。
或许金茂无法理解,青史留名对文人志士的诱惑,但群臣的狂热肉眼可见。于是,第一届全国学术研讨大会正式召开。
跟上次全国辩经大会不同,这一次不设题目,而是要让每个想要编写《东汉百科全书》的人,主动上交著作。
每个人不限题材、不限数量、不限学科,只要你认为自己是这方面专家的人,全都能上来露一手。
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必须要在文章中强调是哪一门学科,否则不录入在内。
这下子,全国上下立马就陷入了学术狂潮之中。
已经搜刮过一波隐士学者的土地上,再一次冒出一大群牛逼人物。
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各类消失于历史上的冷门学科,甚至连左慈、南华仙翁这样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也下场来。
一开始,金茂还有些担忧,会不会被这些人传说中的“修仙者”看穿身份。
后来,经过接触才发现。
这些“修仙者”确实有些门道,但还没到邪门的程度,金茂穿越这件事自然就没人看穿。
于是,金茂特意召回神信教理事长白石,回荆州跟这些神仙人物交流,期望能获得一些好东西。
谁知,白石自哪以后就一直神神叨叨,把一个讲究信仰的神信教变成了迷信教,都快把金茂捧上了天。
无奈,金茂只能制止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让白石沿着之前的安排走。
白石一如既往地听话,再也没搞过那套神鬼玄说。
比较冷门的学科,只有一两人发表文章,也就没什么好竞争的,全部编进去就完事了。
但热门学说,比如,儒、道、法、墨等,文章多如牛毛。
甚至像儒家这样的天下第一大学科,那文章数量,恐怕比东观几十万册藏书还要多。
自然不可能全都编进百科全书,要挑选其中优秀的文章写进去。
这样一来,就得有评委。
可评委从哪出?
大儒都被送进了洛阳,要么老死,要么在动乱中被杀死,留在外面的人,大多数大儒弟子或者像诸葛亮、庞统这样不纯的儒家弟子。
让这些人当评委,别说后世人能不能同意,就连现在人也不能同意啊。
难道再来一次辩经大会?
也不是不行,距离上次辩经大会已经过去一年,按照后世的习惯,每年举办一次也说得过去。
金茂大手一挥。
新一届辩经大会再次召开。
只不过,这一次赛制有些不同。
儒家学派就跟儒家学派辩论,道家则跟道家辩论,投票的人也变成各派学子,且这次不排名,只看淘汰。
赛程很简单,胜一场进入胜者组,败者进入败者组,最终看各家学派参与人数决定最终赛程。
比如人数最多的儒家,预计参与辩经人数将超过五万人。
肯定不可能五万人都入选,败者组要经过四轮淘汰赛,最终约有一千五百人留下,而胜者组只要经过三轮淘汰,约有三千人留下当评委。
再比如道家参赛人数第二多,也有一万余人,那么分出胜、败两组后,分别进行两、三轮淘汰即可,最终留下人数跟儒家差不多,也就少了几百人。
以此类推。
评选文章时,就简单了。
金茂会将每一份文章复印几千份,按照不记名投票原则,只有超过半数投票的文章能录入百科全书。
这样一来,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徇私舞弊。
只不过,评委们的工作量就有点大了,毕竟像儒家学派那样几十万份文章要看完、评价完,半辈子也就过去了。
于是,很多人当场就被劝退,其中包括金茂麾下的重臣们。
反正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能录入百科全书,那还当个毛的评委,做那几千分之一?
还不如多谢几篇,让这些评委们一辈子都钻在里面别出来了。
这样的情况,自然有聪明人想到了,立马就报告给了金茂。
金茂闻讯,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编纂百科全书乃是国之大事,旨在汇聚天下智慧,传承文化精髓,而非成为个别权贵的名利场。若真让此等风气盛行,非但违背了初衷,更可能让这部鸿篇巨制沦为笑柄。
于是,金茂迅速召集了智囊团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共同商讨对策。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决定采取双重审核制度,并引入匿名评审机制。首先,由初筛团队负责筛选掉明显不符合标准的稿件,减少评委们的工作量;其次,对进入复评阶段的文章,采取匿名方式交由多位评委打分,并设置最低阅读量要求,确保每位评委都能全面、公正地评估每一篇文章。
此外,金茂还下令设立了一个监督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公正人士组成,负责监督整个评审过程的透明度与公正性。任何被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的评委,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甚至被永久剔除出编纂队伍。
这样子也不能够解决新文章的事情,毕竟,只要人活着,就不会停止创作。
一个新潮的念头出现在脑海,金茂决定办一个期刊,找几个主编审核新文章,只要能上得了期刊,便能进入百科全书的审核中。
剩下的事,就只有评委团的生活问题了。
好在这些人颇有古之风范,视金钱如粪土,只要管饭就行。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几万人,金茂还是养得起。
(本章完)
张飞并没有收到刘备的传信,半真半假的消息也是金茂命人传给他的。
见过关羽后,张飞就老实地回西南军区复职去了,惩罚自然免不了,直接降三级成了后勤打杂校尉之一。
从此之后,张飞老实了许多,甚至思想也放开了,娶妻生子,还纳了几房小妾,日子逐渐变得平淡。
仕途上,张飞最终也就封了个列侯,到少将便再也升不上去。
洛阳。
刘备没有等到关羽、张飞的回信,心灰意冷之下,意外从士族口中得知,刘协有意退位让贤,新皇是谁自然不用多说。
即便这只是一种猜测,然而,刘备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立马就感觉出其中的真假。
这天,刘备单独求见刘协。
“陛下可是要退位?”
如此直接的问话,让刘协很是不爽,再怎么说,他也是皇帝,还轮不到刘备来质问。
“放肆!”
刘协大怒,拍案而起,殿内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侍卫们纷纷投来警觉的目光,却不敢轻举妄动,只因这二人,一位是名义上的九五之尊,另一位则是仅存的九卿。
刘备面不改色,目光坚定,他深知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清楚自己与刘协之间那微妙的君臣情谊。他缓缓上前一步,声音低沉而有力:“陛下,臣非有意冒犯,只是天下大势,已然明朗,陛下只需让吴王还政,这天下便还是大汉的天下!”
刘协闻言,怒气稍减,但眼中的落寞却难以掩饰。他长叹一声,缓缓坐下,目光空洞地望着殿外的天空,仿佛在回忆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无奈。
“玄德公,说得轻巧。还政二字简简单单,可真能做到吗?”
刘备见状,心中暗自叹息,他深知刘协的无奈与挣扎,也理解其作为君主的苦衷。他上前几步,躬身行礼,语气温和却坚定:“陛下,臣愿以微末之躯,为陛下分忧解难。若陛下信得过臣,臣愿誓死请求吴王还政!”
刘协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感激也有期待。他深知刘备的才能与忠心,更明白此时大汉江山需要这样的忠臣良将。他缓缓点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与释然:“玄德公,朕……朕信你。只是吴王并不好相与,你还是别去了。”
刘备心中一凛,明白刘协的担忧与顾虑。他躬身再拜,大义凛然道:“臣便是死了,也是为大汉社稷而死,后人自会称颂,陛下不必为我惜身!”
此话一出,刘协反倒起了爱才之心,禅让之事,无法阻挡,还不如为将来的事好好谋划一番。
“罢了。”刘协捂着脑袋躺在龙椅上,无力地说道:“如此大事,岂是一个人三言两语便可解决的事。”
“玄德公好意,朕心领了。今后若是玄德公不弃,我便是成了无用之王,也定要为玄德公谋求一官半职!”
刘备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刘协此言非虚,乃是出自肺腑的感激与信任。他连忙上前几步,再次躬身行礼,言辞恳切:“陛下言重了,备虽不才,但得陛下如此厚爱,实乃三生有幸。备愿以绵薄之力,护我大汉江山周全,无论陛下身在何处,备都将视陛下为君,忠心不改。”
“至于官职,备从无贪念。只愿陛下能安享太平,待天下安定之日,再论功行赏亦不迟。当前之急,乃是稳定朝纲,安抚民心,备愿领兵在外,扫清寰宇,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刘备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前路艰难,但为了大汉的复兴,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宁,他愿意付出一切。
刘协见状,心中略感宽慰,他深知刘备的忠诚与能力,是当下能够依靠的少数力量之一。
但是他却摇头道:“玄德公心怀天下,朕甚感欣慰。领兵之事暂且不论,朕倒是希望玄德公能助我完成禅让之事。”
刘备不可置信地抬头,刘协亲口承认这件事还是给予刘备极大的打击。
刘备的眼中闪过一丝愕然,随即迅速恢复平静,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皇权旁落,禅让之事虽非他所愿见,却也是现实所迫。他缓缓跪下,双手抱拳,声音沉稳而坚定:“陛下,臣虽不才,但誓死效忠大汉,若禅让之事真乃天命所归,臣必当竭尽全力,确保过程平稳,减少动荡,护我大汉子民免受战火之苦。”
刘协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刘备忠诚的感激,也有对江山易主的无奈。“玄德公,你之心意,朕已知晓。朕虽为天子,却已无力回天,只愿这天下能在贤能之人手中,重归太平。你与曹孟德、孙仲谋等诸侯相比,更显仁德,朕相信你定能带领大汉走向新的辉煌。”
刘备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接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重担,更是无数百姓的期望。他再次叩首,誓言旦旦:“臣刘备,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天下苍生。待时机成熟,臣定将扫清四海,恢复汉室荣光,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随后,刘备与刘协商议起禅让的具体事宜,两人虽心怀各异,但在这一刻,却都为了大汉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而刘协,则在这段日子里,更多地沉浸在回忆与反思之中,他深知自己虽贵为天子,却无力改变大局,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刘备等忠臣良将身上。他默默祈祷,愿大汉的明天能够更加美好,百姓能够真正过上安宁的日子。
…
洛阳,伊阙关。
刘备作为刘协使者,请金茂进洛进行禅让之事。
按照礼仪,需要进行三辞三受。
但是大臣们死的死,归隐的归隐,谁也不知道具体细节。
幸好金茂曾拯救了大汉图书馆,里面就有详细记载。
然而,几十万策竹简中想要找出来也并非易事。
于是,金茂让刘备回复刘协,这件事先等等,找到书籍再办也不迟。
至于洛阳内的一切,正式与外界相通,三公九卿则空闲着,暂时由金茂下属官吏负责相关事宜。
而刘协自愿要禅让这件事,金茂也命人向全国传播出去,预计两年之后,正式登基。
在此之前,很多事情需要开始准备。
首先,东汉书籍需要进行整理。
金茂准备按照东观所得书籍为基础,编练一本百科全书。
随着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舍弃竹简,使用纸张,只是时间问题。
荆州、益州、扬州已经全面使用纸张,就连百姓家中偶尔也能看见几张。
长江以北、交州等地,则还要等一等,实在是人手不够。
百科全书的编写人员,金茂本想指定几人编写,不曾想这件事受重视的程度远超想象。
不仅在任的戏志才、荀攸、贾诩等重臣强烈要求加入其中,其他读书人就更不用说了,甚至连一向淡泊名利的阚泽、吴范等人都万分上心。
或许金茂无法理解,青史留名对文人志士的诱惑,但群臣的狂热肉眼可见。于是,第一届全国学术研讨大会正式召开。
跟上次全国辩经大会不同,这一次不设题目,而是要让每个想要编写《东汉百科全书》的人,主动上交著作。
每个人不限题材、不限数量、不限学科,只要你认为自己是这方面专家的人,全都能上来露一手。
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必须要在文章中强调是哪一门学科,否则不录入在内。
这下子,全国上下立马就陷入了学术狂潮之中。
已经搜刮过一波隐士学者的土地上,再一次冒出一大群牛逼人物。
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各类消失于历史上的冷门学科,甚至连左慈、南华仙翁这样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也下场来。
一开始,金茂还有些担忧,会不会被这些人传说中的“修仙者”看穿身份。
后来,经过接触才发现。
这些“修仙者”确实有些门道,但还没到邪门的程度,金茂穿越这件事自然就没人看穿。
于是,金茂特意召回神信教理事长白石,回荆州跟这些神仙人物交流,期望能获得一些好东西。
谁知,白石自哪以后就一直神神叨叨,把一个讲究信仰的神信教变成了迷信教,都快把金茂捧上了天。
无奈,金茂只能制止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让白石沿着之前的安排走。
白石一如既往地听话,再也没搞过那套神鬼玄说。
比较冷门的学科,只有一两人发表文章,也就没什么好竞争的,全部编进去就完事了。
但热门学说,比如,儒、道、法、墨等,文章多如牛毛。
甚至像儒家这样的天下第一大学科,那文章数量,恐怕比东观几十万册藏书还要多。
自然不可能全都编进百科全书,要挑选其中优秀的文章写进去。
这样一来,就得有评委。
可评委从哪出?
大儒都被送进了洛阳,要么老死,要么在动乱中被杀死,留在外面的人,大多数大儒弟子或者像诸葛亮、庞统这样不纯的儒家弟子。
让这些人当评委,别说后世人能不能同意,就连现在人也不能同意啊。
难道再来一次辩经大会?
也不是不行,距离上次辩经大会已经过去一年,按照后世的习惯,每年举办一次也说得过去。
金茂大手一挥。
新一届辩经大会再次召开。
只不过,这一次赛制有些不同。
儒家学派就跟儒家学派辩论,道家则跟道家辩论,投票的人也变成各派学子,且这次不排名,只看淘汰。
赛程很简单,胜一场进入胜者组,败者进入败者组,最终看各家学派参与人数决定最终赛程。
比如人数最多的儒家,预计参与辩经人数将超过五万人。
肯定不可能五万人都入选,败者组要经过四轮淘汰赛,最终约有一千五百人留下,而胜者组只要经过三轮淘汰,约有三千人留下当评委。
再比如道家参赛人数第二多,也有一万余人,那么分出胜、败两组后,分别进行两、三轮淘汰即可,最终留下人数跟儒家差不多,也就少了几百人。
以此类推。
评选文章时,就简单了。
金茂会将每一份文章复印几千份,按照不记名投票原则,只有超过半数投票的文章能录入百科全书。
这样一来,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徇私舞弊。
只不过,评委们的工作量就有点大了,毕竟像儒家学派那样几十万份文章要看完、评价完,半辈子也就过去了。
于是,很多人当场就被劝退,其中包括金茂麾下的重臣们。
反正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能录入百科全书,那还当个毛的评委,做那几千分之一?
还不如多谢几篇,让这些评委们一辈子都钻在里面别出来了。
这样的情况,自然有聪明人想到了,立马就报告给了金茂。
金茂闻讯,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编纂百科全书乃是国之大事,旨在汇聚天下智慧,传承文化精髓,而非成为个别权贵的名利场。若真让此等风气盛行,非但违背了初衷,更可能让这部鸿篇巨制沦为笑柄。
于是,金茂迅速召集了智囊团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共同商讨对策。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决定采取双重审核制度,并引入匿名评审机制。首先,由初筛团队负责筛选掉明显不符合标准的稿件,减少评委们的工作量;其次,对进入复评阶段的文章,采取匿名方式交由多位评委打分,并设置最低阅读量要求,确保每位评委都能全面、公正地评估每一篇文章。
此外,金茂还下令设立了一个监督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公正人士组成,负责监督整个评审过程的透明度与公正性。任何被发现有徇私舞弊行为的评委,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甚至被永久剔除出编纂队伍。
这样子也不能够解决新文章的事情,毕竟,只要人活着,就不会停止创作。
一个新潮的念头出现在脑海,金茂决定办一个期刊,找几个主编审核新文章,只要能上得了期刊,便能进入百科全书的审核中。
剩下的事,就只有评委团的生活问题了。
好在这些人颇有古之风范,视金钱如粪土,只要管饭就行。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几万人,金茂还是养得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