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军政分离,贪婪的太监
第87章 军政分离,贪婪的太监
“原则上,任何军队调动都要告知我。”
“往后,军政分离。我现在是都尉,县令县长无权调兵,要调兵就要经过我的同意。”
戏志才适当地送上助攻,问道:“那若是郡县遇到山贼强盗攻城,该怎么办?”
金茂赞许点头:“将来新兵营晋级的兵会到二队,淘汰的兵则加入郡兵、县兵。”
“郡县兵一年一考核,优胜者回炉新兵营,淘汰者回家种地。”
也就是再扩编一个四队。
戏志才再助攻:“若是郡县兵还是不敌呢?”
“按照本朝制度,需有虎符调兵。”金茂加一条:“非战时,我军需虎符加文书方可调动。”
金茂准备搞一个秘密本,防止被人冒用名义出兵。
戏志才还想问,金茂抬手制止:“这是初定,将来发现问题再补充完善。”
为了不打击大家信心,金茂补充一句:“只要事先向我请示过,再出错那也是我的责任,而不是你们。”
又为了别被烦死,金茂又补充道:“除了军政分离、军事要问我,一切照旧。”
戏志才听出话外音,建议道:“主公何不在军中设一刀笔吏,记录各方申请。”
“说得好!”金茂点赞:“孝荣,你暂任吧。”
何卫大喜,出列下拜:“喏!”
事情就这么定下。
接下来早稻收获事宜、晚稻播种事宜,金茂照例询问、指导、安排。
目前,南部七县除冶县外,共有水田一万六千余亩。
按早稻亩产3石计算,可入仓两万八千余石,若是亩产4石就超三万石。
其中,去年种植过的八千亩水田,今年收成肯定没有去年好。
主要原因还是堆肥不足,去年大战抽调近三万石稻草,又有很大一部分被乡民烧火耗掉。
且各地的生态圈,金茂也来不及规划建设,粪肥连给油菜籽堆肥都不足,更别说给水田了。
所以,今年早稻产量肯定要有所下降。
预估,除去乡民部分,有两万五千石左右入库。
就算这样也足够金茂开始新一轮招兵。
因为再过两月,大面积种植的粟米、小麦等旱地作物也要收获了。
南部六县共计五万余亩,按照亩产1石算,也能入库三万余石。
再过两月又是晚稻收成。
合计起来,今年就能入库十万余石粮食。
按照平均每人每月消耗2石计算,理论上可供养四千余战兵,实际上只会更多。
因为每人每月2石那都是朱儁那时候战时消耗,也是一队日常消耗,平均一下,可招的人就多了。
不过,金茂还是按照四千兵去招募。
一则,兵太多会被人误以为要造反。
二则,万一有个天灾人祸,粮不够用怎么办?
三则,兵贵在精,不在多。
金茂原本的兵员,算上豫章郡的二队和女军也不到两千人。
冒然招太多,管理、训练都是个大问题。
现在金茂又不会亲自带队训练,基本上都是老带新。
目前,他手下满打满算,不到六百老兵能带兵训练,也就是一个老兵要带6-7人。
已经很极限了。
除了收粮、招兵,发展还得靠基建。
各县生态圈要搭起架构,不然,水田肥力不够,明年种二季稻的收成,可能还不如一季稻。
搞生态圈,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基建。
不仅如此,金茂还得各县跑,因为没人懂怎么建,全靠金茂指挥。
大致方向把握好,接下来就是各地汇报、总结、指示。刘甘负责的松古乡和瑶乡已经走上正轨,但也遇到了难题。
“眼下两乡田亩超过三万亩,山民民力不足以开荒。”
刘甘请求:“请明公准许接纳更多山民加入开荒。”
“准!”
现在铁材足够,工业部门不再满足于制造农具。
“我想创造一些威力强大的兵器!”刘方两眼冒光:“我认为投石车很有意思…”
金茂直接打断:“你先学会怎么造兵器吧。接下来一年,我要四千新兵人手一把武器,三年内人手一套铁扎甲!”
“刘伯武,你能做到吗?”
刘方只是个技术宅哪懂计算,扭头看向刘木。
刘木起身,他找到施展自身才华的地方:“禀明公,今有铁匠十二人,木匠八十七人,泥瓦匠一百零一人,学徒四百零一人。”
“这些已经算上郡太守送来的所有匠人。”
“制造一把环首刀需要…”
刘木巴巴一通算,按照现在的生产力,三年内都造不出四千把武器,更别说铁扎甲了。
“那就继续招人!”金茂摆手道:“招更多人来。”
刘木呆滞脸。
金茂叹气,经常跟谋士们斗智斗勇,都忘记最初手下人的才能有限了。
“只招学徒就行,每种工匠抽十名技术突出的人出来,俸禄加倍,让他们专门教学徒,平常不用干活。”
想了想,金茂又补充道:“三年内,谁带出师的学徒最多,我许他一官半职,纳入考核体系。”
“轰”会议整个地炸锅。
工匠当官,还能继续升职,跟他们平起平坐?
闻所未闻!
但没人敢质疑,金茂刚刚才处罚一批人,现在谁敢冲上去触霉头?
大伙不由地把目光看向虞翻,后者果真无畏,直言上谏:“明公,此事不妥!”
众人佩服。
金茂没有发火,道:“仲翔,你虽没了官身,也可直言,有理即可。”
“谢明公。”众人和虞翻都松口气,谁也不想真跟一个不能说实话的主君。
接着,虞翻也没有强行怼,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东汉有工匠的官职,但没有工匠晋升的途径,一般工匠地位低下,谁会管工匠有没有可能升官。
这算是开先河,被人知道告上去,那可是僭越大罪。
金茂满意点头,虞翻知道收敛就不错,值得培养。
不过,金茂有自己的考虑,三年后,世道都不知道乱成什么样了,谁还有心思来管他?
“我不仅要给工匠升官,将来我还要为农人升官,一并纳入考核体系!”
金茂语不惊人死不休:“你们不要太看轻工匠农人,在我眼里,他们的力量无穷尽。”
这件事,金茂态度很坚决,众人也不再劝。
…
七月份又是收获的季节。
金茂又一次见到小黄门张铁,这才多久?又要交费了?
一问才知道,人家是来找太末名士盛宪的。
“吴郡范太守举荐盛宪为孝廉?”
金茂觉得这也太离谱了,隔壁郡都把手伸过来了?
“盛宪还要去洛阳当尚书令?”
金茂纳闷:“盛宪哪有那么多钱上交啊?”
张铁无奈道:“举孝廉不用交钱,尚书令的钱有人代缴了,人家是名士嘛。”
不过,你去太末县就去呗,干嘛特意绕路来找我?
果然,那么清廉就不叫东汉末太监了。
盛宪那只是顺路,找金茂才是真实目的。
(本章完)
“原则上,任何军队调动都要告知我。”
“往后,军政分离。我现在是都尉,县令县长无权调兵,要调兵就要经过我的同意。”
戏志才适当地送上助攻,问道:“那若是郡县遇到山贼强盗攻城,该怎么办?”
金茂赞许点头:“将来新兵营晋级的兵会到二队,淘汰的兵则加入郡兵、县兵。”
“郡县兵一年一考核,优胜者回炉新兵营,淘汰者回家种地。”
也就是再扩编一个四队。
戏志才再助攻:“若是郡县兵还是不敌呢?”
“按照本朝制度,需有虎符调兵。”金茂加一条:“非战时,我军需虎符加文书方可调动。”
金茂准备搞一个秘密本,防止被人冒用名义出兵。
戏志才还想问,金茂抬手制止:“这是初定,将来发现问题再补充完善。”
为了不打击大家信心,金茂补充一句:“只要事先向我请示过,再出错那也是我的责任,而不是你们。”
又为了别被烦死,金茂又补充道:“除了军政分离、军事要问我,一切照旧。”
戏志才听出话外音,建议道:“主公何不在军中设一刀笔吏,记录各方申请。”
“说得好!”金茂点赞:“孝荣,你暂任吧。”
何卫大喜,出列下拜:“喏!”
事情就这么定下。
接下来早稻收获事宜、晚稻播种事宜,金茂照例询问、指导、安排。
目前,南部七县除冶县外,共有水田一万六千余亩。
按早稻亩产3石计算,可入仓两万八千余石,若是亩产4石就超三万石。
其中,去年种植过的八千亩水田,今年收成肯定没有去年好。
主要原因还是堆肥不足,去年大战抽调近三万石稻草,又有很大一部分被乡民烧火耗掉。
且各地的生态圈,金茂也来不及规划建设,粪肥连给油菜籽堆肥都不足,更别说给水田了。
所以,今年早稻产量肯定要有所下降。
预估,除去乡民部分,有两万五千石左右入库。
就算这样也足够金茂开始新一轮招兵。
因为再过两月,大面积种植的粟米、小麦等旱地作物也要收获了。
南部六县共计五万余亩,按照亩产1石算,也能入库三万余石。
再过两月又是晚稻收成。
合计起来,今年就能入库十万余石粮食。
按照平均每人每月消耗2石计算,理论上可供养四千余战兵,实际上只会更多。
因为每人每月2石那都是朱儁那时候战时消耗,也是一队日常消耗,平均一下,可招的人就多了。
不过,金茂还是按照四千兵去招募。
一则,兵太多会被人误以为要造反。
二则,万一有个天灾人祸,粮不够用怎么办?
三则,兵贵在精,不在多。
金茂原本的兵员,算上豫章郡的二队和女军也不到两千人。
冒然招太多,管理、训练都是个大问题。
现在金茂又不会亲自带队训练,基本上都是老带新。
目前,他手下满打满算,不到六百老兵能带兵训练,也就是一个老兵要带6-7人。
已经很极限了。
除了收粮、招兵,发展还得靠基建。
各县生态圈要搭起架构,不然,水田肥力不够,明年种二季稻的收成,可能还不如一季稻。
搞生态圈,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基建。
不仅如此,金茂还得各县跑,因为没人懂怎么建,全靠金茂指挥。
大致方向把握好,接下来就是各地汇报、总结、指示。刘甘负责的松古乡和瑶乡已经走上正轨,但也遇到了难题。
“眼下两乡田亩超过三万亩,山民民力不足以开荒。”
刘甘请求:“请明公准许接纳更多山民加入开荒。”
“准!”
现在铁材足够,工业部门不再满足于制造农具。
“我想创造一些威力强大的兵器!”刘方两眼冒光:“我认为投石车很有意思…”
金茂直接打断:“你先学会怎么造兵器吧。接下来一年,我要四千新兵人手一把武器,三年内人手一套铁扎甲!”
“刘伯武,你能做到吗?”
刘方只是个技术宅哪懂计算,扭头看向刘木。
刘木起身,他找到施展自身才华的地方:“禀明公,今有铁匠十二人,木匠八十七人,泥瓦匠一百零一人,学徒四百零一人。”
“这些已经算上郡太守送来的所有匠人。”
“制造一把环首刀需要…”
刘木巴巴一通算,按照现在的生产力,三年内都造不出四千把武器,更别说铁扎甲了。
“那就继续招人!”金茂摆手道:“招更多人来。”
刘木呆滞脸。
金茂叹气,经常跟谋士们斗智斗勇,都忘记最初手下人的才能有限了。
“只招学徒就行,每种工匠抽十名技术突出的人出来,俸禄加倍,让他们专门教学徒,平常不用干活。”
想了想,金茂又补充道:“三年内,谁带出师的学徒最多,我许他一官半职,纳入考核体系。”
“轰”会议整个地炸锅。
工匠当官,还能继续升职,跟他们平起平坐?
闻所未闻!
但没人敢质疑,金茂刚刚才处罚一批人,现在谁敢冲上去触霉头?
大伙不由地把目光看向虞翻,后者果真无畏,直言上谏:“明公,此事不妥!”
众人佩服。
金茂没有发火,道:“仲翔,你虽没了官身,也可直言,有理即可。”
“谢明公。”众人和虞翻都松口气,谁也不想真跟一个不能说实话的主君。
接着,虞翻也没有强行怼,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东汉有工匠的官职,但没有工匠晋升的途径,一般工匠地位低下,谁会管工匠有没有可能升官。
这算是开先河,被人知道告上去,那可是僭越大罪。
金茂满意点头,虞翻知道收敛就不错,值得培养。
不过,金茂有自己的考虑,三年后,世道都不知道乱成什么样了,谁还有心思来管他?
“我不仅要给工匠升官,将来我还要为农人升官,一并纳入考核体系!”
金茂语不惊人死不休:“你们不要太看轻工匠农人,在我眼里,他们的力量无穷尽。”
这件事,金茂态度很坚决,众人也不再劝。
…
七月份又是收获的季节。
金茂又一次见到小黄门张铁,这才多久?又要交费了?
一问才知道,人家是来找太末名士盛宪的。
“吴郡范太守举荐盛宪为孝廉?”
金茂觉得这也太离谱了,隔壁郡都把手伸过来了?
“盛宪还要去洛阳当尚书令?”
金茂纳闷:“盛宪哪有那么多钱上交啊?”
张铁无奈道:“举孝廉不用交钱,尚书令的钱有人代缴了,人家是名士嘛。”
不过,你去太末县就去呗,干嘛特意绕路来找我?
果然,那么清廉就不叫东汉末太监了。
盛宪那只是顺路,找金茂才是真实目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