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入职,胜利,大幕【求订阅】
    “奉孝。”
    荀彧从州府内出来,迎郭嘉。
    俩人执礼而见。
    荀彧见郭嘉睡眼惺忪,就知道他又在车里睡觉,刚醒。
    郭嘉有三大爱好,睡觉排第一,喝酒第二,美人第三,相辅相成。
    醉酒后找个美人,一块睡觉。睡醒了再来一杯,形成闭环。
    “袁本初没看上你。”荀彧调侃的口气。
    郭嘉不承认:“我没看上他,做事缺决断,又要名声又想做龌龊事,不痛快。”
    荀彧就笑:“那你还去投人家。”
    “没去不知道啊。”
    郭嘉反击道:“你在兖州都当上司马了,以前没看出伱这么善于钻营。我在袁绍帐下还听人说,同期数你升的最快,位置最重。”
    “你羡慕?”荀彧问。
    俩人往宅内走,郭嘉小声问:“兖州牧为人如何?”
    荀彧很认真想了想:“我觉得好。”话落回头,看郭嘉走着四平八稳的文士步,催促道:
    “你快点,我来接你,都得省一次入厕的时间,你这人却是忙不起来的性子。”
    郭嘉莞尔,脚步快了稍许。
    “一会进了书房,州牧身边的女子,你别乱看。”荀彧提醒。
    郭嘉哂道:“女人不过是为了娱己的一时之乐,我来是想做些事情,再说,什么女人我没见过?”
    书房里那俩你就没见过……荀彧带着郭嘉,一路入府,远远的便听到书房传出说话声。
    陈宫在书房。
    他是来直谏的,责曹操不该擅自出兵,值此纷乱时,第一个挑起战火。
    一方势力有舔臣,事事附和,溜须拍马。
    自然也有性格刚直,敢直抒胸臆,说出心中所想的。
    但陈宫来到州牧府,被带进书房,他还没开口,曹操就道:
    “公台过来,可是想说我不该率先兴兵。
    更不该同时对四方开战,张狂自大,将周边多郡之地,带入兵祸之中?”
    曹操先把话说了……陈宫的气势,就弱了少许。
    “州牧大兴兵事,同时对四方动兵,难道做的对吗?”
    曹操:“我若不兴兵,对方会不会打我?”
    陈宫没吭声。
    他看的很明白,兖州不先动手,这一战也免不了。
    但仍觉得曹操做的不对,若非要动兵,取其一线,消耗,损失都会小很多。
    民众,士族被战火波及的范围也小。
    曹操:“四方兴兵,是一种策略。不先攻徐州,占据有利位置,怎么能有后来和陈留兵马呼应,虚实交替,轻取豫州的机会?”
    “先击徐州,而后才能轻取豫州,战损反而最小。”
    曹操愿意解释这两句,是因为陈宫有拥立他成为兖州牧的功劳。
    不能当了州牧,转头就忘了人家的功劳。
    但再往下继续解释就没必要,懂就懂,不懂也不强求。
    陈宫想喷没喷出来,有些难受,不过曹操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陈宫的好处在于服从道理和自己的信念,不硬犟。
    当下道:“下臣来的莽撞,州牧在其位,用其兵,能多为百姓,时局考虑,方为正理。”
    荀彧已从门外进来,陈宫便告辞了,走时仍感觉憋得慌,只责了个开头,就被噎回来了。
    “奉孝来了?”
    曹操耳朵尖,荀彧二人在府外说话,他听的清楚。
    郭嘉从外边进来,骤然看见曹操身后,一左一右跪坐着的蔡文姬和貂蝉。
    天,世上还有如此神品的女子……郭嘉的视线先落在蔡琰身上,已是惊艳之极,再看到貂蝉,便感觉眼前轰的一下,有种难以置信的观感。
    不过即便冲击如此之大,郭嘉却是迅速恢复镇定,并挪开了视线。
    表面上甚至看不出他神色间有多少变化。
    他是来谋事的,不是自己的不惦记,不然就是自找烦恼,取死有道,郭嘉向来通透。
    他随后入座,已是一眼不再多看。
    曹操从旁观察,对其心性,便颇为钟意。
    “荀彧对你多有褒奖,你来我兖州,便任祭酒一职,随我参略军事,有其他谏言也可说来。”
    军师祭酒一职,诸葛亮在蜀汉的前期,也任过类似职务,可见位置不轻。
    直接给了自己军师祭酒的职务,郭嘉愣了愣。
    等跟着荀彧离开书房,郭嘉问:“这位州牧,做事向来如此吗?”
    荀彧斜了他一眼:“州牧必是在其他方面了解过你,绝非轻易决定。军师祭酒不小了,你好好干,早晚列席。正在打仗,你明早入职,别睡过了。”
    郭嘉遂去了曹操给他分派的一处宅邸,安顿下来。
    ……
    汉初平元年,冬,公孙瓒屯兵磐河,袁绍应战,拉开了战幕。
    双方结怨已久。
    早在诸侯打董卓的时候,袁绍就借机出手,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阳城。
    当时袁术则让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回救阳城,公孙越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
    公孙瓒闻讯后,怒不可遏:“我弟弟是袁绍害死的。”于是举兵打袁绍。
    公孙瓒攻势凌厉,威震大河以北。
    一时间,冀州郡县,纷纷归降。
    袁绍为了缓和局势,主动服软,提拔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勃海太守,进行笼络。
    但公孙范一到勃海,立即倒戈。
    直到今年,公孙瓒兵势日盛,进驻界桥,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没能成行),并配置了郡守县令,意图辖制北方四州。
    袁绍被逼到墙角,退无可退,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
    曹操回到昌邑时,两军正在界桥南二十里列阵。
    公孙瓒的兵马,旗旌摇曳,军威鼎盛。
    他以三万步兵,排成方阵,两翼各配骑兵五千,其中以最精锐的白马义从为中坚。
    要知道幽州突骑,是天下少有的强军,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幽州突骑,横扫各方,光复汉室。
    公孙瓒又在幽州突骑基础上,筛选精锐,组建白马义从。
    他近几年纵横北方,战无不胜,日渐骄狂,已有了击溃各方的雄心。
    此时两军对垒,兵戈,长枪迎着骄阳,寒光四射,肃杀无比。
    战云密布,气血卷天。
    咚咚咚!
    战鼓声响彻数里。
    袁绍令麾下大将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
    他自己统领步兵数万,在后方列阵。
    对面的公孙瓒,骑在一匹高大雄健的白马上,遥望袁绍八百多稀稀拉拉,摆在前边的精锐,嘲弄道:“袁绍根本不会打仗。
    让八百多兵马在前方列阵,我麾下义从,一次冲击就能将其杀溃,踩成肉泥。”
    公孙瓒却是不知道袁绍的布置,藏着莫大的玄机和致胜的法宝。
    麹义是凉州人,在与西羌游牧部族对抗的战争中九死一生,专门擅长以步兵对抗骑兵的战术。
    其选出来的先锋八百士,同样是抽调老卒精锐所建,极具针对性。
    这八百部众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对抗骑兵战术,经验丰富,毫不畏战。
    更主要的是,袁绍在后阵的步兵里,隐藏着强弩兵,多达数千架强弩,寒光四射,张弦以待。
    汉代的弩,发展的极快,数次革新换代,不仅射程远,射距能达五百步开外。
    比普通弓弩,远了两到三倍。
    个别祭刻墨家工造的特制弩,力量更强,更远。
    汉弩还发明出了‘望山’,也就是利用竖立刻度,计算距离落点的‘瞄准镜’。
    箭的准头惊人,箭不虚发。
    而弩箭正是袁绍最大的依仗和优势。
    公孙瓒却是自诩白马义从无敌,骑兵能解决一切,没有针对性的防备。
    两军拉开阵列,遥遥对峙。
    公孙瓒率先下令:“进攻!生擒袁绍!”
    轰隆!
    地面震颤,一颗颗砂砾,被幽州突骑践踏地面的共振掀起,起伏跳跃。
    两百余丈外,袁绍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
    在听到袁绍的一声令下后,千张强弩齐发,向白马义从射去。
    致密的箭雨,瞬间遮蔽天空!
    以千计的强弩,在步兵侧移后露出来,一列一列的射袭。
    一时间,虚空中全是弓弦震颤的锐响。
    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白马义从,幽州突骑,接连被强弩射中。
    战马栽倒,马上骑士身披甲胄,活动不便,倒地后又受到马匹的互相影响,冲锋的全军,都陷入一片混乱。
    直到此时,袁绍阵列最前方的那八百精锐,才突然跳跃而起,挥刀杀上去。
    后方的公孙瓒,蓦然生出一股寒意。
    麴义的军队手持盾,刀杀上来,正好前方骑兵栽倒。他们挥刀砍杀混乱的幽州突骑,下手又准又狠,专挑甲胄缝隙的脖颈等要害。
    鲜血和惨叫弥漫战场。
    幽州军大后方,公孙瓒遍体生寒,失败来的如此猝不及防。
    他纵横无敌的铁骑,本以为一次冲击就能结束战斗。
    然而实际情况正相反。
    冀州军却是打出了信心。
    他们在麹义率领下,越战越勇。
    幽州方面响起了撤退的号角,兵马惶溃后移。
    冀州军反杀上去,临阵斩了公孙瓒所派冀州刺史严纲,杀敌千余,一路追到界桥。
    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遂再次被击溃。
    麹义带人追到公孙瓒的驻营地,取得了史上称为界桥之战的胜利。
    袁绍此役,以弱势兵力胜过战无不胜的公孙瓒,名声愈盛。
    这一战对双方来说,实际损失并不大。但对公孙瓒的士气打击,是致命的。
    消息很快传到曹操那里。
    双方的交战过程,其实还有不少转折。
    袁绍胜的也不容易,他自己差点搭进去,原因是确定优势后,袁绍也有些轻视了对手,差点被反杀,是谋士田丰拉着他躲避才免于一死。
    曹操看过战讯,心忖后续两方再战,公孙瓒还得输,心态就会崩。
    袁绍已经拉开了他统一四州的序幕。
    不过,曹操盯上的也不止一州之地,网已经编好了,正等着对手跳进来。
    同一日,袁术那边知道了袁绍大胜,而他却被曹操夺走了豫州部分区域。
    袁术迫切的想将豫州拿回来,击溃曹军。
    几大州郡的形势,数日间连番变化。
    与此同时,曹操在书房,取出了月影镜。
    之前词条提示,日影镜所在的4号序列墓葬,在杀董卓后,得了一份指引地图,正要看看。
    ps:看见老有书友吐槽蔡文姬名字,正式说一下(以下不算字数)
    蔡‘昭’姬,避讳司马昭才改成蔡文姬的说法,我知道。但两个名字都有论点支持,比如同期有很多有名望的人,名字里也带昭字,但人家都没改,所以叫蔡昭姬,很多史学家不认同。
    一些正史类的书籍上,也能找到例证。
    比如蔡琰出生前,过世的大才女班昭,类似的例子还有,同期的,稍早些,稍后些都有,正因为仔细查过资料,才选了受众更多,知道的人更多的文姬。这事别再争了,史学家都没争明白。
    还有文姬是妹妹,也查过。
    我不会瞎写哈,除非笔误,因为之前吃过这种亏,现在很谨慎的查资料。
    另外,之前没详写战争,一掠而过,有书友觉得流水,其实是因为老曹要扩张,最近战争较多,我得有个选择,不然都详写,战争多了该腻了。
    这段是更完黏贴的,不属于收费字数。求个票~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老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告并收藏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