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历代皇帝的忧虑
    枭首是一种很古老的刑罚,一般经受这种刑罚的人都是罪大恶极的,他们的头会被挂在城墙上示众。
    这是自贞观立朝以来是第一个,贞观一朝的皇帝,在如今的人们眼中是一个开明又仁德,胸襟广纳四海的皇帝。
    这样一位皇帝将朝中一个将领枭首,给中原各地的折冲府都尉带去了心灵上的冲击,以及警醒。
    当年天下豪杰并起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天下也太平了。
    留在朝中的问题将领依旧不少。
    刘仁轨的事刚过去不久,现在就有了丘行恭的事。
    这些问题一次次触动着皇帝的神经。
    可对于一些旧人,以及当年立下卓著功勋的将领,皇帝又是大方且仗义的。
    这一次,可以见得这位皇帝是真的生气了。
    皇城内,各部官吏依旧照常办事,李承乾坐在中书省的老师旁,处于这场枭首旋涡的间接参与者,这位太子面色如常地端坐,看着手中的书卷。
    这卷书是文学馆根据波斯僧阿罗本的译文得来的。
    波斯僧的那本羊皮书内所写的都是一些关于大食与波斯的故事。
    由于译文水平并不是太高,看着着实一知半解。
    李承乾看了看身边的老师,又将手中的书放下,揣手端坐一旁。
    时隔两年,这位太子又在京兆府清闲了下来。
    该做的事都有人去做了,也就清闲了下来。
    秋雨刚停歇了一天,又开始下了。
    看着众人还在中书省批阅着各地的文书,尤其是今年夏收秋收的文书,中原各地的文书接二连三送来。
    闲着无事的太子走到中书省外,看着漫天的雨水,似乎是在沉思。
    于志宁看了一眼太子,便又接着忙自己的手头上的账册。
    虽说太子平时对臣子们都是严苛的,尤其是对关中各县的官吏。
    从今天的事来看,朝中官吏要是遇到什么事,这位太子是真的会出手相助的。
    甚至还说了往后谁要是也遇到这种事,诸位可以群起攻之。
    以及当年吐蕃人大闹鸿胪寺,太子殿下亦不喜欢有人不尊重大唐的官吏。
    太子是希望朝中的官吏能够如狼如恶虎?
    仔细想来太子门下这样的人手也有,就比如说寻常与东宫走得近的礼部尚书李百药。
    这位礼部尚书几乎要将各国的使者都骂遍了,骂吐蕃人反复无常,骂高句丽数典忘祖,骂西域各国唯利是图,骂高昌人贪得无厌,突厥人这些年挺老实的,李百药还要骂突厥一句不知上进。
    不得不说东宫门下诸多的人手,长安城最能打的许敬宗,最会种地又不爱说话的郭骆驼,还有那埋头苦干不结交朋友的上官仪。
    细细数来,东宫门下的才俊各有千秋。
    李承乾忽然想到什么,自语道:“喔……原来郑公喜欢吃菠菜。”
    又过了半个时辰,于志宁刚刚整理好手中的账册,走到中书省门,正要与太子殿下禀报,却见人不知何时也已不在了。
    他问向站在门外的文吏道:“太子殿下……”
    小吏回道:“殿下……殿下说今天适合钓鱼,就去太液池了。”
    于志宁手拿着账册,叹道:“那就明日再呈报给殿下。”
    朝野皆知,太子殿下的爱好不多,喜钓鱼。
    此刻得知太子殿下去钓鱼了。
    中书省内,褚遂良听着外面的雨声,小声道:“还记得当初太子与李卫公说过的话,当时就有人提起过,下官至今记得,不舍昼夜。”
    同样坐在中书省内的张行成道:“与钓鱼有何关系?”
    褚遂良看了看四下,俯首悄声道:“说不定太子喜钓鱼是假,实则是太子喜坐在河边,看着那些对太子有所记恨的人变成死人,从河上浮起来。”
    “为此,喜钓鱼,而不舍昼夜。”
    悄悄话声音不大,可在安静的中书省内,能够听见些许,马周手中的笔也稍有停顿。
    不知太子殿下为何会这般理解孔子的话语,可能是近一年来记恨太子,或者是被太子记恨的人越来越多了?
    马周插话道:“太子向来贤明,郑公因此颇为褒奖。”
    太子是个贤明的储君,太子不杀人,可太子喜欢看着敌人慢慢死去,甚至浮尸在河上,漂到面前。
    四周的几个文吏的神色多了几分凝重,这太子又何尝不是一个城府深重的人。
    褚遂良又道:“有些事几位侍郎或许没听说,在下时常去帮陛下行文书写,听了一些宫中传言。”
    他又压低嗓音,道:“宫中传言,太子殿下时常抱怨太液池的鱼不够肥。”
    一想到丘行恭的人头还挂在朱雀门前,众人警醒了几分。
    当然,对太子的传闻还不止这些。
    在场的……有人不在意,有人深以为然。
    秋雨中的太液池,雨水笼罩了整片天地,坐在太液池的水榭中,看着漫天的雨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雨势不大,湖水也没有淹没水榭,李承乾看了眼身旁两个弟弟,问道:“作业完成了吗?”
    李慎正在看着一幅地图回道:“完成了。”
    李治望着正在湖面上游着的鸭子道:“写完了,皇姐检查过了。”
    再看李慎挂在木板上的地图,这是西域的地图。
    李承乾提着鱼竿,道:“西域的地图了解得如何了?”
    李慎道:“魏王兄送来的地图确实比秘书监还要完备。”
    李承乾看着绑在鱼线上的浮标往下沉了沉,又重新浮了上来,再没有动静,便将鱼竿放在了一旁,剥着橘子吃。
    李慎问道:“既然坎儿井可以造福西域,为何不开凿呢?如此西域各地的景色水土就会更好。”
    李承乾笑道:“不是不开凿,因现在的西域很乱,各方势力各自林立,没有一统。”
    李治回道:“弟弟明白了,就像是秦修长城没有一统是建不成的。”
    “稚奴这话还是不错的。”
    李承乾拿过慎弟刚刚剥好的一个橘子。
    李慎看了看刚刚剥下来的橘子皮,只好再去篮子里拿一只橘子,又坐在皇兄的边上,耐心且小手有些吃力地剥着。
    李承乾继续道:“就算是现在号召西域诸多小国修建坎儿井,不用多久,在个人利益的加持下,就算是建好了会有人去破坏,断流,甚至无人维护。”
    李慎点头道:“这种大工事只能等西域一统。”
    李治颇为赞同,道:“治标不治本,等于没治。”
    三兄弟意见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在太液池坐到傍晚时分,雨水依旧没停,李承乾将小鱼放回太液池中,留下三条较为肥硕的,带回东宫。
    一路上走着,李慎提着一篮子橘子,兄弟俩人一边剥着一边吃,走了一路,吃了一路,顺手丢了一片片橘子皮。
    李承乾脚步稍稍停顿。跟在后头的李治一头撞在了皇兄的后背上,心说怎么停住不走了。
    见皇兄的余光看向自己,李治连忙将地上的橘子皮捡起来。
    虽说没有言语,但李治捡橘子皮的动作很慌乱。
    李慎会意检查了一遍,确认地上没有橘子皮了。
    皇兄这才继续往前走。
    兄弟互看一眼,终于踏实长出一口气,跟上皇兄的脚步。
    ……
    贞观九年,十月的下旬,十月二十五。
    年满十七岁的太子依旧没有进行冠礼。
    似乎朝野宫中都快忘了,太子的冠礼始终没有开办。
    只有宁儿一直记着这件事,可既然陛下与皇后不说,她不好提起。
    太子殿下如往常一样,对这件事从未提及。
    小福整理着一些腊肉,将他们洗好之后,切好,用来炖着吃。
    东宫殿内,李丽质看着两个因橘子吃多了,而上火的模样,嘴角起了痘痘,是又好气又好笑。
    “让你们贪嘴吃橘子,不听告诫,自作自受。”
    李治现在喝着苦口的药,道:“都是慎弟喜欢吃,弟弟才跟着吃的。”
    李慎嘴角也起了痘,他捧着碗喝着药,道:“与弟弟无关。”
    李治也八岁了,李慎也七岁了。
    看着这两个弟弟,李丽质苦恼道:“反正岭南的橘子也吃完了,你们之后也没得吃了。”
    李治道:“还有香蕉。”
    李丽质又看了眼这个没出息的弟弟,道:“就知道吃!”
    李承乾坐在一旁笑着,看着老师让人送来的文书,听着耳边弟弟妹妹的话语声。
    宁儿走到一旁道:“殿下,应公与徐侍郎来看望太上皇了。”
    李承乾应声道:“准备一些酒水与饭菜,他们来看望爷爷又要说起当年的旧事,孤就不过去了。”
    “喏。”
    天气转凉得很快,今天好不容易天晴了,可北风带来的凉意,还是让东宫的孩子们多添了两件衣裳。
    李承乾看着老师让人从中书省送来的文书,这些文书都已是批阅过的,会送来东宫,是老师觉得太子应该看这些。
    一卷卷翻看着,今年除了各地的将领回长安,如冯盎,柴绍他们其实还有一些各地的地方文官前来述职。
    就比如权万纪一回来就被封了治书侍御史,又身兼吴王府长史伴在吴王左右。
    长史一职本来东宫也是有设立的,徐孝德现在是工部侍郎身兼东宫长史。
    这份奏章是权万纪递交给中书省的。
    说的是今年入秋之后,洛阳遭了大水,好在大水的范围并不大,淹没了一些田地,这份奏章提议让朝中多关照洛阳的河道。
    今年的秋雨已过去了,黄河的汛期也结束了,照理说不会再有大水。
    对长安来说,向东去洛阳,洛阳处于黄河的中下游。
    黄河水患治理一直是一个难题,贯穿历代皇帝的职业生涯。
    现在这个难题又隐隐出现在了眼前。
    长安周边的水系经过历代的治理,相较于以前平稳了许多,龙首渠与郑国渠修缮之后,水流也好了不少。
    就比如说后世有一项十分大的工程,从秦岭南麓与蜀中水系,引入关中入渭。
    治水一直是中原的头等大事。
    现在的关中水系还很丰沛,相对充裕的时间。
    李承乾想到一些关于后世的记录,贞观九年的这一次大水已显露了端倪。
    再过一年,洛阳还会有一次大水,那是一场记录在史书上的大水灾。
    宁儿将热茶放在太子的桌边。
    李承乾拿过茶水,喝下一口,蹙眉道:“孤出宫一趟。”
    “喏。”宁儿连忙给太子披上外衣。
    李承乾走出东宫就见到一旁的崇文殿说笑声不断,还有两个女孩子与东宫的孩子玩在一起。
    东阳解释道:“皇兄,这是应公的女儿小武,这是徐慧。”
    徐慧这个女孩子在宫里见过,李承乾瞧了眼这两个姑娘,就快步离开了东宫。
    东阳见到小武与徐慧面对匆匆而过的太子,都有些诧异。
    东阳面带笑容,有些骄傲地道:“皇兄总是这样的。”
    两个姑娘不是没有听说过关于太子的传闻,恰恰是她们现在住在长安,听到的传闻很多。
    东阳与丽质,与这两个姑娘年纪相仿,几个女孩子之间有很多话能聊。
    徐慧望着太子离开的背影,她道:“当初跟随家父离开宫中,太子殿下还问过年龄。”
    这是小武第一次见太子,匆匆一面,问道:“原来太子是这样的,很忙碌吗?”
    李丽质笑道:“皇兄近日是不忙的。”
    徐慧自小受过很多人的夸赞,有时候在亲眷中也犹如众星捧月,他们都说自己是个才女。
    而长乐公主表现出的这种气质谈吐与气场,让她心里不自觉的要臣服。
    还有东阳公主,温和谦逊有礼,不令人觉得强势,可谈吐中,稍稍表现出来的才识与见解,总是能够让徐慧不自觉地折服其中。
    她这才觉得自己的这点学识,当真是不足看。
    东宫的公主,所学的学识到底是不同的,逻辑的思考能力比同龄人领先一截。
    甚至当家父与太上皇说起朝中的举措,还有关中治理,家父与太上皇都要询问长乐公主。
    徐慧不禁问道:“公主殿下懂得好多。”
    李丽质解释道:“慧儿平时看什么书?”
    比长乐公主还年幼两岁的徐慧思量道:“小时候看论语,近来会看一些名家的诗篇,闲时也会看左传。”
    “慧儿看过的书真多。”东阳也在一旁道。
    “公主殿下没有看过吗?”徐慧又迷茫了。
    东阳解释道:“鲜有看这些,最多只是了解其中意思,更多时候是写一些论述文。”
    小武好奇道:“什么是论述文?”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张九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九文并收藏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