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真假?
海棠离开五十多年前的那一世,不超过三年的功夫,对当时经历过的一切,依然还记忆犹新。
所以她立刻就想到,这个印记是内府出品特有的,只不过是五十多年前的内府。
金嘉树手里那箱内府出品的金锭,上头的内府印记已经不一样了,只不过变化不算大,还能看到两个印记的相似之处。海棠觉得,自己兴许能从这里头找点文章做做。
那黑檀梳子上的描金纹样,确实是五十多年前流行一时的纹。这梳子……好象是宋育珠用惯的东西吧?做工上乘,品质绝佳,估计还十分合她心意。否则她都假死出逃了,何必还要把这对梳子带走,一直用到今天?
海棠努力回想上一世宋育珠出事之前,自己在宗室公府的经历,隐约记起,宋育珠长姐宋育珍出嫁前,宗室公府夫人为了给长女准备嫁妆,曾经去内府订制了一批昂贵精致的梳妆用具,由于小女儿也吵着想要,她只好给宋育珠也订做了一套日常款。
不过当时作为教养嬷嬷的海棠,把注意力都放在大小姐宋育珍的嫁妆上了,没有留意二小姐宋育珠那一份具体是什么样的。可这个用料、工艺和式样,都对得上号。与宋育珍那一套,绝对是同一位匠人同时期的出品。
内府接宗室订制用品的单子,应该都有记录吧?上头的纹样,是不是也会记得清清楚楚?拿着东西,能查到订制人的身份吗?
海棠暗暗思索着,眼睛仍旧盯着那两只梳子。
马老夫人放下梳子,扭头看见海棠站在边上,只当她被自己梳妆匣里精致贵重的首饰用具给震住了,轻蔑地哼了一声,根本不把这边城乡下长大的小丫头放在眼里,便扭头去看儿媳周马氏与马氏:“还没写好么?不过是几个字的事儿,有什么难的?你们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难道就没好生读过书,如今连几个字都写不出来?!”
周马氏涨红着脸,低下头去。她何尝不是从小受到精心教养的大家闺秀?可母亲死得早,继母又不讨她喜欢,她确实不曾认真读过几年书,比不得继婆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什么都懂……
马氏却不象周马氏这么敏感在意。海家也好,周家也罢,根本不需要嫁进来的媳妇多么有才华。她们能认清自己的立场,不做违背西北军民利益的事、不拖家中男人的后腿更重要。若是个不知轻重、不顾大局的性子,便是读再多的书,也叫人尊重不起来。
她把写好的手书拍到桌面上,抓着信,便拉着周马氏走人,顺便再招呼海棠与周怡君两个小辈一块儿离开。
马老夫人在她们背后骂“无礼”、“晦气”,又命粗使丫头们赶紧打了水来清扫地面,过后随手将那张手书给收起来了,面色却阴沉沉地,半点没有松一口气的意思。
虽然继儿媳带来的人最终并没有真的将她从马家带来的陪嫁抢走,可涂荣那边的动作,还是给她带来了不详的预感。她如今身边一个心腹都不剩,外援也几乎消失殆尽,便是有万般算计,也无从着手。难不成真要留在周家三房等死么?这叫她如何甘心?!
周马氏与马氏姐妹一行人回来到正院。用赏钱打发掉仆妇们之后,周马氏看着那封旧信,犹豫不决:“玉梅啊,这信……额们是不是该直接交到涂同知那儿?要不要跟老爷说一声?”
“跟姐夫说一声也好,但就算他说别交出去,大姐也别理会,该交就交。”马氏顿了顿,“就是这封信,也不知是真是假。万一是那老婆子伪造的,回头涂同知兴许还会误会是额们故意做手脚,企图帮你们家脱罪咧!”
“不会吧……”周马氏看着信,“这瞧着不象是假的……十几年前王夫人还在的时候,确实人面极广,跟许多官眷都熟悉,逢年过节也会打发人到额们家来送礼……”当时马老夫人还是三房主母,王夫人写信托她办事,再寻常不过了。
周怡君忙问:“祖母,这个王夫人是谁呀?”海棠也在旁露出好奇之色。
周马氏便给两个小辈简单做了个介绍。
这个王夫人是凉州那边一个豪商家的当家夫人,娘家是蜀中的产粮大户,夫家拥有当年西北最大的粮行。西北边军被朝廷克扣钱粮那些年,一直都是想尽办法挤出银子来,找王家粮行买粮食的。他家粮行存货极多,能满足边军六成的需求,价格也不算贵,是个相当稳定的供粮户。他家一个女儿还嫁到了周家来,不过不曾留下儿女便去世了。从周家三房分家出去的隔壁十四房,长媳便是王家的外孙女。七房已逝的女儿——就是嫁给了杜伯钦的那位,早年曾与王家次子议过亲。可见当时周家与王家的关系还是挺好的。
只不过,王家当家去世后,长子柔弱不能主事,次子不通庶务,便由寡母王夫人代掌粮行事务。从那以后,王家的行事作风就有了些不大好的变化。
王夫人掌管下的粮行,不止一次闹出过以次充好的丑闻,还时不时抬高粮价,叫边军后勤上的官员为难。但边军还没办法跟她翻脸,因为西北地界上,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粮食的商家,就只有王氏一家了。而且王家还在王夫人的引领下,与朝中权贵搭上了关系,有传言说,连宫中的娘娘,他们都攀上了……
周家当时一直怀疑王家攀上的是孙家,因此才会在军粮上头做那么多手脚,是故意给周家添乱。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查出证据,王家就出事了。粮行起了大火,王夫人和两个儿子连同心腹掌柜伙计们都葬身火海,一应账簿文书全都不剩,最后旁支族人来处理后事时,偌大的家业就只剩下三瓜两枣。虽说如今凉州王氏商行还在开门做买卖,但跟当年风光鼎盛时的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
周马氏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当年王夫人跟京里孙家的关系,有些不明不白的传闻。如今阿家拿这封语焉不详的信出来,就怕涂同知不信,反以为额们是要反咬孙家一口……”
“这事儿可未必。”海棠眨了眨眼,开口道,“不是说,杜伯钦知道马老夫人与胡人奸细有勾结,就是孙家告诉他的吗?而孙家会知道这事儿,又是胡人奸细跟他们说的。谁知道孙家跟那些胡人奸细到底是什么关系?说不定是早早设下了圈套,就等着陷害周家一把呢!不然孙家抓到了胡人奸细,为何没第一时间送去官府的,反倒把人扣下,先审问一通,再交出去呢?”
事情这样也能圆上吗?
周马氏与马氏面面相觑。
周怡君合掌道:“不管真相如何,先把这信送出去再说。这信看起来有年头了。涂大人先前来搜西院,都没发现它,估计原先是收在箱子里,刚刚才让老夫人翻出来的。就让涂大人去查这封信,不管查出什么来,我们家也能多争取点时间,好找长房商议一番,兴许能找到破局之法呢?”
(本章完)
海棠离开五十多年前的那一世,不超过三年的功夫,对当时经历过的一切,依然还记忆犹新。
所以她立刻就想到,这个印记是内府出品特有的,只不过是五十多年前的内府。
金嘉树手里那箱内府出品的金锭,上头的内府印记已经不一样了,只不过变化不算大,还能看到两个印记的相似之处。海棠觉得,自己兴许能从这里头找点文章做做。
那黑檀梳子上的描金纹样,确实是五十多年前流行一时的纹。这梳子……好象是宋育珠用惯的东西吧?做工上乘,品质绝佳,估计还十分合她心意。否则她都假死出逃了,何必还要把这对梳子带走,一直用到今天?
海棠努力回想上一世宋育珠出事之前,自己在宗室公府的经历,隐约记起,宋育珠长姐宋育珍出嫁前,宗室公府夫人为了给长女准备嫁妆,曾经去内府订制了一批昂贵精致的梳妆用具,由于小女儿也吵着想要,她只好给宋育珠也订做了一套日常款。
不过当时作为教养嬷嬷的海棠,把注意力都放在大小姐宋育珍的嫁妆上了,没有留意二小姐宋育珠那一份具体是什么样的。可这个用料、工艺和式样,都对得上号。与宋育珍那一套,绝对是同一位匠人同时期的出品。
内府接宗室订制用品的单子,应该都有记录吧?上头的纹样,是不是也会记得清清楚楚?拿着东西,能查到订制人的身份吗?
海棠暗暗思索着,眼睛仍旧盯着那两只梳子。
马老夫人放下梳子,扭头看见海棠站在边上,只当她被自己梳妆匣里精致贵重的首饰用具给震住了,轻蔑地哼了一声,根本不把这边城乡下长大的小丫头放在眼里,便扭头去看儿媳周马氏与马氏:“还没写好么?不过是几个字的事儿,有什么难的?你们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难道就没好生读过书,如今连几个字都写不出来?!”
周马氏涨红着脸,低下头去。她何尝不是从小受到精心教养的大家闺秀?可母亲死得早,继母又不讨她喜欢,她确实不曾认真读过几年书,比不得继婆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什么都懂……
马氏却不象周马氏这么敏感在意。海家也好,周家也罢,根本不需要嫁进来的媳妇多么有才华。她们能认清自己的立场,不做违背西北军民利益的事、不拖家中男人的后腿更重要。若是个不知轻重、不顾大局的性子,便是读再多的书,也叫人尊重不起来。
她把写好的手书拍到桌面上,抓着信,便拉着周马氏走人,顺便再招呼海棠与周怡君两个小辈一块儿离开。
马老夫人在她们背后骂“无礼”、“晦气”,又命粗使丫头们赶紧打了水来清扫地面,过后随手将那张手书给收起来了,面色却阴沉沉地,半点没有松一口气的意思。
虽然继儿媳带来的人最终并没有真的将她从马家带来的陪嫁抢走,可涂荣那边的动作,还是给她带来了不详的预感。她如今身边一个心腹都不剩,外援也几乎消失殆尽,便是有万般算计,也无从着手。难不成真要留在周家三房等死么?这叫她如何甘心?!
周马氏与马氏姐妹一行人回来到正院。用赏钱打发掉仆妇们之后,周马氏看着那封旧信,犹豫不决:“玉梅啊,这信……额们是不是该直接交到涂同知那儿?要不要跟老爷说一声?”
“跟姐夫说一声也好,但就算他说别交出去,大姐也别理会,该交就交。”马氏顿了顿,“就是这封信,也不知是真是假。万一是那老婆子伪造的,回头涂同知兴许还会误会是额们故意做手脚,企图帮你们家脱罪咧!”
“不会吧……”周马氏看着信,“这瞧着不象是假的……十几年前王夫人还在的时候,确实人面极广,跟许多官眷都熟悉,逢年过节也会打发人到额们家来送礼……”当时马老夫人还是三房主母,王夫人写信托她办事,再寻常不过了。
周怡君忙问:“祖母,这个王夫人是谁呀?”海棠也在旁露出好奇之色。
周马氏便给两个小辈简单做了个介绍。
这个王夫人是凉州那边一个豪商家的当家夫人,娘家是蜀中的产粮大户,夫家拥有当年西北最大的粮行。西北边军被朝廷克扣钱粮那些年,一直都是想尽办法挤出银子来,找王家粮行买粮食的。他家粮行存货极多,能满足边军六成的需求,价格也不算贵,是个相当稳定的供粮户。他家一个女儿还嫁到了周家来,不过不曾留下儿女便去世了。从周家三房分家出去的隔壁十四房,长媳便是王家的外孙女。七房已逝的女儿——就是嫁给了杜伯钦的那位,早年曾与王家次子议过亲。可见当时周家与王家的关系还是挺好的。
只不过,王家当家去世后,长子柔弱不能主事,次子不通庶务,便由寡母王夫人代掌粮行事务。从那以后,王家的行事作风就有了些不大好的变化。
王夫人掌管下的粮行,不止一次闹出过以次充好的丑闻,还时不时抬高粮价,叫边军后勤上的官员为难。但边军还没办法跟她翻脸,因为西北地界上,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粮食的商家,就只有王氏一家了。而且王家还在王夫人的引领下,与朝中权贵搭上了关系,有传言说,连宫中的娘娘,他们都攀上了……
周家当时一直怀疑王家攀上的是孙家,因此才会在军粮上头做那么多手脚,是故意给周家添乱。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查出证据,王家就出事了。粮行起了大火,王夫人和两个儿子连同心腹掌柜伙计们都葬身火海,一应账簿文书全都不剩,最后旁支族人来处理后事时,偌大的家业就只剩下三瓜两枣。虽说如今凉州王氏商行还在开门做买卖,但跟当年风光鼎盛时的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
周马氏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当年王夫人跟京里孙家的关系,有些不明不白的传闻。如今阿家拿这封语焉不详的信出来,就怕涂同知不信,反以为额们是要反咬孙家一口……”
“这事儿可未必。”海棠眨了眨眼,开口道,“不是说,杜伯钦知道马老夫人与胡人奸细有勾结,就是孙家告诉他的吗?而孙家会知道这事儿,又是胡人奸细跟他们说的。谁知道孙家跟那些胡人奸细到底是什么关系?说不定是早早设下了圈套,就等着陷害周家一把呢!不然孙家抓到了胡人奸细,为何没第一时间送去官府的,反倒把人扣下,先审问一通,再交出去呢?”
事情这样也能圆上吗?
周马氏与马氏面面相觑。
周怡君合掌道:“不管真相如何,先把这信送出去再说。这信看起来有年头了。涂大人先前来搜西院,都没发现它,估计原先是收在箱子里,刚刚才让老夫人翻出来的。就让涂大人去查这封信,不管查出什么来,我们家也能多争取点时间,好找长房商议一番,兴许能找到破局之法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