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一些前世旧瓜(一)
周太后确实快死了。
海礁已经记不清她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刚重生的时候,他还以为她已经死了呢,后来才从周围人的言语中发觉,自己似乎记错了。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他还在胡人的马场里受苦,等到逃出来时,又一直埋头做苦工,只想着挣路费回老家去。对于京城里的消息,他没什么门路去打听,也没心思去打听。他是后来给锦衣卫做了密探,开始奉命监视京城的皇亲国戚、权贵高官,才慢慢知道了早年发生的事。
周太后逝世,应该就是在这几年了。因为她老人家死了,皇帝不需要再顾虑她的感受,才会在孙阁老与颍川侯联手“报复”镇国公长子周大郎的时候,毫不犹豫就顺了他们的心意,连派人去查一查颍川侯世子死亡真相的耐心都没有。
从周大郎被革职开始,接下来数年内,周家子弟接连出事,轻则贬官去职,重的受伤死亡,还有人落得残疾的。即使还有周家子弟保住了军职,继续镇守边卫,周家势头也大不如前了,全靠镇国公周老元帅支撑大局。等周老元帅也去世,周家便再也没人能接掌边军大权。周老夫人索性带着家中没有官职的成员与小辈们搬回京城,低调度日,也省得儿孙们继续被权臣算计,连性命都保不住。
她还真不是想太多。周老元帅刚死的时候,他的一个侄儿被有人心告发“养寇自重”。表面上看,这个侄儿的罪名只是纵容一伙沙盗马匪为祸边民,没有认真去剿灭,事实上那伙沙盗马匪是胡人,背后还牵扯到了胡人王叔。若孙阁老利用这一点穷追猛打的话,这个侄儿随时会被冠上“通敌卖国”的罪名,进而把整个周家都牵连进去。
周家是如何应对的,海礁并不清楚。几年后他成为了锦衣卫密探,才从熟悉的神鞭张三那里听说了一些内情
神鞭张三,当年曾经被派往边疆秘密调查此案,已经追查到那伙沙盗背后与胡人王叔有关系了,但没能更进一步,就被叫回了京城,然后这桩任务便不了了之了。没过多久,周老夫人带着一家子搬回了京城。皇帝对他们还算和气,安排了两个周家孙辈进禁军做侍卫,逢年过节还会给周老夫人赐东西。
神鞭张三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不是因为他没能查清真相就被强行中止了调查,而是他觉得这里头有些事情太过巧合了。锦衣卫从来不会插手边关之事,为何忽然就有了这么一个调查任务下来?接任务的还是他这个无官无职的密探?到了边疆后,所有证据都很轻易地到了他手中,根本不必费什么力气……他总觉得,这背后有什么人在操纵着一切,还怀疑那个人就是孙阁老……
神鞭张三的老家其实就在边镇,他心里一向是十分敬重周老元帅一家的。他事后一直在后怕,倘若不是锦衣卫忽然叫停了调查任务,他是不是就会成为某些权臣陷害忠良的工具?
因为这件事,神鞭张三一直看孙家人不太顺眼。后来陶岳执掌锦衣卫大权时,他总是十分积极地去争取监视孙家人的任务,誓要查出孙阁老的罪证,将其绳之以法不可……
海礁回忆起了上辈子的经历,有些絮叨了,但海棠还是及时从他的絮叨中发现了值得关注的信息:“哥哥先前说过,孙阁老曾经执掌过锦衣卫,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周老元帅逝世之前吗?大概是在哪一年?锦衣卫如果很厉害的话,他们会不会发现表叔公的下落,然后告诉孙阁老知道?”
海礁停下了絮叨,认真想了想:“锦衣卫原本一直由皇帝亲掌,等到皇帝病重后,才由内阁接了过去,叫孙阁老握在了手里。不过那应该是好几年后的事了,眼下皇帝的身体还行。”他顿了顿,“不过……孙阁老的一个堂侄在锦衣卫做过几年镇抚,后来调去了五城兵马司。这人性情阴狠,最爱算计人,没少帮着孙阁老排除异己。算算时间……他调离锦衣卫,就是在周家回京前后。他刚到五城兵马司,就跟周家一个孙子起了冲突,差点儿把人废了。皇帝下旨命周家孙辈入了禁军,这事儿才算了结。”
神鞭张三也是因为这件事,才越发认定背后策划养寇案的黑手是孙阁老的。
至于锦衣卫是否会发现谢文载的下落嘛……海礁认为是不可能的:“锦衣卫平日里事务繁忙,光是京中的案子都未必查得过来,谁会操心一个流放多年又遇赦不久的前官员呢?如果表叔公回了京城,结交权臣,他们可能会多留意几眼。可表叔公压根儿就不打算回去,他们才不会在意呢!”
海棠这才放心了,又问:“锦衣卫为什么会忽然叫停神鞭张三的调查?是他们也发现这背后有人在策划一切吗?”
海礁摇了摇头:“这个我就不清楚了。神鞭张三也只说,是上头下的命令。天知道这‘上头’是谁?反正忠良不曾被诬害,周家人回京后也能平静度日,他就没有追究下去。”
其实也是没办法追究了。孙阁老权势滔天,他的堂侄又心狠手辣,神鞭张三还不想死,心里有再大的怨气也能先怂,等到新君继位,陶阁老崛起,再借势报复回去。
海棠默默记下了这些前世旧瓜中隐含的情报,才道:“照哥哥的说法,你被困马场三年,逃回来后在肃州给商队干了半年的杂活,才凑齐路费去了甘州。而周大郎被革职,是在你到甘州之前一段时间的事。太后去世,又在那之前。所以,太后应该是接下来两年之内死的了?她是怎么死的?”
海礁想了想:“具体的时间,我真不记得了。我进京是很多年后的事了,太后已经死了很久,早就没什么人谈起,我也不好跟人打听这个,只隐约记得,她死得很突然。虽说病了很长的时间,但死得特别突然。她死的时候,皇帝不在宫里,是在巡视中途匆匆赶回来办丧事的。后来给孙家人定罪时,许太后……就是新君生母,如今还是贤妃,她指控孙贵妃谋害了太后。只是没有证据,周家又失了势,孙贵妃也死得利索,这事儿便不了了之。”
当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贤妃一向低调明理,不会无缘无故指控孙贵妃的。她原是太后身边的宫人,得太后扶持才做了妃子,还生下了八皇子。她会这么说,必定是孙贵妃在太后去世前后,有什么言行不太妥当的地方。那时孙贵妃执掌后宫,很多秘事也只有后宫的人才会知晓。
只是……孙贵妃与周太后关系不好,也相安无事了三十多年,她怎会忽然对周太后下毒手呢?
海礁觉得这事儿水有点深。
海棠闻言挑了挑眉,又问起另一个她认为很关键的问题:“周太后为什么不肯让皇帝追封陶慧太嫔呀?她跟陶慧太嫔有什么仇怨吗?”
(本章完)
周太后确实快死了。
海礁已经记不清她到底是什么时候死的。刚重生的时候,他还以为她已经死了呢,后来才从周围人的言语中发觉,自己似乎记错了。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他还在胡人的马场里受苦,等到逃出来时,又一直埋头做苦工,只想着挣路费回老家去。对于京城里的消息,他没什么门路去打听,也没心思去打听。他是后来给锦衣卫做了密探,开始奉命监视京城的皇亲国戚、权贵高官,才慢慢知道了早年发生的事。
周太后逝世,应该就是在这几年了。因为她老人家死了,皇帝不需要再顾虑她的感受,才会在孙阁老与颍川侯联手“报复”镇国公长子周大郎的时候,毫不犹豫就顺了他们的心意,连派人去查一查颍川侯世子死亡真相的耐心都没有。
从周大郎被革职开始,接下来数年内,周家子弟接连出事,轻则贬官去职,重的受伤死亡,还有人落得残疾的。即使还有周家子弟保住了军职,继续镇守边卫,周家势头也大不如前了,全靠镇国公周老元帅支撑大局。等周老元帅也去世,周家便再也没人能接掌边军大权。周老夫人索性带着家中没有官职的成员与小辈们搬回京城,低调度日,也省得儿孙们继续被权臣算计,连性命都保不住。
她还真不是想太多。周老元帅刚死的时候,他的一个侄儿被有人心告发“养寇自重”。表面上看,这个侄儿的罪名只是纵容一伙沙盗马匪为祸边民,没有认真去剿灭,事实上那伙沙盗马匪是胡人,背后还牵扯到了胡人王叔。若孙阁老利用这一点穷追猛打的话,这个侄儿随时会被冠上“通敌卖国”的罪名,进而把整个周家都牵连进去。
周家是如何应对的,海礁并不清楚。几年后他成为了锦衣卫密探,才从熟悉的神鞭张三那里听说了一些内情
神鞭张三,当年曾经被派往边疆秘密调查此案,已经追查到那伙沙盗背后与胡人王叔有关系了,但没能更进一步,就被叫回了京城,然后这桩任务便不了了之了。没过多久,周老夫人带着一家子搬回了京城。皇帝对他们还算和气,安排了两个周家孙辈进禁军做侍卫,逢年过节还会给周老夫人赐东西。
神鞭张三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不是因为他没能查清真相就被强行中止了调查,而是他觉得这里头有些事情太过巧合了。锦衣卫从来不会插手边关之事,为何忽然就有了这么一个调查任务下来?接任务的还是他这个无官无职的密探?到了边疆后,所有证据都很轻易地到了他手中,根本不必费什么力气……他总觉得,这背后有什么人在操纵着一切,还怀疑那个人就是孙阁老……
神鞭张三的老家其实就在边镇,他心里一向是十分敬重周老元帅一家的。他事后一直在后怕,倘若不是锦衣卫忽然叫停了调查任务,他是不是就会成为某些权臣陷害忠良的工具?
因为这件事,神鞭张三一直看孙家人不太顺眼。后来陶岳执掌锦衣卫大权时,他总是十分积极地去争取监视孙家人的任务,誓要查出孙阁老的罪证,将其绳之以法不可……
海礁回忆起了上辈子的经历,有些絮叨了,但海棠还是及时从他的絮叨中发现了值得关注的信息:“哥哥先前说过,孙阁老曾经执掌过锦衣卫,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周老元帅逝世之前吗?大概是在哪一年?锦衣卫如果很厉害的话,他们会不会发现表叔公的下落,然后告诉孙阁老知道?”
海礁停下了絮叨,认真想了想:“锦衣卫原本一直由皇帝亲掌,等到皇帝病重后,才由内阁接了过去,叫孙阁老握在了手里。不过那应该是好几年后的事了,眼下皇帝的身体还行。”他顿了顿,“不过……孙阁老的一个堂侄在锦衣卫做过几年镇抚,后来调去了五城兵马司。这人性情阴狠,最爱算计人,没少帮着孙阁老排除异己。算算时间……他调离锦衣卫,就是在周家回京前后。他刚到五城兵马司,就跟周家一个孙子起了冲突,差点儿把人废了。皇帝下旨命周家孙辈入了禁军,这事儿才算了结。”
神鞭张三也是因为这件事,才越发认定背后策划养寇案的黑手是孙阁老的。
至于锦衣卫是否会发现谢文载的下落嘛……海礁认为是不可能的:“锦衣卫平日里事务繁忙,光是京中的案子都未必查得过来,谁会操心一个流放多年又遇赦不久的前官员呢?如果表叔公回了京城,结交权臣,他们可能会多留意几眼。可表叔公压根儿就不打算回去,他们才不会在意呢!”
海棠这才放心了,又问:“锦衣卫为什么会忽然叫停神鞭张三的调查?是他们也发现这背后有人在策划一切吗?”
海礁摇了摇头:“这个我就不清楚了。神鞭张三也只说,是上头下的命令。天知道这‘上头’是谁?反正忠良不曾被诬害,周家人回京后也能平静度日,他就没有追究下去。”
其实也是没办法追究了。孙阁老权势滔天,他的堂侄又心狠手辣,神鞭张三还不想死,心里有再大的怨气也能先怂,等到新君继位,陶阁老崛起,再借势报复回去。
海棠默默记下了这些前世旧瓜中隐含的情报,才道:“照哥哥的说法,你被困马场三年,逃回来后在肃州给商队干了半年的杂活,才凑齐路费去了甘州。而周大郎被革职,是在你到甘州之前一段时间的事。太后去世,又在那之前。所以,太后应该是接下来两年之内死的了?她是怎么死的?”
海礁想了想:“具体的时间,我真不记得了。我进京是很多年后的事了,太后已经死了很久,早就没什么人谈起,我也不好跟人打听这个,只隐约记得,她死得很突然。虽说病了很长的时间,但死得特别突然。她死的时候,皇帝不在宫里,是在巡视中途匆匆赶回来办丧事的。后来给孙家人定罪时,许太后……就是新君生母,如今还是贤妃,她指控孙贵妃谋害了太后。只是没有证据,周家又失了势,孙贵妃也死得利索,这事儿便不了了之。”
当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贤妃一向低调明理,不会无缘无故指控孙贵妃的。她原是太后身边的宫人,得太后扶持才做了妃子,还生下了八皇子。她会这么说,必定是孙贵妃在太后去世前后,有什么言行不太妥当的地方。那时孙贵妃执掌后宫,很多秘事也只有后宫的人才会知晓。
只是……孙贵妃与周太后关系不好,也相安无事了三十多年,她怎会忽然对周太后下毒手呢?
海礁觉得这事儿水有点深。
海棠闻言挑了挑眉,又问起另一个她认为很关键的问题:“周太后为什么不肯让皇帝追封陶慧太嫔呀?她跟陶慧太嫔有什么仇怨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