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0181【又见杨志】
日上三竿。
朱铭躺床上还不肯起来,好久没有睡懒觉了,人总是喜欢偷闲享受的。
直至肚子饿得不行,他才伸着懒腰起床。
郑元仪正在梳妆,在侍女的帮助下,已经梳好了发髻。
而且形制变了,昨天是丫髻,今日变作朝天髻,代表着她从少女成为妇人。
上装是一件交领短衫,带着明显的契丹样式,下装是宋代典型的百褶裙。
在文化风俗方面,大宋和辽国互相影响。宋人经常模仿辽人穿衣,辽人也各种借鉴宋人服饰,反正就是要突出一个新奇。
再过几年,宋人女子甚至流行金国发型……
“郎君万福!”
听到脚步声,侍女尤四姐转身行礼。
这尤四姐与郑元仪同岁,还有个小名叫妙妙。
典型的宋代女子名,大名“某某姐”、“某某娘”。小名则惯用叠字,滔滔、师师、小小、盈盈、燕燕之类。
郑元仪正待起身,朱铭将她按回去:“妙龄少女,肌肤白皙,用什么铅粉?”
“敷了铅粉,总要更白些。”郑元仪说。
朱铭说道:“铅粉有毒。”
郑元仪说:“加以鸡蛋火炼,就能解铅毒。”
朱铭问道:“谁教你的?”
郑元仪说:“在洋州读书时,女先生教的,法子出自《千金方》。”
古人早就意识到铅粉有毒,利用蛋白质使重金属结块,减少铅粉中的纯铅含量,从而让粉底的毒性减小。
朱铭叮嘱道:“铅毒解不净,平时少用为妙。”
郑元仪展颜一笑:“郎君不喜欢,我今后就不用,只在逢年过节时抹抹。”
朱铭仔细观察,又问:“怎把眉毛也刮了?”
郑元仪说:“刮了好画细眉,适合今日的发髻。”
“之前也挺好看的,其实不用刮。”朱铭拿起眉笔,在她眉间勾画。
张敞画眉,本属雅事,可惜朱铭的技术太烂。
侍女妙妙在旁边看着,忍不住捂嘴偷笑,因为朱铭画出的眉毛不对称。
郑元仪却喜欢得很,心里甜丝丝的,不时出声纠正:“左边……再往下画一点……对对,那里太淡了,再补上几笔……”
画到最后,郑元仪咯咯直笑,由于补得太多太浓,柳叶眉画成了猛张飞。
“我出门去了。”朱铭只能放弃。
等他踏出房门,屋里的主仆二人,猛地爆发出一阵笑声,也不晓得在笑些什么。
骑马路过孙好手馒头铺,朱铭喊道:“来八个灌浆馒头,再要一碗豆浆、一叠咸菜!”
“好嘞,探郎里面坐!”伙计热情欢迎。
灌浆馒头,就是灌汤包。
北宋中后期,包子由冷水面制作,多为素馅;馒头由发酵面制作,多为肉馅。其实,都是包子。
至于没有馅的,那叫炊饼。
自从朱铭发明了蜂窝煤,这种店铺经营方式都变了。
就拿孙好手馒头铺来说,直接在门口摆两个双芯炭炉,垒起高高的蒸笼塔,剩下的就不用再管。既节省了人工和空间,又把肉包子的香气,非常直接的传给路人。
厨子可以腾出精力,在里面制作别的早餐种类,大大丰富了这家店铺的菜品。
店老板孙好手甚至亲自出面,给朱铭端来吃的,发自内心的恭敬道:“赠给探郎一碗肉粥。”
“多谢。”朱铭笑道。
孙好手赖着没走,坐在朱铭对面闲聊:“听说探郎又做了新东西,印出的书能变得便宜?”
“这你都知道了?”朱铭有点意外。
孙好手道:“听两个书商说的,他们在本店吃饭时,商量着去国子监书库弄点油墨。”
朱铭笑了笑。
恐怕不是弄点油墨,而是想要搞到油墨配方。
铅活字的配方,那些书商也想搞到。但成套的活字,制作成本太高,动辄需要几万枚,能让大部分书商选择放弃。
泄密是迟早的事情,经手工匠不止一两个,肯定有人扛不住金钱诱惑。
吃了早餐,朱铭骑马前往国子监书库。
“探郎!”
一个声音传来,朱铭扭头望去,只见几人站在道旁,似乎颇为面熟的样子。
“探郎,俺是孙立,还曾买相公的香蕈!”其中一个汉子笑道。
朱铭勒马说:“想起来了,你是杨志,伱是孙立,林冲何在?”
杨志欣喜道:“探郎竟还记得俺们,林兄弟在外城监工去了。”
“监工?”朱铭没听明白。
杨志解释说:“蔡相公筑城,土石木料还有工匠劳役,都须军士看守防备意外。林兄弟生得凶恶,便被选去做监工。”
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喊错的外号。
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可以参考影视剧里的张飞形象。
真实历史上的林冲,后来投靠了宗泽。
其结局不甚光彩,被宗泽下令处斩,罪名是“恣横凶暴,不改故态,驰骋市肆间”。
很明显,当时的义军太多太杂,且为非作歹不听号令。宗泽必须杀人立威,而反贼出身的林冲,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杨志也混得可以,童贯北上伐辽时,杨志在种师道麾下,统率东路部队的选锋军。
靖康年间,杨志又随种师中驰援太原,不战而逃,西军尽丧。
这怪不得杨志,就连种师中的嫡系部队,都特么在争相逃跑。他们被文官坑了,硬着头皮强行进军,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还遭突袭。友军又谎报军情,不来救援。
真实的梁山好汉,只有三十六位首领,而且分为四股势力:宋江、李逵十二人,杨志、林冲十二人,董平、索超四人,晁盖、燕青八人。
明年,杨志他们就要奉命押运石纲,因大雪失期,遂落草为寇。
朱铭又问了几句,方知杨志小有家资,虽然也是苦哈哈,但家中温饱不成问题。
这种情况,朱铭不便直接招揽,只说道:“你们都是好汉,个个孔武有力。我要去濮州做知州,尔等今后若有困难,尽管到濮州去寻我便是。”
杨志也没当回事儿,他不觉得自己有啥困难,拱手道:“朱相公这般礼遇,俺心头感激得很。”
“告辞!”朱铭打马而去。
很快来到国子监书库,主簿黄蔼连忙出门迎接。
朱铭问道:“赏钱可拿到了?”
黄蔼高兴道:“拿到了,品阶也升了,一切都仰仗相公。”
朱铭叹息道:“可惜你是技术官,就算升了品阶,也得继续留在这里做主簿。”
“在下已经知足。”黄蔼说道。
朱铭又问:“朝廷可有差事?”
黄蔼回答:“朝廷下令,用活字印两本书。一本《大晟词集》,一本重新校正的医书,叫做《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朱铭提醒道:“我走之后,新来的书库官,很可能是蔡相公亲信。你好生伺候着,莫要惹事。”
黄蔼苦笑:“俺怎敢惹蔡相公的人?”
由于朱铭制定标点符号,而断句又事关经义解释权。
蔡京那边已经在组织人手,打算重新校定儒家经典,严格按照王安石的注解来断句。
这对于蔡京而言,非常重要,他可以占领文化高地。
宋徽宗对此欣然答应,已让蔡京前头组建断经局。甚至,这昏君还亲自出手,为《老子》、《庄子》、《列子》、《黄帝内经》断句,印刷之后发给道学、州学和太学。
只需做完此事,宋徽宗就能名留青史。
朱铭改进活字印刷术,不仅是推动技术发展,更带来巨大的后续政治影响。
给一个知州,真不算啥。
朱铭做事有始有终,即便继任者是蔡党,他也仔细整理各种资料,对黄蔼说:“这些文牍,都分门别类了。新官上任之后,让他自己翻阅。”
黄蔼佩服道:“相公如此为官,当世罕见。历任国子监书库,别说整理好文牍,他们离开的时候,连账目都不清不楚。”
“别人怎样,我管不住,只能管好自己。”朱铭笑道。
黄蔼长拜一揖,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朱铭拍拍他的肩膀:“我走了,你自己保重。”
黄蔼把朱铭送到大门口,目视朱铭骑马远去,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他这种技术官,一般都是子承父业。
少年时便来做学生,一步步往上爬,爬到技术主管,就会撞见职场天板。
他在国子监书库混了快二十年,遇到过无数文官上司,啥奇形怪状的都有。朱铭只来干了几个月,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最让他舒服的一个上司。
忽听身后有脚步声,黄蔼转身一瞧,发现胥吏和工匠们,居然放下手中活计,集体出来目送朱铭离开。
“朱库司,不会回来了?”一个工匠问道。
黄蔼感慨道:“朱相公前程远大,今后定能做宰相,怎可能回这小小的国子监书库?”
工匠们默然不语,都有些不舍,因为朱铭从不克扣工钱,表现优异甚至还发给奖金。
一直到朱铭消失在视线中,黄蔼说道:“都回去干活吧,朝廷交代的差事繁重。只求新来的上官,能有朱相公一半好。”
朱铭离开国子监书库,又直奔城郊的太学校区,那里他也得去做个离职交代。
(本章完)
日上三竿。
朱铭躺床上还不肯起来,好久没有睡懒觉了,人总是喜欢偷闲享受的。
直至肚子饿得不行,他才伸着懒腰起床。
郑元仪正在梳妆,在侍女的帮助下,已经梳好了发髻。
而且形制变了,昨天是丫髻,今日变作朝天髻,代表着她从少女成为妇人。
上装是一件交领短衫,带着明显的契丹样式,下装是宋代典型的百褶裙。
在文化风俗方面,大宋和辽国互相影响。宋人经常模仿辽人穿衣,辽人也各种借鉴宋人服饰,反正就是要突出一个新奇。
再过几年,宋人女子甚至流行金国发型……
“郎君万福!”
听到脚步声,侍女尤四姐转身行礼。
这尤四姐与郑元仪同岁,还有个小名叫妙妙。
典型的宋代女子名,大名“某某姐”、“某某娘”。小名则惯用叠字,滔滔、师师、小小、盈盈、燕燕之类。
郑元仪正待起身,朱铭将她按回去:“妙龄少女,肌肤白皙,用什么铅粉?”
“敷了铅粉,总要更白些。”郑元仪说。
朱铭说道:“铅粉有毒。”
郑元仪说:“加以鸡蛋火炼,就能解铅毒。”
朱铭问道:“谁教你的?”
郑元仪说:“在洋州读书时,女先生教的,法子出自《千金方》。”
古人早就意识到铅粉有毒,利用蛋白质使重金属结块,减少铅粉中的纯铅含量,从而让粉底的毒性减小。
朱铭叮嘱道:“铅毒解不净,平时少用为妙。”
郑元仪展颜一笑:“郎君不喜欢,我今后就不用,只在逢年过节时抹抹。”
朱铭仔细观察,又问:“怎把眉毛也刮了?”
郑元仪说:“刮了好画细眉,适合今日的发髻。”
“之前也挺好看的,其实不用刮。”朱铭拿起眉笔,在她眉间勾画。
张敞画眉,本属雅事,可惜朱铭的技术太烂。
侍女妙妙在旁边看着,忍不住捂嘴偷笑,因为朱铭画出的眉毛不对称。
郑元仪却喜欢得很,心里甜丝丝的,不时出声纠正:“左边……再往下画一点……对对,那里太淡了,再补上几笔……”
画到最后,郑元仪咯咯直笑,由于补得太多太浓,柳叶眉画成了猛张飞。
“我出门去了。”朱铭只能放弃。
等他踏出房门,屋里的主仆二人,猛地爆发出一阵笑声,也不晓得在笑些什么。
骑马路过孙好手馒头铺,朱铭喊道:“来八个灌浆馒头,再要一碗豆浆、一叠咸菜!”
“好嘞,探郎里面坐!”伙计热情欢迎。
灌浆馒头,就是灌汤包。
北宋中后期,包子由冷水面制作,多为素馅;馒头由发酵面制作,多为肉馅。其实,都是包子。
至于没有馅的,那叫炊饼。
自从朱铭发明了蜂窝煤,这种店铺经营方式都变了。
就拿孙好手馒头铺来说,直接在门口摆两个双芯炭炉,垒起高高的蒸笼塔,剩下的就不用再管。既节省了人工和空间,又把肉包子的香气,非常直接的传给路人。
厨子可以腾出精力,在里面制作别的早餐种类,大大丰富了这家店铺的菜品。
店老板孙好手甚至亲自出面,给朱铭端来吃的,发自内心的恭敬道:“赠给探郎一碗肉粥。”
“多谢。”朱铭笑道。
孙好手赖着没走,坐在朱铭对面闲聊:“听说探郎又做了新东西,印出的书能变得便宜?”
“这你都知道了?”朱铭有点意外。
孙好手道:“听两个书商说的,他们在本店吃饭时,商量着去国子监书库弄点油墨。”
朱铭笑了笑。
恐怕不是弄点油墨,而是想要搞到油墨配方。
铅活字的配方,那些书商也想搞到。但成套的活字,制作成本太高,动辄需要几万枚,能让大部分书商选择放弃。
泄密是迟早的事情,经手工匠不止一两个,肯定有人扛不住金钱诱惑。
吃了早餐,朱铭骑马前往国子监书库。
“探郎!”
一个声音传来,朱铭扭头望去,只见几人站在道旁,似乎颇为面熟的样子。
“探郎,俺是孙立,还曾买相公的香蕈!”其中一个汉子笑道。
朱铭勒马说:“想起来了,你是杨志,伱是孙立,林冲何在?”
杨志欣喜道:“探郎竟还记得俺们,林兄弟在外城监工去了。”
“监工?”朱铭没听明白。
杨志解释说:“蔡相公筑城,土石木料还有工匠劳役,都须军士看守防备意外。林兄弟生得凶恶,便被选去做监工。”
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喊错的外号。
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可以参考影视剧里的张飞形象。
真实历史上的林冲,后来投靠了宗泽。
其结局不甚光彩,被宗泽下令处斩,罪名是“恣横凶暴,不改故态,驰骋市肆间”。
很明显,当时的义军太多太杂,且为非作歹不听号令。宗泽必须杀人立威,而反贼出身的林冲,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杨志也混得可以,童贯北上伐辽时,杨志在种师道麾下,统率东路部队的选锋军。
靖康年间,杨志又随种师中驰援太原,不战而逃,西军尽丧。
这怪不得杨志,就连种师中的嫡系部队,都特么在争相逃跑。他们被文官坑了,硬着头皮强行进军,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还遭突袭。友军又谎报军情,不来救援。
真实的梁山好汉,只有三十六位首领,而且分为四股势力:宋江、李逵十二人,杨志、林冲十二人,董平、索超四人,晁盖、燕青八人。
明年,杨志他们就要奉命押运石纲,因大雪失期,遂落草为寇。
朱铭又问了几句,方知杨志小有家资,虽然也是苦哈哈,但家中温饱不成问题。
这种情况,朱铭不便直接招揽,只说道:“你们都是好汉,个个孔武有力。我要去濮州做知州,尔等今后若有困难,尽管到濮州去寻我便是。”
杨志也没当回事儿,他不觉得自己有啥困难,拱手道:“朱相公这般礼遇,俺心头感激得很。”
“告辞!”朱铭打马而去。
很快来到国子监书库,主簿黄蔼连忙出门迎接。
朱铭问道:“赏钱可拿到了?”
黄蔼高兴道:“拿到了,品阶也升了,一切都仰仗相公。”
朱铭叹息道:“可惜你是技术官,就算升了品阶,也得继续留在这里做主簿。”
“在下已经知足。”黄蔼说道。
朱铭又问:“朝廷可有差事?”
黄蔼回答:“朝廷下令,用活字印两本书。一本《大晟词集》,一本重新校正的医书,叫做《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朱铭提醒道:“我走之后,新来的书库官,很可能是蔡相公亲信。你好生伺候着,莫要惹事。”
黄蔼苦笑:“俺怎敢惹蔡相公的人?”
由于朱铭制定标点符号,而断句又事关经义解释权。
蔡京那边已经在组织人手,打算重新校定儒家经典,严格按照王安石的注解来断句。
这对于蔡京而言,非常重要,他可以占领文化高地。
宋徽宗对此欣然答应,已让蔡京前头组建断经局。甚至,这昏君还亲自出手,为《老子》、《庄子》、《列子》、《黄帝内经》断句,印刷之后发给道学、州学和太学。
只需做完此事,宋徽宗就能名留青史。
朱铭改进活字印刷术,不仅是推动技术发展,更带来巨大的后续政治影响。
给一个知州,真不算啥。
朱铭做事有始有终,即便继任者是蔡党,他也仔细整理各种资料,对黄蔼说:“这些文牍,都分门别类了。新官上任之后,让他自己翻阅。”
黄蔼佩服道:“相公如此为官,当世罕见。历任国子监书库,别说整理好文牍,他们离开的时候,连账目都不清不楚。”
“别人怎样,我管不住,只能管好自己。”朱铭笑道。
黄蔼长拜一揖,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朱铭拍拍他的肩膀:“我走了,你自己保重。”
黄蔼把朱铭送到大门口,目视朱铭骑马远去,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他这种技术官,一般都是子承父业。
少年时便来做学生,一步步往上爬,爬到技术主管,就会撞见职场天板。
他在国子监书库混了快二十年,遇到过无数文官上司,啥奇形怪状的都有。朱铭只来干了几个月,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最让他舒服的一个上司。
忽听身后有脚步声,黄蔼转身一瞧,发现胥吏和工匠们,居然放下手中活计,集体出来目送朱铭离开。
“朱库司,不会回来了?”一个工匠问道。
黄蔼感慨道:“朱相公前程远大,今后定能做宰相,怎可能回这小小的国子监书库?”
工匠们默然不语,都有些不舍,因为朱铭从不克扣工钱,表现优异甚至还发给奖金。
一直到朱铭消失在视线中,黄蔼说道:“都回去干活吧,朝廷交代的差事繁重。只求新来的上官,能有朱相公一半好。”
朱铭离开国子监书库,又直奔城郊的太学校区,那里他也得去做个离职交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