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牵招再献策
“所以君侯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是想扶汉,还是要自立?”
“不会是打算一条路走到黑吧?”
回到自己房间的卫明与王凌低声咬着耳朵。
好消息是苏君侯终于认真了起来,想要在辽东大干一场。
而坏消息是,他们本来是想要劝苏君侯坚定造反大业,以辽东为根基,割据一方,以谋天下之变的。
但,苏君侯却仿佛是忘了他之前的暗示似的,完全没提这方面事情,让人搞不懂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卫先生无须担忧。”
王凌顿了顿,点头道:
“我一早便追随君侯,他虽然行事不羁,常有惊人之举,但其胸怀大志,目光深远,心系百姓,绝非池中之物。”
“造反这等事情何其敏感,虽然辽东天高皇帝远,但也不得不慎重行事。”
“君侯既没有反对训斥我等,已是一个极好的信号。”
“或许他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或是想要先稳固辽东,再静观其变。”
“总之,我等且不可操之过急。”
王凌接着说:
“君侯既然有意在辽东大施拳脚,我等便应全力辅佐,助他成就一番事业。”
“至于最终是扶汉还是谋变,且看时势如何发展,再做打算吧。”
听了王凌的话,卫明躁动的心也些许平复了下来。
与此同时,对于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弱冠少年,他心中也有了丝佩服。
这个小子,比初见时,可谓成长飞快,不但坐到了将军主簿的位置,而且聊起这些天下大势,也是能侃侃而谈。
甚至让他都有了一丝危机感。
这苏君侯该说他运气太好,还是眼光太毒呢?
麾下能人志士可谓闪瞎人眼。
武官中,那吕奉先和徐公明的武勇已是令人刮目相看。
后来新来的这些关羽、张飞、赵云和典韦等人也各個身手不凡的当世高手。
文官之中,王凌小小年纪便已是沉稳干练。
而那刘玄德和牵子经也都是名师出身,各有独到见解。
这些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都是有真才实学之辈,远非他过去所见那些义军首领的部属,或者普通太守的幕僚所能相提并论的。
就光看这些人才,卫明就蓦然的生出一种天命在我的感觉。
不过么,他也知道,王凌说的很对,这事儿现在急不来。
于是乎,卫明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急躁与急切暂时压下,转而看向王凌:
“王主簿所言极是,是在下太过心急了。”
“君侯既有如此雄才大略,又有我等一众忠臣良将辅佐,何愁大事不成?”
“我等只需耐心等待,时机一到,自然能够顺应天命,成就一番伟业。”
“卫先生能这么想,再好不过。”
王凌轻轻一笑:
“我们等身为臣子,首要之务便是辅佐君侯,为辽东的百姓谋福祉,为天下的太平尽绵薄之力。”
“对于君侯所说的方略,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是这样的.”夜色深沉,两位谋臣彻夜未眠,继续调整完善心中的方案。
很快,月落日升,新的一天,带着希望与挑战悄然而至。
次日的上午,阳光洒满驿馆,在用过早膳后,苏曜再次召集了所有亲信与随行官员,召开新的会议,确立方向。
在请卫明等人正式把辽东情况讲解给众人后,苏曜首先发言,确定基调:
“诸位,为了社稷与百姓,我等的辽东之行绝不可草率处之。”
“不才蒙受皇恩,身负重任,不仅要稳固辽东乃至幽州边防,更要让此地百姓安居乐业。”
“对此,我确实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是具体来说我又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
“接下来具体该如何行事,希望各位能拿个章程出来,大家都议一下,集思广益,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庶。”
身为一名战斗系玩家,苏曜对内政一向是能托管就托管。
但这一次,不想当双标狗,准备认真来做事的苏曜发现,真的硬核手操,那实在是太令人秃头了。
先通过集议,看看如今收到的这些人,能提出什么好的议案不能吧。
然而,他的发言却又引来了一阵赞叹。
这些人说些什么,他广纳贤言,心系苍生,真乃我大汉之福,辽东百姓之幸云云,让他差点绷不住表情。
而在一番客套之后,率先发言的还是牵招。
坦率的说,名师出身的他对自己在谋略政务上还是颇为自负的。
结果,昨日他的提案却被卫明等人的乱入贸然打断。
而苏君侯如今的态度看,显然是改变了方针。
这让他颇有一种差人一子的感觉。
怀抱着这份不甘,牵招率先出列,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重新赢得苏曜的信任,稳固地位。
于是乎,牵招率先出列,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
“辽东局势虽然复杂,但正所谓万物一理,一通百通,治国之道也正是如此。”
“而不管是治国也好,治郡也罢,乃至于小小的县城,所要虑及的也不过是人,财,兵,刑,礼五样。”
“人财刑兵礼?”
苏曜听了微微点头,这么个说法,让他不由想到了后世的那吏、户、礼、兵、刑、工部的三省六部制。
牵招见苏曜点头,周围人也都在安静聆听,点点头继续道:
“没错,君侯英明。”
“人,乃国之根本,需选贤任能,安抚民心,整顿吏治,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国富民强。
财,乃国之血脉,需开源节流,劝农重本,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确保国库充盈,以应不时之需。
兵,乃国之爪牙,需加强军备,训练士卒,使得外敌不敢轻犯,内乱得以平息。
刑,乃国之规矩,需严明法度,理讼断狱,使百姓知法守法,社会井然有序。
礼,乃国之教化,需倡礼兴学,广建学校,招揽名师,奖励风俗,使民风淳厚,地方长治久安。
此即乃是属下归纳的治国五策,其治天下如此,治郡国亦然。”
牵招一番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赢得了在场众人的赞同目光,他的脸上也带上了一丝得色。
刘备见这个老朋友的表情就知道他尾巴开始翘了,赶紧追问道:
“此圣贤书中的道理,凡经学出身者基本懂的都懂,但能真正做好,落到实处,保境安民者却是少之又少,子经应也知道其中难处吧。”
(本章完)
“所以君侯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是想扶汉,还是要自立?”
“不会是打算一条路走到黑吧?”
回到自己房间的卫明与王凌低声咬着耳朵。
好消息是苏君侯终于认真了起来,想要在辽东大干一场。
而坏消息是,他们本来是想要劝苏君侯坚定造反大业,以辽东为根基,割据一方,以谋天下之变的。
但,苏君侯却仿佛是忘了他之前的暗示似的,完全没提这方面事情,让人搞不懂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卫先生无须担忧。”
王凌顿了顿,点头道:
“我一早便追随君侯,他虽然行事不羁,常有惊人之举,但其胸怀大志,目光深远,心系百姓,绝非池中之物。”
“造反这等事情何其敏感,虽然辽东天高皇帝远,但也不得不慎重行事。”
“君侯既没有反对训斥我等,已是一个极好的信号。”
“或许他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或是想要先稳固辽东,再静观其变。”
“总之,我等且不可操之过急。”
王凌接着说:
“君侯既然有意在辽东大施拳脚,我等便应全力辅佐,助他成就一番事业。”
“至于最终是扶汉还是谋变,且看时势如何发展,再做打算吧。”
听了王凌的话,卫明躁动的心也些许平复了下来。
与此同时,对于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弱冠少年,他心中也有了丝佩服。
这个小子,比初见时,可谓成长飞快,不但坐到了将军主簿的位置,而且聊起这些天下大势,也是能侃侃而谈。
甚至让他都有了一丝危机感。
这苏君侯该说他运气太好,还是眼光太毒呢?
麾下能人志士可谓闪瞎人眼。
武官中,那吕奉先和徐公明的武勇已是令人刮目相看。
后来新来的这些关羽、张飞、赵云和典韦等人也各個身手不凡的当世高手。
文官之中,王凌小小年纪便已是沉稳干练。
而那刘玄德和牵子经也都是名师出身,各有独到见解。
这些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都是有真才实学之辈,远非他过去所见那些义军首领的部属,或者普通太守的幕僚所能相提并论的。
就光看这些人才,卫明就蓦然的生出一种天命在我的感觉。
不过么,他也知道,王凌说的很对,这事儿现在急不来。
于是乎,卫明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急躁与急切暂时压下,转而看向王凌:
“王主簿所言极是,是在下太过心急了。”
“君侯既有如此雄才大略,又有我等一众忠臣良将辅佐,何愁大事不成?”
“我等只需耐心等待,时机一到,自然能够顺应天命,成就一番伟业。”
“卫先生能这么想,再好不过。”
王凌轻轻一笑:
“我们等身为臣子,首要之务便是辅佐君侯,为辽东的百姓谋福祉,为天下的太平尽绵薄之力。”
“对于君侯所说的方略,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是这样的.”夜色深沉,两位谋臣彻夜未眠,继续调整完善心中的方案。
很快,月落日升,新的一天,带着希望与挑战悄然而至。
次日的上午,阳光洒满驿馆,在用过早膳后,苏曜再次召集了所有亲信与随行官员,召开新的会议,确立方向。
在请卫明等人正式把辽东情况讲解给众人后,苏曜首先发言,确定基调:
“诸位,为了社稷与百姓,我等的辽东之行绝不可草率处之。”
“不才蒙受皇恩,身负重任,不仅要稳固辽东乃至幽州边防,更要让此地百姓安居乐业。”
“对此,我确实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是具体来说我又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
“接下来具体该如何行事,希望各位能拿个章程出来,大家都议一下,集思广益,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庶。”
身为一名战斗系玩家,苏曜对内政一向是能托管就托管。
但这一次,不想当双标狗,准备认真来做事的苏曜发现,真的硬核手操,那实在是太令人秃头了。
先通过集议,看看如今收到的这些人,能提出什么好的议案不能吧。
然而,他的发言却又引来了一阵赞叹。
这些人说些什么,他广纳贤言,心系苍生,真乃我大汉之福,辽东百姓之幸云云,让他差点绷不住表情。
而在一番客套之后,率先发言的还是牵招。
坦率的说,名师出身的他对自己在谋略政务上还是颇为自负的。
结果,昨日他的提案却被卫明等人的乱入贸然打断。
而苏君侯如今的态度看,显然是改变了方针。
这让他颇有一种差人一子的感觉。
怀抱着这份不甘,牵招率先出列,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重新赢得苏曜的信任,稳固地位。
于是乎,牵招率先出列,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
“辽东局势虽然复杂,但正所谓万物一理,一通百通,治国之道也正是如此。”
“而不管是治国也好,治郡也罢,乃至于小小的县城,所要虑及的也不过是人,财,兵,刑,礼五样。”
“人财刑兵礼?”
苏曜听了微微点头,这么个说法,让他不由想到了后世的那吏、户、礼、兵、刑、工部的三省六部制。
牵招见苏曜点头,周围人也都在安静聆听,点点头继续道:
“没错,君侯英明。”
“人,乃国之根本,需选贤任能,安抚民心,整顿吏治,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国富民强。
财,乃国之血脉,需开源节流,劝农重本,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确保国库充盈,以应不时之需。
兵,乃国之爪牙,需加强军备,训练士卒,使得外敌不敢轻犯,内乱得以平息。
刑,乃国之规矩,需严明法度,理讼断狱,使百姓知法守法,社会井然有序。
礼,乃国之教化,需倡礼兴学,广建学校,招揽名师,奖励风俗,使民风淳厚,地方长治久安。
此即乃是属下归纳的治国五策,其治天下如此,治郡国亦然。”
牵招一番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赢得了在场众人的赞同目光,他的脸上也带上了一丝得色。
刘备见这个老朋友的表情就知道他尾巴开始翘了,赶紧追问道:
“此圣贤书中的道理,凡经学出身者基本懂的都懂,但能真正做好,落到实处,保境安民者却是少之又少,子经应也知道其中难处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