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不孝有三?
    正所谓,帝王之家无小事。
    即便是再琐碎的闲谈,也同样暗含着足以左右宗庙、社稷,乃至文明进程的大事。
    就说此刻,曹皇后嘴上说着‘陛下挺好,常来看我’,却非常巧妙的用一个‘看’字,隐晦指出了刘荣去椒房殿,仅仅只是‘看’曹皇后,却并没有做其他该做的事。
    窦老太后作为老刘家的大家长,同时又是后宫事务当仁不让的掌舵人,也当即作出表态:皇帝,这也太不应该了?
    而后便是栗太后站出来,将自己掌握到的讯息共享给了曹皇后、窦老太后二人,大致意思是说:别担心,我儿有他自己的考量,不是不喜皇后,而是担心皇后生育困难,所以才拖着。
    这么一个有些上不得台面,甚至都无法直说的话题,若是放在民间,又或是王公贵族家中的婆媳之间,到这里,其实就该结束了。
    ——曹皇后就该站出来表示:让祖母、婆婆担忧了,是孩儿的不是;
    栗太后则温言抚慰一番:我儿还是中意皇后的~
    最后再由窦老太后站出来拍板:皇后别担心,我回头说说皇帝,必不让皇后受了这等委屈……
    但在皇家,话题发展到这里,却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此刻的曹皇后,心中是疑虑重重。
    从本心上讲,曹皇后,非常担心!
    担心当今天子荣如此这般,是自己,又或是背后的母族平阳侯一脉,做了什么惹恼天子的事,这才使得刘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惩罚,或者说是敲打平阳侯家族: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朕给出去的东西,说收就能收回来!
    如果真是这样,那曹淑一个困居中宫的妇道人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只能和母族联系一下,看看是什么事惹恼了天子,再尝试着让天子消消气。
    可方才,栗太后一番话,却又让曹淑有些拿捏不准了。
    ——若是因为旁的事恼怒于平阳侯家族,那刘荣说不定什么时候消气了,就能在椒房殿隔三差五过夜了。
    可按照栗太后这个说法,刘荣显然是倾向于短时间内,都避免在椒房留宿,与曹皇后全周公之礼。
    这,事情可就大条了!
    但凡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甚至是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不可能不明白:当皇帝为某个不合理的举动,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缘由时,那这件事,就有些问题了!
    皇帝费尽心机找寻的缘由,或者说借口,未必有几分真;
    皇帝如此费尽周折,也非要继续这个不合理的举动,才是其中的关键。
    举几个例子,便不难发现这一点。
    ——太祖高皇帝之时,太子刘盈好儒、软弱,颇为太祖皇帝所不喜;
    及至戚夫人得宠,皇三子刘如意水涨船高,为太祖高皇帝评价为:类己!
    朝堂内外闻之而惊,当即便找上了太祖刘邦,委婉劝谏道:陛下已经册立了储君太子,如今却说另一位公子肖父、类己,这恐怕是在动摇宗庙、社稷的根本,纵容某些歪风邪气啊?
    不料太祖刘邦当即摆摆手,满不在乎道:太子之所以是储君,是由于太子乃嫡长,又颇得朝堂内外爱戴;
    朕觉得幼子类己,则不过是作为一个父亲,对某个更像自己的儿子多些偏爱罢了……
    到这个时候,整个朝堂上下的元勋功侯,就都知道事情大条了。
    为什么?
    因为但凡当时的刘邦,没有萌生出易储另立,废刘盈而以刘如意为储的念头,就必定会从善如流的说:啊?居然是这样啊?
    我不过是说小儿子像我,居然就对宗庙、社稷,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
    大家提醒的实在是太对了,朕再也不这么说、再也不这么做了!
    ——这,才是皇帝‘无心之失’后应有的态度。
    但刘邦却选择为自己明显不合时宜,甚至不恰当的行为,寻找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敷衍至极的理由。
    而君王在这种时候、类似情况下找的理由,其实都可以直白的翻译为:朕给你们面子,给你们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但想让朕改,不再这么干?
    想都别想!
    于是,朝堂内外闻炫音而知雅意:陛下,恐怕是想废太子,而立赵王刘如意!
    之后的一系列纷争,便都由此作为开端。
    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之时,也还是同样的皇帝引幼子为‘孝父’‘类己’,从而导致储君不稳,朝堂内外人心不安。
    只是那一次,换成了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之争。
    时慎夫人得宠,慎夫人所生皇四子刘揖,更独得太宗皇帝宠爱。
    同样的‘肖父’‘类己’等评价,外加一个梁王太傅贾谊,依旧是引得朝堂内外惊觉;
    入宫朝见,以劝谏太宗皇帝:储君已立,陛下不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幼子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甚至还有人,拿出太祖高皇帝年间那次事件,来隐晦的提醒太宗皇帝:废长立幼,万万行不通!
    非但行不通,反而还会为那幼子的母亲,招来不必要的灾祸。
    戚夫人前车之鉴,还请陛下,好自斟酌啊……
    同样的道理——但凡太宗皇帝没这个心思,便必定会当即脱帽谢罪,口称:一时失言,实在不该。
    但太宗皇帝当时的反应,却是让整个朝堂内外,都大跌眼镜。
    ——太宗皇帝说,慎夫人出身寒微,历经艰辛,艰难得诞皇嗣,朕不忍稍苛待也。
    还是那句话:这个理由的内容,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皇帝这个宁愿找个理由为自己解释,也死活不愿就此打住、改邪归正的态度。
    太宗皇帝这个态度,也不出意外的让整个朝堂内外心下一沉:事情,又大条了。
    真要说起来,若非梁怀王刘揖意外坠马,直接导致当时的太子刘启瞬间稳如泰山,汉家文景之治的‘景’皇帝是谁,还真就两说。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无一例外,都遵循着那一条铁律:只要皇帝不低头,那就有蹊跷;
    但凡皇帝开始扯一些不符合常理的借口,那事情就必然大条!
    而栗太后为皇帝儿子辩解的这番话,便隐隐让曹皇后感觉到:事情,似乎要大条了。
    与曹皇后的忧虑所不同,此时的栗太后,正为自己能替宝贝儿子辩解,而沾沾自喜着。
    ——对曹氏这个儿媳,栗太后说不上有多喜欢或者满意。
    但好歹不姓陈,不叫阿娇,不是馆陶公主的女人——栗太后对曹氏的印象分,就已然不低。
    再加上曹氏大户人家出身,言行举止、礼数都无可指摘,对两位太后也是毕恭毕敬,栗太后就算是再怎么吹毛求疵,也很难讨厌起这个懂事的新媳。
    过去这段时间,也就是孝景皇帝驾崩以来的这大半年、将近一年的时间,栗太后一边适应着自己的新身份,一边也慢慢搞清楚了状况。
    和预想中,做了太后就可以百无禁忌稍有些出入的是:当长乐宫有太皇太后健在时,太后的身份,和皇后的身份也没什么区别。
    ——同样是上面压着个大权在握的婆婆。
    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皇后可能被废,但太后不可能。
    也就是说,相较于过去的‘栗姬’,做了太后的栗氏,仅仅只是得到了皇后应有的权利,以及不可能被废的保障。????对于正常的太后来说,这显然有些憋屈。
    但对于栗太后而言,这恰到好处。
    眼下,栗太后顶着个太后的身份,得到宫内宫外,乃至天下人的无条件爱戴;
    享受着太后应有地位的同时,又不用肩负起具体的、太后应当肩负起的职责。
    而窦老太后的存在,也给栗太后这个政治菜鸟、连皇后都没做过,就直接跳级到太后的栗氏,留足了适应身份、调整心态,以及学习的时间。
    眼下,栗太后的日子非常滋润。
    每天就是吃吃喝喝,累了就休息,无聊了就找母族的兄弟姐妹聊聊天、说说话,却不用顾忌有人说自己‘勾连外戚’。
    ——因为太后,本身就有联络外戚的权利。
    唯一的指望,便是皇帝儿子能有个大胖小子,好为自己打发深宫的苦闷时光……
    “去,给皇帝带个话。”
    “便说明日晚,让皇帝来一趟长乐,陪我和太后用顿饭。”
    “——聊尽孝道。”
    相较于曹皇后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及栗太后的神经大条,岁月静好,窦老太后却精准判断出了眼下的状况。
    ——栗太后方才所言,大概率是真的。
    天子荣之所以疏远椒房,应该真的是为了避免曹皇后生育困难,以至于出现意外。
    换而言之:对于曹皇后,以及曹皇后将来必定能诞下的皇长子,天子荣,期望颇高!
    稍微想了想,窦老太后便也大致明白:当今天子荣,大概率是要恢复一下汉家皇位传承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国本。
    如此一来,曹皇后的重要性,乃至背后的平阳侯家族的未来上限,都在窦老太后心中猛然拔高了一个台阶。
    只是这件事,窦太后不方便以祖辈的身份,去和孙辈的曹皇后细掰扯:皇帝是这么这么想的,皇后不要多想……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大家长的身份,把当事人都攒局攒到一起,让他们自己去说。
    然后老太后再从中斡旋。
    尤其是那句‘让皇帝来陪我和太后聊尽孝道’,更是基本把这场鸿门宴的主体,都提前给刘荣点名了。
    ——尽孝!
    太皇太后点名让皇帝来吃饭、来尽孝,反过来说,便是皇帝在某些方面,没有尽好自己孝顺东宫的义务。
    具体到刘荣身上,显然就是那句臭名昭著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妾,谢太皇太后……”
    隐约感觉到老太后的意图,皇后曹氏心中不安没有减弱分好,却也没忘规规矩矩拜谢婆祖母。
    老太后却是温笑着点下头,轻轻一招手;
    待曹氏上前,又摸索着的拉起曹皇后的手。
    许久,方耐人寻味的说出一句:“皇后,万万保重自己的身子。”
    “若是闲来无事,便多往我这长乐宫来几趟。”
    “——太医属衙,便在长乐宫内。”
    “每来长乐,皇后便都去一趟太医属衙,寻太医令。”
    “具体的事儿,我会遣人交代太医令。”
    “若娘家有什么稳胎、求子的法子——但凡不是旁门左道,皇后,也都可以备上。”
    “皇帝恩幸椒房,想来也就是这两年之内……”
    这话,倒不是窦老太后的推断,而更像是承诺。
    ——在几个月,曹皇后便年满十七了。
    放在民间,这个年纪还没出嫁的女子,都已经交了两年的晚婚罚款了。
    至于那些赶着最后年龄限制:十五岁嫁人的女子,婚后两年都还没能孕育子嗣,那也已经开始缴纳‘晚育’罚款。
    刘荣顾忌曹皇后,不想让曹皇后承担生育风险,窦老太后能理解,却无法接受。
    对于皇帝而言,别说什么文治武功,内王外霸——在做这些之前,最先应该做的,是为宗庙、社稷,留下一个能传承宗祠的继承人!
    有了继承人,皇帝的皇位,乃至宗庙、社稷才能算是稳固,才能容忍皇帝去实战才能,去做其他。
    窦老太后非常清楚:自己的皇帝孙儿,志向高远,心气奇高。
    而且刘荣也必定清楚:一个儿子——至少是一个儿女,能为自己的皇帝威仪,带来多大的裨益。
    刘荣是什么打算,老太后不管,也不感兴趣。
    只是对于刘荣‘晚婚晚育’的人生规划,老太后最多只能给出象征性的两年时间。
    两年之内,曹皇后也好,其他后宫姬嫔也罢——必须有人怀上皇嗣!
    若不然,老太后就算是完全出于公心,也要让刘荣好生明白明白:什么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今年秋天,北墙或将再起战事。”
    “皇后的手足兄弟当中,若有可堪一用者,大可向皇帝毛遂自荐。”
    “——以武勋扶植外戚,再以外戚固国本、扶保储君,是我汉家历来便有的事。”
    “皇后,也要为那还未降生的皇长子,早做打算……”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未央并收藏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