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大家一起麻
    说到年代文里的结婚套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三转一响”。
    其实呢,三转一响也不是一开始就有。
    最早在5、60年代,那时候就不讲究要这个,而是要“腿”。
    28条腿:一张床、一张衣柜、一张桌子、四把椅子。
    32条腿:多一张五屉柜。
    36条腿:多个写字台。
    后面还有42条腿、48条腿……
    腿越多,代表家具越多;家具越多,代表房子越大。
    毕竟房子小了可放不了这么多家具。
    以此类推,腿越多便可以证明这个家里的条件更好。
    像结婚彩礼这种事,永远都是农村跟着城里跑。
    当城里流行32条腿的时候,农村有12条腿就够了,也就是一张床、一张衣柜和一张方桌,低配版的甚至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
    等农村开始比拼谁家结婚腿更多,城里已经开始流行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等到70年代,才正式有了三转一响的口号。
    而等农村将三转一响视为结婚标准时,城里已经开始流行起了“三大件”。
    即:电视、冰箱、洗衣机!
    那时候已经是80年代中后期。
    到了90年代,三大件之外再加上“三金”,也就是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以及“五金”……可不是五金交化,而是再多两样:金镯子和金吊坠。
    诶,就是金项链下面还得挂个大的。
    再往后大家都知道了,房子才是“正礼”,其他不过是房子里的东西、附加的彩头。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大趋势是农村跟着城里跑,但是在城里面,也要分个三六九等。
    就70年代末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城市家庭,瞄准了“三大件”,早早地领先普通工人家庭。
    可是如今商品供应紧张,这昂贵的三大件,真不是一般的难买。
    就在78年,我国全年共生产家用电冰箱2.8万台、彩色电视机总共3800台。
    对,就是3800,后面没有万。
    黑白电视机倒是有不少,一年产量在50万台的样子,好歹也能供应上一些,也把价格打下来一点,400左右就能买一台九吋的黑白电视机。
    再说到洗衣机,那就更加离谱。
    这一年的全年产量仅仅只有400台!
    所以之前云湖机械厂奖励给陈凡的洗衣机和空调是怎么弄来的,他是怎么想也不明白?
    又不好问,要不然大家都尴尬怎么办?
    需求大、产量低,便造成这些商品的紧俏。
    于是理所当然,国产不足、进口来凑。
    进口电器,便成了市场上的宠儿。
    而且相比目前粗糙的国产电器,进口电器的质量更高、也更气派,尽管价格更贵,却更受欢迎,于是在市场上比国产电器更难买。
    如果没有侨汇券或外汇,基本上别想买到进口货。
    当时进口电器紧俏到什么程度呢?
    李宗仁的亲戚想买一台彩电,还要西苑机关打报告特批。
    (李宗仁亲属买彩电特批单)
    就家庭条件来说,何青生、谭庸和许启珍都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估计家里最次也是个万元户。
    要说有钱人的烦恼,那就是揣着钱却不出去。
    因为要票啊!
    如果平时也就算了,没有进口的买国产的、没有电视买收音机,日子怎么不是过?
    可遇到关键时刻,少了这些东西还真不行。
    比如:结婚!
    隔壁老王家娶儿媳妇买了台12吋的黑白电视机,咱儿子结婚,不买个14吋的大彩电,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说到底,还是个攀比。
    只要能把面子撑起来,用一比一的比例换侨汇券算得了什么?
    不怕换得多,就怕没人换!
    紧急时刻连1比2都有的是人愿意换。
    于是顺理成章,陈凡手里的50000元侨汇券,还真就被包圆了,而且除了文化厅、宣传部这两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捡了点便宜,其他都是被作协内部人换走的。
    这一次也让陈凡见识了作协会员们的实力。
    平时一个个看着不起眼,好多都抽着3、4毛一包的烟,穿着便宜的布鞋、布衣服,戴一块只要80块钱的老手表,没想到掏钱换侨汇券的时候贼利索。
    差点连陈凡兜里仅剩的1750元都给掏走。
    陈凡将全部钞票清点完毕,一扎扎的放进背包里,心里美滋滋。
    寄出去38万,没想到手里还有7万7,哎呀,钱多了也是烦恼呀!
    这些钱他就不准备给张师父寄过去了,之前的38万已经足够表态,应该不会有人再想打他的主意。
    至于这点兑换侨汇券的钱,他准备留着以后办出版社用。
    等到今年年底,开完会之后,他就可以用这个作为理由,提出挂靠办出版社的要求。
    有条件就办杂志社,条件暂时不成熟的话,就办出版社,专门出版自己的书,那才是纯赚!
    稿费?
    算个屁。
    ……
    将钱收好,转头看了看眼睛都红了的许启珍,陈凡无奈地说道,“许姐,我这儿就剩1750的侨汇券了,你总得给我留点儿吧。”
    许启珍叹了口气,“本来吧,我那表妹看中的是一台14吋日立彩电,价格是1200,可是后来不知怎么滴,她就想要另一台18吋的大彩电,那个就贵了400块,这不侨汇券就不够了吗。”
    说话的时候,眼睛还盯着他的口袋。
    至于何青生和谭庸,他俩早就跑了。
    说不定现在就躲在家里看彩电呢。
    陈凡将背包放在一旁,看着她说道,“你不是换了2000吗,1600还剩了400呢。”
    说话的时候,心里不禁感叹这时候的电视机真不是一般的贵。
    平均工资普遍只有35元的情况下,一台电视机竟然要3、4年的工资,离谱。
    他还不知道,再过两年,也就是80年的时候,上级放开电视机价格,14吋进口彩电立马涨到2300,18吋彩电涨到3200元。
    之后一路狂奔,等到80年代末,一台日立的大彩电竟然要一万多!
    80年代啊,那可是“万元户”还很吃香的时代,全部身家竟然还不够买一台进口大彩电。
    这种情况要等到90年以后,国产彩电大量上市,才将电视机的价格打下来。
    陈凡虽然不知道具体的价格走势,却也知道80年代彩电的利润有多高。
    除了彩电,冰箱和空调也是高价电器的代名词,可就算这样,也依然供不应求。
    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缺有钱人,区别只在于有钱的不是我而已。
    想到这些,陈凡心里想着等什么时候搞几条进口生产线,也能为自己的钱包增加一点深度和厚度,努力做个不为人知的有钱人。
    然后就听见许启珍说道,“刚才你是不是只顾着数钱,都没听我说话?”
    陈凡面不改色心不跳,直接扯开话题,“我要是多换给你,何叔和谭叔那边怎么办?”
    许启珍竟然没有发现,摆摆手说道,“他们你不用管,我还没跟他们算账呢。我是有正事儿,表妹要结婚,他们就是纯属享受,一点正事都不办。”
    然后口风一转,“我也是没办法啊,就这么一个表妹,家里什么都想给她最好的,那不是洗衣机和冰箱也买了进口商品吗,这就了1000出头,还好之前他们想办法凑了点侨汇券,这才勉强够用,但是现在这一换,又不够了。”
    她对着陈凡拱手笑道,“就当姐求你,帮帮忙,好不好。”
    陈凡轻叹一口气,“我还想买台彩电,算了,谁让你这么照顾我呢。”
    他从口袋里摸出侨汇券,数了4张递过去,“可不能再要了啊!”
    “那不能。”
    许启珍拿过侨汇券,掏出一叠钞票拍在他手里,“姐记着你的好,咱们以后见真章!”
    说完起身就跑。
    陈凡看着她的背影呵呵直笑。
    今天何青生和谭庸都没有出现,就足够说明问题,这是给许启珍创造机会啊。
    不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副厅级,还是女同志,以后前途完全可以预见。
    这个姐认得不亏。
    至于那点侨汇券,就更不值一提。他在地委的老屋里还有一屋子的家电,连空调都有,电视机也是19吋的金星大彩电,还需要什么侨汇券?
    最多也就是买点进口零食给小姜寄过去。
    ……
    先去百货商场扫货,把侨汇券350块的零头掉,然后弄了个箱子打包,再给小姜写信。
    办公室里,陈凡一手拿着笔,一手抓着脑袋,在信纸上抠文字,“丽丽、见字如面。”
    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写了。
    作为一个95后,陈凡就没写过情书,年少时不懂,成年后谁还写信?
    聊微信都嫌慢,都是直接打电话好吧。
    更何况他之前可没谈过恋爱。
    呃,就算身边的同学朋友有谈恋爱的,也是三五句就勾搭在一起,然后电话撩骚。
    情书?
    抱歉,他只看过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有鲁迅的“广平兄”。
    前者催人泪下,后者真挚笨拙。
    都不符合陈大才子的现实情况啊。
    可是不写又不行。
    姜丽丽一个星期一封信,从京城到长春、从卢家湾到省城,就一封都没有断过,还不把钱当钱,每次用的都是挂号信。
    之前的信都还没回呢,要不是中间打过两次电话、拍过电报,再不回信,那丫头能偷偷躲起来哭信不信?!
    没办法,抓了两把头发之后,陈凡叹了口气,只能记流水账了。
    “来信均已收到,只是俗事繁忙,无暇回信,直至今日稍有闲暇,心中思念无可抑制,方才提笔,倾诉衷肠。”
    看着写出来的几行字,陈凡有种撕掉重写的冲动。
    是不是太直接了?
    要不要委婉一点?
    可是那丫头写的比这个露骨多了……真不知道她平时看上去温柔内敛,怎么会写出那么热情奔放的文字?
    什么“弟弟、想你”,哎哟,好肉麻。
    陈凡咬咬牙,算了,就这么写吧,大家一起麻。
    “在京城时买了一块地,就在什刹海的边上,我自己设计了一座房子,你见了一定会喜欢,那是与番禺路的小楼不一样的风景,正如我看你时,时时有不同的风情。……
    我现在已经在江南大学求学,追随徐祖瑞先生读书,江大的校园很美,让我时常想起你的容颜……”
    咬文嚼字,好不容易写完一封不足600字的情书,陈凡感觉比写一篇60万字的小说还累。
    倒不是说虚情假意,只不过身为新世纪的钢铁直男,写这种直抒心意的文字,确实有些脸皮发烫。
    摸着脸搓了几下,陈凡将信纸折成一颗心型。
    话说这是90年代中学校园里最流行的情书款式,有谁还记得怎么折么?
    将信纸放进信封,再将信封放进零食箱。
    封口的那一刻,陈凡停了下来。
    他看着纸箱口,愣了好几秒,才轻轻叹了口气,起身抱着箱子走了出去。
    ……
    带着箱子到邮局,有不少人正在排队寄包裹。
    这年头可没有那么多的纸箱,主要是缺少透明胶带封口,而且纸箱邮寄也不安全,容易破损。
    所以寄包裹一般有两种包装,如果是不容易损坏的,比如衣服被褥这种,就可以直接用布袋,邮局的工作人员会用牢固的针线把包裹缝紧实,除非是暴力拉扯,否则很难破坏。
    而陈凡要的是另一种。
    用一个小木箱,把零食箱子放进去,再用报纸填充有缝隙的地方,保证不会松动。
    最后盖上木板,邮局办事员拿着钉子锤子,将木箱钉紧。
    比后世的纸箱牢固多了。
    (邮局寄包裹钉木箱)
    (邮递包装盒)
    邮递费也不便宜,除了要收两毛钱的木箱钱,起始包裹邮递费就是5毛5,如果超重还要加钱。
    陈凡给了足足9毛钱,才拿着邮递单走人。
    走出邮局的大门,他回头看了一眼,心里隐隐有点后悔。
    信写的是不是太肉麻了?
    万一要是被别人看见,自己还有脸见人?
    ……
    今天是4月27日,星期四。
    尽管很开心今天没课,但陈凡还是要回学校苦读。
    他不是没想过在学校附近买个房子,不过最后还是放弃。
    省城又不是北上广深,买房干嘛?
    再说了,买了房,以后单位要分房的时候,还有他的份吗?!
    于是陈凡便老老实实在学校宿舍住了下来。
    开着车回到学校,如今他在江大已经声名远播,几乎无人不知。
    今年江大三老唯一收的学生,住在文学院宿舍楼,自己单一间,平时每天都要去作协工作,出入开着一辆嘎斯69吉普车。
    再加上相貌英俊、身材挺拔、文才出众、收入颇丰……,不知道被多少女同学盯上。
    别以为现在的女生就一定很矜持。
    矜持倒是矜持,可发起痴来,也比后世的恋爱脑更厉害。
    这不,陈凡刚下车,便有几个女生快步跑过来,豪爽中带着三分羞涩,“陈同学你好,我是文学专业的新生,能请教你几个问题吗?”
    现在轮到陈凡很矜持,他顺手将车门关上,一边往上走,一边微笑着说道,“我和你一样也是新生,可能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建议你可以去问问专业老师,他们一定能解答得更清楚。”
    那几个女生不甘失败,快步跟上,“可是你不一样呀,你写过那么多的好文章……”
    不等她们说完,另一群女生便挤了过来,将她们挡在身后,领头那人直接凑到陈凡身边,“陈同学你好,我是机械专业的学生,今天听我们专业老师说,你设计的两款汽车已经通过了一机部设计院的评估,并且作为……哎呀……”
    陈凡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杨志军等卢家湾的一帮人“保护”着推进宿舍楼。
    这年头的女生终究还是要面子,眼看目标消失,她们只能止步于宿舍楼门口,遗憾地叹气。
    然后就听见后面一个声音,“这里是文学院,你们机械系的人跑来干什么?想战斗吗?”
    都是从激情燃烧的年代过来的人,谁怕谁啊?
    机械系的女生毫不迟疑地转身撸起袖子,“时间、地点,留下名来!”
    ……
    听着外面的嘈杂声,陈凡不禁抹了把汗,随后对着杨志军等人挥挥手,“现在安全了,你们回去吧。”
    杨志军搓了搓手,不好意思地笑道,“陈老师,下午有你两个朋友找你。”
    “朋友?”
    陈凡看着他问道,“叫什么名字?”
    他朋友确实不少,不过要说真朋友,嘿嘿,五根手指头都用不完。
    卢家湾的人不算,那叫乡亲们。
    杨志军继续搓手,“她们叫林丽雯和夏玉萍,以前是云湖卫生处的,还有工作证,所以唐丽就带她们过来找你了。”
    陈凡:嗯?
    这两人也在江大?
    哦,对了,想起来了,她们都考上了江南大学的专科班,所以也在这里读书。
    自己到江南大学的消息传开,她们不来才怪。
    一边想着一边推开房门,陈凡刚进门,就吓了一跳。
    房间里有三个人,一个是经常过来给他打扫卫生的唐丽,另外两个,正是林丽雯和夏玉萍。
    看见陈凡进来,唐丽果断扎着脑袋溜走。
    至于林丽雯和夏玉萍两人,则手捧着一本书跳到他面前,眼里满是欣喜,“小凡,教我们练字吧!”
    陈凡低头一看,好嘛,原来是自己写的《浅谈硬笔书法》。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穿在1977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狸猫换银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狸猫换银子并收藏穿在1977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