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画稿没有体现出这个问题,是由于那本薄薄的童话书,他翻了一次又一次,听树懒先生读了一遍又一遍。
很多作品的经典段落,顾为经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思考。
就能信手背诵出来。
树懒先生是一位有着极深极高文艺修养的人。
语言畅达,思辩明晰,见解独到。
本身对文本的极尽熟悉,经纪人的细心指导,再加上还有那根缪斯女神小蜡烛的帮助。
所以十八岁的顾为经,遇见一百二十岁的圣艾克絮配里,沉沉一梦过后,就在画布上画下来那双凝望星空的眼眸。
收藏家陈生林肯定也是一个,有着非常不错艺术素养的人。
可顾为经和对方只有初次见面而已,顶多再加上一两次的电话里的聊天。
一个人很难通过一次见面,就真正的了解另外一个人。
因此这幅《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no.20》注定了,在他笔下是一幅形式大于内容的画作。
他无法准确的揣摩出收藏家的心境,又因为放弃思考而舍弃了他自己的领悟。
从不中不洋,变为了另一种的不伦不类。
顾为经没有办法拥有陈老板的人生阅历。
可陈生林也同样没有可能像顾为经一样,把自己那么紧密的楔入到孤儿院的生活中,真正的对这里的人和事感到熟悉。
他们两个人的人生观,环境不一样,遇到的人也不一样。
……
顾为经遇到了好人阿莱大叔,遇到了本该脆弱却活得坚强的茉莉小姑娘,遇到了家道中落却依旧很酷的蔻蔻小姐。
他还在与壁画对望间,见到了九十年以前,魔都巷弄里小小曹轩的那个拥抱,见到过那个妓女的女儿的笑容。
шwш ?tt kán ?¢〇
也许。
等他人到中年,见到了社会上更多的那些让人无能为力的悲欢离合以后。
顾为经也会像很多阿公阿婆一样,开始盘着手串念叨起“一切都是命,都是老天爷注定的事情,没法子”之类的闲言碎语。
他也会成为认为人一切的自由意志都不过是一场幻觉。
会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开始的那一刻,随着构成世界的原子和分子的飞出,速度和方向都已经注定,那么直到最终的热寂的来临,它们都将永恒的遵循牛顿定律运动。
因此所有的结局早就已经在命运之书中写就,再也无法更改。
但直到此刻。
顾为经心中还是燃烧着火的。
他还是一个少年人,他心中还充满了少年气。
那种世界的所有,所有善,所有恶,所有爱恋,所有憎恶,所有的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都不过是一台巨大命运钟表,表盘下互相啮合的严丝合缝的小齿轮运转时发出的杂音。精神上一切的抗争造成的波动,都会被上帝的这位钟表匠,在子夜时分归为零点的机械决定论,是属于牛顿、拉普拉斯、斯宾诺沙和霍尔巴斯那一代十七世纪老科学家们的寂寞与萧索。
顾为经只是一个少年人。
少年总是激昂与热烈的代名词。
他们心中充满着对命运的戏谑和嘲讽。
他们不相信厄运。
不妥协,不彷徨。
永远的相信希望。
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固执的相信希望的人,难免会给外人一种带傻气的天真。
可带傻气的天真,本来也就是少年人的特权。
而一个真正见识过苦难,见识过罪恶,双脚踏过泥泞沼泽的人,站在暴风苦雨中的人,他还依旧愿意去相信希望,去热爱自己,那么……这种傻气,就会蜕变成了真正的英雄主义。
茉莉是这样的小女孩。
蔻蔻是这样的小女侠。
阿莱大叔是这样的硬汉子。
连曹老先生,当一位近百岁的老年人,他人生最后的封笔之作,对他这辈子的回顾与总结,竟然是一幅双眼中蕴藏着“希望”两个字的壁画。
他——不依旧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人么?
桎梏破碎。
笼罩在《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no.20》上阴郁般的黑纱,仿佛也被撕破了一个角。
冥冥中好似有阳光如水银泄地一般,从其上流淌而出。
顾为经跟随着胸中的那种冲动。
wшw ?д n ?¢ ○
他提起笔,沾着阳光,抬手便画。
如果这是一幅想要拿去参加画展的终极之作。
那么在参展前,忽然的改变已经练习的熟悉的画面整体细节,不是什么明智的举动。
可顾为经并未有片刻的迟疑。
真正的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是什么样子的。在他此刻察觉以前,就已经在用身体作为画笔,在画布上对照临摹了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
熟悉的就像呼吸,不是么?
构图从来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承载精神的载体。
铅笔在画布上快速的打着线稿。
顾为经再一次的调整了圣母像的位置。
第一次他把圣母像放在画面的中央,阳光的最灿烂的地方,因为这是学校里绘画鉴赏课程里,作品中出现圣母画像这类意象时,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
第二次时,他把圣母像变成了画面斜侧的支点,阴影最为浓稠的地方,因为陈生林的指点,也因为这个国家的殖民历史。
这一次。
顾为经都没有这么做。
圣母像不是光辉灿烂的,因为这不是事实。
因为至少在这里。
殖民者们带来了圣母像,却没有因此而就把温柔的光辉播撒向人家。
圣母像也不应该是整幅画阴郁气氛的源泉。
因为它不配。
凭什么就因为贫穷,就因为苦难,因为艰辛的生活,穷人的人生一定就要是阴郁的?凭什么他们连阳光都要照的比其他人更加灰暗一些。
凭什么他们不能拥有一颗勇敢而坚强的内心?
就因为一尊圣母像的诅咒?
还是就因为命运的不公?
圣母像就只是单纯的一尊雕塑而已。
它没有成为这里人们生活的信念所在,也不配成为笼罩在他们头顶的阴郁的枷锁。
这两种处理。 无论正反,依旧还是宗教式的。
而顾为经画这幅画的时候,他心中涌动的,是属于人的精神。
一个真正自由的灵魂,岂可被一尊小小的塑像所束缚?
顾为经这一次,重新采用了最为简单焦点透视构图。
他调整了整幅画的视觉重点,画面的中央位置,是为茉莉小姑娘洗头的阿莱大叔,两侧向左右延伸着花草树木,以及游玩的孩子们。
之前的两种作品都是呈现出三角形的。
而现在的构图则变得更加简洁,由三条边金字塔式的构图,变成了可以分解为横竖两个维度十字架式样的构图。
十字架居中的那一竖,是阿莱大叔。
他占据了画面中最主要的位置。
顾为经想象着,日光穿过云层,穿过老槐树的树影,从阿莱大叔的头上照下来,斑驳而璀璨的模样。
阿莱大叔支撑起了画面向上的垂直空间,他的背他的头,以及头上的日光,连成一线。
整幅画向上的空间生长趋势,都是由看门人顶起来的。
而他的肩膀是整个画面的水平线所在,和远景处大地和天空分割的地平线平齐,与两侧延伸的景物一起,共同构成了十字架的一横。
圣母像,草木,建筑,围墙,都不过是背景里普普通通的一个剪影。
既不如何格外光芒万丈,也不多么阴郁沉重。
对于正在洗头的小姑娘来说,圣母像也许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那位黝黑的看门人,要比残破的雕像,更加重要一万倍。
那才是她心中的神明。
十字形的焦点透视构图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简洁。
因简洁而庄严,因简洁而崇高。
在顾为经的笔下,是属于人性的庄严,也是属于人性的崇高。
构图、起稿、描绘、上底色、调整色温范围,塑造体积,分析画面深化阴影的亮部和暗部。
一幅新构图的陌生作品,是很难画的太快的。
有太多的步骤需要老老实实按步就班的完成,快就意味着着急,着急就意味着出错。
顾为经画越快,反而越画越宁静。
“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里天空的蓝色影响了高光,这里呢,树叶的边缘可以画的松一点,将一个虚化的边缘融入旁边建筑锋利的边沿……”
这不是一幅陌生的作品。
每一处独立的景物,独立的细节,在此前的反复练习的过程,他都已然画的无比熟悉。而画面的构图,则隐藏在他的身体之中。
他画的越快,心中的景象就好像变得越清晰,用笔也就会变得更加的流畅。
顾为经在跟随着灵感作画,在跟随着情绪在纸面上舞蹈。
它绝不是像拼拼图一样,把旁边的那幅《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no.20》用锤子敲散,把每个单独的细节独立的拿出来,重新挑捡一下,再在身前的这张画布上重新装回去那样简单。
顾为经所做的事情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排列组合。
而是艺术意义上的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当你的精神,技法,对笔下的景物的理解,都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步的时候,那么颜色的秘密便会对你霍然洞开。
如果酒井胜子此刻就在身旁。
她大概会微笑的告诉他,这就是口中的“心的启示”。
如果是树懒先生看到顾为经身边的旧作与画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形的图像之间,微妙而又本质的差别。
那么伊莲娜小姐大概会忍不住轻声鼓掌赞许,然后分析的更加精确一点,用评论家精炼的口吻,称之为“本能感官的进步”。
这是作品练习过程中,所能表现出来最为可贵的进化之一。
温斯顿·丘吉尔曾将这种状态形容为“人重新睁开眼睛”。
众所周知。
www●tt kán●c○
不会织毛艺、画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英国政治家。
丘吉尔毕竟是正经八百的大英公爵的孙子,从小受到是最正统的精英艺术教育。
他的美学修养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到了40岁才开始乐此不疲的每天画画,后来那个皇家艺术协会荣誉会员画家的头衔,诚实的讲,多少也有大家想拍“英雄首相”马屁的成分。
但丘吉尔的油画水平还是挺不错的。
毕加索就认为公允的说,这水平当个职业画家,混口饭吃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至少天赋比战争阵线对面那个死活都考不上维也纳艺术学院的一战老兵,还是要好上不少。
在写给安娜曾祖父的信中,首相曾说:“突然有一天,熟悉的世界在我的眼中变得不再一样了,蒙在我眼前的纱布被一点点的揭开,这个世界开始向我揭露出它的秘密。那些山峰梦幻的,紫色的阴影。冬天枝条绝妙的边缘,远处地平线上暗淡的、褪色的剪影……难以置信,我竟然活了四十年,却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它们!”
树懒先生会忍不住告诉顾为经,这种感官上的敏锐进步,是艺术素养的根基,配合以恰当的技法,就可以塑造出色彩的奇迹。
若是曹轩此刻就站在旁边,看到年轻人作画时的举动呢?
那个小老头会什么都不说,只是在拄着拐杖,站在原地微笑吧。
——
以lv.6等级,显著的领先于中国画和素描两项的油画技法,是顾为经笔法中最大的长板。
油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也成为了融汇两者的润滑剂。
顾为经在画布上涂抹出阿莱大叔肌肤粗糙却有温度的感触,够勒出茉莉小姑娘一头乌发沾水后,湿漉漉的微微翘起的弧度。
很快。
顾为经的心绪就在满足于这种刻画皮肤发丝之上的小技巧。
他绘画落笔的速度越来越迅速,精神上却越来越放松。
不在关注这种细致入微的把控。
只是让笔尖跟随着身体落在亚麻布面,心绪却飞扬到了远方。
他又一次的想起了那天,他在大金塔的广场上,看到的曹老爷子的《礼佛护法图》。
千人千法,千佛千面,千面一心。
曹老爷子画菩萨,重点不在于菩萨的形体相貌,而在于菩萨的眼睛,一百年,千百人的目光凝聚而成的眼睛。
菩萨也好,佛陀也罢。
载体从不是重点。
重点是那幅画的气质,便是曹老心中所蕴含着的“希望”二字。
那么,这幅画的气质,又应该是什么呢?
很多作品的经典段落,顾为经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思考。
就能信手背诵出来。
树懒先生是一位有着极深极高文艺修养的人。
语言畅达,思辩明晰,见解独到。
本身对文本的极尽熟悉,经纪人的细心指导,再加上还有那根缪斯女神小蜡烛的帮助。
所以十八岁的顾为经,遇见一百二十岁的圣艾克絮配里,沉沉一梦过后,就在画布上画下来那双凝望星空的眼眸。
收藏家陈生林肯定也是一个,有着非常不错艺术素养的人。
可顾为经和对方只有初次见面而已,顶多再加上一两次的电话里的聊天。
一个人很难通过一次见面,就真正的了解另外一个人。
因此这幅《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no.20》注定了,在他笔下是一幅形式大于内容的画作。
他无法准确的揣摩出收藏家的心境,又因为放弃思考而舍弃了他自己的领悟。
从不中不洋,变为了另一种的不伦不类。
顾为经没有办法拥有陈老板的人生阅历。
可陈生林也同样没有可能像顾为经一样,把自己那么紧密的楔入到孤儿院的生活中,真正的对这里的人和事感到熟悉。
他们两个人的人生观,环境不一样,遇到的人也不一样。
……
顾为经遇到了好人阿莱大叔,遇到了本该脆弱却活得坚强的茉莉小姑娘,遇到了家道中落却依旧很酷的蔻蔻小姐。
他还在与壁画对望间,见到了九十年以前,魔都巷弄里小小曹轩的那个拥抱,见到过那个妓女的女儿的笑容。
шwш ?tt kán ?¢〇
也许。
等他人到中年,见到了社会上更多的那些让人无能为力的悲欢离合以后。
顾为经也会像很多阿公阿婆一样,开始盘着手串念叨起“一切都是命,都是老天爷注定的事情,没法子”之类的闲言碎语。
他也会成为认为人一切的自由意志都不过是一场幻觉。
会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开始的那一刻,随着构成世界的原子和分子的飞出,速度和方向都已经注定,那么直到最终的热寂的来临,它们都将永恒的遵循牛顿定律运动。
因此所有的结局早就已经在命运之书中写就,再也无法更改。
但直到此刻。
顾为经心中还是燃烧着火的。
他还是一个少年人,他心中还充满了少年气。
那种世界的所有,所有善,所有恶,所有爱恋,所有憎恶,所有的海枯石烂、沧海桑田都不过是一台巨大命运钟表,表盘下互相啮合的严丝合缝的小齿轮运转时发出的杂音。精神上一切的抗争造成的波动,都会被上帝的这位钟表匠,在子夜时分归为零点的机械决定论,是属于牛顿、拉普拉斯、斯宾诺沙和霍尔巴斯那一代十七世纪老科学家们的寂寞与萧索。
顾为经只是一个少年人。
少年总是激昂与热烈的代名词。
他们心中充满着对命运的戏谑和嘲讽。
他们不相信厄运。
不妥协,不彷徨。
永远的相信希望。
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固执的相信希望的人,难免会给外人一种带傻气的天真。
可带傻气的天真,本来也就是少年人的特权。
而一个真正见识过苦难,见识过罪恶,双脚踏过泥泞沼泽的人,站在暴风苦雨中的人,他还依旧愿意去相信希望,去热爱自己,那么……这种傻气,就会蜕变成了真正的英雄主义。
茉莉是这样的小女孩。
蔻蔻是这样的小女侠。
阿莱大叔是这样的硬汉子。
连曹老先生,当一位近百岁的老年人,他人生最后的封笔之作,对他这辈子的回顾与总结,竟然是一幅双眼中蕴藏着“希望”两个字的壁画。
他——不依旧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人么?
桎梏破碎。
笼罩在《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no.20》上阴郁般的黑纱,仿佛也被撕破了一个角。
冥冥中好似有阳光如水银泄地一般,从其上流淌而出。
顾为经跟随着胸中的那种冲动。
wшw ?д n ?¢ ○
他提起笔,沾着阳光,抬手便画。
如果这是一幅想要拿去参加画展的终极之作。
那么在参展前,忽然的改变已经练习的熟悉的画面整体细节,不是什么明智的举动。
可顾为经并未有片刻的迟疑。
真正的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是什么样子的。在他此刻察觉以前,就已经在用身体作为画笔,在画布上对照临摹了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
熟悉的就像呼吸,不是么?
构图从来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承载精神的载体。
铅笔在画布上快速的打着线稿。
顾为经再一次的调整了圣母像的位置。
第一次他把圣母像放在画面的中央,阳光的最灿烂的地方,因为这是学校里绘画鉴赏课程里,作品中出现圣母画像这类意象时,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
第二次时,他把圣母像变成了画面斜侧的支点,阴影最为浓稠的地方,因为陈生林的指点,也因为这个国家的殖民历史。
这一次。
顾为经都没有这么做。
圣母像不是光辉灿烂的,因为这不是事实。
因为至少在这里。
殖民者们带来了圣母像,却没有因此而就把温柔的光辉播撒向人家。
圣母像也不应该是整幅画阴郁气氛的源泉。
因为它不配。
凭什么就因为贫穷,就因为苦难,因为艰辛的生活,穷人的人生一定就要是阴郁的?凭什么他们连阳光都要照的比其他人更加灰暗一些。
凭什么他们不能拥有一颗勇敢而坚强的内心?
就因为一尊圣母像的诅咒?
还是就因为命运的不公?
圣母像就只是单纯的一尊雕塑而已。
它没有成为这里人们生活的信念所在,也不配成为笼罩在他们头顶的阴郁的枷锁。
这两种处理。 无论正反,依旧还是宗教式的。
而顾为经画这幅画的时候,他心中涌动的,是属于人的精神。
一个真正自由的灵魂,岂可被一尊小小的塑像所束缚?
顾为经这一次,重新采用了最为简单焦点透视构图。
他调整了整幅画的视觉重点,画面的中央位置,是为茉莉小姑娘洗头的阿莱大叔,两侧向左右延伸着花草树木,以及游玩的孩子们。
之前的两种作品都是呈现出三角形的。
而现在的构图则变得更加简洁,由三条边金字塔式的构图,变成了可以分解为横竖两个维度十字架式样的构图。
十字架居中的那一竖,是阿莱大叔。
他占据了画面中最主要的位置。
顾为经想象着,日光穿过云层,穿过老槐树的树影,从阿莱大叔的头上照下来,斑驳而璀璨的模样。
阿莱大叔支撑起了画面向上的垂直空间,他的背他的头,以及头上的日光,连成一线。
整幅画向上的空间生长趋势,都是由看门人顶起来的。
而他的肩膀是整个画面的水平线所在,和远景处大地和天空分割的地平线平齐,与两侧延伸的景物一起,共同构成了十字架的一横。
圣母像,草木,建筑,围墙,都不过是背景里普普通通的一个剪影。
既不如何格外光芒万丈,也不多么阴郁沉重。
对于正在洗头的小姑娘来说,圣母像也许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那位黝黑的看门人,要比残破的雕像,更加重要一万倍。
那才是她心中的神明。
十字形的焦点透视构图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简洁。
因简洁而庄严,因简洁而崇高。
在顾为经的笔下,是属于人性的庄严,也是属于人性的崇高。
构图、起稿、描绘、上底色、调整色温范围,塑造体积,分析画面深化阴影的亮部和暗部。
一幅新构图的陌生作品,是很难画的太快的。
有太多的步骤需要老老实实按步就班的完成,快就意味着着急,着急就意味着出错。
顾为经画越快,反而越画越宁静。
“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里天空的蓝色影响了高光,这里呢,树叶的边缘可以画的松一点,将一个虚化的边缘融入旁边建筑锋利的边沿……”
这不是一幅陌生的作品。
每一处独立的景物,独立的细节,在此前的反复练习的过程,他都已然画的无比熟悉。而画面的构图,则隐藏在他的身体之中。
他画的越快,心中的景象就好像变得越清晰,用笔也就会变得更加的流畅。
顾为经在跟随着灵感作画,在跟随着情绪在纸面上舞蹈。
它绝不是像拼拼图一样,把旁边的那幅《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no.20》用锤子敲散,把每个单独的细节独立的拿出来,重新挑捡一下,再在身前的这张画布上重新装回去那样简单。
顾为经所做的事情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排列组合。
而是艺术意义上的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当你的精神,技法,对笔下的景物的理解,都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步的时候,那么颜色的秘密便会对你霍然洞开。
如果酒井胜子此刻就在身旁。
她大概会微笑的告诉他,这就是口中的“心的启示”。
如果是树懒先生看到顾为经身边的旧作与画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形的图像之间,微妙而又本质的差别。
那么伊莲娜小姐大概会忍不住轻声鼓掌赞许,然后分析的更加精确一点,用评论家精炼的口吻,称之为“本能感官的进步”。
这是作品练习过程中,所能表现出来最为可贵的进化之一。
温斯顿·丘吉尔曾将这种状态形容为“人重新睁开眼睛”。
众所周知。
www●tt kán●c○
不会织毛艺、画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英国政治家。
丘吉尔毕竟是正经八百的大英公爵的孙子,从小受到是最正统的精英艺术教育。
他的美学修养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到了40岁才开始乐此不疲的每天画画,后来那个皇家艺术协会荣誉会员画家的头衔,诚实的讲,多少也有大家想拍“英雄首相”马屁的成分。
但丘吉尔的油画水平还是挺不错的。
毕加索就认为公允的说,这水平当个职业画家,混口饭吃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至少天赋比战争阵线对面那个死活都考不上维也纳艺术学院的一战老兵,还是要好上不少。
在写给安娜曾祖父的信中,首相曾说:“突然有一天,熟悉的世界在我的眼中变得不再一样了,蒙在我眼前的纱布被一点点的揭开,这个世界开始向我揭露出它的秘密。那些山峰梦幻的,紫色的阴影。冬天枝条绝妙的边缘,远处地平线上暗淡的、褪色的剪影……难以置信,我竟然活了四十年,却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它们!”
树懒先生会忍不住告诉顾为经,这种感官上的敏锐进步,是艺术素养的根基,配合以恰当的技法,就可以塑造出色彩的奇迹。
若是曹轩此刻就站在旁边,看到年轻人作画时的举动呢?
那个小老头会什么都不说,只是在拄着拐杖,站在原地微笑吧。
——
以lv.6等级,显著的领先于中国画和素描两项的油画技法,是顾为经笔法中最大的长板。
油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也成为了融汇两者的润滑剂。
顾为经在画布上涂抹出阿莱大叔肌肤粗糙却有温度的感触,够勒出茉莉小姑娘一头乌发沾水后,湿漉漉的微微翘起的弧度。
很快。
顾为经的心绪就在满足于这种刻画皮肤发丝之上的小技巧。
他绘画落笔的速度越来越迅速,精神上却越来越放松。
不在关注这种细致入微的把控。
只是让笔尖跟随着身体落在亚麻布面,心绪却飞扬到了远方。
他又一次的想起了那天,他在大金塔的广场上,看到的曹老爷子的《礼佛护法图》。
千人千法,千佛千面,千面一心。
曹老爷子画菩萨,重点不在于菩萨的形体相貌,而在于菩萨的眼睛,一百年,千百人的目光凝聚而成的眼睛。
菩萨也好,佛陀也罢。
载体从不是重点。
重点是那幅画的气质,便是曹老心中所蕴含着的“希望”二字。
那么,这幅画的气质,又应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