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7节
各种器械产品的生产,无论是新式火铳、火炮,以及甲胄、兵械,都进入了水力锻锤的时代。
以正在兴建的南京厂为例,各式水力车床超过四百具,在蒸汽动力到来之前,水力是最佳的代替品。
胡璇陪同身侧,向朱由榔报告工部近况。
东征以来,大战不断,军队损失颇为惨重,各个战场,前后牺牲失踪的,超过六万人,尤其是军山湖一战,就超过了三万。
但军队的数量却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大为增加。
这种现象在局部战争中可能令人费解,但在全面战争时却很普遍。
全面战、总体战,打得不仅是军队战斗力,更多的是政权动员力,前方战场炮火连天的同时,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也在往前填充。
后世二战苏联战前兵力是五百万,但战争结束之前,却一度膨胀到一千三百万,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源源不断的动员,才是全面战争制胜之要。
不同于建制松散的西欧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君主集权政体的存在,提前进入了以动员能力决胜负的总体战时代,秦灭六国的战争时期,就已经注重于摧毁对方的动员力量了。
战后统计,长达半年多的战争中,两广、湖广、江西等地先后征发超过四万人填充军队,转运民夫达二十万之多,再加上被转化的俘虏,以及吴王系人马的改编。
战后,光复军规模扩充到二十七万,但人数虽然上升,装备却出现了缺口,火器属于消耗品,一支火铳射击一般射击超过百发,性能就有所下降,达到三百发就要考虑退役了,否则很容易有炸膛危险。
火炮也是同样道理,而且战争中还有大量的武器遗失、损坏,也需要补充,比如之前被赵任反水,邬子寨一把大火,可是毛都不剩。
“枢密院统计的需求是多少?”
朱由榔边在正在兴建的厂房边行走,边向胡璇问道
“枢密院那边光火铳就需要六万支,而且陛下不是说,要在军中推广炮营吗?按全军需求,至少还需980门新式野炮,照眼下产量,如果江南这边工厂能在三个月内开工的话,预计明年五月之前能完成。”
枢密院正在总结战后经验教训,而后拿出新的军队编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明军火力和装备。
新式野炮在战场上非常受指挥官们欢迎,但当时明军一共只有七个炮营,李过认为还是不够,最好能够每个师都下辖一个炮营。
除此外,野战炮虽然方便,但面对坚城,口径和威力还是不够,李过建议,除了每师的炮营外,最好还能新建两三个攻城重炮营。
步兵中的火器比例,也进一步提高,根据一线将士的反应,希望能给阵锋和攻城精锐配备短发火铳,部分长矛兵也可以用火铳替代。
还有披甲率,也有待提升,最好能达到三成以上。
当然,也有很难解决的问题。
胡璇斟酌道
“其实武器甲械都还好解决,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被服,新兵和转化俘虏太多了,以前的部队也有换装需求,我们之前在广东时,被服厂房就不够,还得依靠民间采购,现在需求更大,恐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朱由榔略一思索,道
“其实被服、帐篷之类,没有技术保密价值的物资供应,可以外包给民间嘛,工部只要做好质量抽检就行。”
“之前市舶司土地租赁不是考拍卖嘛,你们也可以弄一个招标会,预付部分定金,等民间商家生产完了,抽检合格后再给全款,具体事宜,张同敞那边比较熟悉,你们可以去请教嘛。”
胡璇沉思片刻后颔首应声。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军队换装不是每天都有的,一般一两年才有一次,如果工部专门为此建设大量工厂,等换装结束后,就闲置了。
与其如此,朱由榔更愿意把这些订单给民间,之所以如此考虑,还是为了之前构建国内市场循环的需求在。
通过海外贸易,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商人,都获得了大量白银,但白银只是堆在手里,或者用做消费,是无法提高生产力的,必须要在国内投资产业,而后开拓国内市场,让远道而来的大量美洲白银转变为大明经济循环的润滑剂才行。
纺织业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起源于纺织,当然是有缘故的,因为吃穿作为基本需求,纺织业从来不缺乏市场,而且纺织天然具有集体劳动的条件,并且对于机械效率有不断需求。
中国传统虽然也重视纺织,但那种纺织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而非社会大生产,小农式的个体生产永远也无法孕育出工业革命,只有市场逻辑下的规模化产业,才会对效率产生需求。
军队的订单可以作为刺激,先吸引一批民间资本投资纺织业,而后形成的剩余产能,还可以投放占领民间市场。
这个过程绝非皆大欢喜的好事,朱由榔想都能想到,一旦这些纺织工厂的产品进入市场,由于成本和价格更低,那些农户妇女辛辛苦苦只身劳作的成果,就会被逐渐取代,她们的收入也会一日不如一日。
工业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互相排斥的,一旦前者变强,后者就会变弱,但与此同时,被大规模生产击败的小农纺织劳动力,又会涌入城市,变成工厂里的纺织工人。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逻辑,残酷、冰冷,却又无法阻挡,如果这些小农生产者今天不被淘汰,那么两百年后,也要被破门而入的西洋纺织业淘汰,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至少现在,朱由榔还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尽量放缓这一过程,避免经济转型“硬着陆”。
第22章 大同阴云
光烈三年,顺治六年,五月初四
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
到了明代,由于气候变化,曾经作为膏腴之地的河东重地,眼下逐渐凋零起来,但战略位置依旧关键。
对于任何建都北京的政权而言,宣府大同和山海关,就是左右门户,只要其中一个失陷,京师便有倾覆之危。
当初宣大被李自成占领后,北京周围各部无不望风而降,而满清从山海关入关后,也得到了同样效果。
但望风而降,未必是好事。
这也是朱由榔为何对降清汉军格外苛刻的原因,过去,也有大臣建议过,可以对降清汉将宽容些,如满清那般,只要对方改旗易帜,就不干预其他。
但却被朱由榔拒绝了,降清汉军和农民军是两码事,对于军阀化的封建军队而言,招降纳叛容易,但想要事后整顿就麻烦了。
现在的清廷就陷入这样的窘境,以前横扫天下,所向披靡,自然无人敢说个不字,但一旦形势受挫,扩张势头被打断,许多原本没注意的问题就涌现出来。
比如,大同这种京畿锁匙,居然还掌握在姜镶这种“三姓家奴”手中,除此外,如陕西、甘肃等很多原九边地带,都掌握在叛将军阀手中,之前如日中天时,人家自然不敢做啥,可清廷不行了呢?当年怎么“效忠”崇祯,明天他们就会怎么“效忠”清廷。
-------------------------------------
大同城内,山西都司府中
姜镶坐在案首,面如沉水。
麾下将领牛天光、刘迁分别而立。
还有一名小校打扮的年轻人,正是当年锦衣卫初立时,帮助李定国挑起沙定洲部内乱,夺下昆明城的百户孙齐信,此时已经升到了千户。
“将军,不必再迟疑了,我们已经得到消息,多尔衮让英亲王阿济格、礼亲王满达海,一起出兵。”
“区区一个蒙古部落叛乱,哪里用得着两个亲王出马?这分明就是奔着大同来的!”
孙齐信肃然劝说,两名部将也颔首赞同,看向坐在首位的姜镶。
姜镶原本是大同总兵,和左良玉那种半路出家的军阀不同,姜家世代将门,在九边有不小影响力,这也是他敢于做“三姓家奴”的原因,无论是崇祯、李自成,还是满清,都需要他来稳定九边。
除了他自己控制宣大重镇外,其兄姜让是榆林总兵,其弟姜瑄是阳和副总兵,影响力遍布陕北、晋北。
山西北部
可多尔衮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一直纵容这样一个不确定因素悬在卧榻之侧的京畿门户?
月前,漠南蒙古二楚虎尔部叛乱,此时的漠南蒙古诸部残破散乱,就这个规模的乱子,其实姜镶自己都能解决,但多尔衮却抓准了机会,立即下令,让阿济格和满达海率大军前往“平叛”。
聪明人不难看出,此行必经之地就是姜镶所掌控的宣大,只怕出塞平叛是假,假道灭虢是真。
于是乎,锦衣卫也知道,时候到了。
但这毕竟是赌上身家性命的事情,以姜镶的性格,还是有些瞻前顾后。
“孙千户,你也知道,此番一旦起兵,我姜某人可就万劫不复了,前两日北京那边传来音讯,说摄政王愿意加封我为王,如孔、尚、耿三人一般,这让本将有些难办啊。”
孙齐信闻言却是哈哈大笑
“哈哈哈,封王,哈哈。”
姜镶见对方笑声不止,面色有点难看,身侧两员部将也是怒目而视。
孙齐信停下笑声,才说道
“将军降清也已有数载了吧,那满清的汉姓王爷是怎么回事,您还不清楚吗?且不说多尔衮是否在诳您,就算果真给了将军一个王爵,又能如何?”
“同是王爷,耿仲明、尚可喜别说和多尔衮的睿亲王比,能和瓦克达、硕塞那些郡王比吗?”
“怕是见到个贝子贝勒,都得口称奴才吧!”
姜镶一时哑然。
孙齐信说得不错,满清对于降将爵位却是慷慨,可这爵位除了名字上沾了个“王”,其他还有什么?尚可喜别说和多尔衮比,和硕塞能比,和索尼那些八旗大臣比吗?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连列席的资格都没有。
孙齐信整肃面容,接着道
“反观我大明天子,将军也应听说过,李定国、李过,当年乃是张李流贼余部,如今一个武威郡王,领大都督府同知,一个领枢密使,以武将之身入阁为相!”
“登坛拜将,宣麻拜相,君王以天下军政大事相托,何等荣耀?就算千秋之后,怕也少不了如徐中山(徐达)、常开平(常遇春)那般美名,比之给满人当奴才如何?”
“满清关外而来,本就提防汉人,纵使吴、尚、耿等人再怎么封王,能决断中枢,总理军政吗?”
姜镶默然片刻,孙齐信说得不无道理,此时距离之前朱由榔登坛拜将(相)已经过去小半年了,消息也穿入了北方,对于那些降清汉将而言,心中无不五味杂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满清的确不重文轻武,甚至重武轻文,可这个“武”,说得是人家八旗子弟,而绿营是不在其中的,此时的八旗还没有完全堕落,绿营将领们再努力,也不可能在清廷达到李定国、李过那种地位。
“可清军来势汹汹,我听说阿济格调了正白旗、镶黄旗近万人马,这些可都是八旗精锐,还有那什么绿营新军,也动了近半,我靠什么挡?”
姜镶算是默认了对方的话,又提及更重要的现实问题。
江南丢失之后,清廷也迅速反思了自己的失败,再加上超过三万满洲精锐命丧南国,八旗力量的严重削弱,也促使满清必须有所应对。
多尔衮毕竟一代枭雄,颇有决断,他毅然抗住压力,一方面除了八旗诸部后备男丁补充外,还从海西、野人女真诸部征召新丁,填入八旗,补充缺额。
另一方面,他下令让尚可喜主持,聘请西洋人做顾问,在天津相仿南面,建立“神器局”,负责督造新型火器。
双方交战这么久,肯定有武器缴获,这年头的火绳枪也没什么技术壁垒,仿造起来不难。
而且此时,荷兰人主动联系了上来,这不难理解,此时台湾还在荷兰手里呢,作为目前东亚地区最大的殖民势力,荷兰人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
尤其是,他们还知道,这个新兴的帝国,有一个对海洋充满野心的皇帝。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那个既年轻,有雄心勃勃的君王统一大陆,否则荷兰很可能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派了由传教士、工匠组成的,过百人的特遣队,前往天津,帮助满清建立神器局,并且还愿意先向清廷出售一批火铳、火炮。
条件是六十万两白银,并且允许荷兰船只进入天津港,在直隶、山东沿海建立教堂传教。
多尔衮不仅全部同意,还追加了二十万两的火器订单。
而且,江南的战败也表明,乱糟糟的绿营兵马实在不堪一击,日后和明军交锋中,只会成为拖累。
为此,多尔衮开始整顿绿营,先从直隶绿营兵马开始,取消了原先乱七八糟的建制,同样效仿明军编制,三千人编为一营,装备火器,三营合编为一镇,以总兵领之。
直到现在,已经在直隶整顿出五镇新军。
这次来大同的,就有其中三镇。
孙齐信自信解释道
以正在兴建的南京厂为例,各式水力车床超过四百具,在蒸汽动力到来之前,水力是最佳的代替品。
胡璇陪同身侧,向朱由榔报告工部近况。
东征以来,大战不断,军队损失颇为惨重,各个战场,前后牺牲失踪的,超过六万人,尤其是军山湖一战,就超过了三万。
但军队的数量却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大为增加。
这种现象在局部战争中可能令人费解,但在全面战争时却很普遍。
全面战、总体战,打得不仅是军队战斗力,更多的是政权动员力,前方战场炮火连天的同时,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也在往前填充。
后世二战苏联战前兵力是五百万,但战争结束之前,却一度膨胀到一千三百万,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源源不断的动员,才是全面战争制胜之要。
不同于建制松散的西欧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君主集权政体的存在,提前进入了以动员能力决胜负的总体战时代,秦灭六国的战争时期,就已经注重于摧毁对方的动员力量了。
战后统计,长达半年多的战争中,两广、湖广、江西等地先后征发超过四万人填充军队,转运民夫达二十万之多,再加上被转化的俘虏,以及吴王系人马的改编。
战后,光复军规模扩充到二十七万,但人数虽然上升,装备却出现了缺口,火器属于消耗品,一支火铳射击一般射击超过百发,性能就有所下降,达到三百发就要考虑退役了,否则很容易有炸膛危险。
火炮也是同样道理,而且战争中还有大量的武器遗失、损坏,也需要补充,比如之前被赵任反水,邬子寨一把大火,可是毛都不剩。
“枢密院统计的需求是多少?”
朱由榔边在正在兴建的厂房边行走,边向胡璇问道
“枢密院那边光火铳就需要六万支,而且陛下不是说,要在军中推广炮营吗?按全军需求,至少还需980门新式野炮,照眼下产量,如果江南这边工厂能在三个月内开工的话,预计明年五月之前能完成。”
枢密院正在总结战后经验教训,而后拿出新的军队编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明军火力和装备。
新式野炮在战场上非常受指挥官们欢迎,但当时明军一共只有七个炮营,李过认为还是不够,最好能够每个师都下辖一个炮营。
除此外,野战炮虽然方便,但面对坚城,口径和威力还是不够,李过建议,除了每师的炮营外,最好还能新建两三个攻城重炮营。
步兵中的火器比例,也进一步提高,根据一线将士的反应,希望能给阵锋和攻城精锐配备短发火铳,部分长矛兵也可以用火铳替代。
还有披甲率,也有待提升,最好能达到三成以上。
当然,也有很难解决的问题。
胡璇斟酌道
“其实武器甲械都还好解决,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被服,新兵和转化俘虏太多了,以前的部队也有换装需求,我们之前在广东时,被服厂房就不够,还得依靠民间采购,现在需求更大,恐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朱由榔略一思索,道
“其实被服、帐篷之类,没有技术保密价值的物资供应,可以外包给民间嘛,工部只要做好质量抽检就行。”
“之前市舶司土地租赁不是考拍卖嘛,你们也可以弄一个招标会,预付部分定金,等民间商家生产完了,抽检合格后再给全款,具体事宜,张同敞那边比较熟悉,你们可以去请教嘛。”
胡璇沉思片刻后颔首应声。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军队换装不是每天都有的,一般一两年才有一次,如果工部专门为此建设大量工厂,等换装结束后,就闲置了。
与其如此,朱由榔更愿意把这些订单给民间,之所以如此考虑,还是为了之前构建国内市场循环的需求在。
通过海外贸易,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商人,都获得了大量白银,但白银只是堆在手里,或者用做消费,是无法提高生产力的,必须要在国内投资产业,而后开拓国内市场,让远道而来的大量美洲白银转变为大明经济循环的润滑剂才行。
纺织业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起源于纺织,当然是有缘故的,因为吃穿作为基本需求,纺织业从来不缺乏市场,而且纺织天然具有集体劳动的条件,并且对于机械效率有不断需求。
中国传统虽然也重视纺织,但那种纺织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而非社会大生产,小农式的个体生产永远也无法孕育出工业革命,只有市场逻辑下的规模化产业,才会对效率产生需求。
军队的订单可以作为刺激,先吸引一批民间资本投资纺织业,而后形成的剩余产能,还可以投放占领民间市场。
这个过程绝非皆大欢喜的好事,朱由榔想都能想到,一旦这些纺织工厂的产品进入市场,由于成本和价格更低,那些农户妇女辛辛苦苦只身劳作的成果,就会被逐渐取代,她们的收入也会一日不如一日。
工业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互相排斥的,一旦前者变强,后者就会变弱,但与此同时,被大规模生产击败的小农纺织劳动力,又会涌入城市,变成工厂里的纺织工人。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逻辑,残酷、冰冷,却又无法阻挡,如果这些小农生产者今天不被淘汰,那么两百年后,也要被破门而入的西洋纺织业淘汰,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至少现在,朱由榔还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尽量放缓这一过程,避免经济转型“硬着陆”。
第22章 大同阴云
光烈三年,顺治六年,五月初四
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
到了明代,由于气候变化,曾经作为膏腴之地的河东重地,眼下逐渐凋零起来,但战略位置依旧关键。
对于任何建都北京的政权而言,宣府大同和山海关,就是左右门户,只要其中一个失陷,京师便有倾覆之危。
当初宣大被李自成占领后,北京周围各部无不望风而降,而满清从山海关入关后,也得到了同样效果。
但望风而降,未必是好事。
这也是朱由榔为何对降清汉军格外苛刻的原因,过去,也有大臣建议过,可以对降清汉将宽容些,如满清那般,只要对方改旗易帜,就不干预其他。
但却被朱由榔拒绝了,降清汉军和农民军是两码事,对于军阀化的封建军队而言,招降纳叛容易,但想要事后整顿就麻烦了。
现在的清廷就陷入这样的窘境,以前横扫天下,所向披靡,自然无人敢说个不字,但一旦形势受挫,扩张势头被打断,许多原本没注意的问题就涌现出来。
比如,大同这种京畿锁匙,居然还掌握在姜镶这种“三姓家奴”手中,除此外,如陕西、甘肃等很多原九边地带,都掌握在叛将军阀手中,之前如日中天时,人家自然不敢做啥,可清廷不行了呢?当年怎么“效忠”崇祯,明天他们就会怎么“效忠”清廷。
-------------------------------------
大同城内,山西都司府中
姜镶坐在案首,面如沉水。
麾下将领牛天光、刘迁分别而立。
还有一名小校打扮的年轻人,正是当年锦衣卫初立时,帮助李定国挑起沙定洲部内乱,夺下昆明城的百户孙齐信,此时已经升到了千户。
“将军,不必再迟疑了,我们已经得到消息,多尔衮让英亲王阿济格、礼亲王满达海,一起出兵。”
“区区一个蒙古部落叛乱,哪里用得着两个亲王出马?这分明就是奔着大同来的!”
孙齐信肃然劝说,两名部将也颔首赞同,看向坐在首位的姜镶。
姜镶原本是大同总兵,和左良玉那种半路出家的军阀不同,姜家世代将门,在九边有不小影响力,这也是他敢于做“三姓家奴”的原因,无论是崇祯、李自成,还是满清,都需要他来稳定九边。
除了他自己控制宣大重镇外,其兄姜让是榆林总兵,其弟姜瑄是阳和副总兵,影响力遍布陕北、晋北。
山西北部
可多尔衮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一直纵容这样一个不确定因素悬在卧榻之侧的京畿门户?
月前,漠南蒙古二楚虎尔部叛乱,此时的漠南蒙古诸部残破散乱,就这个规模的乱子,其实姜镶自己都能解决,但多尔衮却抓准了机会,立即下令,让阿济格和满达海率大军前往“平叛”。
聪明人不难看出,此行必经之地就是姜镶所掌控的宣大,只怕出塞平叛是假,假道灭虢是真。
于是乎,锦衣卫也知道,时候到了。
但这毕竟是赌上身家性命的事情,以姜镶的性格,还是有些瞻前顾后。
“孙千户,你也知道,此番一旦起兵,我姜某人可就万劫不复了,前两日北京那边传来音讯,说摄政王愿意加封我为王,如孔、尚、耿三人一般,这让本将有些难办啊。”
孙齐信闻言却是哈哈大笑
“哈哈哈,封王,哈哈。”
姜镶见对方笑声不止,面色有点难看,身侧两员部将也是怒目而视。
孙齐信停下笑声,才说道
“将军降清也已有数载了吧,那满清的汉姓王爷是怎么回事,您还不清楚吗?且不说多尔衮是否在诳您,就算果真给了将军一个王爵,又能如何?”
“同是王爷,耿仲明、尚可喜别说和多尔衮的睿亲王比,能和瓦克达、硕塞那些郡王比吗?”
“怕是见到个贝子贝勒,都得口称奴才吧!”
姜镶一时哑然。
孙齐信说得不错,满清对于降将爵位却是慷慨,可这爵位除了名字上沾了个“王”,其他还有什么?尚可喜别说和多尔衮比,和硕塞能比,和索尼那些八旗大臣比吗?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连列席的资格都没有。
孙齐信整肃面容,接着道
“反观我大明天子,将军也应听说过,李定国、李过,当年乃是张李流贼余部,如今一个武威郡王,领大都督府同知,一个领枢密使,以武将之身入阁为相!”
“登坛拜将,宣麻拜相,君王以天下军政大事相托,何等荣耀?就算千秋之后,怕也少不了如徐中山(徐达)、常开平(常遇春)那般美名,比之给满人当奴才如何?”
“满清关外而来,本就提防汉人,纵使吴、尚、耿等人再怎么封王,能决断中枢,总理军政吗?”
姜镶默然片刻,孙齐信说得不无道理,此时距离之前朱由榔登坛拜将(相)已经过去小半年了,消息也穿入了北方,对于那些降清汉将而言,心中无不五味杂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满清的确不重文轻武,甚至重武轻文,可这个“武”,说得是人家八旗子弟,而绿营是不在其中的,此时的八旗还没有完全堕落,绿营将领们再努力,也不可能在清廷达到李定国、李过那种地位。
“可清军来势汹汹,我听说阿济格调了正白旗、镶黄旗近万人马,这些可都是八旗精锐,还有那什么绿营新军,也动了近半,我靠什么挡?”
姜镶算是默认了对方的话,又提及更重要的现实问题。
江南丢失之后,清廷也迅速反思了自己的失败,再加上超过三万满洲精锐命丧南国,八旗力量的严重削弱,也促使满清必须有所应对。
多尔衮毕竟一代枭雄,颇有决断,他毅然抗住压力,一方面除了八旗诸部后备男丁补充外,还从海西、野人女真诸部征召新丁,填入八旗,补充缺额。
另一方面,他下令让尚可喜主持,聘请西洋人做顾问,在天津相仿南面,建立“神器局”,负责督造新型火器。
双方交战这么久,肯定有武器缴获,这年头的火绳枪也没什么技术壁垒,仿造起来不难。
而且此时,荷兰人主动联系了上来,这不难理解,此时台湾还在荷兰手里呢,作为目前东亚地区最大的殖民势力,荷兰人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
尤其是,他们还知道,这个新兴的帝国,有一个对海洋充满野心的皇帝。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那个既年轻,有雄心勃勃的君王统一大陆,否则荷兰很可能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派了由传教士、工匠组成的,过百人的特遣队,前往天津,帮助满清建立神器局,并且还愿意先向清廷出售一批火铳、火炮。
条件是六十万两白银,并且允许荷兰船只进入天津港,在直隶、山东沿海建立教堂传教。
多尔衮不仅全部同意,还追加了二十万两的火器订单。
而且,江南的战败也表明,乱糟糟的绿营兵马实在不堪一击,日后和明军交锋中,只会成为拖累。
为此,多尔衮开始整顿绿营,先从直隶绿营兵马开始,取消了原先乱七八糟的建制,同样效仿明军编制,三千人编为一营,装备火器,三营合编为一镇,以总兵领之。
直到现在,已经在直隶整顿出五镇新军。
这次来大同的,就有其中三镇。
孙齐信自信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