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事啊,现在整个宣镇蒸蒸日上,百姓也开始富裕起来,能够多招收学生,正是时候。”汤若望不停的点头,非常同意刘文众的这个想法。
    “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毕竟你擅长这个。”
    刘文众说着就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开始写了起来。
    纸上的内容主要是刘文众对于这次扩招的安排,上面有着招收的人数,招收的方法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招收的方法就按照之前考试的方法来吧,至于考题,这些东西你们自己进行安排吧,我就不过多插手了。”刘文众写完之后,将扩招条例交给了汤若望。
    汤若望接过条例,看了片刻,随后冲着刘文众拱拱手,“刘大人还有其他的事情吗?如果没有的话,那在下就先告退了?”
    “没有了,你可以下去了。”刘文众摆摆手,随后重新趴在桌子上,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汤若望将条例塞进怀中,走出办公大厅。
    他看着天上的太阳,忍不住仰天长叹,“这是一个自由且尊重知识的地方,这里的所有人都很开明。若是帝国的人都像宣镇这样,那该多好啊?”
    汤若望知道,帝国是永远都不可能会成为宣镇这个样子的。
    汤若望骑上自行车,朝着宣镇的大学而去。
    宣镇的大学位于宣镇城城外,是独立建造的。
    大学建筑的造型大体上和这个时代的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在大学的中央有一个七层多高的大楼。
    这个大楼即是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学校教职工的办公室,里面还存档着学校的关于学生的档案等资料。
    整个学校占地面积算不上大,和后世的大学根本没法比。
    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算是不错了,学校的教室一共有一百多间,全部都是用水泥建造的。
    在学校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只不过现在的这些实验室还是最基础的实验室。
    学校呈一个正方形,图书馆大楼位于最中间。
    在图书馆前方有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广场,广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广场的四周种满了柳树。
    学校的教室以放射状排列在图书馆四周,学生宿舍楼处于最外围。
    学校中的绿化非常多,几乎每条路旁边都会有树木。
    在学校的东南有一个人造湖,占地七八亩左右。
    学校西面是一个巨大的操场,操场是用水泥铺成的,在操场旁边还有观礼台。
    整个学校被一堵高大的围墙围着,总共有两个门,一个南门,一个北门。
    南门是正门,在结构上和后世的大学大门差不多。
    大门正上方挂着由刘文众提笔的校名牌匾。
    学校的名字也非常的简单,就叫做大明大学。
    整个大学的设计全部是赵文参考后世的大学而设计的,除过建筑的造型不一样之外,和后世大学的布局总体上差不太多。
    汤若望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图书大楼的下方,他将自行车停在了图书大楼下方的车棚中,随后走了进去。
    他的办公室在大楼的第二层,在他办公室的隔壁是一个巨大的会议室。
    汤若望走进自己的办公室中,打开窗户,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将刘文众交给自己的条例平铺到桌子上,随后抄写了起来。
    抄写完毕之后,他将刘文众交给他的条例封存,然后拿着抄写的条例走出办公室。
    时间缓缓而过,吃过下午饭后,天空就昏暗下来。
    因为没有电力,所以此时的大学并没有晚自习一说。
    结束了一天的教学之后,所有的教师回到了图书大楼自己的办公室中收拾起来。
    趁着这个功夫,汤若望将所有的教师集中到会议室中。
    会议室被几十根牛油大烛照的灯火通明,被汤若望击中起来的教师静静的坐在会议室中的椅子上。
    会议室的布局和后世大学中的会议室布局差不多,领导坐在会议室的最前方,而普通教职工则坐在大学领导的对面。
    这些教师中除过汤若望等人之外,剩下的都是赵文提前亲自培养的年轻教师。
    经过短暂的会议,终于将刘文众的扩招计划实施了下去,同时也敲定了扩招时的各种细节。
    和之前的招生一样,这次的招生也是采取考试的形式,并且按照成绩次序来进行招生。
    此次扩招总共招生四千人,只考国学和数学两科。
    至于扩招的这个消息,也会通过大明日报传递出去。
    “考试的试卷还希望诸位能戮力合作,争取两天之内将试卷制作出来。
    按照刘文众刘大人的计划,考试定在五天后,也就是十月三日,还请诸位能够快一点。
    至于关于此次考试,会通过大明日报宣传,从明天开始,就要登记报考人数以及布置考场等事情,所以这几天就辛苦诸位了。”
    汤若望叮嘱了几句之后,就宣布散会。
    ……
    “卖报,卖报,大明大学要进行学生扩招,从今天起到十月一号就是考试报名时间,过期不候。赶紧来看啊,有想考入大明大学的学子可千万别错过。”
    第二天一大早,背着斜挎包的报童就出现在宣镇的大街小巷中。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卖力的叫喊着。
    一个二十岁左右,穿着青色圆领衫的书生刚刚走出自家院子就听见了报童的吆喝声。
    “大明大学?扩招?”书生眼睛一亮,急忙寻着声音而去。
    要说现在宣镇中那件事情最火热,除过赵文亲自领兵出去之外,就是之前从大学中挑选学生出去当官这件事了。
    当时在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城中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沸腾了起来。
    要说国人对于哪件事最热衷,恐怕除了当官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刚开始的时候,城中很多读书人,尤其是那种书香门第之家,对于赵文设立的大学虽然明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暗地里却非常的鄙夷。
    那些经历过科举的家长,在他们的眼中,赵文设立的这个大学就是离经叛道。
    自古当官都是通过科举,除过宋朝时王安石弄的那个三舍法之外,剩下的几乎全都是科举取士。
    所以,当赵文弄出来大学之后,这些人就极力阻拦自己的子弟,不让他们去。
    自古读书为当官,不为当官,谁还读书啊。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还以为上大学不能当官,所以对于上大学这件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不然的话,大学也不可能招那么多的学生。
    可几天之前,当刘文众在大学中挑选学习优秀的学生前往山西镇的时候,他们这才明白过来,以前的科举不管用了,现在就得上大学。
    虽然当时报纸上说是去历练,可这些人老成精的人一瞬间就明白过来,这哪里是历练,这很明显就是赵文要开始建设自己以后的执政班底了。
    这个时候不参加进去,以后可就迟了。
    随着宣镇的日益昌盛,宣镇附近,尤其是北直隶这边,很多士绅都拖家带口的往宣镇跑。
    当然,对于这些士绅前来宣镇,除过那些恶霸劣绅之外,赵文也是乐意看到这个场面的。
    能被赵文放进宣镇的士绅基本上都是经过赵文仔细调查过,身家清白,没有做过恶事的士绅,不然的话赵文也不会将他们放进来。
    这些士绅进入宣镇之后,对于宣镇也有很大的帮助。
    来到宣镇的这些士绅,当他们看到宣镇的样子之后,他们瞬间就明白过来,宣镇取代大明将会是时间问题,所以进入宣镇的这些士绅也将宝压在了赵文身上。
    “什么?大明大学要扩招了?这是真的?”之前的那个书生拿着刚刚买来的报纸,脸上的兴奋无以复加。
    还没等到下午,整个宣镇中的百姓都知道了大明大学要扩招的事情。
    宣镇镇城,一个三进院子中,一个穿着圆领衫,头戴四方平定冠的中年书生坐在书房中,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儿子。
    “昌儿啊,这次大学扩招对于你,对于咱们孙家来说都是一次机会啊,别看现在咱们在宣镇过的不错,甚至还有着一些生意,可咱们对于宣镇来说,还只是外人。
    想要彻底的融入宣镇,可就要看你这次了。”中年书生抚摸着下巴上的长须,语重心长的说道。
    孙庆昌看着桌子上平铺的报纸,有些不满的道:“当初大学招生时我原本是要去的,可是你说什么都不让我去,还说这个大学是离经叛道,不是正途。”
    中年人脸色有些尴尬起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当初为父不是不知道这个大学能当官吗?当初也没见总兵大人说大学能当官。”
    “按照您的意思,不能当官的就是离经叛道,能当官的就是正途?”孙庆昌反驳道。
    孙庆昌这一句话确实将中年人给问住了,中年人支支吾吾老半天,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从古到今,这些士绅基本上都是这样,凡是利于自己的,都是正途。不利于自己的,都是离经叛道。
    这种规则,放之天下都是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人投靠赵文,不是因为赵文的人格魅力,而是因为赵文能给他们带来利益。
    “现在不一样了,在宣镇这么长时间了,很多事情我也终于想明白了。
    尤其是这次从大学中挑选人员,前去治理攻打下来的山西镇。
    从这件事情里面我就看出来,总兵大人对我们这些传统的读书人已经不满了。”中年人站了起来,背着双手,走出书房,看着天上的太阳。
    “也是,从大明开国至今,士绅的胃口也是越来越贪婪了,尤其是东南的那些士绅。
    这些人的胃口更是大的厉害,官绅勾结之下忽悠着朝廷取消了商税,取消了不利于他们的各种税收。
    然后他们就挖朝廷的墙角,大明朝现在能有这个样子,他们有一大半的功劳。”
    孙庆昌一脸疑惑的道:“父亲,可咱们也是士绅啊。而且,这和总兵大人有什么关系?和大学又有什么关系?”
    中年人转过头来,苦笑着摇摇头。
    “怎么没关系?关系大了,总兵大人这是要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准备用他培养的人才将整个大明重新换一遍。
    从古到今,不管是不是异族人,只要他想要坐稳这个江山,他就必须要靠我们这些人。
    可现在,总兵大人直接将我们这些人扔到一边,重新培养。”
    中年人走到书房前面的院子中,缓缓的踱着步子,给他的儿子孙庆昌逐渐分析着。
    “如果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从大学中挑选那些乳臭未干的臭小子?我们这些举人进士的干嘛放着不用?
    之前我还去大学听过课,里面教授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些实学。孔孟之道四书五经虽然也在教授,但占的分量却不多。
    显然,总兵大人要的是懂实学的人才,而不是我们这些只会之乎者也的酸儒。”
    一想到赵文不信任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中年人心中就异常的苦涩。
    可对此,他是没有一丁点办法。宣镇兵强马壮,就算自己有一万个不愿意,也没一丁点用处,整不好还会被驱逐出去。
    “说实话,我也非常佩服总兵大人的魄力。如果他真的能将整个大明朝从上到下换一遍,说不定会重现大唐盛世的景象。”中年人看着孙庆昌,缓缓的解释着。
    中年人说的没错,赵文就是想要重新培养一批。
    不然的话,靠着这些官员,就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也只会是下一个崇祯。
    对于明朝末年的这些士绅,赵文实在是不敢相信。
    “可咱们也是士绅,我还有秀才功名在身,总兵大人会信任我?”孙庆昌一听他父亲这样说,不由得有些忐忑起来。
    要是真的如此,总兵大人那么排斥士绅,干嘛还要选择我这种士绅子弟呢?
    中年人哈哈大笑起来,“你不用担心,总兵大人是什么人,既然他敢选择你们,他就有把握将你们的思想扭转过去。
    不然的话,之前那次招生,总兵大人在报纸上三言两句就将你煽动的不成样子。
    我记得你之前就喜欢这个术数之学,之前我还以为此道没有半点用处,没想到今天却沾了光了。
    如果你一点都不懂这个术数之学,就算将机会给你,你也考不上这个大学。”
    孙庆昌的父亲还是比较开明的,也不是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酸儒,最起码也读懂了赵文这一连串动作中的意思。

章节目录

带着仓库回到明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数沙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数沙人并收藏带着仓库回到明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