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离开乾清宫后,崇祯召集内阁成员开会。
    会议主要内容是宋应星的任命问题。
    除非有极特殊情况,否则他不会直接绕过内阁任命官员。
    这么做不但遵守了朝堂规则,还能帮助宋应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
    试想一下。
    假如大明朝是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集团公司。
    崇祯是公司董事长,六部衙门是六个分公司,六部尚书是各分公司一把手。
    崇祯直接任命宋应星为分公司部门经理是什么行为?
    在其他人眼里这是空降行为。
    现实生活中。
    分公司员工对待总公司空降来的部门经理会持怀疑态度,怀疑他的能力到底行不行。
    更有甚者。
    被空降部门有望晋升的人会仇视空降领导,认为空降的领导顶替了他的位置。
    为了报复,他会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使坏。
    这便是空降会遇到的阻力和麻烦。
    但是...换个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当分公司一把手介绍新部门经理时说:这是我从总公司挖来的人。
    其他员工会怎么想?
    员工会觉得分公司一把手牛叉,能从总部挖人。
    同时还会觉得被挖的人肯定有本事,否则一把手不会挖他!
    二者事件相似,结果却天差地别。
    现代公司情况已然这么复杂,古代朝堂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崇祯穿越后慢慢发现,很多事不是想做就能做,需要看大臣脸色。
    用对了大臣,事半功倍。
    用错了大臣,事倍功半。
    为了能让宋应星顺利入职,崇祯决定和内阁成员做一笔交易。
    “李阁老正在湖广一带赈灾追缴赋税欠款,湖广被免职的大小官员有数十位,诸位可有合适人选?”崇祯开口询问。
    范景文率先说道:“臣举荐几人。”
    “臣也举荐几个成绩优秀的贡生!”方岳贡和邱瑜跟着举荐。
    崇祯也不考察,全都同意。
    他不怕这些人里面有奸臣,地方上的奸臣最多为祸一方,影响不了大局。
    怕就怕朝堂上有影响大局的奸臣。
    不同人眼里的忠奸标准不一样。
    百姓觉得贪财者为奸,不贪者为忠。
    官员觉得结党者为奸,不结者为忠。
    皇帝认为能让政策顺利执行者为忠,阻碍政策者为奸。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
    等他们推荐完之后,崇祯才开口说道:“诸位可曾听过宋应星的名字?朕看了他编写的《天工开物》,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巨着。”
    内阁两个老狐狸,一个小狐狸秒懂,纷纷表示看过这本书,认为可以重用。
    “朕记得制造局和研究院尚没有主管官员,诸位觉得他怎么样?”
    “宋应星可担此任!”
    次日早朝,君臣几人非常默契地演了一场戏。
    朝会过后,宋应星顺利入职。
    新官上任三把火。
    宋应星第一把火烧向内部。
    京师研究总院内部会议上,宋应星稳坐中间:“诸位,我在地方上当官时发现,粮食减产除了天灾以外还有人的因素。”
    “请问宋大人什么因素?”
    “很多人不会种地!”宋应星表情严肃。
    “怎么可能...?中原百姓世代为农,大人为何说他们不会种地?就算有,也只是少数吧!”有人反驳。
    “少数?”宋应星哈哈一笑:“恰恰相反,很多百姓都不会种地。”
    在官员们的笑声中,宋应星沉声说道:“很多百姓不会看节气,见别人播种就跟着播种,别人施肥浇水也跟着施肥浇水。”
    “而且大多靠经验种地,而非理论知识种地。”
    见众人脸上笑意不减,宋应星站起来说道:“以种水稻为例,从浸种催芽到收获会遇到八种灾害,小心应对可以降低损失。”
    “宋大人能否说出哪八种灾害?”
    “当然,首先是节气之害。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再早的话会遇天寒冻死不生。最迟者后于清明,太晚会迟熟,抽穗扬花受到影响,造成减产。”
    “现在春分时天气尚寒,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后推迟十天半月左右再进行种植。”
    “其次是播种风害...”
    接下来的时间里,宋应星将种植水稻的步骤,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灾害一一说出。
    起初京师研究总院的官员们还不信,脸上带着嘲讽之意,时不时地开口打断。
    随着话题的深入,他们脸上的表情逐渐严肃。
    因为他们发现宋应星那些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这位新领导的表现让他们眼前一亮。
    不过这些人没有被彻底打动,而是继续追问其他方面的知识。
    他们从瓷器烧制,造纸,开矿,纺织,问到炼铁炼钢,甚至武器制造等诸多方面。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
    散衙(下班)前,京师研究总院上到管事的官员,下到看门的衙役都被宋应星庞大的知识储备折服了。
    他懂得太多了,简直是一本行走的藏书!
    第二天。
    宋应星来到了京师制造总局。
    制造总局里全都是匠人。
    造纸,雕刻,印刷,炼铁,炼钢,制造武器,酿酒等各种匠人一应俱全。
    宋应星倒背着手在匠人身边挨个走过。
    每走到一个匠人身边,他不但能说出匠人正在做的环节叫什么,还能提前说出匠人接下来要干什么。
    匠人们第一次遇到如此精通业务的领导,对他好感大增。
    不到一个月时间。
    宋应星就把制造局和研究院的情况摸清,并梳理完毕。
    四月的最后一天,宋应星在朝会上提交了一份公文。
    “陛下,臣以为要用适当的方法推广新的种植技术,而不是靠官府一纸政令。”
    “宋侍郎继续。”崇祯很是期待。
    宋应星轻咳一声后接着说道:“大乱之后百姓对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信任度并不高,强迫他们按照新方法种地反而会引起不满,最终适得其反。”
    “臣的意思是在各县准备百余亩官田进行示范,有条件的可以普及到村。官田用新方法种地,其他田用老方法种,等到秋收时对比两种田的产量。只要官田的产量高,百姓们就会自发的学习新种植方法。”
    “如此可事半功倍。”
    满朝文武和崇祯同时看向宋应星,对这位工部右侍郎的言论刮目相看。
    简单商议后,朝堂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个方案。
    一道道政令从北京发出,去往全国各府、州、县。
    夏种将至。
    各地都拿出数量不等的示范田,准备科学种地。

章节目录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文盲写小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文盲写小说并收藏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