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第195章 曹弗兴
虽然二人身份有别,但孙权离开吴兴之时,曹弗兴还是给孙权画了一张肖像图,作为赠礼。
孙权也赠了一些金银之物,让曹弗兴可以前往江东四处游历拜师,也可增进画技。还送了一枚随身携带的香囊,嘱咐若有什么难处,可随时可以来寻他。
孙权继任为江东之主后,曹弗兴自觉身份越发天壤之别,但也还是画了一幅孙策的肖像画请人送给孙权聊以慰藉,并写了一封信安慰孙权。
孙权要在吴郡重开月旦评,第一个便想到曹弗兴,想请他前来助阵。虽然曹弗兴的名声不显,但是孙权相信他在书画一道上的造诣定然能够惊艳众人。
曹弗兴缺少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而孙权也缺少一个能在在月旦评上一鸣惊人的人。
孙权想用曹弗兴再次打开月旦评的名声,曹弗兴也愿意做孙权手中的那把刀。
侍从打开曹弗兴的画,展露在众人面前,这是一幅长约四十尺的长画,画的乃是百鸟朝凤之象。
画卷一展开,便听见台下不少的人倒吸一口凉气,为之惊叹了起来。
画卷上,硕大的凤凰翱翔于天际,眼神悲悯地看向画卷下方,它华丽和精致的长尾缓缓披下,庇护着在其羽翼之下的众鸟,众鸟亦各有神态,或感激、或仰慕、或下拜,或崇敬,更有群鸟从身上衔取羽绒附于凤鸟之尾上,为其增添华彩。
而其上之百鸟,的确整整有百鸟之数,更难得的是,每一只的品类皆不同,有灿烂之翠鸟,有傲视之鹰类,有速飞之蜂鸟,也有护卫之青鸾之鸟。
每一只各有所司,环绕凤皇四周,宛若众生。
论画技,众鸟栩栩如生之态,仿佛下一瞬便能突破画纸,来到众人面前,腾空而翔于高空。
论立意,如此百鸟朝凤之象,前所未有,凤皇之志引百鸟归服,更是如今汉室式微之势下,有志之士的心中向往。
盼望着在如今这样的局势下,能有如周公旦之人,倾扶持汉室,天下归心。
人人都想做这样的人,可人人都做不了这样的人,也不相信世上能有如此之人。
朴素、单纯、可笑又悲哀的愿望。
这张百鸟朝凤之图却也正是那些有志之士人心中的隐痛。
很快,台下便有人触景感慨抹泪,感慨声此起彼伏,连主评之人许靖也哀叹一声,眼眶微红,眸中含泪,久久不能回神。
这一双凤皇悲怆之色,已然震动了在场的许多人。
许靖还是在侍从的再三提醒之下才勉强收起心中愁绪,定了定神后开口,“所谓画者,所求之极无非为形、意、道,所谓善师,得三者之其二者已为超然,公今日之画作,已然得其三之二更甚。”
听闻此言,在台下观赏的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许靖之评语向来如孔音锵锵,如刀剖心脾之锐利,今日对曹弗兴之肯定,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曹弗兴也没想到许靖会给出如此高的评价,一时间受宠若惊到说不出话来,可他却觉得自己并非师从名师,平日里更是接触不到像许靖这等名流之士,若只说了自己画作的好处,却不肯指点自己的不足,他这一趟可不就是白来了?
于是,他大着胆子开口道,“先生可有旁的能再指点一二?”
人若只听得追捧之语,那他一辈子的画技也就只能到这儿了。曹弗兴并不想停留在眼前,他时常能察觉自己在画作时候的力不从心,可他没有好的先生指点,并不能琢磨究竟差在哪儿。 他太渴望有人能告诉他,究竟他如何才能突破如今的瓶颈。
乔玮看着他着急的模样并不似作假,他是真心盼着许靖能对他指点迷津。
“这也是个痴人。”
许靖摆了摆手,“于画技之上,某已无可指点,但于画道之上,或还能提点一句。
世人之所求皆为圆满,可也须知,月满盈即亏,有盈有亏方为道。足下若得已逾其二,所缺之不足一,或也在此道之上。”
曹弗兴似懂非懂,却也神情郑重,沉思片刻喃喃自语后向许靖躬身致谢,“先生所言深奥难懂,不过晚辈铭记于心,定时时反思此言此道。”
“若某之所言能助益足下一二,也是某之幸。”
曹弗兴拿回自己的画作背在身后准备离开,但如此惊世之作自然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追捧。
不少人都想出重金将此画作买下。
曹弗兴甫一下台便被许多人团团围住,都想请他前往自家府邸上坐坐,曹弗兴哪里见过这种场面,憋得脸色通红,手脚并用地抓住自己的画筒,他并不想被人弄坏了自己的画。
“别扯我的衣服……”曹弗兴被人群簇拥着往前走,根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还有人对着他拉拉扯扯的,他急得满头大汗,“我自己会走,会走!别动我的画。”
孙权回头看了幼煣一眼,幼煣得了指示,立刻亮了孙家的令牌,将曹弗兴带出了众人的包围。
有曹弗兴的金玉在前,后来上来的几个学子或注疏或诗文也都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但许靖、张昭等人也都一一给予了点评。
乔玮看向身后的乔瑞,“兄长不若去试试。”
乔瑞讪讪道,“下回吧。”
又看了几人毛遂自荐,乔玮也有些困倦了,想打道回府,却看见一位年轻公子走上前去,孙权道,“看完这个。”
乔玮没看出此人究竟有什么特别的。
“这是顾家的公子。”
就是方才孙权指着顾家马车时,里头坐着的人。
对于顾家的人,乔玮知道的不是很多,前世最有名的大约也就是顾雍顾元叹了。
“这是他的兄弟,叫顾徽,早年一直游历四方,并不常在顾家。此次回来也是为了月旦评。”孙权指着另外一个年纪更小的公子道,“那个是顾悌,也是顾家的族人。”
乔玮端详起顾徽的容貌,和顾雍并不是很像。乔玮疑惑地看向孙权,既然此人常年游离在外,那孙权又是怎么知道他的?
孙权也赠了一些金银之物,让曹弗兴可以前往江东四处游历拜师,也可增进画技。还送了一枚随身携带的香囊,嘱咐若有什么难处,可随时可以来寻他。
孙权继任为江东之主后,曹弗兴自觉身份越发天壤之别,但也还是画了一幅孙策的肖像画请人送给孙权聊以慰藉,并写了一封信安慰孙权。
孙权要在吴郡重开月旦评,第一个便想到曹弗兴,想请他前来助阵。虽然曹弗兴的名声不显,但是孙权相信他在书画一道上的造诣定然能够惊艳众人。
曹弗兴缺少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而孙权也缺少一个能在在月旦评上一鸣惊人的人。
孙权想用曹弗兴再次打开月旦评的名声,曹弗兴也愿意做孙权手中的那把刀。
侍从打开曹弗兴的画,展露在众人面前,这是一幅长约四十尺的长画,画的乃是百鸟朝凤之象。
画卷一展开,便听见台下不少的人倒吸一口凉气,为之惊叹了起来。
画卷上,硕大的凤凰翱翔于天际,眼神悲悯地看向画卷下方,它华丽和精致的长尾缓缓披下,庇护着在其羽翼之下的众鸟,众鸟亦各有神态,或感激、或仰慕、或下拜,或崇敬,更有群鸟从身上衔取羽绒附于凤鸟之尾上,为其增添华彩。
而其上之百鸟,的确整整有百鸟之数,更难得的是,每一只的品类皆不同,有灿烂之翠鸟,有傲视之鹰类,有速飞之蜂鸟,也有护卫之青鸾之鸟。
每一只各有所司,环绕凤皇四周,宛若众生。
论画技,众鸟栩栩如生之态,仿佛下一瞬便能突破画纸,来到众人面前,腾空而翔于高空。
论立意,如此百鸟朝凤之象,前所未有,凤皇之志引百鸟归服,更是如今汉室式微之势下,有志之士的心中向往。
盼望着在如今这样的局势下,能有如周公旦之人,倾扶持汉室,天下归心。
人人都想做这样的人,可人人都做不了这样的人,也不相信世上能有如此之人。
朴素、单纯、可笑又悲哀的愿望。
这张百鸟朝凤之图却也正是那些有志之士人心中的隐痛。
很快,台下便有人触景感慨抹泪,感慨声此起彼伏,连主评之人许靖也哀叹一声,眼眶微红,眸中含泪,久久不能回神。
这一双凤皇悲怆之色,已然震动了在场的许多人。
许靖还是在侍从的再三提醒之下才勉强收起心中愁绪,定了定神后开口,“所谓画者,所求之极无非为形、意、道,所谓善师,得三者之其二者已为超然,公今日之画作,已然得其三之二更甚。”
听闻此言,在台下观赏的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许靖之评语向来如孔音锵锵,如刀剖心脾之锐利,今日对曹弗兴之肯定,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曹弗兴也没想到许靖会给出如此高的评价,一时间受宠若惊到说不出话来,可他却觉得自己并非师从名师,平日里更是接触不到像许靖这等名流之士,若只说了自己画作的好处,却不肯指点自己的不足,他这一趟可不就是白来了?
于是,他大着胆子开口道,“先生可有旁的能再指点一二?”
人若只听得追捧之语,那他一辈子的画技也就只能到这儿了。曹弗兴并不想停留在眼前,他时常能察觉自己在画作时候的力不从心,可他没有好的先生指点,并不能琢磨究竟差在哪儿。 他太渴望有人能告诉他,究竟他如何才能突破如今的瓶颈。
乔玮看着他着急的模样并不似作假,他是真心盼着许靖能对他指点迷津。
“这也是个痴人。”
许靖摆了摆手,“于画技之上,某已无可指点,但于画道之上,或还能提点一句。
世人之所求皆为圆满,可也须知,月满盈即亏,有盈有亏方为道。足下若得已逾其二,所缺之不足一,或也在此道之上。”
曹弗兴似懂非懂,却也神情郑重,沉思片刻喃喃自语后向许靖躬身致谢,“先生所言深奥难懂,不过晚辈铭记于心,定时时反思此言此道。”
“若某之所言能助益足下一二,也是某之幸。”
曹弗兴拿回自己的画作背在身后准备离开,但如此惊世之作自然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追捧。
不少人都想出重金将此画作买下。
曹弗兴甫一下台便被许多人团团围住,都想请他前往自家府邸上坐坐,曹弗兴哪里见过这种场面,憋得脸色通红,手脚并用地抓住自己的画筒,他并不想被人弄坏了自己的画。
“别扯我的衣服……”曹弗兴被人群簇拥着往前走,根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还有人对着他拉拉扯扯的,他急得满头大汗,“我自己会走,会走!别动我的画。”
孙权回头看了幼煣一眼,幼煣得了指示,立刻亮了孙家的令牌,将曹弗兴带出了众人的包围。
有曹弗兴的金玉在前,后来上来的几个学子或注疏或诗文也都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但许靖、张昭等人也都一一给予了点评。
乔玮看向身后的乔瑞,“兄长不若去试试。”
乔瑞讪讪道,“下回吧。”
又看了几人毛遂自荐,乔玮也有些困倦了,想打道回府,却看见一位年轻公子走上前去,孙权道,“看完这个。”
乔玮没看出此人究竟有什么特别的。
“这是顾家的公子。”
就是方才孙权指着顾家马车时,里头坐着的人。
对于顾家的人,乔玮知道的不是很多,前世最有名的大约也就是顾雍顾元叹了。
“这是他的兄弟,叫顾徽,早年一直游历四方,并不常在顾家。此次回来也是为了月旦评。”孙权指着另外一个年纪更小的公子道,“那个是顾悌,也是顾家的族人。”
乔玮端详起顾徽的容貌,和顾雍并不是很像。乔玮疑惑地看向孙权,既然此人常年游离在外,那孙权又是怎么知道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