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第193章 乔父
钗者,两股合为一。
这半支金钗是乔玮出嫁时留给乔父做纪念的。
乔父拿出其中一个小项圈,“这个给登儿,瑢儿还未有孩子,若有了,这剩下一个留给她的孩子。我眼神不大好了,你自己瞧瞧样式还好看吗?”
看成色,这项圈也不是新的,样式也应该是前两三年的了。
大约是给乔瑞的孩子打项圈的时候,也给乔玮和乔瑢准备了一份。
“好看着呢!登儿也会喜欢的。”乔玮咬着下唇,眼中却不由得湿润了。
比起兄长,乔父自幼也更心疼大乔小乔一些,但凡兄长有的,大乔和小乔也都不会少。兄长没有的,大乔和小乔也是不缺的。
听到乔玮的回答,乔父这才笑了,还神神秘秘地道,“收好,可别让你阿母瞧见了。”
幼时,乔父每每拿着好东西来哄大乔和小乔的时候也都是这么说的,因为乔母发现了,总会数落乔父一顿。
乔玮破涕而笑,“我都是生养了孩子的人了,阿父还拿我当孩子哄呢1
乔父嘻嘻地笑着,“听见你笑了,阿父才放心。你自小就懂事,没有让阿父操过什么心,你阿母心是好的,但她跟着你阿父我这个没本事的,也委屈了这么多年,瞧见自己能有机会扬眉吐气,这才不愿放手。”
乔玮回想起来,其实乔母一直对于她们三个子女的教导一向都是以严母的形象出现,对于大乔和小乔的教养也都是按着世家女子的标准来的。
只是后来兄长战死,乔母大受打击,这才放宽了对大小乔的教导,大乔跟着父亲学一些耕种,小乔也能读一些医书,学一点简单的医术。
想来是有了乔瑞之后,乔母又燃起了光复门楣的心思,才如此执着和奋力。
而这一切的起源,也是因为乔玮重生穿越而来。
乔玮看着瘦骨嶙峋的乔父,心里也明白,乔母就是要让乔玮生出愧疚之心,好为乔瑞铺路。
但乔玮此时此刻也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阿父的意思我明白,只是乔瑞他……”
乔父摆了摆手,打断了乔玮的话,“瑞儿虽为养子以支撑门庭,但他终究是一个外人,没得为了他一个外人委屈了我的女儿。他若是个能扶得起的,自然是好。可如今看来,也指望不上他什么。
我心里清楚,他耳根子软,又眼迷于富贵权势,迟早会被人当成踏脚石。”
他会参与李术叛乱,何尝不是因为急功近利,却没有对应的能力和眼界。
乔玮有些震惊地抬头去就看乔父。
她本以为乔父会趁机为乔瑞求些什么,毕竟世家大族女儿们的婚事本也就是为了能够为家族的子弟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机会。
乔玮虽然不满意这样的潜规则,却也不能要求旁人不这么想。
“想要光耀门楣,这样的责任不该系于女子的罗裙之下,阿父没有能耐,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为家里做得够多了。
小乔在周家为妾不容易,还要你多照看。至于瑞儿和你阿母,待我百年之后,还是回去守着祖宅的好,一生平安度日就好。” 乔父转向孙权,“此事,还请君侯做个见证。”
这意思便是让孙权也不必再关照乔瑞的意思了。
孙权也明白乔父的良苦用心。特赦了乔瑞,孙权也是出于对孙登和乔玮的考量。
孙登是他的嫡长子,他也寄予了厚望,更不希望让人诟病他的母族,即便地位不显,也胜过品行不端吧。
“岳父大义。”
乔父叹了一口气,“我也是有些私心的,只要大乔和登儿安好,终归还能庇护乔家一二。大乔性子有些执拗,许多事情还由着性子不知道转圜,也多亏君侯能包容担待。”
旁的不说,单说孙权一直没有纳妾,能履行了当初在婚仪上对他们二老的承诺,始终爱护大乔,乔父就十分感激这个郎婿。
孙权也明白乔父这番话,几乎已经算是一个父亲最后诚恳的交托了,这一点私心罢了,又能有什么呢!若他将来能有一个女儿,只怕所求的更多。
“阿父放心,玮儿很好,将登儿也照顾得很好,阿父若还是不放心,更要养好身子,替我多照看照看玮儿,免得她有时候同我置气,我都不知道该找谁主持公道,这孙家上下都向着她呢1
这是个俏皮话,孙家的那些下人们也不是个眼瞎的,自然是看谁得势,能为他们带来利益才会向着谁。
难道真的会放着得势的不去巴结,反倒向着不得势的去表忠心吗?
乔玮能在孙家站稳脚跟,自然是因为孙权如今成了孙家的话事人,而乔玮又得孙权看重。
乔父自然知道孙权说这话是在哄他高兴,但即便如此,乔父也的确是发自心里的高兴。
看到自家的女儿和郎婿能相敬如宾,乔父也放心了不少。
“她同我置气的时候,我也是一样拿她没辙,还得去给买她爱吃的酥饼才肯同我说两句话呢1乔父想起大乔小时候的模样,也乐了起来,“如今可好了,她不同我置气了,我也不必买酥饼哄她了。”
乔玮看着孙权同乔父说笑,背后的光影洒落在二人的面容上,心里也慢慢静了下来。
仿佛有一片新叶落在了平静的水面上,触发出了一圈圈的涟漪,然后渐渐晕开。
待孙权牵着乔玮的手离开乔家的时候,还不忘说过几日再来。
乔玮不舍地回头,乔父却在房中挥挥手,示意她不必留恋。
孙权回头问乔瑞,“今日还有月旦评之会,大公子不妨与孤同往如何?”
乔瑞微微一怔。
“今日有许多世家子弟都会拿着自己的文章诗赋与诸众同赏,大公子不妨也去试试。”
乔瑞自然知道月旦评,孙权派人江东之地造势许久,连交州都有子弟前来,只求得许靖一句评语,好博得一个好名声,为入仕铺路。
乔瑞当然不想去,他可不想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供人品头论足。
这半支金钗是乔玮出嫁时留给乔父做纪念的。
乔父拿出其中一个小项圈,“这个给登儿,瑢儿还未有孩子,若有了,这剩下一个留给她的孩子。我眼神不大好了,你自己瞧瞧样式还好看吗?”
看成色,这项圈也不是新的,样式也应该是前两三年的了。
大约是给乔瑞的孩子打项圈的时候,也给乔玮和乔瑢准备了一份。
“好看着呢!登儿也会喜欢的。”乔玮咬着下唇,眼中却不由得湿润了。
比起兄长,乔父自幼也更心疼大乔小乔一些,但凡兄长有的,大乔和小乔也都不会少。兄长没有的,大乔和小乔也是不缺的。
听到乔玮的回答,乔父这才笑了,还神神秘秘地道,“收好,可别让你阿母瞧见了。”
幼时,乔父每每拿着好东西来哄大乔和小乔的时候也都是这么说的,因为乔母发现了,总会数落乔父一顿。
乔玮破涕而笑,“我都是生养了孩子的人了,阿父还拿我当孩子哄呢1
乔父嘻嘻地笑着,“听见你笑了,阿父才放心。你自小就懂事,没有让阿父操过什么心,你阿母心是好的,但她跟着你阿父我这个没本事的,也委屈了这么多年,瞧见自己能有机会扬眉吐气,这才不愿放手。”
乔玮回想起来,其实乔母一直对于她们三个子女的教导一向都是以严母的形象出现,对于大乔和小乔的教养也都是按着世家女子的标准来的。
只是后来兄长战死,乔母大受打击,这才放宽了对大小乔的教导,大乔跟着父亲学一些耕种,小乔也能读一些医书,学一点简单的医术。
想来是有了乔瑞之后,乔母又燃起了光复门楣的心思,才如此执着和奋力。
而这一切的起源,也是因为乔玮重生穿越而来。
乔玮看着瘦骨嶙峋的乔父,心里也明白,乔母就是要让乔玮生出愧疚之心,好为乔瑞铺路。
但乔玮此时此刻也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阿父的意思我明白,只是乔瑞他……”
乔父摆了摆手,打断了乔玮的话,“瑞儿虽为养子以支撑门庭,但他终究是一个外人,没得为了他一个外人委屈了我的女儿。他若是个能扶得起的,自然是好。可如今看来,也指望不上他什么。
我心里清楚,他耳根子软,又眼迷于富贵权势,迟早会被人当成踏脚石。”
他会参与李术叛乱,何尝不是因为急功近利,却没有对应的能力和眼界。
乔玮有些震惊地抬头去就看乔父。
她本以为乔父会趁机为乔瑞求些什么,毕竟世家大族女儿们的婚事本也就是为了能够为家族的子弟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机会。
乔玮虽然不满意这样的潜规则,却也不能要求旁人不这么想。
“想要光耀门楣,这样的责任不该系于女子的罗裙之下,阿父没有能耐,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为家里做得够多了。
小乔在周家为妾不容易,还要你多照看。至于瑞儿和你阿母,待我百年之后,还是回去守着祖宅的好,一生平安度日就好。” 乔父转向孙权,“此事,还请君侯做个见证。”
这意思便是让孙权也不必再关照乔瑞的意思了。
孙权也明白乔父的良苦用心。特赦了乔瑞,孙权也是出于对孙登和乔玮的考量。
孙登是他的嫡长子,他也寄予了厚望,更不希望让人诟病他的母族,即便地位不显,也胜过品行不端吧。
“岳父大义。”
乔父叹了一口气,“我也是有些私心的,只要大乔和登儿安好,终归还能庇护乔家一二。大乔性子有些执拗,许多事情还由着性子不知道转圜,也多亏君侯能包容担待。”
旁的不说,单说孙权一直没有纳妾,能履行了当初在婚仪上对他们二老的承诺,始终爱护大乔,乔父就十分感激这个郎婿。
孙权也明白乔父这番话,几乎已经算是一个父亲最后诚恳的交托了,这一点私心罢了,又能有什么呢!若他将来能有一个女儿,只怕所求的更多。
“阿父放心,玮儿很好,将登儿也照顾得很好,阿父若还是不放心,更要养好身子,替我多照看照看玮儿,免得她有时候同我置气,我都不知道该找谁主持公道,这孙家上下都向着她呢1
这是个俏皮话,孙家的那些下人们也不是个眼瞎的,自然是看谁得势,能为他们带来利益才会向着谁。
难道真的会放着得势的不去巴结,反倒向着不得势的去表忠心吗?
乔玮能在孙家站稳脚跟,自然是因为孙权如今成了孙家的话事人,而乔玮又得孙权看重。
乔父自然知道孙权说这话是在哄他高兴,但即便如此,乔父也的确是发自心里的高兴。
看到自家的女儿和郎婿能相敬如宾,乔父也放心了不少。
“她同我置气的时候,我也是一样拿她没辙,还得去给买她爱吃的酥饼才肯同我说两句话呢1乔父想起大乔小时候的模样,也乐了起来,“如今可好了,她不同我置气了,我也不必买酥饼哄她了。”
乔玮看着孙权同乔父说笑,背后的光影洒落在二人的面容上,心里也慢慢静了下来。
仿佛有一片新叶落在了平静的水面上,触发出了一圈圈的涟漪,然后渐渐晕开。
待孙权牵着乔玮的手离开乔家的时候,还不忘说过几日再来。
乔玮不舍地回头,乔父却在房中挥挥手,示意她不必留恋。
孙权回头问乔瑞,“今日还有月旦评之会,大公子不妨与孤同往如何?”
乔瑞微微一怔。
“今日有许多世家子弟都会拿着自己的文章诗赋与诸众同赏,大公子不妨也去试试。”
乔瑞自然知道月旦评,孙权派人江东之地造势许久,连交州都有子弟前来,只求得许靖一句评语,好博得一个好名声,为入仕铺路。
乔瑞当然不想去,他可不想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供人品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