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武侯薛伦与西宁侯宋恺素来对镇远侯顾仕隆任总兵官一事嫉恨交织,这方阵突然变动,他们料想必是顾家小儿有心在圣上面前卖弄。阳武侯薛伦不屑道:“雕虫小技,也敢出来献丑。”
西宁侯宋恺正待和他一起讥笑时,忽然瞥见了大阵中央的一点金色,他定睛一看,忙紧紧捂住薛伦的嘴。薛伦被他按得一个趔趄,忙道:“怎么了,你有病啊!”
宋恺急眉赤眼道:“快闭上你的狗嘴吧,那是皇上!”
什么!薛伦忙扭头一瞧,只见大阵中央那人,头上红缨飘舞,身上金甲灿灿,手中的帅旗舞得虎虎生风,果然是朱厚照本人。他脱口而出道:“真是万岁!”
这样的惊呼上在群臣中此起彼伏,最终交汇成了山呼之声。“万岁万岁万万岁”,响彻四野。刘健甚至抹起了眼泪:“本以为万岁成日是嬉游,未曾想,竟然真个是习了领兵之才。”
李东阳和谢迁也是一脸欣慰,激动得手都在发抖。大家伙都是教过皇帝读书的人,被他折磨到,只要他肯多背一页书,都能欢喜好几天。如今他不仅多读了几页书,还学会了排兵布阵,瞧着像个正经人了,大家当然是欣喜若狂了。
朱厚照其人,按民间俗语,就是传说中的“人来疯”,人家若夸他一两句,他就越发要卖弄起来,但人家若不夸他,他就要卖弄到被夸为止。大臣们热泪盈眶的神情落在了他眼中,他笑着道:“都是诸位先生教导有功,列位臣工辅弼之劳。今日既是大阅之礼,也是谢师之礼。”
不论是文师傅,还是武师傅,嘴上说不敢,心里却是甜丝丝。是以,接着皇帝亲自去射箭,亲自去开火枪,亲自去点火炮,他们也不好意思像往日一样相劝,而是鼓掌鼓得震天响。
结果,闹到晚上,好几位老大人回去就发了高热,而蹦跶了一整天的朱厚照,罩甲内的锦袍都湿透了,在马头上迎风一吹,回去又开始咳嗽。
离开京城去宣府的葛太医是叫苦连天,可留在紫禁城的王太医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万岁这病因忧心疲累而起,本该宽心静养,可他倒好,一有起色就开始折腾,是以病情翻翻复复好几次。两宫太后已经急得多次责骂,王太医也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本事来,可圣上不听医嘱,这病如何能根除。
就连给他把脉这会儿,他都在说话:“朕问你,上次朕叮嘱你的事,办得如何?”
王太医一愣,他回过神来低声道:“都办好了,臣都是取上好的药材配成丸药,给御史夫人送过去了。”
朱厚照微微阖首:“这事没走漏风声吧?”
王太医低头道:“臣一直小心谨慎,不敢走漏一点消息,就连皇后娘娘也是以为臣是为卖好,这才主动献药。”
朱厚照道:“很好。那服了你的这些丸药,如再多加劳累,病情会不会有所反复?”
王太医毕竟不是院判,还有些楞头楞脑,想问清病情:“不知圣上所说,是怎么个劳累法?”
朱厚照没好气道:“哎呀,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明白,就是每日审案、看公文,之类的……”
王太医正色道:“启禀万岁,这也在多耗神思,还是以静养为宜。”
朱厚照面色一沉:“这样,你再去见一次方氏,让她写封信。”
什么!王太医一脸惊呆了的神情,他磕磕巴巴道:“可臣与李御史往日并无交情,这贸然上门,是不是有些……”
朱厚照喝道:“不准说那三个字!”
王太医一愣,他额头汗都生出来了:“是是是,臣与那、那位,素来没有交情,这上门说这么一句,怕是会让那位生疑。”
朱厚照心道,那可绝不能让他知道,他道:“那这样,你去见皇后,给皇后诊平安脉时,就说朕便是因疲乏过度,所以病情反复,再提一嘴李、不是,那个人,她一定能明白。”
“啊?”王太医一脸茫然,他是太医,不是唱戏的,这怎么还要兼职去演戏呢?
朱厚照却会错了意:“啊什么啊,朕只是不想人好端端没了,那谁去办差啊!”
王太医躬身应道:“是是是,臣一定照办。”
他应下了之后,这才有机会安静地替皇爷把脉。诊断完毕后,王太医鼓起勇气道:“万岁,您既然知晓自个儿病情是因劳累而反复,如何不好生将养呢?”
朱厚照冷笑一声,他仰面躺在床上:“将不将养有什么用,朕就是死了,也没人会多问一声!”
王太医吓得脸色煞白,他忙磕头道:“圣上如此说来,叫臣下等惶恐至极,无地自容啊。”
朱厚照偏头看了他一眼:“怕什么,朕死了,老娘娘和内阁自然会另立新君,你再好生服侍,不也就好了。说不定,她们还更欢喜了。”
王太医这下是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尔顷间,王太皇太后和张太后就到了。朱厚照远远就听到张太后的哭声,他烦躁地拿被子盖住脸:“又来了。”
第195章 独卧藜床看北斗
阿越,阿越,阿越,阿越……
张太后实在是害怕了, 待她如珠如宝的丈夫因一场大病永远离她而去。而这个孩子,她期盼多年的独生子,也在年幼时体弱多病。她本来以为在东宫里那么多人照料, 他的身子骨应该早已强健起来, 可没想到,他这才登基了几年, 被那些堆积如山的政务一压,就显露出乏态。
她被婢女秋华搀扶着,一行疾走一行哽咽道:“哀家和先帝就这么一根独苗,他怎么,今年到底是怎么了, 这么接二连三的病!”
王太皇太后往日还会觉张太后哭哭啼啼,不成样子, 可如今她也着急起来,哪里还顾得及礼仪。两宫太后杀进东暖阁中,张太后一见朱厚照躺在上头的情状,即刻就忆起孝宗皇帝在这张龙榻上苍白病弱的脸,泪水更是滚滚而下。
她坐在朱厚照床边,搂着他泣不成声:“都叫你不要成天胡闹,什么大阅, 什么新政,你无缘无故地折腾这些做什么啊!你看看你瘦得, 身上的骨头都硌人。底下人是怎么服侍的!”
东暖阁中宫女太监早已战战兢兢,闻声更是都跪了一地,张太后骂道:“你们都是死人不成, 皇上都病成这样了, 你们都不知来通传一声?皇上年幼不知事, 你们也是都没舌头吗!都给哀家拖下去打!”
朱厚照被张太后搂在怀里,这个怀抱让他感到既陌生又无措,她衣衫上的缀得珍珠硌得他脸疼,浓重的香料让他的呼吸更加不畅。而这一切的不适,在他听到张太后要打他的人时,让他顺势挣脱出来。他靠在软枕上道:“都退下去吧。”
众人如蒙大赦,忙低眉敛目走了个干干净净,王太医深揖一礼也跟着退出去。张太后一腔怒火扑了个空,朱厚照强忍着不耐道:“是儿臣不让他们禀报的,免得祖母和母后担心。只是一点小疾,您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大惊小怪?张太后就似心头浇了一盆冷水,她强自镇定道:“母后也是担心。照儿,你不能再这么任性下去了。你是皇上,是万乘之尊,何必成日舞刀弄枪的。听母后的,把那些个阅兵、豹子、老虎、杂耍都一应撂开了去。母后还给你炖了天麻乳鸽汤,你每日喝一盅。”
张太后摸摸他的脸颊,只觉双颊都凹了下去,一时心疼不已。
谁知,朱厚照听了这一番话,并没有觉得感动,反而动了气。居然把他的新政和大阅与养虎蓄豹混为一谈,外头那些个大臣为着私心这么说也就罢了,他的亲生母亲也听了些闲言闲语来指责他。
朱厚照皱眉道:“是谁在母后面前嚼舌头,朕举行大阅是为效仿太祖太宗的武功,如今承平日久,武备松弛,若朕还不抓紧,难道要等鞑靼打进来再垂死挣扎吗!……咳咳咳。”
他说到最后,就因情绪激动又大咳起来。张太后被他斥得呆若木鸡,她茫然失措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她不明白自己只是关心他而已,为什么他要动这么大的气。她也很愤怒,在他小时候,他即便再不爱听她的话,至少都会敬着她,可现在,他呵斥她同呵斥那些臣下没什么两样。
王太皇太后见状忙出来打圆场,她一面拍着朱厚照的背,一面道:“我们都是深宫妇人,哪里懂什么朝政。你母后只是关心则乱,这才口不择言。皇帝是圣明天子,最是孝顺,你当体谅体谅你母后才是。况且,其他的你母后可说得一丝不错,你要食补为佳,多进些汤品,不要挑嘴。对了,皇后人呢?”
朱厚照这才想起婉仪,他的眉头皱得更深,大凡皇帝总是如此,他自个儿可以随意把人抛诸脑后,可若是人没有记挂上他,他却会因此不满。而平日最喜欢挑婉仪不是的张太后却迄今没回过神来,破天荒地一声不吭。
王太皇太后难得沉下脸唤人道:“去把皇后叫来,她年纪轻轻的,难不成比我们这些老东西脚程还慢吗!”
话音刚落,就听外头禀报道:“启禀万岁和两位老娘娘,皇后娘娘到了。”
王太皇太后道:“叫她快进来。”
婉仪满面愁容地进门来,她刚刚见过礼,王太皇太后就问她:“皇后,你怎么来得这样迟?万岁病成这样,你身为皇后,怎能不在近前侍奉。”
婉仪听出了太皇太后话中的怒意,她想起了她再三拖延,不愿来乾清宫时,沈琼莲对她的直言规谏:“娘娘对表妹夫的事多方奔走,日夜劳心,却对自己的夫君不闻不问,推三阻四。您当这宫中人人都是瞎子不成,您若想某人死得快些,就尽管这样任性下去。”
婉仪的背后渐渐冒出了冷汗,她磕磕巴巴道:“皇祖母恕罪,臣妾、臣妾是因听闻圣上正在诊脉,不敢来打扰,所以先去吩咐尚膳监、尚衣监等主事,留神皇上这段时日的疗养。另,臣妾料想万岁病着,想来胃口不大好,所以准备了些清粥小菜送过来。”
她的侍儿香蕙适时将金盒递上来,王太皇太后一看,其中盛了七八种粥品和五六碟小点心,不似京里常吃的,倒像是南边的风味。她这才颜色转霁道:“你这孩子,总是闷声做事,却不知开口说几句妥帖话。好了,快起来吧。”
婉仪轻声应道:“是。”她立在最末,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泥塑木雕一般。
王太皇太后对朱厚照道:“皇帝,这是你母后和妻子的心意,你就拣一两样试试吧。”
朱厚照的目光在张太后和婉仪脸上转了一圈,一个是眼带怨怼,一个是漠不关心,却都因为富贵荣华聚集在他身边,装出一幅对他关怀备至的模样。他看着喷香的汤和精巧的面点,却觉得反胃。他从奉膳太监手中打落了汤匙,直接道:“朕心情不佳,没胃口。你们都回去吧。”
啪嗒一声,金匙丢落在地,发出一声脆响。殿内鸦雀无声,只有朱厚照拿起帕子,侧头咳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太后不敢置信地看向他,一时面如金纸,她想要即刻发作,可看着朱厚照这般情状,心疼、不满、埋怨来她脸上来回闪现,最终,她还是生生将这火气压下来,她强笑道:“究竟是怎么了,你有什么烦心事,告诉母后。母后就算想不出办法,也能帮你排解排解呐。你这样下去,叫母后怎么放心得下呢?”
她的声音温柔如水,还带着几分哽咽。朱厚照似被她的盈盈泪光所触动,可最后,他还是什么都没说,他道:“多谢祖母和母后关切,儿臣真没什么大碍,你们还是先回去吧。”
张太后没想到,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这个孩子竟然连一句实话都不愿给她说。他小时候不是这样的,他连摘到一朵好看的花,都会拿来给她瞧,可如今,为何会这样,他怎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张太后素来有些左性,一片慈母之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如此对待,她终于忍不住了,张太后的嘴唇都在颤抖:“我是你的生身母亲,你朝我撒了一通气,连缘由不愿说吗?你、你这个……”
她说不下去了,朱厚照适才心中的柔软却又被刺痛了,一点不顺她的意就拿孝道来压人,她怎么不想想,她若不是他的母亲,怎会由她作威作福到今。朱厚照感觉心里无比疲累,他冷哼一声就倒了下去,用被子蒙住了头。
张太后还想去掀被子,却被王太皇太后拦住,王太皇太后道:“你这是做甚,皇帝是天子,你虽是他的生身之母,也不可这样冒犯于他。还不快回去。”
张太后的脸又青又白,她哭着拂袖而去。婉仪见状也呆不下去了,她求助似得看向王太皇太后,欲言又止:“老娘娘,臣妾……”
王太皇太后叹道:“你也退下吧,你们都要记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婉仪一凛忙应下了,宫女香橞和奉膳太监早就被这场皇家母子纠纷惊得目瞪口呆,此刻都跪下磕头,口中唯唯而已。王太皇太后摆摆手,她们都退了出去。
这下东暖阁中,就只有祖孙两人。朱厚照感到床沿一重,有人替他理了理锦被。王太皇太后缓缓道:“照儿,别怪祖母说话不动听,可今儿的确是你做得过了些。你母后往日虽然是个不着调的,可她的确是真心疼爱你。你病了这些天,她急得如火上房一般,如不是礼制不合,你又不肯卧床养病,她早就来亲自照顾你了。今儿,她一听说你就叫了太医,就急急忙忙地来了,只不过是见识有限、说错了一两句话,可她的心到底是好的呀。”
她说完这番话后,半晌才听到朱厚照的声音闷闷从被子里传来:“是啊,礼制不合。我年幼在端本宫生病时,她也因礼制不合没有来看顾我,如今我登基为帝了,她还是因礼制不合甚少来见我。礼制、规矩什么都比我重要,可她在替张家讨爵讨官时,怎么就没想到礼制了!”
王太皇太后笑出声:“瞧瞧你,这么大个人了,竟然还吃起醋来。你母后如今不来,还不是都被你气得。”
她伸出手去,想把被子拉下来:“把头露出来吧,别把自个儿闷坏了。”
谁知,当锦被缓缓扯下时,她看到得却是一双目光烁烁的眼睛。朱厚照坐直身子道:“我小时候哭着喊着让她留下,可她每次都走,如今我已经不需要她了。”
王太皇太后被他的目光所慑,她半晌方强笑道:“可她到底是你的亲娘啊,你们至少可以说说话……”
朱厚照苦笑着摇摇头:“我不敢,我怕我如今显露的软肋,日后会成为她手中的利刃。”反正这事她也不是第一次做了,不是吗?他和父皇,他们都被她以爱之名重创过,他们心中的柔软处会成为她算计的筹码。
王太皇太后一时不寒而栗,她以为朱厚照是在耍孩子脾气,没想到,他竟然是连亲生母亲都在防备。有血缘关系的尚且如此,像她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岂不是更……她在宪宗爷的后宫里立了几十年,靠得就是明哲保身。她本来还说提一句另选妃嫔的事,可如今也不敢越俎代庖了。
她点点头:“原来如此,罢了,罢了,这毕竟是你们母子之间的事,心结得你们自己来解,你心中有数就好了。”
朱厚照应了一声,王太皇太后立刻站起身,她道:“好了,祖母不打扰你安歇了,有什么事差人过来说一声就是了。”
朱厚照道:“多谢祖母。”
他想起身送她,却被王太皇太后按住,她极力想同往日一样,笑得慈爱些,可还是稍有些不自然:“不必相送了,养好身体为要。”
朱厚照听着她略急促的脚步声,扯了扯嘴角,这就是独掌乾坤的力量啊,连亲娘和祖母都能生生吓走。天下还有比强大的东西吗?显然是没有的,这是上天对他一个人的恩赐,他为此时时欣喜,只是偶尔才会觉得……有一点冷。
当晚半夜,他就烧得说起了胡话。萧敬得到消息,急急忙忙、披星戴月地赶过来,服侍在他身旁,听他叫了大半夜的父皇。这位历事四朝的老公公一时老泪纵横,他正替朱厚照擦着汗,忽然听他叫了另一个人,他叫得是:“阿越,阿越,阿越,阿越……”
第196章 丈夫未肯因人热
真真是前世冤孽
萧敬脸上一时风云变色, 他待朱厚照睡安稳些后,就即刻出了宫门,去了通政司。此时天光乍亮, 通政使本人都不在, 只有一个左参议在此。
通政司的左参议不过是五品官,萧敬却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又被赐身着蟒袍,权势之煊赫,堪比外头的部院大臣。他开口就说要提前取走宣府李御史的奏疏,左参议如何敢不应,立即就麻溜地取出来。
萧敬坐进了轿中, 就忍不住开始翻阅月池的奏疏。他先粗粗看了一遍,本以为李越被贬出京, 又大病一场,再怎么样,也该写几句软话,哪怕提一句谢恩都是好的。
可让萧敬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越真能犟到这个地步,满篇都是官样文章,所谈全部都是公事。萧敬还打算拿这封奏疏去宽皇上的心, 可现下看来,不把万岁再气病就是好的了。
萧敬重重把奏本一摔, 埋怨道:“年少气盛,不知好歹。”
他不死心,又拣起来准备再看一回, 谁知, 这一回却看出了别样的意思来。按理说, 不论是为升官发财,还是为与圣上赌一口气,李越在宣府都应费尽心思做几桩大事,可这奏疏中尽谈得却是宣府的底层治理,所举的事例皆是小案。萧敬按捺住不解,细细读下去,谁知越读越惊喜不已。
譬如就申家屯村的劫匪、流民扰乱治安一案,有些官吏就是抓人了事,但是李越不这么做。他写道:“世上既无生而治之的良民,也无生而乱之的暴民,治乱与否,不在百姓本身,而在治道是否得当。”
在他看来,宣府数村的不稳虽是小案,可细思背后却有大弊。萧敬看到此心中称是,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否则也不至于入宫做了太监,寻常老实巴交的百姓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谁会敢来和朝廷作对。
他继续看下去,李越认为流民四起有以下几个缘由:一是鞑靼长年在春秋时节烧杀抢夺。百姓春耕不及,秋收时又两手空空。有些人辛苦一年,到最后竟然同白做没有两样,再加上地租的高昂,他们被逼无奈,只能出来流窜。二是近年灾荒连连,灾民在本地得不到救济,于是出来逃荒。三是豪强劣绅,侵占土地,淫辱妇女,有些长工忍无可忍,索性动手杀人,背上命案之后,只能外出逃亡。
并且,流民的出现意味着本地的人口流失,人口流失直接带来的就是赋税不足。地方官吏为了保证税额,竟然推行“陪纳”制度,将流民身上的赋税强行让同乡代为缴纳,这就让本地的良民也跟着一齐破产,被迫流亡。
并且,这会带来恶性循环,逃得乡民越多,陪纳的数额就越大,而陪纳的数额越涨,负担不起的乡民逃窜得也就越多,长此以往,必会惹出大祸。
至于,流民之事出现已久,乡里却无计可施,这并不是当地的将官不用心,而是流民目前尚未闹出大乱子,将官又忙于同蒙古作战,所以无暇顾及。而当地的百姓或与流民相熟,不忍大动干戈,村中一盘散沙,也无法团结起来抵御,所以只能任人宰割。但他李越既然身为巡按御史,自然是要查漏补缺。
西周时行乡遂之制,春秋时推行什伍制、连坐制,宋时王荆公推行保甲法,前元时则以社长来管制乡里。我朝太祖皇帝也曾推行里甲制。可见,管制流民不能全靠武力镇压,在肃清之后理应对现有底层的治道进行适度的调整。
西宁侯宋恺正待和他一起讥笑时,忽然瞥见了大阵中央的一点金色,他定睛一看,忙紧紧捂住薛伦的嘴。薛伦被他按得一个趔趄,忙道:“怎么了,你有病啊!”
宋恺急眉赤眼道:“快闭上你的狗嘴吧,那是皇上!”
什么!薛伦忙扭头一瞧,只见大阵中央那人,头上红缨飘舞,身上金甲灿灿,手中的帅旗舞得虎虎生风,果然是朱厚照本人。他脱口而出道:“真是万岁!”
这样的惊呼上在群臣中此起彼伏,最终交汇成了山呼之声。“万岁万岁万万岁”,响彻四野。刘健甚至抹起了眼泪:“本以为万岁成日是嬉游,未曾想,竟然真个是习了领兵之才。”
李东阳和谢迁也是一脸欣慰,激动得手都在发抖。大家伙都是教过皇帝读书的人,被他折磨到,只要他肯多背一页书,都能欢喜好几天。如今他不仅多读了几页书,还学会了排兵布阵,瞧着像个正经人了,大家当然是欣喜若狂了。
朱厚照其人,按民间俗语,就是传说中的“人来疯”,人家若夸他一两句,他就越发要卖弄起来,但人家若不夸他,他就要卖弄到被夸为止。大臣们热泪盈眶的神情落在了他眼中,他笑着道:“都是诸位先生教导有功,列位臣工辅弼之劳。今日既是大阅之礼,也是谢师之礼。”
不论是文师傅,还是武师傅,嘴上说不敢,心里却是甜丝丝。是以,接着皇帝亲自去射箭,亲自去开火枪,亲自去点火炮,他们也不好意思像往日一样相劝,而是鼓掌鼓得震天响。
结果,闹到晚上,好几位老大人回去就发了高热,而蹦跶了一整天的朱厚照,罩甲内的锦袍都湿透了,在马头上迎风一吹,回去又开始咳嗽。
离开京城去宣府的葛太医是叫苦连天,可留在紫禁城的王太医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万岁这病因忧心疲累而起,本该宽心静养,可他倒好,一有起色就开始折腾,是以病情翻翻复复好几次。两宫太后已经急得多次责骂,王太医也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本事来,可圣上不听医嘱,这病如何能根除。
就连给他把脉这会儿,他都在说话:“朕问你,上次朕叮嘱你的事,办得如何?”
王太医一愣,他回过神来低声道:“都办好了,臣都是取上好的药材配成丸药,给御史夫人送过去了。”
朱厚照微微阖首:“这事没走漏风声吧?”
王太医低头道:“臣一直小心谨慎,不敢走漏一点消息,就连皇后娘娘也是以为臣是为卖好,这才主动献药。”
朱厚照道:“很好。那服了你的这些丸药,如再多加劳累,病情会不会有所反复?”
王太医毕竟不是院判,还有些楞头楞脑,想问清病情:“不知圣上所说,是怎么个劳累法?”
朱厚照没好气道:“哎呀,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明白,就是每日审案、看公文,之类的……”
王太医正色道:“启禀万岁,这也在多耗神思,还是以静养为宜。”
朱厚照面色一沉:“这样,你再去见一次方氏,让她写封信。”
什么!王太医一脸惊呆了的神情,他磕磕巴巴道:“可臣与李御史往日并无交情,这贸然上门,是不是有些……”
朱厚照喝道:“不准说那三个字!”
王太医一愣,他额头汗都生出来了:“是是是,臣与那、那位,素来没有交情,这上门说这么一句,怕是会让那位生疑。”
朱厚照心道,那可绝不能让他知道,他道:“那这样,你去见皇后,给皇后诊平安脉时,就说朕便是因疲乏过度,所以病情反复,再提一嘴李、不是,那个人,她一定能明白。”
“啊?”王太医一脸茫然,他是太医,不是唱戏的,这怎么还要兼职去演戏呢?
朱厚照却会错了意:“啊什么啊,朕只是不想人好端端没了,那谁去办差啊!”
王太医躬身应道:“是是是,臣一定照办。”
他应下了之后,这才有机会安静地替皇爷把脉。诊断完毕后,王太医鼓起勇气道:“万岁,您既然知晓自个儿病情是因劳累而反复,如何不好生将养呢?”
朱厚照冷笑一声,他仰面躺在床上:“将不将养有什么用,朕就是死了,也没人会多问一声!”
王太医吓得脸色煞白,他忙磕头道:“圣上如此说来,叫臣下等惶恐至极,无地自容啊。”
朱厚照偏头看了他一眼:“怕什么,朕死了,老娘娘和内阁自然会另立新君,你再好生服侍,不也就好了。说不定,她们还更欢喜了。”
王太医这下是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尔顷间,王太皇太后和张太后就到了。朱厚照远远就听到张太后的哭声,他烦躁地拿被子盖住脸:“又来了。”
第195章 独卧藜床看北斗
阿越,阿越,阿越,阿越……
张太后实在是害怕了, 待她如珠如宝的丈夫因一场大病永远离她而去。而这个孩子,她期盼多年的独生子,也在年幼时体弱多病。她本来以为在东宫里那么多人照料, 他的身子骨应该早已强健起来, 可没想到,他这才登基了几年, 被那些堆积如山的政务一压,就显露出乏态。
她被婢女秋华搀扶着,一行疾走一行哽咽道:“哀家和先帝就这么一根独苗,他怎么,今年到底是怎么了, 这么接二连三的病!”
王太皇太后往日还会觉张太后哭哭啼啼,不成样子, 可如今她也着急起来,哪里还顾得及礼仪。两宫太后杀进东暖阁中,张太后一见朱厚照躺在上头的情状,即刻就忆起孝宗皇帝在这张龙榻上苍白病弱的脸,泪水更是滚滚而下。
她坐在朱厚照床边,搂着他泣不成声:“都叫你不要成天胡闹,什么大阅, 什么新政,你无缘无故地折腾这些做什么啊!你看看你瘦得, 身上的骨头都硌人。底下人是怎么服侍的!”
东暖阁中宫女太监早已战战兢兢,闻声更是都跪了一地,张太后骂道:“你们都是死人不成, 皇上都病成这样了, 你们都不知来通传一声?皇上年幼不知事, 你们也是都没舌头吗!都给哀家拖下去打!”
朱厚照被张太后搂在怀里,这个怀抱让他感到既陌生又无措,她衣衫上的缀得珍珠硌得他脸疼,浓重的香料让他的呼吸更加不畅。而这一切的不适,在他听到张太后要打他的人时,让他顺势挣脱出来。他靠在软枕上道:“都退下去吧。”
众人如蒙大赦,忙低眉敛目走了个干干净净,王太医深揖一礼也跟着退出去。张太后一腔怒火扑了个空,朱厚照强忍着不耐道:“是儿臣不让他们禀报的,免得祖母和母后担心。只是一点小疾,您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大惊小怪?张太后就似心头浇了一盆冷水,她强自镇定道:“母后也是担心。照儿,你不能再这么任性下去了。你是皇上,是万乘之尊,何必成日舞刀弄枪的。听母后的,把那些个阅兵、豹子、老虎、杂耍都一应撂开了去。母后还给你炖了天麻乳鸽汤,你每日喝一盅。”
张太后摸摸他的脸颊,只觉双颊都凹了下去,一时心疼不已。
谁知,朱厚照听了这一番话,并没有觉得感动,反而动了气。居然把他的新政和大阅与养虎蓄豹混为一谈,外头那些个大臣为着私心这么说也就罢了,他的亲生母亲也听了些闲言闲语来指责他。
朱厚照皱眉道:“是谁在母后面前嚼舌头,朕举行大阅是为效仿太祖太宗的武功,如今承平日久,武备松弛,若朕还不抓紧,难道要等鞑靼打进来再垂死挣扎吗!……咳咳咳。”
他说到最后,就因情绪激动又大咳起来。张太后被他斥得呆若木鸡,她茫然失措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她不明白自己只是关心他而已,为什么他要动这么大的气。她也很愤怒,在他小时候,他即便再不爱听她的话,至少都会敬着她,可现在,他呵斥她同呵斥那些臣下没什么两样。
王太皇太后见状忙出来打圆场,她一面拍着朱厚照的背,一面道:“我们都是深宫妇人,哪里懂什么朝政。你母后只是关心则乱,这才口不择言。皇帝是圣明天子,最是孝顺,你当体谅体谅你母后才是。况且,其他的你母后可说得一丝不错,你要食补为佳,多进些汤品,不要挑嘴。对了,皇后人呢?”
朱厚照这才想起婉仪,他的眉头皱得更深,大凡皇帝总是如此,他自个儿可以随意把人抛诸脑后,可若是人没有记挂上他,他却会因此不满。而平日最喜欢挑婉仪不是的张太后却迄今没回过神来,破天荒地一声不吭。
王太皇太后难得沉下脸唤人道:“去把皇后叫来,她年纪轻轻的,难不成比我们这些老东西脚程还慢吗!”
话音刚落,就听外头禀报道:“启禀万岁和两位老娘娘,皇后娘娘到了。”
王太皇太后道:“叫她快进来。”
婉仪满面愁容地进门来,她刚刚见过礼,王太皇太后就问她:“皇后,你怎么来得这样迟?万岁病成这样,你身为皇后,怎能不在近前侍奉。”
婉仪听出了太皇太后话中的怒意,她想起了她再三拖延,不愿来乾清宫时,沈琼莲对她的直言规谏:“娘娘对表妹夫的事多方奔走,日夜劳心,却对自己的夫君不闻不问,推三阻四。您当这宫中人人都是瞎子不成,您若想某人死得快些,就尽管这样任性下去。”
婉仪的背后渐渐冒出了冷汗,她磕磕巴巴道:“皇祖母恕罪,臣妾、臣妾是因听闻圣上正在诊脉,不敢来打扰,所以先去吩咐尚膳监、尚衣监等主事,留神皇上这段时日的疗养。另,臣妾料想万岁病着,想来胃口不大好,所以准备了些清粥小菜送过来。”
她的侍儿香蕙适时将金盒递上来,王太皇太后一看,其中盛了七八种粥品和五六碟小点心,不似京里常吃的,倒像是南边的风味。她这才颜色转霁道:“你这孩子,总是闷声做事,却不知开口说几句妥帖话。好了,快起来吧。”
婉仪轻声应道:“是。”她立在最末,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泥塑木雕一般。
王太皇太后对朱厚照道:“皇帝,这是你母后和妻子的心意,你就拣一两样试试吧。”
朱厚照的目光在张太后和婉仪脸上转了一圈,一个是眼带怨怼,一个是漠不关心,却都因为富贵荣华聚集在他身边,装出一幅对他关怀备至的模样。他看着喷香的汤和精巧的面点,却觉得反胃。他从奉膳太监手中打落了汤匙,直接道:“朕心情不佳,没胃口。你们都回去吧。”
啪嗒一声,金匙丢落在地,发出一声脆响。殿内鸦雀无声,只有朱厚照拿起帕子,侧头咳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太后不敢置信地看向他,一时面如金纸,她想要即刻发作,可看着朱厚照这般情状,心疼、不满、埋怨来她脸上来回闪现,最终,她还是生生将这火气压下来,她强笑道:“究竟是怎么了,你有什么烦心事,告诉母后。母后就算想不出办法,也能帮你排解排解呐。你这样下去,叫母后怎么放心得下呢?”
她的声音温柔如水,还带着几分哽咽。朱厚照似被她的盈盈泪光所触动,可最后,他还是什么都没说,他道:“多谢祖母和母后关切,儿臣真没什么大碍,你们还是先回去吧。”
张太后没想到,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这个孩子竟然连一句实话都不愿给她说。他小时候不是这样的,他连摘到一朵好看的花,都会拿来给她瞧,可如今,为何会这样,他怎会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张太后素来有些左性,一片慈母之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如此对待,她终于忍不住了,张太后的嘴唇都在颤抖:“我是你的生身母亲,你朝我撒了一通气,连缘由不愿说吗?你、你这个……”
她说不下去了,朱厚照适才心中的柔软却又被刺痛了,一点不顺她的意就拿孝道来压人,她怎么不想想,她若不是他的母亲,怎会由她作威作福到今。朱厚照感觉心里无比疲累,他冷哼一声就倒了下去,用被子蒙住了头。
张太后还想去掀被子,却被王太皇太后拦住,王太皇太后道:“你这是做甚,皇帝是天子,你虽是他的生身之母,也不可这样冒犯于他。还不快回去。”
张太后的脸又青又白,她哭着拂袖而去。婉仪见状也呆不下去了,她求助似得看向王太皇太后,欲言又止:“老娘娘,臣妾……”
王太皇太后叹道:“你也退下吧,你们都要记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婉仪一凛忙应下了,宫女香橞和奉膳太监早就被这场皇家母子纠纷惊得目瞪口呆,此刻都跪下磕头,口中唯唯而已。王太皇太后摆摆手,她们都退了出去。
这下东暖阁中,就只有祖孙两人。朱厚照感到床沿一重,有人替他理了理锦被。王太皇太后缓缓道:“照儿,别怪祖母说话不动听,可今儿的确是你做得过了些。你母后往日虽然是个不着调的,可她的确是真心疼爱你。你病了这些天,她急得如火上房一般,如不是礼制不合,你又不肯卧床养病,她早就来亲自照顾你了。今儿,她一听说你就叫了太医,就急急忙忙地来了,只不过是见识有限、说错了一两句话,可她的心到底是好的呀。”
她说完这番话后,半晌才听到朱厚照的声音闷闷从被子里传来:“是啊,礼制不合。我年幼在端本宫生病时,她也因礼制不合没有来看顾我,如今我登基为帝了,她还是因礼制不合甚少来见我。礼制、规矩什么都比我重要,可她在替张家讨爵讨官时,怎么就没想到礼制了!”
王太皇太后笑出声:“瞧瞧你,这么大个人了,竟然还吃起醋来。你母后如今不来,还不是都被你气得。”
她伸出手去,想把被子拉下来:“把头露出来吧,别把自个儿闷坏了。”
谁知,当锦被缓缓扯下时,她看到得却是一双目光烁烁的眼睛。朱厚照坐直身子道:“我小时候哭着喊着让她留下,可她每次都走,如今我已经不需要她了。”
王太皇太后被他的目光所慑,她半晌方强笑道:“可她到底是你的亲娘啊,你们至少可以说说话……”
朱厚照苦笑着摇摇头:“我不敢,我怕我如今显露的软肋,日后会成为她手中的利刃。”反正这事她也不是第一次做了,不是吗?他和父皇,他们都被她以爱之名重创过,他们心中的柔软处会成为她算计的筹码。
王太皇太后一时不寒而栗,她以为朱厚照是在耍孩子脾气,没想到,他竟然是连亲生母亲都在防备。有血缘关系的尚且如此,像她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岂不是更……她在宪宗爷的后宫里立了几十年,靠得就是明哲保身。她本来还说提一句另选妃嫔的事,可如今也不敢越俎代庖了。
她点点头:“原来如此,罢了,罢了,这毕竟是你们母子之间的事,心结得你们自己来解,你心中有数就好了。”
朱厚照应了一声,王太皇太后立刻站起身,她道:“好了,祖母不打扰你安歇了,有什么事差人过来说一声就是了。”
朱厚照道:“多谢祖母。”
他想起身送她,却被王太皇太后按住,她极力想同往日一样,笑得慈爱些,可还是稍有些不自然:“不必相送了,养好身体为要。”
朱厚照听着她略急促的脚步声,扯了扯嘴角,这就是独掌乾坤的力量啊,连亲娘和祖母都能生生吓走。天下还有比强大的东西吗?显然是没有的,这是上天对他一个人的恩赐,他为此时时欣喜,只是偶尔才会觉得……有一点冷。
当晚半夜,他就烧得说起了胡话。萧敬得到消息,急急忙忙、披星戴月地赶过来,服侍在他身旁,听他叫了大半夜的父皇。这位历事四朝的老公公一时老泪纵横,他正替朱厚照擦着汗,忽然听他叫了另一个人,他叫得是:“阿越,阿越,阿越,阿越……”
第196章 丈夫未肯因人热
真真是前世冤孽
萧敬脸上一时风云变色, 他待朱厚照睡安稳些后,就即刻出了宫门,去了通政司。此时天光乍亮, 通政使本人都不在, 只有一个左参议在此。
通政司的左参议不过是五品官,萧敬却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又被赐身着蟒袍,权势之煊赫,堪比外头的部院大臣。他开口就说要提前取走宣府李御史的奏疏,左参议如何敢不应,立即就麻溜地取出来。
萧敬坐进了轿中, 就忍不住开始翻阅月池的奏疏。他先粗粗看了一遍,本以为李越被贬出京, 又大病一场,再怎么样,也该写几句软话,哪怕提一句谢恩都是好的。
可让萧敬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越真能犟到这个地步,满篇都是官样文章,所谈全部都是公事。萧敬还打算拿这封奏疏去宽皇上的心, 可现下看来,不把万岁再气病就是好的了。
萧敬重重把奏本一摔, 埋怨道:“年少气盛,不知好歹。”
他不死心,又拣起来准备再看一回, 谁知, 这一回却看出了别样的意思来。按理说, 不论是为升官发财,还是为与圣上赌一口气,李越在宣府都应费尽心思做几桩大事,可这奏疏中尽谈得却是宣府的底层治理,所举的事例皆是小案。萧敬按捺住不解,细细读下去,谁知越读越惊喜不已。
譬如就申家屯村的劫匪、流民扰乱治安一案,有些官吏就是抓人了事,但是李越不这么做。他写道:“世上既无生而治之的良民,也无生而乱之的暴民,治乱与否,不在百姓本身,而在治道是否得当。”
在他看来,宣府数村的不稳虽是小案,可细思背后却有大弊。萧敬看到此心中称是,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否则也不至于入宫做了太监,寻常老实巴交的百姓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谁会敢来和朝廷作对。
他继续看下去,李越认为流民四起有以下几个缘由:一是鞑靼长年在春秋时节烧杀抢夺。百姓春耕不及,秋收时又两手空空。有些人辛苦一年,到最后竟然同白做没有两样,再加上地租的高昂,他们被逼无奈,只能出来流窜。二是近年灾荒连连,灾民在本地得不到救济,于是出来逃荒。三是豪强劣绅,侵占土地,淫辱妇女,有些长工忍无可忍,索性动手杀人,背上命案之后,只能外出逃亡。
并且,流民的出现意味着本地的人口流失,人口流失直接带来的就是赋税不足。地方官吏为了保证税额,竟然推行“陪纳”制度,将流民身上的赋税强行让同乡代为缴纳,这就让本地的良民也跟着一齐破产,被迫流亡。
并且,这会带来恶性循环,逃得乡民越多,陪纳的数额就越大,而陪纳的数额越涨,负担不起的乡民逃窜得也就越多,长此以往,必会惹出大祸。
至于,流民之事出现已久,乡里却无计可施,这并不是当地的将官不用心,而是流民目前尚未闹出大乱子,将官又忙于同蒙古作战,所以无暇顾及。而当地的百姓或与流民相熟,不忍大动干戈,村中一盘散沙,也无法团结起来抵御,所以只能任人宰割。但他李越既然身为巡按御史,自然是要查漏补缺。
西周时行乡遂之制,春秋时推行什伍制、连坐制,宋时王荆公推行保甲法,前元时则以社长来管制乡里。我朝太祖皇帝也曾推行里甲制。可见,管制流民不能全靠武力镇压,在肃清之后理应对现有底层的治道进行适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