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龙战于野
*
孙策和张辽身边的亲兵很熟,趁门房进去汇报的时间和门口的卫兵说话,得知刘备前两天还请了糜竺到他府上联络感情,脸上的表情更加古怪。
糜竺,就是那个和鲁肃一起拿下了整个徐州官盐贩卖的糜竺,刘玄德这是病急乱投医吗?
现如今北方流通的官盐大部分都是细盐,他们家主公给的法子简单好用,细盐吃了对身体也好,不管是官府还是世家,百姓身体强壮对他们而言都只有好处,如果有人想继续在这方面作践百姓,被发现了报到他们家主公面前就是严惩。
杀鸡儆猴处置了一批投机取巧的私盐贩子之后,便很少再有人在官盐上动歪心思。
事到如今,还有人不知道能卖盐的多多少少都和他们家主公有点关系吗?
小霸王想不明白,摇摇头索性不去想,张文远家的亲兵都知道的事情肯定已经给主公汇报过,不需要他多操心,好不容易跑出来一趟,下次再见面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烦心事儿都别来找他。
很快,张辽抱着个丁点儿大的小娃娃出来,隐约听到他们的话,不甚在意的回道,“没事儿,刘玄德是真的不知道,让他继续折腾,我们看笑话就行。”
刘备在青州的时候管的是平原国,平原国地方不大,除了和冀州兖州挨边之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那两个兄弟管军队还成,内政方面基本帮不上忙。
青州前些年接二连三被黄巾贼造访,州牧换了别驾换了太守国相基本上也都换了,刘备出身贫苦,的确能看到很多寻常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为人宽厚知人善任很方便他得民心,但是他身边看得过去的理政之才还真没有几个。
军中军饷粮草有士孙瑞给他准备,自从孔融焦和相继过世,青州的执政官员换了一波,百姓的日子逐渐恢复正常,盐巴粮食必不可少,缺粮的时候能让人急的满嘴燎泡,不缺的时候又不会轻易注意到。
平原国再小也是个封国,需要管的事情很多,刘玄德身为国相只需要知道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百姓家中有足够的存粮,不会细致到关心粮仓里有多少麦子多少豆子多少小米多少牧草,他没那么闲。
自己注意不到,手底下的人没有把这事儿当回事儿,他当然不可能知道其中内情。
“平时吃饭味道不对也察觉不到吗?”孙策小声吐槽着,怕吓着张辽怀里的小娃娃也不敢大声,也是,刘备出身贫苦不假,可人家已经当了好些年的官,当官之后的饭菜和以前吃到的饭菜味道肯定不一样,如果不能带着弟兄们喝酒吃肉怎么对得起人家陪他出生入死。
小霸王嘀咕完,戳戳小娃娃脸上的软肉又问道,“几个月不见小虎长这么大了,会跑了吗?小家伙那么小一丁点儿,你怎么把他也带过来了?”
“带上家眷才有理由多带兵,不然我一个人上任带那么多兵多不好意思。”张辽哈哈笑的开怀,把人带到房间后说话也没什么顾忌,“如果不是主公再三强调不能把刘玄德拿下,只他从青州带出来的那三千兵马根本算不得什么,哪像现在,想多带点兵都得找理由。”
外面兵荒马乱可不得小心点,徐州又不像他们冀州,这边刚出了个为官不仁的笮融反杀长官作乱一方,他家媳妇孩子都需要人保护,不多带点人出事了怎么办?
也别说他对徐州有意见,陶谦去世没多久,新来的州牧本领如何有待观察,小心驶得万年船,他胆小怕事不经吓,身边士兵太少他晚上睡不着不行吗?
张辽把虎头虎脑的儿子放到地上,夏天天热,小家伙只穿了个肚兜,小胳膊小腿儿很是有劲,身上肉乎乎的看着可爱,踹到身上可疼了。
孙策自小带着弟弟们乱跑,对付这个年纪的小娃娃那是得心应手,这小家伙和他有缘,看谁都像是在笑,生来一副讨喜的模样,和他孙伯符小时候一样受欢迎。
他是孙大虎,小家伙是张小虎,嘿,文远兄真会取名。
小霸王生得一副好相貌,打小也是个爱笑爱闹的孩子,弟弟们远在邺城见不着,长大之后又一个赛一个的调皮,哪儿有什么都不懂的小娃娃好玩。
“诶诶诶,收敛点儿,把人闹哭了你自个儿哄。”张辽怕他手上没轻没重伤着孩子,赶紧让人把小家伙送后院去,他自己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孙伯符这毛头小子可还没成亲呢。
“没成亲怎么了,没成亲也比你经验丰富,我家里几个弟弟都是我带大的,你带大过几个弟弟?”孙策哼了一声,懒得和他掰扯这些,他来下邳不是为了玩儿,他是带着任务来的,玩儿只是顺便,“文远兄,你之前在渤海当太守的时候建过书院,来传授传授经验呗。”
张辽眉头一竖,“好好说话。”
孙策顿了一下,清清嗓子重新来,“张文远,县城府城的书院怎么建,赶紧说,说完我好回广陵干活。”
张辽:……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臭小子能耐了啊!
小霸王赶紧躲到柱子后面,“你说的好好说话,不能怪我。”
张辽磨了磨牙,“怪我,怪我平时对你太好,没大没小的怎么和叔叔说话呢?”
“你放弃吧,休想占我便宜。”小霸王绕着柱子躲着朝脸而来的拳头,同时不忘继续捅火,两个人跑的满头大汗,这才休战停下来说正事。
邺城书院走上正轨之后,冀州每个郡都要至少建一座向寒门开放的书院,只要能通过入学的考核,即便身无分文也能进去读书,官府会提供衣食保障,如果表现的足够优秀,得到的奖励甚至能养活一家人。
当然,书院待遇那么好也是有条件的,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毕业就隐居山林岂不是白搭了那么多年的培养,所以只要是书院的学生,出来之后都要在各地书院或者县衙官署做事,做满十年之后想走没人拦着,不然刚毕业就玩消失,大牢也非常欢迎他们。
原焕刚提出这个条件的时候,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在瞎担心,家境贫苦的寒门子弟有机会上进都不会不珍惜,在书院学习几年出来就能担任官吏,即便只是最基层的小官,那也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出路,没有人会放着大好前程不去走反而学名士大儒归隐山林。
孙策也是这么觉得,不过他们家主公要加一个条件也没什么,毕竟建书院招先生花的都是府库的钱,别说一个条件,主公就是提一百个条件都没关系。
天底下家境贫寒却想学习的年轻人多了去了,一个不愿意有的是人想愿意,再说了,想进书院门槛不低,一般人想进还不一定进得去。
然后问题来了,他头一次当太守那么大的官,整个广陵郡十几座城,不求一座城一座书院,至少广陵城的书院得建起来,找地方盖书院还有给学子们准备的衣服食物之类的他能解决,教书的先生哪儿找?
小霸王真的不知道上哪儿找那么多先生,他自小在军营里混的多,读书写字是他娘亲自来教,他不喜欢那些之乎者也,孙权长大后立刻让孙权代他受苦受难。
他们家公瑾出身庐江周氏,是规规矩矩长大的世家子,世家有自己的家学,一家不够的话,几家凑在一起只教他们族中子弟的也很多,让世家子出来教导寒门子弟读书比杀了他们还难受,不是每个人都像郑玄郑老爷子那样人好还博学。
广陵郡每座城都有那些宗族的家学,他能轻轻松松找到适合做书院的地方,没有先生来教导学生,再大的书院也没有用啊。
唉,他也只是个刚及冠没几年的年轻人,如今却在这里帮那些同龄人来发愁读书的问题,他可真是太厉害了。
小霸王摇头晃脑一边叹气一边自夸,不知道是真的担心找不到先生还是怎么,总之在张辽看来,这小子比上次见面更欠揍了。
没办法,自己人总不能不管,这小子亲爹不在跟前,他这个当叔的再不管,孩子被难为的半夜哭鼻子可如何是好?
“在族学教书管的是一群小祖宗,家族还不一定给束脩,官府的书院多设几个官职,总有人愿意过去。”张辽眨了眨眼睛,勾肩搭背和便宜侄子传授自己的小窍门。
他张文远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前几年在渤海郡干的那叫一个好,每年年底回邺城都能被主公夸奖,整个冀州最优秀的太守就是他,连高顺都要往后排。
建书院其实没什么难的,主要就是看当地有没有足够的银钱支撑,其次就是主政掌管舍不舍得把钱花到寒门子弟身上,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不太乐意,他们高高在上惯了,在寒门子弟身上花一枚铜板都觉得是在浪费,同是寒门出身的他不一样,反正不是他的钱,只要在主公允许的范围内,花多少钱他都不心疼。
冀州别的郡大多只按主公的要求建两三座书院,他直接在渤海建了八座,一个县城一座书院,哪个县都不会受委屈,可把他厉害死了。
教书先生也不算难找,县城再小也有醉心经典古籍真有学问的长者,家里有点权势的就以官位相许,不在意官职高低的更好,能被孤本古籍打动的人才更适合书院,总之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轻轻松松就能将书院建起来。
只是有一点必须提前说清楚,教书的先生们德行比才学更加重要,如果德行有亏,再有才也不能让他教学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书院教书也是这个道理。
各个城池里想求学的年轻人很多,尤其书院不收束脩,考进去之后还管吃管住,事情一传出去几乎所有有资格参加考核的人都会去试试运气。
种田经商又有天灾又有战祸,和朝不保夕的日子相比,能考进书院既能证明他们的本事也能求得几年安宁,到时候书院门口堵的全是人,那才称得上是盛况。
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书院的存书,毕竟他们只是小地方,和邺城相比有好也有坏,好处就是不用费心搞太多书,读书人经常看的那些书能找到就行,坏处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碰上不乐意让寒门子弟读书的家伙,指使几个地痞流氓放一把火,书院存书就全没了。
年轻人多学着点,当太守就要有当太守的样子,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孙策被他说的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以为建书院单纯就是建书院,原来建书院那么危险的吗?
难怪这家伙借口保护媳妇孩子也要带那么多兵,城里住的都是百姓,指不定谁家就有不务正业的地痞流氓,一点头绪都没有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防的过来。
广陵郡十二座城他就愁的不行,下邳郡十六座城,张文远如果想和在渤海时一样一座城建一座书院,只带五千兵马过来他还觉得太少了。
“放松放松,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张辽怕把人吓坏了赶紧停下,转而说另外一方面,“敢这么干的都没什么好下场,老哥我、咳咳、老叔我在渤海已经杀出一片威名,徐州离渤海不算太远,该听过的应该都听过,不想祸及子孙的话应该没有人再敢干那种事情。”
老话说的好,拳头大才是硬道理,他们态度足够强硬,对方自然而然就会软下来。
孙策听到这里唏嘘不已,“太难了,还好广陵有公瑾,不然我可没耐心干这些,文远兄好本事。”
张辽咧嘴笑笑,“这算什么,老叔我当你是亲侄子,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别被那些随随便便建座书院去敷衍主公的家伙给骗了,相信老叔,书院建成之后的感觉不是一般的好。”
怕吃苦怕受累都不是好官,年轻人多干点活儿没坏处,说真的,出门有百姓送家里种的果子蔬菜感觉非常不错,能被百姓这般爱戴,足以证明他是个多好的官。
上一任太守可从来没这个待遇,那家伙但凡出门,附近百姓立刻躲的干干净净,动作比避瘟神都迅速。
建书院供寒门子弟上进的确不容易,可是费劲儿怎么了,在渤海百姓心中,他张文远张太守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仁大义之人。
心怀天下、爱民如子、英明神武、才气无双……
什么好词儿都能往他身上用。
要不是他太年轻,渤海的百姓甚至都想给他立长生碑,上一个有那么高待遇的还是他们家主公呢。
作者有话要说:张辽:可是他们夸我了耶~
孙策和张辽身边的亲兵很熟,趁门房进去汇报的时间和门口的卫兵说话,得知刘备前两天还请了糜竺到他府上联络感情,脸上的表情更加古怪。
糜竺,就是那个和鲁肃一起拿下了整个徐州官盐贩卖的糜竺,刘玄德这是病急乱投医吗?
现如今北方流通的官盐大部分都是细盐,他们家主公给的法子简单好用,细盐吃了对身体也好,不管是官府还是世家,百姓身体强壮对他们而言都只有好处,如果有人想继续在这方面作践百姓,被发现了报到他们家主公面前就是严惩。
杀鸡儆猴处置了一批投机取巧的私盐贩子之后,便很少再有人在官盐上动歪心思。
事到如今,还有人不知道能卖盐的多多少少都和他们家主公有点关系吗?
小霸王想不明白,摇摇头索性不去想,张文远家的亲兵都知道的事情肯定已经给主公汇报过,不需要他多操心,好不容易跑出来一趟,下次再见面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烦心事儿都别来找他。
很快,张辽抱着个丁点儿大的小娃娃出来,隐约听到他们的话,不甚在意的回道,“没事儿,刘玄德是真的不知道,让他继续折腾,我们看笑话就行。”
刘备在青州的时候管的是平原国,平原国地方不大,除了和冀州兖州挨边之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那两个兄弟管军队还成,内政方面基本帮不上忙。
青州前些年接二连三被黄巾贼造访,州牧换了别驾换了太守国相基本上也都换了,刘备出身贫苦,的确能看到很多寻常人注意不到的地方,为人宽厚知人善任很方便他得民心,但是他身边看得过去的理政之才还真没有几个。
军中军饷粮草有士孙瑞给他准备,自从孔融焦和相继过世,青州的执政官员换了一波,百姓的日子逐渐恢复正常,盐巴粮食必不可少,缺粮的时候能让人急的满嘴燎泡,不缺的时候又不会轻易注意到。
平原国再小也是个封国,需要管的事情很多,刘玄德身为国相只需要知道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百姓家中有足够的存粮,不会细致到关心粮仓里有多少麦子多少豆子多少小米多少牧草,他没那么闲。
自己注意不到,手底下的人没有把这事儿当回事儿,他当然不可能知道其中内情。
“平时吃饭味道不对也察觉不到吗?”孙策小声吐槽着,怕吓着张辽怀里的小娃娃也不敢大声,也是,刘备出身贫苦不假,可人家已经当了好些年的官,当官之后的饭菜和以前吃到的饭菜味道肯定不一样,如果不能带着弟兄们喝酒吃肉怎么对得起人家陪他出生入死。
小霸王嘀咕完,戳戳小娃娃脸上的软肉又问道,“几个月不见小虎长这么大了,会跑了吗?小家伙那么小一丁点儿,你怎么把他也带过来了?”
“带上家眷才有理由多带兵,不然我一个人上任带那么多兵多不好意思。”张辽哈哈笑的开怀,把人带到房间后说话也没什么顾忌,“如果不是主公再三强调不能把刘玄德拿下,只他从青州带出来的那三千兵马根本算不得什么,哪像现在,想多带点兵都得找理由。”
外面兵荒马乱可不得小心点,徐州又不像他们冀州,这边刚出了个为官不仁的笮融反杀长官作乱一方,他家媳妇孩子都需要人保护,不多带点人出事了怎么办?
也别说他对徐州有意见,陶谦去世没多久,新来的州牧本领如何有待观察,小心驶得万年船,他胆小怕事不经吓,身边士兵太少他晚上睡不着不行吗?
张辽把虎头虎脑的儿子放到地上,夏天天热,小家伙只穿了个肚兜,小胳膊小腿儿很是有劲,身上肉乎乎的看着可爱,踹到身上可疼了。
孙策自小带着弟弟们乱跑,对付这个年纪的小娃娃那是得心应手,这小家伙和他有缘,看谁都像是在笑,生来一副讨喜的模样,和他孙伯符小时候一样受欢迎。
他是孙大虎,小家伙是张小虎,嘿,文远兄真会取名。
小霸王生得一副好相貌,打小也是个爱笑爱闹的孩子,弟弟们远在邺城见不着,长大之后又一个赛一个的调皮,哪儿有什么都不懂的小娃娃好玩。
“诶诶诶,收敛点儿,把人闹哭了你自个儿哄。”张辽怕他手上没轻没重伤着孩子,赶紧让人把小家伙送后院去,他自己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孙伯符这毛头小子可还没成亲呢。
“没成亲怎么了,没成亲也比你经验丰富,我家里几个弟弟都是我带大的,你带大过几个弟弟?”孙策哼了一声,懒得和他掰扯这些,他来下邳不是为了玩儿,他是带着任务来的,玩儿只是顺便,“文远兄,你之前在渤海当太守的时候建过书院,来传授传授经验呗。”
张辽眉头一竖,“好好说话。”
孙策顿了一下,清清嗓子重新来,“张文远,县城府城的书院怎么建,赶紧说,说完我好回广陵干活。”
张辽:……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臭小子能耐了啊!
小霸王赶紧躲到柱子后面,“你说的好好说话,不能怪我。”
张辽磨了磨牙,“怪我,怪我平时对你太好,没大没小的怎么和叔叔说话呢?”
“你放弃吧,休想占我便宜。”小霸王绕着柱子躲着朝脸而来的拳头,同时不忘继续捅火,两个人跑的满头大汗,这才休战停下来说正事。
邺城书院走上正轨之后,冀州每个郡都要至少建一座向寒门开放的书院,只要能通过入学的考核,即便身无分文也能进去读书,官府会提供衣食保障,如果表现的足够优秀,得到的奖励甚至能养活一家人。
当然,书院待遇那么好也是有条件的,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毕业就隐居山林岂不是白搭了那么多年的培养,所以只要是书院的学生,出来之后都要在各地书院或者县衙官署做事,做满十年之后想走没人拦着,不然刚毕业就玩消失,大牢也非常欢迎他们。
原焕刚提出这个条件的时候,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在瞎担心,家境贫苦的寒门子弟有机会上进都不会不珍惜,在书院学习几年出来就能担任官吏,即便只是最基层的小官,那也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出路,没有人会放着大好前程不去走反而学名士大儒归隐山林。
孙策也是这么觉得,不过他们家主公要加一个条件也没什么,毕竟建书院招先生花的都是府库的钱,别说一个条件,主公就是提一百个条件都没关系。
天底下家境贫寒却想学习的年轻人多了去了,一个不愿意有的是人想愿意,再说了,想进书院门槛不低,一般人想进还不一定进得去。
然后问题来了,他头一次当太守那么大的官,整个广陵郡十几座城,不求一座城一座书院,至少广陵城的书院得建起来,找地方盖书院还有给学子们准备的衣服食物之类的他能解决,教书的先生哪儿找?
小霸王真的不知道上哪儿找那么多先生,他自小在军营里混的多,读书写字是他娘亲自来教,他不喜欢那些之乎者也,孙权长大后立刻让孙权代他受苦受难。
他们家公瑾出身庐江周氏,是规规矩矩长大的世家子,世家有自己的家学,一家不够的话,几家凑在一起只教他们族中子弟的也很多,让世家子出来教导寒门子弟读书比杀了他们还难受,不是每个人都像郑玄郑老爷子那样人好还博学。
广陵郡每座城都有那些宗族的家学,他能轻轻松松找到适合做书院的地方,没有先生来教导学生,再大的书院也没有用啊。
唉,他也只是个刚及冠没几年的年轻人,如今却在这里帮那些同龄人来发愁读书的问题,他可真是太厉害了。
小霸王摇头晃脑一边叹气一边自夸,不知道是真的担心找不到先生还是怎么,总之在张辽看来,这小子比上次见面更欠揍了。
没办法,自己人总不能不管,这小子亲爹不在跟前,他这个当叔的再不管,孩子被难为的半夜哭鼻子可如何是好?
“在族学教书管的是一群小祖宗,家族还不一定给束脩,官府的书院多设几个官职,总有人愿意过去。”张辽眨了眨眼睛,勾肩搭背和便宜侄子传授自己的小窍门。
他张文远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前几年在渤海郡干的那叫一个好,每年年底回邺城都能被主公夸奖,整个冀州最优秀的太守就是他,连高顺都要往后排。
建书院其实没什么难的,主要就是看当地有没有足够的银钱支撑,其次就是主政掌管舍不舍得把钱花到寒门子弟身上,世家出身的官员大多不太乐意,他们高高在上惯了,在寒门子弟身上花一枚铜板都觉得是在浪费,同是寒门出身的他不一样,反正不是他的钱,只要在主公允许的范围内,花多少钱他都不心疼。
冀州别的郡大多只按主公的要求建两三座书院,他直接在渤海建了八座,一个县城一座书院,哪个县都不会受委屈,可把他厉害死了。
教书先生也不算难找,县城再小也有醉心经典古籍真有学问的长者,家里有点权势的就以官位相许,不在意官职高低的更好,能被孤本古籍打动的人才更适合书院,总之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轻轻松松就能将书院建起来。
只是有一点必须提前说清楚,教书的先生们德行比才学更加重要,如果德行有亏,再有才也不能让他教学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书院教书也是这个道理。
各个城池里想求学的年轻人很多,尤其书院不收束脩,考进去之后还管吃管住,事情一传出去几乎所有有资格参加考核的人都会去试试运气。
种田经商又有天灾又有战祸,和朝不保夕的日子相比,能考进书院既能证明他们的本事也能求得几年安宁,到时候书院门口堵的全是人,那才称得上是盛况。
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书院的存书,毕竟他们只是小地方,和邺城相比有好也有坏,好处就是不用费心搞太多书,读书人经常看的那些书能找到就行,坏处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碰上不乐意让寒门子弟读书的家伙,指使几个地痞流氓放一把火,书院存书就全没了。
年轻人多学着点,当太守就要有当太守的样子,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孙策被他说的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以为建书院单纯就是建书院,原来建书院那么危险的吗?
难怪这家伙借口保护媳妇孩子也要带那么多兵,城里住的都是百姓,指不定谁家就有不务正业的地痞流氓,一点头绪都没有的情况下怎么可能防的过来。
广陵郡十二座城他就愁的不行,下邳郡十六座城,张文远如果想和在渤海时一样一座城建一座书院,只带五千兵马过来他还觉得太少了。
“放松放松,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张辽怕把人吓坏了赶紧停下,转而说另外一方面,“敢这么干的都没什么好下场,老哥我、咳咳、老叔我在渤海已经杀出一片威名,徐州离渤海不算太远,该听过的应该都听过,不想祸及子孙的话应该没有人再敢干那种事情。”
老话说的好,拳头大才是硬道理,他们态度足够强硬,对方自然而然就会软下来。
孙策听到这里唏嘘不已,“太难了,还好广陵有公瑾,不然我可没耐心干这些,文远兄好本事。”
张辽咧嘴笑笑,“这算什么,老叔我当你是亲侄子,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别被那些随随便便建座书院去敷衍主公的家伙给骗了,相信老叔,书院建成之后的感觉不是一般的好。”
怕吃苦怕受累都不是好官,年轻人多干点活儿没坏处,说真的,出门有百姓送家里种的果子蔬菜感觉非常不错,能被百姓这般爱戴,足以证明他是个多好的官。
上一任太守可从来没这个待遇,那家伙但凡出门,附近百姓立刻躲的干干净净,动作比避瘟神都迅速。
建书院供寒门子弟上进的确不容易,可是费劲儿怎么了,在渤海百姓心中,他张文远张太守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仁大义之人。
心怀天下、爱民如子、英明神武、才气无双……
什么好词儿都能往他身上用。
要不是他太年轻,渤海的百姓甚至都想给他立长生碑,上一个有那么高待遇的还是他们家主公呢。
作者有话要说:张辽:可是他们夸我了耶~